这支竹简竟是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
海 昏 简 牍
揭开被尘封的历史之谜
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与我们所熟知的《论语》有何不同?海昏侯国遭“除国”的原因是什么?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简牍,和墓中大量的各类珍贵文物一起,揭开被尘封的历史之谜。
著名的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大塘坪乡。海昏侯墓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地方列侯等级的墓葬。超过10000件(套)的金器、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而在这些传世珍宝中,古人一笔一划留下的精神财富,竹简木牍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 杨博:海昏侯的简大量都是书,就是当事人的书,比如他读的书、他学习的书,我们能看到有《诗经》,有《孝经》,有《论语》,还有《礼记》,《礼记》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还有《易经》,就《易》的东西。
海昏侯墓中迄今共发现了5200多枚竹简以及200多板木牍,而让专家兴奋的是,这些竹简上或许记载着失传1800多年之久的《齐论语》。《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分别为《古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今天的《论语》是《鲁论语》和《古论语》形成的版本,而《齐论语》在汉魏的时候就已失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 杨博:因为《齐论语》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过去认为《齐论语》是22篇,今本的《论语》是20篇,它比那个要多两篇。多两篇多的就是《知道》,就是它是有根据的,因为汉书记载,《汉书艺文志》里记载,《齐论语》多这两篇,一篇就是《知道》。
在海昏侯墓的简牍里,发现了《知道》篇的踪迹,这支竹简的正反面都写有文字,反面为“智道”。专家认为“智道”即“知道”,汉代“智”“知”通用,而正面的文字,开篇“孔子智道之昜也”也符合《论语》的句式,因此专家推测这枚竹简便是《知道》篇,这部《论语》便是《齐论语》。
海昏侯墓中有58板奏牍,被单独放在一个漆箱内,均是海昏侯刘贺及其夫人向皇帝和太后的上书。奏牍上的文字皆为墨写隶书,文字端正工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 杨博:那个木牍的表面组织都剥离了,就掉了,所以我们剩的那个字,就是“海昏侯刘贺”、“再拜”、“惶恐”、“万死”、“拜皇帝陛下”或者“太后陛下”这种话,但具体的大概的内容,我们只能从现在剩下的只言片语里面去猜,他好像还为秋请(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的事。
在海昏侯墓中,还发现一份写在木牍上的诏书,诏书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除的历史,故称之为《海昏侯国除诏书》。诏书中,有豫章太守写的《除国奏》,他向皇帝上书说,刘贺死后,二子在短时间内相继去世,接连丧失继承人,而且水灾旱灾不断,因此是上天要他灭亡,故上书建议除国,诏书中还显示,皇帝当时召集众大臣商议这个提案,通过后便正式下诏,并传国除诏书到了海昏侯国。而对于这个过程,今天的专家有一些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 杨博:9月8号到10月,不到40天吧。就说不到40天的时间之内,刘贺去世,刘贺两个儿子也去世,就这40天,到了第40天左右的时间,国除的诏书已经下到了海昏侯家了,就这事儿完事了,就从刘贺死到国家被除掉了以后,就40天,这个事就完事了。就觉得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个时间怎么也是来不及的。
这是巧合还是政治权谋,目前还不得而知。毕竟海昏侯墓简牍中的20多万字,目前可以明确辨认的只有几千个字。关于那段历史,或许有着更多的惊喜或者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优秀文史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高校一教授因出轨、偷拍隐私视频被解聘,但这还不够......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简牍学)。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简牍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杨忠霞
审核:蔡章丽
来源:人民网;海昏侯博物馆
岁月有痕
简牍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