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高考760分,父母却让读完小学,认为少年拿学位无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人格完善地活着,让孩子成为自己。谁说孩子平凡快乐,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呢?
——方老师说
前段时间,第6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公布:
中国队6人全部金牌,且在过去三年,中国队一直保持团队总分第一的宝座。
而提到国际数学奥赛中国选手,不得不提到一位永远的神——陶哲轩。
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智商高达230——要知道爱因斯坦智商在160左右。
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无愧于这个称号:
7岁,自学微积分,甚至还出了一本书;
8岁半,参加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俗称“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考试,满分800,他考了760;
10-12岁连续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接连斩获铜、银、金牌,至今仍然保持着“最小奥赛金牌获得者”的记录;
14岁进入弗林德斯大学,用了三年时间取得硕士学位;
17岁进入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读博,21岁毕业;
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除此之外,他还接连获得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科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等奖项。
这些奖项,一个人一生只要获得一次,已经是无上荣耀了,而他却把它们悉数收入囊中。
而且,在“天才、”“神童”等标签下,他和普通人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他会和伙伴一起玩《超级马里奥兄弟》等热门游戏;长大后的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送孩子上学,邀请朋友到家里聚会,也会时不时写博客。
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陶哲轩没有像其他神童一样走上“伤仲永”的道路;
得以持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耕耘、取得一个又一个耀眼成就,同时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01
阻止早慧的孩子跳级
陶哲轩父母均毕业于香港大学,父亲是儿科医生,母亲曾在数学和物理上深造,是一名教师。
夫妻二人很快就发现了儿子的天赋——
小陶哲轩2岁时就能教其他孩子数数,哪怕别人的年纪其实比他还大;3岁时,他就掌握了小学数学阶段才涉及的、基本的运算公式。
如果你发现孩子天资聪颖,你会怎么做?
可能有的家长会尽快让孩子学习更高阶的知识,最好直接跳级。
陶哲轩的父母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或许我们也可以培养出一个史上最小的大学生,甚至博士”,他们带着这样的想法,把3岁半的陶哲轩送到了小学。
不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问题。
小陶哲轩并不适应,在生活上,因为他年纪尚小,基本的自理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无法融入集体,经常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
在学习上,高智商也只是帮助他成为数学全班第一,其它科目他就跟不上大家的进度,于是他开始变得厌学。
父母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做法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于是他们让孩子回到了幼儿园。
经过这次后,两人再也不盲目让孩子提前进入任何一个年龄段,让他完整地接受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
哪怕在他8岁半因为SAT高考成绩760分(满分800)而名声大噪,被诸多名校邀请入学时,父母也坚持让他按部就班地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习。
父母反复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心急,要遵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少年时拿到学位,做一个打破纪录者,这毫无意义。我把知识比作金字塔,基石打得宽阔坚实,金字塔才能向更高处拔。如果你像建一个柱子一样一心只想快点往上,到了高处就会摇晃,然后坍塌。”
“如果有些该经历的东西没有经历,直接跳过去的话,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和双眼无神的书呆子。”
一直坚持,让孩子一味地追求成人社会所认可的那些成绩,是毫无意义的。
02
培养出一个像普通人的“天才”
在不少人印象中,“神童”或是“天才”可能是孤独、古怪甚至是疯狂的。这固然是一种不全面的刻板印象,但也不是毫无根据。
莫扎特作为音乐界的奇才,4岁就能作曲,一生创作了无数名曲和歌剧,但他随意、急躁的性格和跳脱的思维却很难被人接受。
牛顿在物理学和数学上都有卓越的成就,但他的性格也同样复杂难解。
在《牛顿:重新创造宇宙的混蛋》一书中,作者直言:“(牛顿是)一个古怪的自大狂,麻烦不断,神秘兮兮,霸道自我,爱争上风,睚眦必报,诡计多端,但与此同时,他也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天才。”
不过陶哲轩在学术研究之外,却一直是一个谦和的导师,也是一个脾气很好的、温和的家人和朋友。
陶哲轩的学生对他的评价(图源:知乎)
而这,离不开父母对他的性格和人格的全面培养。
在发掘他的数学天赋外,他的父母还有意识地引导他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于是陶哲轩不仅在数学领域展现出过人的天分,取得傲人的成就,也打破了“天才=怪人”的刻板印象,有着谦和、友善、努力的良好品格。
当然,全面培养也没浪费他的天赋。
陶哲轩的父母在意识到他无法融入小学后,虽然立刻把他送回幼儿园,但母亲会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辅导小学数学的知识,同时培养他的自学能力。
这使得陶哲轩能在日后,游刃有余地在数学天才和“普通人”的双重身份之间切换。
03
谁说孩子平凡快乐
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呢?
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谈论陶哲轩?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陶哲轩:
“他最令外人羡慕的地方,不在于拔尖的天赋和卓越的成就。而在于拥有了天才和成就的同时,还能成长为一位享有健康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
而这,正是我们关注陶哲轩成长经历的重要意义。
现在很多家长可能在内卷大环境中觉得身不由己,不输在起跑线已是基本,能抢跑更好。
可孩子的人生,需要的是唤醒,而非催熟。
还记得当年名震一时,汇聚了很多天赋异禀的“神童”的中科大少年班吗?他们中有人2岁就会背30首古诗,有人13岁就能推导出公式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有人五年级就会做微积分。
可早早成名的光环变成了他们中很多人的枷锁,有人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联新闻周刊》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只有18%~20%左右留在了学术界。而在国内外打出名气成为科研机构教授的人大约只有25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九。
据贺岭峰博士分享,当年的那批天才小孩,如今大多数已成为普通中产。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人格完善地活着,让孩子成为自己。
毕竟不管有多少名校、荣誉光环加持,孩子的人生依然是有苦有乐,有无数考验要慢慢度过的一生。
放下功利心和虚荣心,其实我们还是有选择的。而且谁说孩子平凡快乐,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呢?
当然这一点做起来不容易,就连北大副教授也花了不少时间。
丁延庆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他从小就智慧超群,6岁就能背完整本《新华字典》,之后的升学、求职道路也一帆风顺,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他希望女儿也能和自己一样,可是事与愿违,他的女儿并没有像他一样早早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甚至在某次考试还考了倒数第一。
他开始焦虑,开始因为女儿的教育问题失眠,开始因为女儿作业写得不好而大吼大叫,开始抓紧一切时间给女儿补课。
可他发现女儿成绩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反而被弄得心理压力很大。
于是他开始认真反思,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偏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成绩,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正确的三观的人。
他主动接受了女儿资质平平的事实,并遵从女儿的兴趣,带她多多阅读动物学方面的书籍。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如同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一样。
我们不用一味地去关注“别人家的孩子”;也不用刻板地参考成人社会给孩子定下的标准。
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天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以自己为衡量标准的“天才”,成为不被社会标准裹挟的、幸福快乐的“普通人”。
参考:
[1]美国留学妈妈圈:他拥有人类最高智商-17岁读博24岁当教授,父母却努力让他活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2]王耳朵先生:45年过去了,当初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也长大了,后来的境遇颠覆想象…
[3]机器之心:陶哲轩自述考砸经历:智商高达230的数学天才,却因没复习险些挂科
[4]南方周末:一位北大学者的家庭教育:我接受女儿是个平庸的孩子了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培养孩子成为快乐的普通人?
快来评论区分享和讨论吧~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