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曾任三所985校长,子女“文理医”各展所长,两个在北大工作?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不强求孩子成为佼佼者,而是引导他们更进一步。


——方老师说




他给青年写了十二封信,帮助他们在迷茫又彷徨的十字路口,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比如提到为什么要坚持读书?他说读书能让你“离开学校后,抵抗恶习的能力比别人大些”: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他是年轻人心中的好人生导师,读他写的东西,没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之感,而是“有人不远百年诚诚恳恳懂我之感”。


他就是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虽然身兼数职、常年工作忙碌,但朱光潜没有忽略对孩子们的教育,三个孩子也都成长得很优秀——


儿子朱世粤: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曾先后在东北人民大学、安徽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

大女儿朱世嘉:是物理学科研工作者,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师。

小女儿朱世乐: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进入北大医院,做研究工作。


“交心的嘱言并不因年代远去而泛黄。”


今天,在朱光潜先生诞辰126周年纪念日,我们回顾先生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之道,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



1

一幅对联一首诗

成为毕生向学的起点


由于父亲是位私塾先生,朱光潜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经典的熏陶。


他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


从小就沉浸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他对文化的感知力也日渐敏锐。


朱光潜的父亲希望后辈们能够开阔眼界,有所作为,曾手书了一幅对联,挂在厅堂上:“绿水青山任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


这幅对联中的“欧风亚雨”四字,激发了朱光潜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原始起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光潜考取了去香港学习的公费生。他废寝忘食,博览群书,接触到了西方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领域。


后来,他又赴英、法留学,并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其中不断地吸收、消化、创新。


图片:1927年,朱光潜在巴黎


年幼的时候,父亲教给朱光潜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从他的求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成为了朱光潜对无论古今中外的、知识和真理不懈追求的起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朱光潜先生的一生,就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与教育目标相统一的典范。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开拓了现代的视野和思维。


而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其实并不依赖于经济条件或者文化水平,当家长有相应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力,对孩子自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2

一封封书信

既是长辈也是前辈


这份毕生向学的态度,也由父亲的要求,延续到他对子女孙辈的教育上。


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朱光潜常常通过信件与子女孙辈联系。


一封封书信中,既有长辈对子孙后代学业上的挂念,也有前辈对年轻学者专业上的指点。


NO.1

临终前校对书稿

是他给子女上的最后一课


朱光潜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


第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第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第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一方面自我要求,一方面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尽管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但他认为吸收新知识比什么都重要,平日也用各种办法避免不必要的应酬。


1943年春天,朱光潜与妻子及两个女儿挤在一间卧室兼书房的房间,条件非常艰苦。


多年后,妻子奚今吾说:“朱先生是白天上学校处理行政事务,晚上吃口饭以后,我们都睡了,他再开始写作。冬天天气很冷,他坐一阵,手上感到有些僵了,就起身在房间轻轻走动。”


图片:朱光潜1946与夫人奚金吾于成都少城公园合影


回忆起父亲,朱世乐说:“父亲是这样一个‘顽固’的人,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只要是他认定了是正确的东西,他就会坚持下去。”



朱光潜逝世前三天,他还趁着家人不注意,沿着楼梯偷偷向书房爬去。家人发现后劝阻,他说《新科学》就差一点注释没有校对完。


女儿叹息道:“你还没搞够吗?”他嘟囔说:“我不搞就没有人搞了。” 


朱光潜的人生信条,是行动力拉满的“三此主义”。他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你踏出的不推诿、不应付、不逃避的每一步,才叫“脚踏实地”。


NO.2

“读书要读原著”

一句叮嘱令孩子受益终身


宛小平是朱光潜的嫡孙,现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家庭环境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出生于教育世家,自幼就受到了祖父的熏陶和指导,他认为自己:“研究哲学,和祖父有很大关系。”


图片:朱光潜和孙辈合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思潮涌进,宛小平也想认识一些学习西方哲学的大家,于是让祖父为他引荐。朱光潜耐心写了推荐信,还给他推荐了一些书籍:“你决心搞哲学,附带搞点文艺理论,我很赞成,现在寄你几种书供你阅读。”


其中还包括一本“很好也很全面的英文散文选”,是祖父托朋友在美国替他找到的,祖父朱光潜在书信中一再要求他:“读书要读原著”。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祖父在学术上,对我的帮助很大,他‘读原著’的要求,对我的整体思维有很好的锻炼。”在祖父的指导影响下,宛小平能潜下心,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了80余篇论文,“而且并不觉得累”。


“细微之处见端倪”,朱光潜让宛小平“读书要读原著”,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求真”“求实”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处世原则。


3

支持孩子不同职业选择

只要努力就不怕晚


朱光潜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在学业求知上。


他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鼓励他们勇于尝试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谈到职业选择问题,他在信中对儿子朱世粤说:“你的打算是对的。工作哪里都差不多,只要能胜任就行。医学史是个专业课,要教好需要一两年的准备。


既然你留在中医学院工作,不妨趁机多学习一些中医知识,这也是一件好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不必担心动手太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也很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他嘱咐朱世粤,“每天早上要坚持锻炼半小时,这对身体很有好处,你也要注意这方面。”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朱光潜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有方,支持有力。不强求孩子一定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但也在竭尽所能去引导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位教育家,朱光潜不仅用自己的言论著作影响了无数学生,也用自己的教育影响了子孙后代。


无论是不懈求知的学习态度、如何读书的学习方法;


还是尊重孩子职业选择、关心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理念;


亦或他对教育鞭辟入里的看法,曾在《谈修养·谈青年的心理病态》提到了一种有问题的教育方式:“灌输多于启发,浅尝多于深入,模仿多于创造,揣摩风气多于效忠学术”;


都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独具启发和借鉴。


曾有人说,想让自己喘口气时,就躲进朱光潜的文字里;


在教育上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因为教育孩子焦虑时,不妨多回想他的教育理念,或许能重拾那份静待花开、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初心。


参考资料:

1、央视新闻-多好,我们之中有个朱光潜。

2、安徽商报-安大教授宛小平:祖父朱光潜一句“读原著” 令他受益终身

3、新浪读书-朱光潜: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4、广东政协网-朱光潜的美学人生

5、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宛小平同志家庭先进事迹

6、爱思想-美学家朱光潜:在不美的年月里

7、挂云帆-朱光潜家庭背景

8、桐城品格-人文桐城 | 朱光潜和桐城派的人生联系

9、庭训园地 | 朱光潜的“父教”故事

10、联合读创-此身,此时,此地——探访朱光潜的美学历程



每日互动

你觉得家庭文化氛围该怎么营造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北京顶尖中学的另类历史课,网友:我要上过就没内卷压力了高校开学抽大奖,包括500强实习机会?网友:这才是开学典礼礼礼礼礼最高报录比153:1,他们却上岸后放弃教师编?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