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反内卷先锋”:我那天赋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硕士?
让教育回到它自己朴素的位置,让孩子成为自己。
——方老师说
“鸡娃不如鸡自己,至少鸡我自己效率高多了。”最近不少父母这样自我调侃。
开学季,又开始各种卷起来,孩子卷、家长也不得不跟着卷。毕竟身处浪潮之中,不得已也没办法。
而有这样一位家长,被称为第一代“反内卷先锋”,她从来不要求女儿学习,甚至在学校副校长约谈时,坚持快乐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
而她的女儿吕亦池,并非我们想象中所谓被一味放任的孩子,她很有内驱力、兴趣广泛、清楚知道想要什么,并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小学时,不内卷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过小升初这道坎,进入重点中学;后面考国外高中、名校大学、研究生,全都靠自己完成申请、考试。
从小“疯狂玩耍”的吕亦池,如何以“不内卷”的方式,获得通俗意义上成功的内卷人生?如何拥有所谓成功人生的同时,成长为自己?其中妈妈池莉的“反内卷教育”,究竟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1
为反内卷
不惜直接怼校长?
小亦池抓周的时候,坚决地举起了一把锅铲,引得池莉哈哈大笑,开玩笑将来孩子可能是个厨师。
没想到,听后的朋友却很认真:厨师是什么好职业?孩子学习一定要抓上去。
在当时80年代,虽然“内卷”这个词没有流行,但教育焦虑已经比较普遍。人们传颂神童宁铂等中科大少年班学生,社会对孩子学习的普遍观点是要“从娃娃抓起”,会走路、会说话开始就要为考上重点大学做准备了。
池莉也难免被教育潮流和身边舆论所影响,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还是选择:
让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然地获得这个阶段应该有的成长经历和经验。
于是她没有跟其他家长一样,把孩子送去早教班,在正常入园时间,征求了小亦池的意见,把她送进了自己选择的育才幼儿园。
三年后,亦池升入育才小学。一进学校,校长、老师无不强调分数、竞赛的重要性。而女儿亦池成为了那个小区众人口中“疯狂玩耍”的独特孩子。
不曾想,从未补课的亦池,竟后来居上,成功考进当时最好的老牌重点中学——武汉外国语学校。
升入初中,一开学就有家长买来了《中考抓分攻略与秘诀》这类备考书,而亦池依然是那个对各种兴趣爱好都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没有题海刷题,和小升初一样过了分数线,升入外校高中。
从小学到高中,女儿亦池的成长看似一直顺风顺水,但只有池莉知道:这其中自己有多少次犹豫、纠结、动摇的时刻。
但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对于教育发自内心的疑问:怎么眼下就变成了如此急功近利的现状呢?
一个人小时候成绩的好坏,与若干年之后的成就并不成正比;
一个人天生兴趣和才能爆发与显露的时间都不可预知,我们做父母的真的要这样不顾一切地强行逼迫孩子学习吗?
2
16岁开始独立做教育选择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背后
进入高中以后,考上重点大学成为了孩子们的终极目标。“考不上就跳长江,长江又没有盖盖子”是重点高中学生们最常开的玩笑。
高一的亦池,虽然全班第13名,成绩很难是前几名但也并不差,可她独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妈妈我要出国!”
自从有了出国的想法,亦池就开始自己考察合适的学校、自己投考,自己处理申签、被拒签和二次送签,拒绝了妈妈的送读,独自走向求学之路。
来到C.C中学以后,英国高中的紧张程度不亚于国内,不过二者有所区别。
像英国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阶段性、选取多次考试成绩。英国高考制度的学生与大学之间是双向选择,每个学生最多可以报考五所大学。
独自在英国两个寒假都没有回家的亦池,在高中毕业考试中拿到了全A的好成绩,最终被她最喜爱的甘地母校,伦敦大学学院(UCL)录取。
进入大学,亦池努力学习、勤工俭学、做慈善义工,在大学期间甚至翻译了一位美国小说家的新作,还考上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硕士研究生。
从高中到本硕,女儿这些年的求学和成长,让池莉忍不住感叹,自己的孩子“成人了”。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天天玩耍的孩子、天赋很好,想努力的时候自然能一鸣惊人的故事;
而在池莉看来,她清楚地知道,自家女儿就是一个天赋一般的普通孩子。
只是那些外人看来的玩,其实就是学习,在亦池快乐的玩耍中,学习到的东西更多,对课堂书本的知识也更有理解能力。
她也一直相信,教育不是小升初进不到重点,中考就别想进重点,将来重点大学就更是莫谈了的闯关;
教育是追求孩子整个生命的快乐幸福、创造能力和价值感。
3
反内卷教育
并不是放任
可能在外人看来,这种反内卷教育,是父母的省事、是放任,但对池莉来说,这背后反而需要父母对教育更上心,倾注更多。
像看起来轻松的、发展各种兴趣爱好的玩耍,与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劳伦斯·科恩认为,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在玩中建立自信”。
像女儿的自驱力,离不开池莉的信任和支持。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莱恩在七十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这个理论强调,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发的动力,即内驱力,促进人自己去努力成长。
小亦池喜欢玩乐、不喜欢学习,池莉也没有逼迫她学习。在充分的玩乐之后,小亦池的内驱力反而被极大激发。
像女儿亦池一次玩票性质的小说翻译,背后她的考量是:
首先是可以检验出语言水准,中文和英文的;同时可以考验她的契约精神,是否信守合同;是否按时完成每一道工作程序;
再次,可以反映出她的合作能力。出版是一个集体行动,亦池要与责编、美编、发行、宣传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合作得好不好,全看亦池是否善于沟通协调,是否尊重礼貌但又善于求同存异,一年多的合作过程最终结果是否达到理想目标。
这都是课堂知识以外的知识,都是更加重要的知识,都是考试分数。
如果这种社会能力考核及格,那么孩子将来的立锥之地之稳固,立身之本之牢靠,才有可能。
反内卷,需要父母在教育上关注更多、付出更多、给予孩子更多,才能让孩子足以对抗内卷的潮流,足以成长为独立的自我。
当然池莉对女儿吕亦池的教育只是个例,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适用。但在当前这个从小学到大学卷生卷死的内卷浪潮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池莉曾提到过,女儿亦池上小学后,关心的亲朋好友再三提醒:亦池玩乐的童年过去了,是时候必须严加管束抓紧学习了!否则……
这和前段时间我们常听到的,“一年级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二年级暑假是分水岭,不补课就会被碾压”,三、四、五、六.......十、十一年级的暑假都是拉开差距的分水岭言论,如出一辙。
诚然,在选拔性考试制度面前,教育的好坏经常以分数为标杆。然而从孩子的长期发展考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对孩子的期待:
不应该是成为一个不断卷成功的人,而是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这也才真正是孩子的底气和资本。
好在,越来越多从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父母认识到了这一点。
反焦虑、反内卷、反内耗,放下无用的焦虑,让自己拥有一个松弛、平稳心态;
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路,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让教育回到它自己朴素的位置,让孩子成为自己。
参考资料:
1、池莉《和女儿一起长大》
2、孩子教育:第一代“反内卷先锋”:我溺爱了33年的孩子, 后来长成了这样…
好的教育是什么样?
池莉为我们呈现一个范例
再一起来康康教育家陶行知的示范吧~
▽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池莉的教育?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更多好看的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