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次提名诺奖、任教清北的中国学者,竟让女儿放弃上大学?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快乐学习从来不是伪命题,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如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


——方老师说





前几天,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获奖,中国作家残雪遗憾落选。


在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历史上,曾有14名中国作家被提名。


其中,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分别于1940、1950、1970年三次获得提名(数据来源: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



而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他是双语天才,用英文写下《生活的艺术》,雄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52周,被美国总统盛赞;


发明家,探索数十年,倾尽家财,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并获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


他还是一位“不正经”的老师,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上课不点名、给分靠“眼缘”


是一位“奇葩”的父亲,拥有不拘一格的教育观念,养育的女儿个个出众。


林如斯:出色的翻译家。7岁发表文章,15岁为《京华烟云》作序,16岁撰写《赛珍珠传》,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其作为附录编入作品集《爱国者》中,18岁作品《重庆破晓》反响不俗。


林太乙:著名文学家、作家。13岁时,就与姐妹合写《Our Family》在美国出版。中英文造诣俱深。著有《林家次女》《金盘街》等作品。曾是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耶鲁大学中文教授。


林相如:毕业于哥伦比业大学化学系,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香港大学生化学系的主任,一级教授,出版学术专著七十多种。


今天10月10日,是林语堂先生诞辰128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追随他的脚步,感受和学习林家的教育智慧。



1

融汇中西,成长于重视教育之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一个被爱与欢乐包围的童年,是林语堂享誉世界的成功之源。


NO.1

重视新式教育

砸锅卖铁把孩子送进哈佛


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闽南平和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家中共有8个孩子,父亲林至诚是一名牧师。


林父年轻时因为家庭贫困没有机会读书,但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从十三四岁就开始自学,后来基本上能读懂诗文、能写文言文。


林语堂回忆道:“他讲古文轻松流利,教我们古诗、古文和一般对句。”


除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家里还有教会的《圣经》与西方文化译著。


对西学的“痴迷”使林父具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他觉得必须让孩子接受西式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很不容易。


而林父决心要把家里的孩子送进教会中学、大学。


他总给孩子们讲,这个世界上,有像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这样的学校,他希望孩子们有一天都能到这些大学去念书。


对于一个清贫的乡下家庭,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林父还真做到了。


他砸锅卖铁,不惜卖掉祖辈留下的房产,甚至向自己曾经的学生借钱,把几个儿子都送进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英文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


林语堂更是不负众望,走出国门,进入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深造。


图片:林语堂诞生地

图片来源:《林语堂的才情人生》


NO.2

平等与欢乐,滋养幸福童年


林语堂曾说他父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者”。


林父从来没有用传统“父为子纲”的教条压迫孩子,而是平等地与子女交流、生活,甚至和孩子开玩笑


林语堂说:“他对我们孩子,倒是和蔼亲切,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论,他也有几分严厉。纵然如此,他还不至于不肯和我们开玩笑。”


林父的教育很成功——这个多子女的大家庭总是一团和气,林语堂乐观、幽默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


与此同时,在林语堂的心中,母亲是一位“温柔谦让天下无双的慈母”


亲近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给了林语堂一个欢乐的童年。


数十年后,林语堂先生以“快乐哲学”闻名,还被称为近现代史上“最懂生活”的男人,离不开家庭对他的影响。



2

理念超前,独特的教女之道


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林语堂的教育方式,洒脱得不拘一格,在当时甚至可以称作“惊世骇俗”。


而恰恰正是他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成就了三个不平凡的女儿。


NO.1

鼓励随性而至,

引导女儿快乐学习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他告诉三个女儿“读书是快乐的事,你要从中获得乐趣才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苦差事。我最反对‘苦学’二字。”


图片:林语堂一家


根据女儿林太乙的回忆,父亲从小就不局限她们,也不苛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她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什么都学一点。


他曾亲自为女儿们讲课,但教育内容随意,今天中文,明天英文,今天唐诗,明天聊斋、传奇、报纸、书法甚至美国大选总统……都能成为教学内容,没有固定,主要是锻炼她们保持每日思考的能力,喜欢就学,不喜欢就拉倒。


在自由读书时间,则随便她们去看小说、宇宙风、西风、科学杂志、冰莹自传、童话故事,爱读什么就读什么。


林语堂还鼓励孩子们自由写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千万不可像小学生作文,写假话给先生看。无论写什么东西,最要紧是个“真”字


读书学习之余,林语堂也从各方面培养女儿们的兴趣。


比如,在欣赏音乐这件事上,他不是一首一首地简单播放唱片,而是制造一种氛围,让女儿们在熄灯的房间中静静聆听,曲目也无定性,可以是中国的《妹妹,我爱你!》,也可以是外国的华尔兹,大家一起用心感受,充分享受音乐盛宴。


谈及教育,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林语堂给了女儿充分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去探索,让她们主动发掘读书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


NO.2

社会才是大学堂,

读不读大学并不要紧


在林语堂看来,社会是一所大学堂,学养贵自得,真才实学比学校更重要。


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时,林语堂告诉她,“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


因为身为学者的他清楚,真正的学问,不是由一纸学历来证明的,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不一定比从校外所见所闻中得到的知识丰富和实用。


因此虽然林家只有小女儿上了大学,成了哈佛大学的博士;


但相比于小妹,没上大学的如斯和太乙丝毫不逊色。


大女儿如斯16岁撰写《赛珍珠传》,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其作为附录编入作品集《爱国者》中,18岁作品《重庆破晓》反响不俗。后来,如斯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馆藏的很多英文介绍都是她写的。


二女儿太乙18岁高中毕业后,就以高中学历应聘到耶鲁大学中文系去当教师。后来应邀出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在林语堂的三个女儿中,林太乙最为杰出地承续了他的文学事业,相继出版了《金盘街》《丁香遍野》等多部小说。


图片:林语堂的女儿们


蒙田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林语堂自父辈起就有自修的传统,他也凭借自修获得了许多课外知识,并将这一优良传统沿袭至女儿们的教育中去。


3

不重男轻女,放下家长权威的孩子王


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育有3个女儿,当时社会风气还是重男轻女,但是林语堂一点也不在乎,觉得生男生女都一样,不信“传宗接代”那一套。


在家里,林语堂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


林语堂最喜欢和女儿们玩一种滴蜡油做模型的游戏,他们一起制造假面具、马、房屋和各种玩具,还为她们的母亲捏蜡像;夜晚到花园里“探险”,欣赏他觉得美丽的蜘蛛网……


在三姐妹的眼中,母亲才是家族的长辈,父亲好像是个大哥


图片:林语堂一家


林语堂还领她们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学聚会,让她们增长见识。


在这个“怪爸爸”的熏陶下,三个女儿很早就懂得用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后来,林语堂全家到了欧洲。


他带女儿们去巴黎红磨坊看艳舞,半夜才回家;去维苏威火山探险,刚离开火山口两丈远,火山便开始爆发……


他毫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各种听起来不适合“淑女”做的事情,他都带着女儿们去“疯”。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林语堂就在游戏和多样的生活体验中,带女儿们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价值观与世界观。



从那个充满快乐与梦想的童年走来,林语堂先生又将父辈对教育的重视和平等与爱的家庭氛围延续至女儿们身上,并延伸出自己快乐学习、不看重学历看重自我提升的超前教育理念。


他的二女儿林太乙曾在《林家次女》一书中谈到:


“假使母亲是养育我的土壤,我不平凡的父亲是培养我这颗小苗的水和阳光我的教育是从他那里开始,他对什么都有创见。”



林语堂先生追求自由和快乐,洒脱生活了一辈子。“自由”“快乐”也正是他教育思想中的关键词。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林语堂先生始终秉持快乐学习的理念,鼓励女儿和学生们兴味学习


像在大学教学时,他的一项绝招,就是“相面打分”。


林语堂为学生评定成绩,从不举行任何形式化的考试,因为他认为,“凡是考试,都是机械的,注重记忆、不注重思想的。”


细细把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便是该学生本学期的成绩。


而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佩服”


这背后,是他对每位学生的学力,都有详细的轮廓。



林语堂大胆超前的考试形式,体现了他一贯的幽默作风以及他对刻板教学制度的反思。


他总是擅长在轻松氛围中输出知识,既提高孩子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保证学习的深刻性,一步步实践着理想中的教育。


而他特别的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卷的当下,极具借鉴和指导意义。


快乐和学习并不冲突,快乐学习也并不是伪命题,孩子和学生身上的可能性,才是教育的真正所在。


希望我们能从林语堂先生的教育里,汲取到独具特色的教育智慧,获得自由、快乐的教育体验。


参考资料:1、陈亚联编著.林语堂的才情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环球人物:“奇葩”老爸林语堂劝孩子别上大学,却把三个女儿都培养成了超凡出众的才女……3、旧影阁:崇尚无为而治教育 著名作家林语堂的女儿们.4、陆道坤.林语堂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探索,2015(01):1-4.5、林绯璠.林语堂的教育思想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1.6、林太乙.林家次女[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92-94.7、(湃客)联合读创:林语堂:上课不点名,考试打分靠“眼缘”的老师|纪念.8、王兆胜著.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林语堂的教育?

快来评论区分享和讨论吧~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734万元奖励,还是配不上她的贡献与励志人生要放假啦!这届学生:不敢想象下午我和苏炳添谁跑得快研招网崩了、逆向考研火了:他们从“双一流”卷到“双非”?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