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3周:从一研为定到N战成硕,耗尽青春换一纸文凭值得吗?
在考研高考化的当下,一战上岸几率渺茫,而N战考研生以青春相搏的未来,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而考研其实只是众多人生路径中的一条,非唯一选项。
——方老师说
即便考研报名人数降了,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录取名额也在逐年扩大,仍然无法缓解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
“上岸”,依然是遥远的目标,“落榜”,依然是大部分备考生不得不直面的结果。
在这些落榜的学子中,有许多人选择了二战、三战、甚至N战,因此形成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多战考研常态化。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近三年发布的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可以发现,考研中往届生比例逐年增加,直逼50%。
2021年,377万人报考,应届生占比56.2%,往届生43.8%。
2022年,457万人报考,应届生占比52.8%,往届考生47.2%。
2023年,474万人报考,应届生占比51.56%,往届考生48.44%。
而往届生中,最大的群体正是“N战生”。
从2015年开始考研的小谢发帖感叹,“八战考研失败,好像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
图源小红书用户@谢永强你倒是说句话啊
“兜里没钱,脸上无颜……有时候想,一切是否都已注定,再怎么挣扎也走不出囹圄。”有N战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还有N战生因为失败了两次,不敢告诉别人自己还在考研,躲去付费自习室学习。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年复一年地披甲上阵?在学历贬值现状下,考研是否是最优选择?付出多年青春换一纸文凭是否值得?
1
一次次考研失利背后
如今各类一战上岸的经验贴层出不穷,却少有人关注那些在一战中失利沉没的大多数,关注他们没能一战成硕的原因。
NO.1
3战考研
不是个人选择,更像集体趋同
小萱是22届的本科生,毕业于一所985高校。
由于毕业时就业形势不乐观,身边的同学室友们保研的保研、考研的考研,小萱也萌生出了继续读研的念头。
在经过一番自我拉扯、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后,小萱终于下定了决心考研。因为本科是一所还算不错的985院校,小萱把目标定到了C9高校。她说,“总不能越读越差吧。”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六月,小萱只得在一片仓促中冲刺考研,结果初试成绩与目标院校的复试线还是差了一点儿。看着如此接近复试线的分数,小萱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然而小萱家境普通,二战考研首先需要面临的就是经济问题。经过反思调整,小萱最终决定先工作,把自己的经济问题解决了,再准备二战。
在马马虎虎找了一份朝九晚六,薪资也勉强够用的工作后,小萱开启了自己的二战之路,却很快遇到了障碍——精力不足。
“那时候每天下了班只想瘫在床上刷一些没营养的短视频。”小萱无奈道,“连以前最喜欢的游戏都提不起劲头玩儿,更别说看书复习了。”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小萱上了二战的考场,结果依然是刹羽而归。
二战后一无所获的小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初同专业的同学有的保研去了清华,有的申请到了国外的名校,连当初一起荒废了前两年大学时光的室友也都考上了研,小萱却接连失利。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小萱开始逃避社会关系,主动切断了与大部分人的联系。
“其实我当时已经想放弃了。”
“我失眠了一夜,初试成绩出来那天晚上我怎么都睡不着。”小萱回忆道,“脑子里乱糟糟的,想起高中,想起大学,想起如今的工作和生活,越想越觉得自己像一具活着的尸体。”
小萱想起自己高中时最喜欢历史,幻想过成为一名历史学家。虽然明白改目标专业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三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三战跨考历史专业。
小萱的经历反映出了许多人参加考研时的状态——兵荒马乱。
在备考的前一年都没有打算过相关的规划,决定考研只是迫于无奈、随波逐流。在目标院校的选择上更是没有理性抉择。
对于和小萱类似经历的备考生,考研,不再像是个人选择,而是一种集体趋同。期待靠这种最普遍的选择,找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NO.2
失眠、内分泌失调
多战失败累积的身心压力
沐沐的考研经历也非常波折,经历了五战才上岸北师大心理学专业。
第一次考研,沐沐高分通过了目标院校的初试,然而在复试中,复试老师却直言沐沐的本科院校层次太低,不会考虑录取沐沐。
复试结束后,拟录取名单上果然没有沐沐的名字。对此,沐沐既愤怒又无奈。
她本科就读于二本院校,改变这样的出身是她想要读研的动力之一,然而却也成了她考研路上的障碍。
由于一战院校复试较晚,沐沐还失去了一些好的调剂机会。
经过慎重考虑,沐沐拒绝了通过调剂进入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选择二战,并且将目标定到了比一战目标层次更高的院校和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
二战的目标对于沐沐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也的确失败了,于是她又选择了三战。
对于沐沐来说,考研的压力是逐年递增的。三战时,沐沐的精神几近崩溃,这次失败后她哭着丢掉了所有的专业书。
四战时,沐沐又哭着买回了所有专业书,此时她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分泌失调、失眠到第二天中午,最后只能靠安眠药入睡。
“我觉得我后来考试反而不如应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沐沐反思道,“压力太大了,身体总是出问题,要经常跑医院。”
对于多战考研人来说,每一次考研失败带来的不仅是经验教训,还有不断累加的焦虑与压力。
NO.3
直冲北大
放不下的名校情结
“一开始,我只想考北京大学,因为我有名校情结。”
思思虽然本科读的是二本,但她曾经在初中以全市前100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然而不能很好适应高中生活的思思高考失利,抱着遗憾进入了本科院校。
“我不甘心承认自己的水平只是这样。”
所以即使思思一战、二战考北大都失败了,她也没有放弃考入名校的目标,只是在三战时将目标院校换成了华东师大。
然而思思三战依旧失败了。
此后思思接受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一事实,但她却依然坚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她坚持四战,但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将目标院校改为了西南交大。
从思思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名校情节是思思屡战屡败的原因,也是思思屡败屡战的动力。
这样的情况在考生中并不罕见,对于他们来说,考入名校不仅意味着更好的平台资源、光明的就业、科研前景,更意味着对自身实力的肯定。
然而,扎堆考名校的直接后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分数线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也相应的水涨船高,有些专业的录取线甚至高达400分,一战上岸的概率自然也越来越小。
2
这个研为什么非读不可?
从上文几位主人公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多战考研人要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与阻力,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年复一年地冲锋陷阵?
NO.1
为了更多的选择
刘同被困最初的原因,是想要靠读研进入一个就业面更广的专业。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她甚至在一战时放弃了调剂到本校本专业的机会。而前文的小萱一开始也是出于就业考虑选择了考研。
她们二人的的经历,共同反映出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5%的区间。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同比增长18.37%,规模和增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增长率为7.62%,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根据某机构的一项考研动机调查分析,有超过一半的考生是因为当下就业困难而选择考研。
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学历贬值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叠加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尤其是体制内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学历要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选择的余地。
在一些行业领域,高学历已经成为了必备的敲门砖、向上晋升的门槛。
这样的行业现状,也在倒逼那些已经通过就业上岸的人们重新下水,在无边无际的考研浪潮中,挣扎着游向地势更高的岸。
NO.2
为了证明自己
“我就算死,也要作为硕士研究生死。”
镜头前的沐沐眼神坚定,说出的话语仿佛一把直插人心的利剑。
“我应届的时候,我是过了初试的。”
“复试以我本科学校不好这个理由把我刷掉了,我就会很不甘心。”
“你居然因为我的出身不要我,我就是要考一个比你更好的学校。”
一战复试时因本科院校受歧视而落榜的沐沐,抱着近似复仇的心情报考了北师大。最终,她也在五战考研后得偿所愿。
图源:电影《垫底辣妹》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学历已经成为了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份漂亮的学历能为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提供极大的优势和便利。各地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对硕士、博士生开出了很多优惠条件,大多数名企的招聘条件也明确要求985/211的毕业生。
就沐沐的经历来说,甚至家人也会因为学历的提升而改变对她的态度。她这五年的奋斗,也是为了获得在高校任职的教授父亲的认可。
沐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算好。在考上北师大之前,父亲很少关心她的情况,而在考上北师大后,她的父亲开始主动在亲朋好友面前提起自己,沐沐很高兴自己靠读研让父亲刮目相看。
对于像沐沐这样的考研人,考上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业进修,更掺杂着对自身的价值的追求,对社会认可的期许。
他们不愿意被既往的学历限制,哪怕稍显狼狈,也誓要从当初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
NO.3
为了职业理想
小贝为当一名优秀的医生,高考复读了四年,在21岁的年纪考入了西南医科大学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为了进入理想的医院,她又三战考研,在21年考入了以眼视光专业闻名的温州医科大学。
小贝说,这十几年的求学和工作生涯里,是对职业理想的憧憬一路支持着她。
哪怕周围的人都劝她放弃,为她辞去一份稳定体面带编制的医生工作感到惋惜,她也从不后悔。
3
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多战考研的困苦令人望而生畏,为这一纸文凭付出多年青春真的值得吗?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不计自身条件、时间成本、精神压力,硬着头皮“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选择是否真的值得,是一个需要更加慎重考虑的问题。
毕竟在多战考研期间,他们需要面临的不仅是多次失败带来的心理折磨,更面临着如果放弃考研进入就业市场,将有大片“空窗期”的沉重压力。
刘同之所以会被考研考编困住5年,就是因为当她想回头的时候,就业的路已经更加泥泞难行了。一旦放弃考研,等待她的是履历上大片的空白、三年沉没的青春、更加残酷的就业环境。
并且,即使多战考研人顺利考上研究生,也并不意味着就业优势。应届毕业生最大的优势是年龄,如果在考研上耗费多年,就会白白失去自己的年龄优势。
虽然高考、考研、读研都不再有年龄限制。但如今有很多就业岗位都在卡年龄。
考教师编制、考公、选调生,都有明确的年龄要求,比如“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岁”。
哪怕只是去互联网行业当个“民工”,也会遭遇“35岁危机”。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多战考研人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读研后能找到的工作,反而不一定优于本科时能找到的。
此外,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企业用人也更看重性价比,比起需要付出更多薪酬、更看重未来上升路径的高学历应聘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招聘学历较低但性价比更高的本科应聘者。
种种因素叠加下,如果考研只是为了更好地就业,那么是否多战考研就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了。
当然,人毕竟不是工具,需要考虑现实,也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
“为自己做决定,也许未必圆满,但求问心无愧。”——小贝
为了职业理想高考四次、考研三次的小贝,在她这十几年的求学和工作生涯里,经常会听到一些“不以为然的声音”。
有的说:“女孩子读这么多书干嘛?”
有的说:“你年纪不小了,有份稳定的工作就行了,别瞎折腾了。”
小贝对这些声音一笑置之,她说,“因为我没必要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从初中开始,我便学会了为自己做决定。”
小贝的人生果然如她所愿那样展开,即便过程充满波折。
“收到通知书时,薄薄的纸张拿在手里却有沉甸甸的分量,虽然这可能是很多人毫不费力的起点,而于我却是几年的努力所换来的。”
“有同事为我辞去编制感到惋惜,但继续读书是我难以舍弃的愿望,也是自己权衡了利弊之后作出的决定。”
对于这些年的辛苦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小贝认为要弄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要取得任何成就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真正重要的是,你的辛苦是不是耗费在了自己真正渴求的事物上。
小贝说,“未来究竟如何,我无法预知,但我依然会心怀炙热,寻觅自己向往的生活。”
图源:电影《垫底辣妹》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罗曼·罗兰
在考研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学历通胀愈演愈烈的当下,许多人认为耗费一年甚至几年的光阴去争那一纸研究生文凭,已经成了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
的确,考上研究生并不一定就会有光明的职业前景,也不一定能重启人生,但它会给你提供更多的可能。
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考研不只是一种学业上的进修,更是对自我人生目标的明确和对意义的追寻,有目标理想,实现这个目标理想,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以及最重要的,考研只是众多人生路径中的一条,而非唯一的选项。
国考今年新增40万人
他们上岸后却放弃编制?
▽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多战考研?
快来分享下吧~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这届大学生: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花棉袄更有性价比6年上千场讲座,她说人生两大目标:帮助更多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又一个张雪峰火了:让低分生逆袭985,他的电子鸡血一打一个稳?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