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孩未考上985遭家暴:东亚父母的爱像湿棉袄,脱下冷穿上沉?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父母等孩子说谢谢,孩子等父母说抱歉。东亚亲子关系,有付出又有委屈,有感谢又有埋怨。


——方老师说




最近,一条热搜引发热议,一16岁女孩未考上985遭父亲家暴,不让吃饱饭,冬天洗冷水澡。



以及《守护解放西4》播出了一个新案例:


女孩醉酒躺在解放西的马路上,被警察发现后带回警局询问。


原来,她因为化妆遭受父亲的语言侮辱,于是出门买醉,宣言:“我就算这一辈子当乞丐,我也不愿意回家了!”



很多东亚孩子,童年甚至一生很难轻盈。


因为他们感受到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附加的沉重和伤害。


有人说:东亚家长有一种魔力,跟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跟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



有人说,在东亚家庭内心的蘑菇云,最后也只能变成一个蔫儿屁。



有人说,东亚父母的爱刚刚好,没有多到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也没有少到让孩子决心抛弃父母,那爱的分量刚刚好让人痛苦一生。


每一个感慨,精准又戳心。我们的东亚亲子关系何以走到这种模式中?有改变模式的可能和途径吗?


1

3种典型的东亚亲子模式


东亚亲子模式,每次讨论都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它普遍地、一代又一代的出现在很多家庭、亲子身上。


NO.1

被忽视的情感忽视


有人说,东亚家庭表达爱意的方式如此奇怪。


明明关心孩子的身体,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天天吃外卖有营养吗?自己做饭会死吗?”


明明关心孩子的情绪,说出来却变成了:“哭?哭什么哭!一天就知道哭有什么用!”



东亚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多闪耀,他们的情感需求就有多被忽视。


孩子们小时候被要求“不准哭”。上学后被质疑:“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


一个孩子在母亲节给妈妈买了一束花,没想到妈妈竟然气得不行,发了一条抖音询问网友:


“这个一点都不实在的东西,过了两天就得扔掉,我让儿子退回去,儿子很委屈了,回来竟然哭了,我做得真不对吗?”



被父母泼冷水,对大多数东亚人来讲并不陌生,甚至已经是东亚父母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创伤中,最小的一种。


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觉得和其他更痛苦的情绪暴力相比,“扫兴”、漠视都不算什么大事。


可是,即便我们再怎么宽慰自己,也不能磨灭情感忽视造成的伤害,包括焦虑、低自尊、回避型依恋等。


当父母看不到、不接纳孩子的情绪、需求和优缺点时:


孩子往往无法对自己有准确的洞察,这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接纳、个体的正常社交,还会对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NO.2

“有利息”、有条件的爱


东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满满的,甚至溢出来的;


与此同时,这份爱也是无可避免的、含有期待的,有时甚至是附加了价码和利息的。


他们总是说:


你要多吃一点,不要挑食,不挑食才是好孩子。

你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

你要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喜欢努力的孩子。

你就考成这样?出去别说是我孩子!


这种“鼓励”,使孩子陷入了一种害怕失去爱的恐惧——如果不按要求做,那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孩子,就没有人会爱你。


有人说,东亚父母的爱是有利息的。



当孩子有一件事做得不太好的时候,父母会说:“我的孩子不该是这样的。”


当孩子把一件事做得让父母满意的时候,父母又会换一套说辞:“不愧是我的孩子。”


这不禁让孩子觉得:如果我是一个成功优秀的孩子,我就值得被爱,如果是普通平庸的,我就不值得被爱、对不起父母吗?



而这种有利息的关注和爱,使孩子达到父母评价标准时,会感到自己很有价值;达不到时,就会感到不配得和自我羞耻。


这导致很多人长大以后,总是习惯依靠外界评价个人价值,变得极度在意他人评价、害怕激怒别人,甚至会因为“害怕达不到要求”,而进行强迫性的过度努力,以避免失败后的羞耻感。


NO.3

被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


《少年说》中,几位孩子都不约而同哭诉了家长,总把自己和别人比。


一位女孩说,妈妈总是把自己跟好朋友比较。好朋友的确很优秀,但自己也有优秀的地方,妈妈却从来没有夸夸自己。



总爱那孩子和别人比较,从来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即使看到了,也吝啬夸奖,目的是不让孩子“飘”——这似乎是东亚父母的通病。



他们希望孩子能站在社会评价体系的塔尖,于是张口闭口都是“别人家的小孩”。


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的幸福感,还人为地给孩子树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假想敌”。其中很多“假想敌”,本身是孩子的亲人、朋友,于是给孩子原本单纯的亲情、友情也蒙上了阴影。


在比较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难以真心赞美他人的成功,从亲情、友情中获得正向滋养。


一方面想要摆脱枷锁、活出自我;另一方面又难以控制地陷入“我要比别人好”的漩涡。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卑和痛苦。


2

父母带来的创伤,

可以在代际传递中停止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即便脱离了原生家庭,没有正确被爱的小孩,也很难懂得如何爱自己和爱人。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摆脱父母带来的童年阴影,一天却猛然发现,自己活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模样。



有的人从小就发誓,如果自己有了孩子要好好对待,可最终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东亚亲子关系的魔咒仿仿佛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永不停息。


这种延续,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代际传承”。即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孩子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行为或者思维方式。


比较常见的“代际传承”,主要体现在情绪模式、行为模式和观念上。


比如:


父母容易焦虑,孩子也容易焦虑。(情绪模式)


讨厌父母的控制,却像父母一样控制自己的孩子。(行为模式)


父母重男轻女,自己也重男轻女。(观念)


这种“代际传承”,需要我们在成年后,走出童年的创伤,让伤害在停止在这一代。


90后有这样一个说法: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第一代自我觉醒的父母。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自我成长和关系审视。一面治愈自己,一面和解父母,一面保护孩子。



而我们也其实可以,让伤害停止在这一代,让爱与鲜花在孩子身上绽放。


3

新一代东亚亲子模式


东亚父母频频引发吐槽的同时,各大媒体平台上都冒出了许多“互联网流浪儿”。


一些90后、00后,虽然已经成年,有的甚至自己也为人父母,但在网上刷到那些幸福、快乐的家庭视频时,还是会在评论区感叹:“爸妈,你还缺女儿/儿子吗!”


那么新一代父母都有哪些弹性教育模式呢?


NO.1

大方向父母掌握

小问题孩子决定


小孩缺少独立判断能力,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把握原则性、方向性问题。


但是,要在有限范围内,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哪怕这个决定不是明智的,也可承受的试错成本中,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NO.2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

做“潜水艇式父母”


有的人已经成年了,出门还总要被父母过问:“去哪里呀?跟谁一起呀?朋友电话多少呀?”


如果没有及时接到电话,身边朋友的手机也会遭到“夺命连环call”。


甚至有的人,32岁了还有回家门禁,美其名曰“为了安全”。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本质上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因此才会打着“安全”“爱护”的名义,过度管控孩子。


与之相对的,是备受欢迎的“潜水艇式父母”。


他们像潜水艇一样潜伏在水底,很少露出水面,只是默默地提供保护,又会在紧急时刻现身,给子女托底。


他们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很少插手孩子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独立、自由、磨难和试错都是必要的,在“潜水艇”的护航之下,孩子得以勇敢、自由地探索未来。


NO.3

批评与鼓励相结合


有一种“一分钟批评法”,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指出错误的行为,然后给出正确的行为建议或解决方法,最后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既批评了孩子,使ta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让孩子感到了尊重和爱,不至于激起ta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张怡筠曾说:


“父母亲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希望我们的孩子,向前,可探索广袤世界;回头,也拥有全世界。


参考资料:

1. KnowYourself:东亚父母的6种典型教养模式,经历过一种就容易产生「不配得感」

2. Momself:被扫兴的东亚父母养大的我们,还有救吗?

3. 虎嗅:扫兴的东亚父母,还不完债的孩子

4. 人物:别人家的「潜水艇父母」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东亚教育?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海底捞捞面师、燃脂搏击教练、电子竞技陪练师,大学生疯起来什么证都考?生病还要学习、举报同学能加分?她们决定上堂“权利课”教孩子说不倒计时3周:从一研为定到N战成硕,耗尽青春换一纸文凭值得吗?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