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称“文科都是服务业”?这位爆火教授却说:“文学含巨大人生资源”
“通过文学来讲人生,贴着人生来讲文学”,这个理念她坚持了25年,还想继续坚持下去,“假如身处一片大沙漠,我也想努力种一棵树,哪怕只有一两个人在树底下乘凉,也是可以的。”
——方老师说
这两天,“张雪峰称文科都是服务业”话题引发全网热议。
文科无用、文科生是就业鄙视链的底端、选文科后悔一生等延伸话题,再次引发讨论。很多文科生,瞬间破大防了。
文科真的“档次低”吗?真的百无一用吗?
从高中的文理分科,到大学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我们之前都有涉及,《新高考启动9年,文理不分科后的学生怎么样了?》《211硕士工资不如711,文科生真的不如理科生?》。
这次,我们想分享最近火出圈的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的文学通识课,谈谈为何她会说,“文学里含有巨大的人生资源”。
她通过文学来讲人生,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人生,治愈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卷不动又躺不平的45°青年。
图片来源:@杜素娟聊文学
“轨道上做自己太难,去旷野风险又太大,该如何选择?”
“总是感到很痛苦?全麻体验无痛人生,你愿意吗?”
“被否定、贬低、打压、忽视......该如何面对扫兴父母?”等等...
一个又一个现实话题直击学生“要害”,为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年轻人提供指导和帮助。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课后感言:“好喜欢最后那句,读文学并不是在某本书中找到一个答案很多时候,你只要知道有另一种可能就行了。”
图片来源:@杜素娟聊文学
朱光潜说:“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我们一起通过杜老师的课,来看看文学教育于人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1
人人都是“吗喽”?这次不当NPC!
杜老师提到,人长大的过程,也是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过程,即便我们的人生中似乎每一个阶段都被写好了标准答案,高中毕业考上名校,大学毕业工作上岸,30 而立,65 岁退休。
换言之,我们有自己的主体性,并不是NPC。
NO.1
塞给孩子一张张试卷,
却从未观察他们
网友小端(化名)与她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非常好,家长之间也相处融洽。然而,小端总是逃脱不了被比较的命运。
她的父母会拿朋友的成绩与她进行比较,即使两人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并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父母仍然会关注朋友的成绩、考研计划,并指责小端缺乏上进心,这使得她非常苦恼和绝望。
图片来源:bilibili截图
九年过去了,小端坦言仍未摆脱这种阴影。她表示:“其实她人很好的,但是我真的无法和她成为好朋友,家长给我树下了太多的‘她的标杆’,我无法以平常心对待她。”
许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境,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小端这样的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是。
这一届很多学生被困在“同辈压力”之下、“优秀标杆”的阴影之中,看着别人金光闪闪的履历,再对比自己并不“成功”的人生,只能自嘲:“我就像是来凑数的”,是别人故事线里的NPC。
然而,什么才是“成功”呢?
杜素娟老师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答案。
在课堂上,她讲述了《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40多岁时放弃了证券经纪人的生活,选择成为画家。
她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大家效仿斯特里克兰德的做法,而是要明白一个道理:“要尊重自己的体验,知道自己到底做什么样的事会感觉是值得的,是幸福的,其实这个就叫理想,就叫成功。”
但是,还有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知道不喜欢什么。更有学生哭诉:“老师,我不喜欢我的专业,我该怎么办?”
面对学生的困惑,杜素娟老师指出:“我们塞给孩子们一张张卷子,没有观察过他们,没有培养他们的兴趣,他们到了20多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还被埋怨没有创造力。这是多么不讲道理的事情啊!”
图片来源:@小南知
她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一个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她强调,这应该从更基础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做起,到了大学,“错误”就很难弥补了。
为此,她选择用《老人与海》《浮士德》等文学经典,讲述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人生道理。她试图将文学教育与人生教育挂钩,希望能“给孩子们补一点点课”。
NO.2
好孩子的单轨人生,“都是苦难的”
“NPC”常常被视为默默无闻、充当背景的角色,而“主角”则往往被认为过得风光无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有关985高校休学/退学、考研考编上岸后放弃等新闻和帖子频频出现,这类在常规意义上被视为“好学生”、“天之骄子”的年轻人,似乎正经历着内心的困扰和痛苦。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在教育和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杜素娟发现,孩子们成长中的痛苦太普遍了。“这一代独生子女,承担着全家希望和社会期待。”从好分数到好大学、好人生的单轨人生设想,带来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面临着极大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不到适合自身且足够的培养。
图片:网友评论截图
杜素绢细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提出:“米兰·昆德拉通过萨宾娜所说的媚俗的悲剧,构成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内耗。”
在她看来,在单轨思维主导的环境中,人人都是焦虑的,最终卷成功的永远是少数,大部分人体会到的更多是卷的伤害。
图片来源:@杜素娟聊文学
更何况,在单一的评判标准下,还有人陷入“攀比痛苦”的心理——
当他们当感到辛苦时,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照顾自己,而是习惯去和别人比较——“有人比我更累吗?我有资格喊累吗?”
作为一个母亲,杜素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她痛心地发现,自己也推赶女儿做了许多超前学习、超纲学习的事,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引导她思考社会、人生、自我和情感。
她指出:“好像我们的教育中,大多数时间里只关心孩子怎么考出更高的分数,而较少关心他们的内心状况,较少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需要,较少关注他们怎样健康完整地成长。”
虽然明白一个大学老师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杜素娟认为这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假如身处一片大沙漠,我也想努力种一棵树,哪怕只有一两个人在树底下乘凉,也是可以的。”
幸运的是,努力没有白费,她获得了一众学生的好评。
图片来源:评论区截图
学生们在她的课上感受到,作为普通人,当你感到不能自由做自己的时候,不要紧,别害怕,因为人人都这样,但关键是你得给自己留一条“小路”。
那条大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大多数人必须得出现在那条大路上,但是旁边这条小路让它有延展性,你不能忘了它,虽然你不知道这条路会走到哪一天,走成什么样,但是也得坚持走。
永远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其他的可能,也即“人生的弹性”。
2
用文学补足学生
成长中缺失的人生课
自杜素娟在视频平台开设账号以来,质疑的声音就不断响起:“你讲的文学对我们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的她也遭遇过质疑:
“你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培养,应该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何必给本科学生讲什么人生?”
面对这些质疑,杜素娟曾感到痛苦和孤独,难道通过文学讲述人生真的是“没有意义”和“小儿科”吗?
然而,她坚信文学不只是学术研究的资源或一种学术游戏,更是普通人的思想资源,能为人生提供启示和参考。
图片:杜素娟的采访截图
网友@一芝呼呼是中文系的一名大三学生,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个问题,她也不断问过自己,但是一直没得出答案。她从高中学了文科开始,似乎就一直被框限在“文科生不如理科生”的思维里。
到了大学,和那些学计算机、学医学的同学相比较,常常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但是当她来到湖边,脑海里闪现“浮光跃金”的瞬间,好像读书的意义显现了出来。
她在笔记中摘抄了《看不见的文学》中的一段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要去阅读文学、欣赏艺术,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欲望和需求。
而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往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导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另一个空间中实现真正的自由,从而找回那个属于本真的自我。”
图片来源:@一芝呼呼小红书截图
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在面对人生抉择时,有些年轻人可能无法从长辈那里获得有效的指导,因此他们可能需要在摸索中付出巨大的试错成本。
杜素娟将课堂搬到网络上,在视频中融入文学解析,是因为她相信:“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把他们踩过的坑以及对人生的痛苦体验、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凝结成文字。
如果我们能够解读出来,把人生的智慧教给孩子们,他们也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不踩不必要的坑,不走不必要的弯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贴着人生讲文学,通过文学讲人生”,这是杜素娟追求的文学教育,她希望自己的文学课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一些匆匆赶路的年轻人在树荫下停留,出发时带着更加坚定的目光。
3
拓展人生想象力,
“我的立足之地只是我自己”
最近,社交平台上“云养自己”的视频很火。这些视频展现出一种重新审视人生,追求自我愉悦的生活态度。
有人倡导拒绝焦虑,重启人生,做让自己快乐的事。也有一些年轻人说他们是在对童年“进行报复性补偿”,以此“慷慨宴请童年的自己”。
“纯粹做回自己”的想法和杜素娟的观点一致。
她在自己的文学课中多次谈到:年轻人应该活得有棱有角,勇敢地进行自我想象,不要为外在标准所绑架。
她给学生们推荐鲁迅的《过客》,“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鲁迅的力量”,当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走什么样的路,大家的选择应该有所不同,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是“我们应该有一份个性化的标准。”
曾有人如此批评道,“ 你讲的‘ 理想’太理想了”“ 说到底还是一碗鸡汤”。还有人疑惑:“ 杜老师口中的年轻人,他们的立足之地在哪里呢?”
杜素娟说:“ 从前我也不知道,我走过很漫长的、孤独的、寂寞的、自我怀疑的阶段,我怀疑过自己的职业,也怀疑过自己的理想,甚至怀疑过自己活着的意义,我都怀疑过,但是我后来意识到,我的立足之地只是我自己。”
有大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我很早就意识到了,我受到的教育远不足以让我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在上大学以后,我学着照顾自己,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培养爱好,跟不同的人交流......”
在这个自由的社会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杜素娟借用文学的力量告诉年轻人: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合理性。
有时候,在主流轨道之外开拓自己的道路,其实也是在承担另外一种使命——创造个性化,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而这些不一样的存在,能够证明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自由和包容。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与人生的紧密结合。
我们需要考虑功利主义的实用性,也需要看到:
人类前行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文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理分科从来都不是绝对化的割裂;以及身为个体的个人,在工具理性之外的精神和主体性需要。
而既是教师,也是年长者,杜素娟借用文学告诉年轻人,不必纠结,“活得轻松一点,人生的路会轻盈一点,不那么沉重”。
参考资料:
[1]教育家-杜素娟:我想让年轻人的人生轻盈一点
[2]光明社教育家-华政杜素娟:这一代孩子的人生好像只有一条轨道,他们都是苦难的
[3]麦家:文学就是人生,人生所有的一切文学里都有
[4]放牛班-一夜之间,“吗喽”占领了年轻人的生活圈
[5]武志红-这句从小听到大的“正能量”,最让人抑郁
倒计时2周
N战考研真的值得吗?
▽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文科都是服务业”?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被期末、考研、四六级逼疯:大学生看晋江文学,小学生抓阄作法?女孩未考上985遭家暴:东亚父母的爱像湿棉袄,脱下冷穿上沉?海底捞捞面师、燃脂搏击教练、电子竞技陪练师,大学生疯起来什么证都考?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