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批回家过年的小镇青年,在同学会中限入比较困境?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巨大人生差异,似乎是“开同学盲盒”的吸引力。而按自洽的方式生活,虽千差万别,但千姿百态,同样有力量,领略到独属于自己的风景。


——方老师说




临近春节,第一批回家过年的小镇青年,已经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有人发现:


小学时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学生”,现在已经变成了收入颇丰的创业小老板;


初中同班的学霸,考入985,转眼间大家都工作了,他硕士毕业后,仍在考公、考博;


高中成绩中等的同学,经历了毕业、打工、失业、再就业,如今虽然不在大厂了,但收入尚可、家庭幸福。


中高考是一张船票,让小镇青年有机会离开家乡,通往更加广阔的海域,而之后,各自的人生有着不同的解法。


这让我们想起一位热门短视频博主拍摄的“高中同学盲盒”系列。



他的高中母校本溪高级中学,全国高中50强之一,常出高考状元。而他所在的那个班全班985,囊括当地的省状元。


同学有网友们熟知的以“北大废物”自嘲的李雪琴,还有两度夺下高考状元、从港大退学又考上北大的传奇人物刘丁宁。


10年过去,同学们有人财富自由,也有人在不喜爱的领域做着平凡的工作。


像我们下文里的小镇出身的主人公,双非化学本科,两次跨考985文学硕士;或者北大本硕却选择回县城教书育人;亦或是海归硕士考回县城编制……


不管曾经感觉自己是“赛马”中那匹押宝选择,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回望这些年:


其实都并非一帆风顺,而有时虽人生看起来路窄,却依然有宽阔之处。


1

本科双非化学,硕士跨考文学,两次挣扎上岸985


每一年二战考研的队伍之中,都不乏跨考的同学,但一般来说专业跨度不是很大,无非是从新闻到中文、从行政管理到法律等。


可杉山却是少数的分母,本科化学,两次跨考文学硕士上岸985。


六年前,他远离家乡,从西南边陲县城考入了东北一所“遥远”的二本院校,学着自己并没有兴趣的化学专业。


在大三那年,他坚定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想要跨考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于是,他开始了“高考化”考研复习。可惜,一战未果。


没有抱怨,没有犹豫,迅速调整自己,打起精神再战。第二年,以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如愿走进了心心念念的985高校,开始了与自己喜欢专业“朝夕相处”的三年。


在考研经验分享会上,杉山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这样一句话:“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够像想象中那么勇敢”。


当意识到自己其实也算是“小镇做题家”的那一刻,杉山也有阵痛和迷茫,不过他最终自我和解,在探索实现自我的道路,并不甘于只做别人给的题。



2

北大本硕毕业后回到县城

他说:“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


从小到大当学霸是什么体验?“中考状元”“高考榜眼”“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标签让让宙宇收获了无数羡慕的目光。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上学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没有所谓的“挑灯夜读”“悬梁刺股”,他天生就是一个又会学又会玩的“卷王”。


北大硕博顺利毕业后,宙宇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上海作为梦想的开始地。


工作之余,他还会去看艺术展览,也在社交平台发布一些独到的读书感想。从校园到职场,他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


而前不久,宙宇登上了家乡融媒体发布的新闻头条,这篇报道的内容是:他放弃上海的高薪,回到家乡的一个小镇中学教书育人。


这么选择值吗?也许旁人会说:不值。学历那么好,工作那么好,结果回到起点,白瞎了这些年的努力。


但他却说,“我觉得这个地方需要改变,教育是改变人生的起点,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够服务家乡也是我的心愿”。


据悉,为了让更多学生走出“小镇”,这所学校以优渥的人才引进条件招聘了多名清华北大毕业生。小镇也走在了“蜕变”的路上,像宙宇这样的有为青年,无疑是帮助小镇发展的启航者。


宙宇依然是那个为自己而活的出色青年,大城市也好、小镇也罢,不论在哪里,梦想都可以开花,而这一次是他成长归来,想要帮助更多花儿绽放自我。



同样看起来高开低走的,还有本科985、硕士院校QS排名前20的尤里。


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出众,同学们也喜欢她,谁问她问题都会耐心解答。


而当自己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教育之后,尤里渐渐明白:


在大学中的学习是与中学不同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真正有价值的学问不应该是一场空洞的智力游戏,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世界是狭小的。


所以,当大家都以为她的人生节奏应该越来越快的时候,她好像慢了下来。


大学毕业后,gap一年,一边在红圈律所实习,一边申请海外院校硕士。


硕士毕业后,gap一年,开始旅行。


在别人看来她的人生有些“高开低走”,但是她自己却很满足。



曾经五湖四海,如今五乡四镇,如宙宇、尤里一样的同学曾这样自嘲。


不过人生是一条河流,看得见的是高开低走,看不见的,何尝不是静水流深呢。


3

从城市回到小镇,再从小镇离开

试错未尝不是件好事


斐欧是一个有才华有想法的人,从小他就喜欢玩音乐、搞创作。


高考后,凭借“自主招生”加分,他顺利进入一所帝都211传媒院校,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了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文科专业;


毕业后,他在一家教育机构任教,当时他想的是,攒钱去留学,改学艺术专业。


但这条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于是在家人的期望与劝说中,他回到家乡,一个三线城市,按部就班地考了教师编,进入中学任教。


平淡的日子,让他越来越觉得,如果人生一直要这样两点一线,是一种自我消耗。


经过深思熟虑,他与父母敞开心扉地交谈,决定放弃小镇的平和日子回到帝都。



看完本文四位主人公的故事,你会发现:


不论是从小镇出发,在大城市立足,还是从小镇来到大城市又回归小镇,抑或是回归小镇后再离开:


人生有不同的解法,不像中高考,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尽管曾经都出身小镇,每天上学放学,大家好像走的是一条路,后面大家的路也出现了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似乎是“开同学盲盒”视频的吸引力。

 

不过在差异之外,按自洽的方式生活,虽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同样都有力量,都领略到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景。



通过这些主人公,我们最开心的,是看到:


虽说我们是一个考试大国,青春期播下的应试种子早已结出一种思维方式,应试的痕迹在个体的身上留下,或轻或重;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社会单一的成功评价标准祛魅,重新搭建慢慢完成自适应一套新的价值体系。


而当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想象,并不会再随随便便觉得“我的人生完蛋了”。


二十多岁看向未来,能看到的东西被人生经验所局限,就像黑暗中打着手电,只能看到一点光照到的地方,看不到地图的全景。


曾经考过的试、学过的习、走过的城市、度过的人生,都是岁月长河中的一道微澜。


人生路一直在走,再过10年、20年、30年再看,意义又不一样。


参考资料:[1]看理想:“小镇做题家”,累了[2]青年文摘:和东北老家发小20年后重聚,我看到小镇做题家的真实人生



每日互动

你已经和身边同学聚会了吗?

大家有啥变化?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同行3年挣102万,他飞奔间隙出版两本书,治愈千万人的精神内耗(含XDF春节礼盒)过年也不敢休息:gap year里,挤满了为gpa卷生卷死的中国学生?你喜欢独当一面,红光满面,还是XDF红包封面?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