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出分一周,他们高分上岸后破防了:有能力考却没能力读?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考研难、读研疯,很多问题并非“上岸”本身可以解决。但上岸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感受,可以是变幻和丰富的。


——方老师说




考研出分后,成功上岸的同学们刚开心没多久“研究生招生人数6年翻倍”、“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等话题就登上热搜。



真应了学长学姐那句话:“考研只有上岸的那一秒是快乐的,读研后没有一天是不疯的。”


想起之前一条题为《读研废物》的视频。视频主人公罗婷婷刚刚考研“上岸”后,说说读研两个多月后的感受。


她用8个月时间三跨考研,一战“上岸”,以初试第三总排名第六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原本以为“上岸”之后会是一个“特别新奇的新天地”,但她发现并非如此。


考研难、读研更难,有能力考研但没能力读研,成为有些上岸党在外人看来凡尔赛、但实则纠结挣扎的感受。


有人自我调侃:我读研不是因为好学,而是因为怂;甚至有人辛苦考上研却又选择退学:


图源小红书@树人Free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录取时争相cos范进的研究生们,读研时发疯成为颠公颠婆呢?读研难,但哪些时刻又是真正快乐的呢?


1

高分上岸,

却发现学习模式转变


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模式发生转变。


一方面,研究生学段的性质要求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合学术水平;


另一方面,课业负担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大山般的压力。


NO.1

换专业考研成功上岸,

却成了“高分菜鸡”


经过一年的努力,小余以名列前茅的高分取得了跨专业考研的胜利,顺利进入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读研。


然而,高分入学的她,比起本硕同专业的同学,学习上总是吃力不少。


论考试能力,小余不在话下,但考研复习更侧重于广度而非深度,对于一些有难度的专业问题,她确实不如其他同学那么了解。


这一点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常常跟不上进度,焦头烂额;体现在组会中,就是唯唯诺诺不敢发言,生怕说错了话。


好在导师很体谅跨专业考研的不易,并没有嫌弃,反而耐心指导。


但小余还是忍不住自嘲道:“欢天喜地考进来,才发现自己只是学术菜鸡。”


考试能力不等于科研能力,考研与读研的能力要求不同,导致很多同学一时半会儿难以适应,造成了“高分菜鸡”的惨状。



NO.2

工作后重返校园,

发现学习模式不适应


依依在本科毕业后,工作了两年才开始读研。


重新回归学生身份,她本来是开心的。身边的同学也认为,工作对读研是有帮助的——当了两年社畜的她,抗压能力强,思维灵活,很少出现其他同学那样随时在崩溃边缘的情况。


然而,读研似乎和她想象中变得不一样了。


工作的两年中,她一直在“输出”,做项目、出灵感、完成各项任务,却很少“输入”,几乎没有时间自我学习和充电。


只输出不输入的工作模式,使她近乎丧失了学习能力,难以阅读长篇文献,写论文也仿若挤牙膏,磕磕绊绊。


而且这两年期间,学校进行了教改,考核方式与本科大不相同。


教务部门要求考核方式多样化,每门课程都必须采用2种以上的考核方式,且必须闭卷考试。


对于文科专业来说,论文是更能体现学生科研水平的方式。过去,老师们大多采用期末论文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方式给分。平时作业一般是演讲、期中论文或小组作业中的一种。


教改之后,一门课就需要期末闭卷考试+期末论文+平时作业,有的老师甚至要求每周举行小组讨论、做PPT上台汇报,给本就时间紧张的研究生们雪上加霜。


硕士阶段的考核方式与本科不同,专业课较多、“水课”几乎没有,课业负担很重。在大学普遍教改的背景下,学生成绩压力增加。本硕连续的同学有时都很难适应骤然上升的读研压力,工作后再就读的同学往往就更难了。



2

学生和打工人的优势,

哪头都不占


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身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看似都是学生,但后者往往考虑升学,前者则直接面临就业压力。


有人说:“读研就介于学生和打工人之间,两头不讨好。”


NO.1

不占打工人的优势:

读研经济成本上升


近日“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引发热议。


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66.71万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扩至124.25万人,几近翻倍。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达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读研热”随之带来的是读研成本上升。


图源微博


小林在北京某高校就读金融专硕,学费3.5万/年,学制两年。


该高校自2020年开始不为专硕生提供宿舍。学校位于北京三环以内,附近租房成本极高,又没有专属地铁站,交通并不方便。


经过精挑细选,小林租了学校附近一个三居室的次卧,月租金3000元。


卧室不大,没有独立卫生间,但房屋干净,室友都是同校的学生,住宿相对安全。


签完租房合同,小林算了一笔账:


两年学费7万,租金7.2万。每个月生活费2500,两年就是6万。预留北方冬季置装费、大件物品购置费、读研期间社交成本共3万。


这样算下来,两年的读研成本至少23.2万,与香港一年留学成本差不多。


读研期间,学校的补助很少,只有600-800元/月。小林是普通家庭,父母结婚较早,还有两年才退休,但他的同学中,许多人父母已经退休。


对于父母年龄较大的研究生们来说,国家和学校的补助不足以支撑生活,自己学业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勤工俭学,找父母要钱又总是陷入愧疚和无奈。


反观选择了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同学们,已经早早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安排花销。


同学聚会时,已经就业的同学们往往对花销不甚在意,小林却要精打细算。


有中学同学早早步入婚姻,同学们商量着要一起包个大红包时,小林默默地低下了头。


“连份子钱都要找父母资助,这算什么。”小林自嘲道。


身边的人都在转变身份,逐渐成为“社会人”,自己却夹在其中、不尴不尬的。


即使知道就业以后,经济状况会得到改善,正处于“入不敷出”阶段的研究生们却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同龄人压力之中。



NO.2

不占学生的优势:

直面多重压力


没享受到打工人的经济优势,研究生们似乎也没有享受到学生身份的好处。


过年回家,明明还是学生,亲戚们却用“预备役打工人”的身份来看待自己。

 

小温现在就常常陷入迷茫,与一些“学术混子”不一样,小温虽然也常以“学术垃圾”自嘲,但她心中有一个目标——读博。


作为文科生,小温读书期间几乎赚不到钱,只能靠家里养活。


高考报名这个专业时,小温就有一个学术梦。父母也支持她读博,觉得女孩子读博,以后可以进高校。


读博、做学术、进高校,不仅因为她热爱学术,更因为她喜欢高校相对单纯的工作环境,不用面对复杂得人际关系。


可是,现在“青椒”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博士即便能进入高校,也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


尤其在跟着老师报了几次项目未果之后,小温深刻认识到:学术是个圈,科研不是只埋头做学问就可以,也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而且学硕三年,博士三年,算上可能延期毕业1-2年,等读博出来,她就30岁了。


快30岁,还要当学生,靠父母的退休工资和微薄的补助生活。


等同龄人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时候,她的社会生活才刚刚起步。


一想到这些,她就忍不住问自己:真的要继续读下去吗?


研究生阶段,明明还是学生身份,环境却不如本科时期单纯。身为学生,却已经要背负社会压力,考虑就业和人生规划问题。


除了个别家庭富裕的同学,大部分普通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总是不堪重负。


而且对于一些专业来说,投入的沉没成本多,并不意味着回报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生们总是陷入迷茫。



3

人生的问题

非“上岸”本身可以完全解决


从考研上岸的快乐,到读研没有一天是不疯的,很多研究僧开始感慨:


有能力考研只是第一步,从科研、经济、就业、升学等多重读研压力来看,上岸并不能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上岸的收获,也不止是那一纸成绩,一张录取通知书。


有人发现学术虽然苦,但可能是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有人通过这三年缓冲,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现在已经不再觉得痛苦了,甚至觉得,人生真的很奇妙。


而对那些觉得读研难,选择主动退学或者就业的人来说,放弃上岸并不是痛苦的节点,或许是另一个快乐的开始。


像有网友分享,当时还以为我会完了,结果还活得好好的,甚至比我想的还要好。如果不是因为读研的难,我不会走上另一条路。原来人生真的不见得人人都走的那条路,就是最适合你的路。


道路千万条,考研难、读研疯,没有一条路是容易的。但当你想清楚自己如何走,快乐或许走着走着就在心底浮现。



有些专业读研也发疯

不过发的可能是“酒疯”~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考研难、读研疯?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返校大学生勇闯售后区:当时有点装没好意思要的钱钱,现在还给…吗?研究透四六级学习思维,她带学生告别:听力凭第六感、翻译胡言乱语35个岗位2000人竞争,这“低配铁饭碗”让想上岸的年轻人抢破头?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