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与国学知识体系模型建构(上)

贾旭东 贾语箴言 2023-05-24


编者按:《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与国学知识体系模型建构》一文首发于学术集刊《自然国学评论》第三号(2019年,275-291页),是贾旭东教授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基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基本哲学框架,首次提出“中华学术范式”,撕掉了国学诸多领域长期以来被错误贴上的唯心主义标签,构建了与“中华学术范式”相适应的国学知识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人类知识体系“中体西用”模型,实现了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国学”和以“科学”为代表的西方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特分三期连载,以飨读者。


摘要: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本体论比较,可发现“国学”与“西学”的最大差异在于本体论不同,从而引出了完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基于此框架,本文提出了“中华学术范式”的概念及基本框架并与以科学为代表的“西学”范式进行了比较。进而构建了由三维球体全息模型和二维平面圆模型共同构成的国学知识结构体系模型,阐释了国学中不同学科间的异同、相互关系及学习国学的正确路径。同时,本文认为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学”与“西学”共同的目标,基于此认识及国学“体用”思想框架,构建了一个整合“国学”与“西学”的人类知识体系“中体西用”模型。


关键词:中西文化  本体论  范式  国学  知识体系  国学知识体系模型






▲学术集刊《自然国学评论》第三号

▲《自然国学评论》刊登贾旭东教授论文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里程碑式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式成为国家意志,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进一步推动了近年来从民间自发兴起的“国学热”。

但迄今为止,政界、学界与社会各界对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并未达成一致共识,其根本原因是,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巨大分歧,这从学术界围绕“国学”这一概念的争论就可见一斑(㊟:围绕“国学”这一概念颇多争论,暂不就此做深入探讨,本文对“国学”的定义为:中国的“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分歧和争论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明确认识到“国学”与“西学”(㊟:与本文的“国学”概念相对应,这里的“西学”泛指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本体论差异及由此带来的认识论、方法论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以致长期采用“西学”的范式进行“国学”研究,由此产生诸多误解。因此,本文尝试从本体论出发,对“国学”与“西学”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



一、“国学”与“西学”的不同范式

1.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哲学框架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科学。当然,科学是当今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知识和方法体系。但科学研究方法(Method)有很多,不同学科方法不同,同一学科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那么我们采用哪种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又是什么决定的呢?从哲学上来讲,指导人类如何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的理论是“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是一个方法体系,不同的方法论包含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采用某种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认识世界时,指导我们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是该方法背后的方法论。那么,又是谁来指导方法论呢?或者,方法论很多,我们该用哪一种来进行研究呢?决定方法论的是“认识论(Epistemology)”,而比认识论更高、进而指导认识论的,就是人类哲学最根本、最本源的理论:“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要回答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人类开始探索宇宙真相之前必须做出的一个基本假设:宇宙的本源是怎样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否可分?基于特定的本体论,衍生出了与其相应的认识论,认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类是否能够认识世界?应该如何去认识世界?继而,在认识论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即:我们怎样用一个方法体系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最后,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派生出具体的研究方法,人类开始运用这些研究方法,踏上认识宇宙真相的漫漫长途。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及其关系

不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共同的追求都是认识宇宙真相,也都要通过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到达方法层面,衍生出特定的方法和工具,开始对宇宙真相的研究和探索。而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遗憾和悲剧是,中国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工具和技术,却忽视了追本溯源地探求这些科学方法与技术背后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并与自身的学术即“国学”相比较,找到二者之间的异同,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国学”最大的误解便由此而生!

2.“国学”与“西学”的本体论差异
基于不同的本体论,人类生发出不同的文明,“国学”与“西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二者根本的差异来自其本体论的不同,继而因本体论的不同而使得其认识论、方法论乃至研究方法都完全不同,形成了迥异的学术和思想体系。

“国学”的本体论是“心物一元”,即认为“心”(精神)与“物”(物质)二者是合一的、不可分割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立转化的,表达这一思想最形象的图形就是太极图。在太极图中,阴(代表精神)和阳(代表物质)混合在一起,成为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还能够相互转化。

“西学”的本体论是“心物二元”,就是假定宇宙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部分构成,“心”(精神)和“物”(物质)是分割的、对立的,表达这一思想最形象的图形就是十字架,在十字架的图形中,上、下、左、右分得很清楚,代表着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而不能融合与转化。
 

▲ 中西方文化本体论差异:太极图与十字架的比较

以前我们经常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学说是唯心论,比如道家、佛家、阳明心学等,这些批判是没有认识到中西文化的本体论差异而产生的历史性误读,亟需纠正。唯心论、唯物论这两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要首先将世界分成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才能讨论物质和精神哪个第一位哪个第二位。所以在划分唯物和唯心、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其本体论已经进入了心物二元的体系——只有先把世界分成物质和精神,才存在哪个决定哪个、哪个第一哪个第二的问题。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精神和物质根本就不可分、不能分、是一不是二。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九渊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是对心物一元本体论的准确表达。道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也一直强调自己是“不二法门”,认为“万法唯识”,而这个“识”是精神和物质合一而非分离的状态

所以,道家、佛家、阳明心学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它们根本没法用“唯物论”“唯心论”这样的二元论概念来定义!“国学”里所谓的“心”和“物”与西方文化里的“物质”和“精神”根本是两个不同知识体系里的不同概念,其内涵完全不同,既不能简单套用,更无法简单比较。但近代以来,中国全盘接受了西方基于二元论的整个“西学”学术体系,然后用这个体系来研究和评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误读。

3.“国学”与“西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差异
“国学”与“西学”的本体论迥异,决定了其认识论的不同。“国学”的认识论是“整体论(holism)、系统论(system theory)”;“西学”的认识论是“化约论、还原论(reductionism)”。所谓“整体论、系统论”,就是儒家和道家都在讲的“天人合一”,这是心物一元的本体论决定的。既然心和物不可分,精神和物质不可分,那么我们就只能去整体地认识它。而西学的“化约论、还原论”是:既然已经在本体论那里把物质和精神分开了,那么就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继续进行细分,细分到我们可以认识的水平后,逐一来进行研究,最后再把它整合到一起来认知完整的世界。所以,“西学”的认识论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解构还原,就是类似盲人摸象一样,先分工研究大象的不同部位,最后再把大家的认识综合到一起来认识完整的大象,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国学是完全不同的。

认识论决定方法论,认识论不同,方法论自然也不同。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的方法论可以总结为“反求诸己”,而西学的方法论可以总结为“逻辑外求”。国学为什么要反求诸己?因为心和物不可分,即我们内部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不可分,那我们只要回头研究自己内心的世界,就一样可以认识外部的世界。所以中国人研究宇宙的真相是从研究自身开始的,是内求的。但“西学”不同,因为在本体论那里就已经心物二分了,所以只能向外求,分别研究不同领域的规律——研究物质世界的科学家专门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即物理学;研究精神世界的科学家专门研究精神运动的规律,即心理学。以科学为代表的“西学”还特别强调建构一套基于某一逻辑起点的理论体系,去认识和描述所谓的“客观真理”(在心物一元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存在所谓“客观真理”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主客观的对立和差别,主客观是合一的)。

方法论决定研究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到方法论都不同,“国学”与“西学”的研究方法当然差异很大。“西学”的方法论,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而向外研究,所以发明了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通过运用外界的工具来研究世界,甚至连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即心理学的研究也都大量运用物质的仪器和设备,本文将其总结为“物化实证”四个字,即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或者说采用物质化的手段、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但在中国文化中,“心物一元”的本体论决定了,我们可以通过天人合一的返观内照来认识这个精神与物质不可分的、一元的世界,其研究方法就是:“禅定直观”,即通过禅定的方法(㊟:这里的“禅定”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武、医各家所修炼的各种指向内在探索的心性功夫,非狭义的、佛家所谓的禅定。,把人自己的身心当作研究工具,向着人自身的内在世界去探索,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完整的世界。

4.“国学”与“西学”的范式比较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他对范式的定义是: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等在内。本文引入范式的概念,将其内涵拓展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在内的、某学科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与一系列基本假设的总和。

贾利军等基于国学中易文化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东方科研范式”的概念并对其内涵、方法论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贾利军、徐韵,2012)。笔者高度认同其观点,但认为“东方科研范式”的提法应稍作修正。首先,“东方”没有准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空间范围,印度、日本亦可称“东方”;其次,“科研”一词源自西方科学话语体系,虽然容易让习惯了这一话语体系的读者理解,却无法体现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研究世界的方式与源自西方的科学不同。基于此,也基于本文认为“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知识体系这一认识,本文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由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构成的这一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有别于西方科学范式的学术系统称为“中华学术范式”,简称“国学范式”(㊟:本文采用了源于西方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这一框架,是为了便于将国学放到一个与西学同等的哲学框架中进行比较,类似科学研究中常见的固定一个变量而进行另一变量比较的做法,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基本哲学框架应为“体”、“相”、“用”,因其与西方哲学框架完全不同,难以用其对国学和西学进行直观的比较,故本文暂未采用此框架,特此说明)。

基于此定义,综合上文分析,我们对国学与西学进行范式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每个层面上都完全不同。


国学范式
西学范式
本体论
心物一元
心物二元
认识论
天人合一
解构还原
方法论
反求诸己
逻辑外求
研究方法
禅定直观
物化实证
▲ “国学”与“西学”的范式比较

因此,“国学”与“西学”是人类在探索宇宙真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大完全不同的学术和知识体系,虽终极目标相同,最终也必将殊途同归,但研究假设、路径和方法,即研究范式完全不同,我们不能用其中一个体系的概念和理论来简单评论另一个体系。
 
(后文待续)

作者简介


《自在禅修》、《禅道太极》创始人、首席导师:贾旭东 教授
学修践行传统文化逾30年,以儒处世,以道修身,以释明心《禅道太极》创始人《自在禅修》创始人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儒商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粤秀书院特聘国学专家深圳孔子滙特聘国学专家“26国学网”特聘专家、国学推广大使“中国管理50人”成员《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 贾旭东,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EMBA/MBA导师,国内知名管理专家,“中国管理50人”成员,《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学术期刊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专家、广东省企业培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学术界倡导“扎根精神”,提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管理‘三元’模型”、“管理‘三界’互动模型”等学术观点,出版著作12部。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曾任美即控股战略顾问兼运营总监,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培训。
贾旭东教授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极践行与传播者,儒释道同修、禅净密合参逾30年,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儒商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粤秀书院、深圳孔子滙、“26国学网”等机构特聘国学专家。
近年来精心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轻松自在国学课》,包括在线音频理论课程“轻松5课”和集禅、道、太极之精华的线下实修课程:《禅道太极》、《自在禅修》(已获国家版权,登记号:粤作登字-2018-L-00001733、1734),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宁波、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办班近40期,以报道著名科学家而闻名的国家级科学期刊《科学中国人》(2019年第5期上)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贾旭东将传统的身心修养方法科学化、现代化、生活化,以现代方式向现代人传授传统文化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弘扬与传承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附:

热烈祝贺!贾旭东教授登上国家级党刊!

热烈祝贺!贾旭东教授登上国家级科学期刊!

热烈祝贺!国家发改委期刊专访报道贾旭东教授!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