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就是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呢?

大J小D的大J 大J小D 2019-05-0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上两周,我和国内父母通视频,妈妈和我聊起,她老同事们的孙子孙女现在都是还没上小学每天雷打不动至少需要两三小时的学习。我也就随口和他们分享了,在纽约这边的“天才儿童项目”。今天先不分享我看了这些教材后的心得,倒是有个亲身故事想和你们说说。

 


那天,妈妈听完我的分享也开始不淡定了,一个劲感叹,“原来外国人也这样的啊,我以为美国人都不看重学习的呢”。然后她就重复了好几遍,“那你也开始教教啊,需要的话也去送班啊,有条件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当妈妈第三次试图引到这个话题时,我爸爸在旁边打断了她,“有啥好急的,你看看你女儿,当年不就是个输在起跑线的孩子,现在看看不也还行。孩子嘛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爸爸这个评论很精准的,其实如果不是他的这段话我都快忘记了自己小学一二年级的事情了。我爸爸是在小学工作的,每年寒暑假都是他最忙的,因为有补习班啊。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在上小学之前是压根没有任何学习的,当时爸爸算是整个家庭的“罪人”了,所有人都在说他,教其他孩子那么起劲,自己孩子不教。每次爸爸总是坚定地说,“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就好了,大人小孩都一样”。



不过爸爸工作再忙,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件事一定会做,一个是全家一起做饭,这个之前写过了(我出生在最普通的工薪阶层,爸爸却从小这样富养我),另外一个就是给我读小人书,或者带着我出去走一圈。童年时代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闲扯,他总能从一个特别细微的事情扩展开来,我从他那里认识了很多人物,知道了外面的世界。


但那时,相对于和我同龄的邻居孩子比,上小学前,我真的一个字都不会写,只是知道小人书上的那些符号是文字;我也不会算术,最多通过摆弄自己的“香烟牌子”数出“2+3=5”。


我就是这样的状态进入了小学,用我外婆的话说开始“收骨头”了,要开始学习拼音写字算术了。我的班级里有一批同学之前学过,因此上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于是他们总是上课第一个举手,每次也总能回答正确,那时我觉得自己挺差劲的。


开学后第一周,我就开始在家哭着说再也不要去上学了。妈妈和外婆一个劲地在旁边教育,“怎么不可以上学呢?不读书的不是好孩子”。我从小脾气倔强,被她们这么一说,我更是火冒三丈,脱口而出,“我要把学校烧掉,再也不要上学了!”



妈妈有心脏病,我记得她当时气的一边往嘴里塞保心丸,一边等爸爸回家。爸爸回家后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二话没说还是把我叫出去蹓跶一圈。我本来以为爸爸肯定要骂我的,没想到他开口第一句话,“你在学校肯定不开心吧,不然你不会说这样的话的”。


爸爸的这句话让一下午处于反击状态的我顿时松了下来,大声地哭了起来,“读书好难,XX都认识字的,我一个都不认识。老师上课说一遍,他们都记住了,我就不行”。


爸爸说,“那肯定啊,他们之前就学过了,这相当于他们第二遍或者第三遍学了。你是第一遍学,那你肯定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的,这些知识爸爸相信你一定学得会的。而且你想啊,当初他们学习的时候你在干嘛?你在玩啊。你看,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只要高效利用好课堂时间,就能有更多玩耍时间,而且同样也能学到知识,这不是很好吗?


爸爸这段话一下子让我心情好转,那天回家后和妈妈道歉了,还自己主动提出我明天还要去上学的。其实我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我当时具体的心路转变,我只记得了两个关键点,“我一定可以学得会,我有更多玩的时间”。



话是如此,但后来我还是一直处于“差生”的状态,数学运算速度比其他人慢,拼音的拼读更是慢到不行,因为我的同学们都认识那些字根本不需要拼读。


家里人当然不淡定的,每次都会和我说,“你要努力啊,你看人家XX”。每当这时,爸爸都会打断他们说,“和别人有啥好比的,我们和自己比就好了”。因为这样,我那时开始非常明确地知道,我和爸爸是一队的,所以学校里有任何问题我都更愿意和他分享。


虽然我在妈妈外婆面前经常嘴硬,但其实自己内心也是着急的。我记得当时问过爸爸,“你真的觉得我可以学会吗?和他们一样运算速度快,拼读也又快又准?”爸爸还是一脸的毋庸置疑,“当然啦,爸爸看了那么多学生,这些知识只要肯学,没人学不会的”。


就是这样,我小学的第一学期仍然学的很慢,但成绩倒是慢慢开始稳步提升了。而且每次觉得这个题目很难时,我就会记得爸爸和我说的,“他们学过两遍了,我是第一次学,而且我一定学得会”,那么小的年纪莫名竟然有了“优越感”。


很多年过去后,家里人还是会拿当年的例子当谈资,每个人都会说我爸爸沉得住气。爸爸每次都会说,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要相信自己生的孩子不说多聪明,至少这些基本的知识都能学好的。


如果父母自己遇到一点点孩子落后就沉不住气,就开始着急了,那么这个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影响,自然就越来越学不好。不得不说,爸爸是对的,我小时候的那份“优越感”现在看来就是一份被全然相信后的自信和底气吧。



小学三年级似乎是个分水岭,之前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慢慢成绩都平平了,而我倒是慢慢赶上去了。直到小学毕业时,我的班主任还一直说我是个最有潜力的孩子。


这件事一直让我外婆觉得很不可思议,唯独我爸爸却觉得意料之内表现的很平淡。他说,“认字识数太简单了,难是难在让一个孩子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你想想,一个6岁都不到的孩子如果每天重复练习很久,也许他还没领悟到文字和数字魅力,就已经厌恶学习这件事了”。


现在想想的确如此,爸爸在我学龄前虽然放养我,但是却唤醒了我学习的热情。我印象很深的一件小事,是在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坐在爸爸膝盖上,爸爸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字“歪”,然后和我说,“你看,中文字非常有意思,这个字是歪,上面一个不,下面一个正,不正就是歪”。


“你看这就是中文字的魅力,这么有意思的知识,等你上了小学就能学到”,之后,我还了解到了其他有意思的知识,比如数学的简约、地理就像“虚拟旅行”等等都是要从小学开始的,让我对上小学充满了期待。



而且最关键的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不需要回家完成作业的,慢慢地我成为了弄堂里每到傍晚陪读妈妈们口里的“别人家孩子”了,总能听到窗口传出,“你看看人家XX,功课都是学校做完的,你每天这点功课要我盯着做到那么晚”。


其实爸爸也没做什么,我只是从爸爸的话里意识到了一点,就是成绩好不是靠学习长度的,只要在学校抓紧完成作业,回家后就能有玩耍时间了。就是这么简单的认知,却变成了我当时学习很大的动力来源。


这也是爸爸的一套理论,他总说,“上学后的不少孩子为啥写作业磨蹭?排除作业难度外,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知道,提前做好作业,爸爸妈妈还有其他课外作业要做,有其他的补习班要上的。反正没得玩,那我就磨蹭。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让孩子多做一点,以后进步多一点,相反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白,这些学好了你的玩耍时间就更多了”。


就是爸爸的这样“不作为”,我小时候有很多自由玩耍时间,而这些玩耍时间反倒一直让我保持着持续的学习热情,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学习新知识非常有意思,我也始终带着好奇在生活。



这就是我的故事,当年大环境一定和现在不同,不能同日而语。但今时今日,当我在反思自己的故事时,我却发现了好几个父亲留给我的宝贵财富:对孩子坚定的相信,唤醒孩子的学习热情、保护好他们持续学习的劲头。


我现在在纽约读书的教授就曾说过,“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如果真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我们父母和老师需要检讨:


是不是过早地开始了正襟危坐的学习训练而剥夺了孩子感官体验式的玩耍学习?

是不是把外在的学习指标(比如学龄前可以数到几、认识多少字,上学后成绩多少第几名)变成了“爱不爱孩子”的晴雨表?

是不是我们总是因为那么一点点成绩波动而先自乱阵脚,完全丧失了对孩子的自信呢?


学习力,这和种子渴望见到阳光的生命力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并不是种子不想长成大树,也许是环境和土壤出现了问题。


大J叨叨叨


今天的文章很长,也没什么大道理,只是把我的故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我们80后这一代的父母大部分都是老三届,父母们也许比现在更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毕竟这是他们可以看到的生活过的更好的唯一途径吧。


如果现在让我从一个外人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话,我觉得爸爸是真的“无条件地爱我”。他的这份无条件之爱强大到可以和当时更加苛刻的外界标准做抗衡。


今天文末推荐阅读里有一篇之前写的关于爸爸如何富养我的文章,里面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也是我至今记得的话,“爸妈呢,都是工薪阶层,别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记得回家。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恰恰就是这份爱的滋养,给予了我现在“闯世界”的勇气。


对了,昨天开团的积木和玩具,现在库存都不多了,其中积木的6片装已经没了。每次截团后总能收到很多留言说没看到错过的,所以今天把团文链接放一下。感兴趣的请抓紧,卖完了真的就不会再有了,戳->


家里已有好几套积木,我为什么还要推荐TEGU?

首发|这只风靡全球的猴子,带着孩子双语启蒙,认知开发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上周文章回顾


2、我成长的故事带来的一些启发


3、学龄前教育理念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大J小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分类目录”看更多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