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小D

其他

7天23个兴趣班,成史上“最鸡”流调,其实兴趣班,可以这样选

最近疫情又紧张了起来,老母亲们正要抖擞精神,应付娃的停课、网课;突然就被这样一条热搜吓了个激灵:北京有个娃确诊了,流调发现,娃一周跑了23个培训班;作为妈妈,我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个反应就是:23个!!!谁接?谁送?在家谁陪着做23种练习?这条热搜后,网上又传出图片,说因为23个培训班流调实在压力大,北京部分学校通知,凡是上过线下培训的,暂时居家学习,结果,热闹的教室就剩零星几个孩子了: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开团|全都是宝藏好书,还有好价!练习册、阅读训练书、拼音书,总有你需要的!

文末有活动记得去参加上周停课后,好多朋友来反馈,家里缺“粮“了,让我推荐一些练习册。哎呀,这个你们可算是问对人了,我真的是攒了好久的,哈哈,终于可以都拿出来了✌️这不,昨天临时通知大家,我们拉了一堆出版社把我攒的这些宝藏好书都拿出来,给大家组织了一个“快准狠”的在家学(玩)专场。没想到昨天就收到了好多云闺蜜的反馈,原来这些好书,你们也都用过的:真的是用过的都说好:今天都是好书好价,不光幼儿园的娃,小学生小豆包们,这次我们也想到了:这次虽然是练习册专场,但是也强烈推荐我和小D最近拿到的一套断货好久的一套宝藏绘本,它是来自美国绘本大师狄波拉的《巫婆奶奶》,曾经获过凯迪克大奖,幽默搞笑,百读不厌。还有我去年就看上的深见春夫写给孩子的第一套桥梁书,脑洞大开,非常难得的一套拼音桥梁书:练习册有给低幼娃准备了《公文式教育
2022年3月16日
其他

预告 | 停课别慌!攒了那么久的好书,还有好价,正好用上

上周开始,我和各地办公的小伙伴们都被通知,学校停课了。好像又回到了两年前疫情开始的时候,小区被封了,大人开始在家办公,娃在家把大人练“废”了,家里的“精神食粮”也消耗殆尽了。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紧急联系出版社给大家组织了停课不停学(解救老父亲老母亲专场),当时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没想到2年后,又近了一次。但是我相信这只是一次倒春寒,春天就在不远处了❤️昨天推荐了18个“小神兽”在家放电游戏的文章,结果留言是好多人来问,有没有好的练习册、绘本推荐,担心娃停课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收到大家的留言,真的是又开始和时间赛跑,我和小伙伴拉了好多出版社,紧急选品,也把手头攒的一些宝藏好书都拿出来,给大家组织了一个“快准狠”的在家学(玩)专场。到现在每本书的解读还没写完,所以只能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家娃的年龄以及需求,看好,明儿早8点再来就好❤️忘了说,今天都是好书好价,我相信2岁到9岁的娃,一定能淘到适合自己哒~公文式教育玩中学套装适用年龄:2-4岁Kumon「公文式」大家一定不陌生了,可以说是专门给低幼娃的的“王牌”练习册。“公文式学习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通过简单的游戏提高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套“玩中学”套装总共8册,包括迷宫、数字、绘画、连线、色彩、贴纸等8个主题。做完这套书,可以培养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处理能力,还有专注力和观察力,为娃进入幼儿园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公文式教育测量与时间认知套装适用年龄:4-8岁一套好玩有趣的测量和时间认知练习册,这2个知识点在小学一二年级是个难点,很多娃没提前做好启蒙,跟着就会有点吃力。那这套书通过自然测量、标准工具测量解决数学问题,教孩子学会观察、比较物体的量,掌握生活中的数学技能。让娃在动手测量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高级的数学学习打基础。时间到底怎么认?这套书教娃轻松读出小时和半小时、刻和分钟,变身时间小达人。从认识钟表上的数字开始,学会区分时针、分针,逐渐理解学习1:00~12:00整点的时间表达和半点的表达。书里有场景化的游戏,像划船、赛车、动物园、爬山、花园散步、面包店的一天、学校的一天等,让孩子感受时间的流逝,时针的行进轨迹。日本学研教育阅读力训练适用年龄:4-8岁老母亲们发愁的一定有这个——娃的阅读理解,这套书我终于可以拿出来了!都说大语文时代,阅读为王,这个真的是给孩子的阅读训练启蒙书。只需要每天15分钟,抓住阅读启蒙黄金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娃的学习力和阅读力。想要训练孩子阅读能力这套真的可以闭眼入👇每天1篇科普短文,涵盖科学、自然生物、天文地理、人文知识等,内容包罗万象。书里还有手绘图+问答游戏,每天一篇科普知识+互动答题+打卡,15分钟足够了。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娃将读的知识内化,这才是有质量的阅读和理解。英才儿童数学训练营适用年龄:4-7岁如果娃的基础比较好(牛娃),我建议收这个,很不错的幼儿数理逻辑书。这套书是从韩国引进的,韩国日本都是很热衷于小朋友的智力开发,尤其重视数学方面的学习,都能挖到很好的逻辑思维方面的书。封面上写的4-7岁,实际上应该是幼儿园小朋友都合适,从初级到提高慢慢做。全套书包括集合、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数学内容,还有生活中的常识。8册书共95个单元,包括数感、比较、时间、空间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规律、10以内加减法8大主题,涵盖幼小衔接的各种数学知识点。最关键它是一讲五练,第一页讲解知识点讲解,之后的5页是练习,难度逐渐上升,层层深入夯实知识点。听出版社老师说,这套书上海一些名校幼升小面试必备,当然了我们不用非要跟这个圈子走,如果用心把基础奠基好,题再怎么变娃都能搞定。巫婆奶奶好品格培养绘本适用年龄:3-6岁啊,这个绘本真的,我比小D还要喜欢读,太上头了,这个奶奶真的太有意思了。这是一套很少有的主题,给孩子的品格培养绘本。家里没这类主题的,推荐啊,毕竟人家也是“大户人家”的。其中的《巫婆奶奶的面锅》还拿过凯迪克银奖,入选过纽约公共图书馆推荐的“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一点不夸张地说,这套书可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绘本。书里的巫婆奶奶幽默风趣、和蔼可亲、聪明睿智,就像是家里的一位智者。面对大个子安东尼的麻烦,她的每一个反应、每一句话,不但不会让孩子们产生抵触和反感,反而会让犯错小孩感受到被包容和被爱的温暖。可能唯一让老母亲们头疼的是,《巫婆奶奶》是娃会让你一口气连讲三遍,但是孩子们还没听够的一本故事书,而且他们听完还能记住里边的魔法咒语。哈哈,但是这样的时刻不是最值得留住的吗,好故事难寻,它们更是我们的亲子陪伴时光的魔法❤️深见春夫桥梁书系列(拼音书)适用年龄:4-9岁今天推荐的这套我管它叫绘本桥梁书,4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读起来了,当然了3岁多如果亲子阅读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是深见春夫写的魔法呀!可以说今天这套书是深见春夫作品中仅有的一套桥梁书,也是首次在国内出版;故事的主人公-嘭嘭嘭三人组这套书包含《猫头鹰城堡》《解救肚脐公主》《企鹅巴士游大海》3册,非常适合4—9岁孩子的阅读。还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竟然做成了拼音版,所以即使是识字不多的娃也可以自己读。寻找优质的拼音书一直是一个挺难的事,但是今天这个桥梁书我真的是掏心窝推荐的,建议学拼音的家庭一定要入手的。今天就不多说了,上几张美图大家欣赏下深见春夫的魔法世界吧:我每次遇到这个宝藏作者出新书都是要囤的,对于一个选书官,以及坚持亲子阅读的妈妈身份,我选择它的理由是:他的故事里虽然有点无厘头,有点鬼扯,但是却那么合乎孩子的心思,处处透着温暖和关怀。这次的书除了有关于友谊、合作与勇气的冒险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孩子的成长的力量。宝藏作者,优秀桥梁书,好书好价,真的值得入手❤️适应小学没问题(全3册)适用年龄:6岁+对于刚踏入小学的娃们来说,小学生活就意味是他们被推动着,朝着“独立”又迈进了一大步,那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小学生活宝典来了。这是一套让孩子“有能力”的魔法书,帮助解决小学生的3个刚需问题:社交、学习还有时间管理问题。书里有搞笑又智趣横生的漫画生活故事,跟着熊尼尼、蜜糖、嘻嘻、小呱开启爆笑小学生活。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色是把孩子们的问题融入了一个个有趣的漫画故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场景,让孩子们明白如何与人交往,怎么做时间的管理者;还有,它也让孩子树立自信,消解学习压力,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一套帮孩子顺利融入小学,提高小学生活适应能力的魔法书;也是写给咱们父母的准备之书,怎么做孩子的引路人必读哦。明早8点有推送,同时开售。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者小程序二维码,即可进入店铺,明早8点准时开售。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抓女儿运动7年,0-12岁的体育兴趣班我是这么规划的

刚刚结束的冬奥会,想必燃起了不少家庭的运动热情,也带火了很多运动班吧。我一直觉得,孩子真正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输在了体能和肌肉力量上。但相信不少朋友肯定会和我当年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表示很困惑,不知道怎么选。那今天就聊聊,从出生到小学,我是如何规划孩子的体育重点。10~3岁:大运动锻炼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肌肉、骨骼和心肺功能并没能完全发育成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是延续之前大运动发展的锻炼,爬走跳为主,重点是提升健康为主。给大家整理了一份18个月前的大运动锻炼关键👇(欢迎保存收看)点击放大可看高清思维导图小D性格慢热,当时大运动也有延误,所以3岁前并没有报过专门的体育兴趣班,但那时候只要天气好,就会每天上下午带她出门。从最开始的公园小区走走,到后来的骑平衡车/滑板车,还有跑步,都会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运动量。天气不好或者疫情原因不能出门了,我们就会在走廊里接力跑、爬楼梯,在家搭个隧道、障碍物等,都是很便捷可以做到的。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让孩子爱上“动起来”。可以报班,但只靠一周一次的班,是绝对解决不了“热爱运动”这件事的。我们在运动,小D扔球,随时随地都是运动的机会👇23~6岁:身体控制和协调能力3岁以后的孩子大运动发展的比较好了,他们不会只是满足于简单的走路跑跳了,就会想要尝试更多的运动项目。但其实他们的身体硬件、注意力集中时间等,还都不是很适合进行正规的运动比赛项目的。最好的运动就是在跑跳基础上进行一些延伸,提高孩子的体能和身体控制协调能力。这个阶段形形色色的运动班就会很多,游泳、体操、芭蕾、跆拳道、足球等等。小D就是从3岁多陆续尝试了体操、游泳、芭蕾和网球。但这里要提醒大家两点。首先,安全第一,体育项目这件事上,并不存在“越早开始越好的”。我对于器械类运动都是比较谨慎的,比如轮滑和滑板。官方建议至少5岁以后,虽然有一些轮滑班会说3岁就行,那我宁愿让小D等等再接触。适合6岁以内孩子的运动【以幼儿园游戏项目为主】:跳绳、跳皮筋、拍球、踢球、游泳、滑梯、做操等。这些运动既符合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又可自己控制运动强度;不至于对发育快慢不同的孩子造成伤害。武术、跆拳道、舞蹈、游泳等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力量、身高、身体骨骼的发育不同,它其实也是有级别/难度之分,找到对应孩子年龄的级别和难度,非常重要。其次要调整预期,心态摆好。这个阶段的各种所谓“运动班”,都不是苛求姿势动作,而是进一步培养孩子运动的热爱和社交发展。网球是6岁才尝试的,其他的都是3岁以后一直在接触换句话说,不报班,你带着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运动也完全是可以的。比如扔球接球、踢球拍球、跳绳踢键子等来提高协调能力;比如可以连续跑或者走更长一段路来提高体能。还可以进行一些前滚翻,来进一步提高前庭锻炼,都是简单容易操作的。真的报班了,那么时刻提醒自己的目标。很多人都是高估自己内心强大程度的,一进入了大环境后,就容易被带偏了。最终都变成了“为啥一样4岁,她可以听指令动作那么标准,我女儿不行呢?”。而哪怕报班了,也不要忽略日常锻炼。毕竟,我始终觉得,抓运动和抓阅读是一样的,需要让孩子觉得,体育就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事情。忽略渣图,这是去年我家暑假时候的早锻炼,真的风雨无阻的👇36~12岁:运动多样化小学之前的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以玩为主,纯粹为了培养兴趣,打好体能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生妈妈,更是想提醒大家,学龄前多让孩子体验兴趣班,各种体育项目,毕竟进入小学后空余时间就没那么多了,试错成本也高了。进入小学后,随着孩子肌肉骨骼发展完善,同时听从指令和专注力都进一步提高,这时可以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运动项目了。9岁之前,还是要选择那些规则不是那么复杂的,而且可以灵活调整规则来让孩子们参与进行的项目。最常见的有网球、棒球、体操、游泳、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这时的体操、游泳课就真的在学姿势了,这是和之前的区别。9岁后可以开始引入一些规则更加复杂,需要一些战略的运动,比如篮球、排球等。6岁以上才可以挑战的运动【较劲型】这是属于互动性运动比如:拔河、掰手腕等。适龄时期:取决于强度。不同年龄可以设置不同的强度。在和6岁孩子玩掰手腕时,让他体验隐隐的力量感即可;拔河时,也要控制好绳长和人数,以娱乐游玩为主。【跳跳型】这类运动与蹦床不太一样。它是以在地面蛙跳、兔子跳、跳墙格运动为主。身体在蹦高落地过程中寻求坠落快感。适龄时期:6岁以上。【速度型】凡是带有速度的运动,对年龄幼小的孩童来说都不适合。比如:滑板滑轮运动、骑车等。适龄时期:8岁以上儿童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练习滑板车、滑轮等项目。【健身器材型】属于成人的健身器材,对孩子来说,绝不适宜。适龄时期:成年【力量型】锻炼肌肉的运动,比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举重等负重运动。适龄时期:初中一二年级。10岁以上。【跑步型】这里指长跑或负重跑等属于成年人的跑步类型适龄时期:10岁以上。【碰撞型】此类运动多是身体在一定速度下进行猛烈碰撞为主。比如像碰碰车、单腿斗鸡、跳鞍马、骑马打仗等。这类运动多以男孩为主。小D现在放学后的锻炼时间并不多了,我也是在努力找平衡。身边很多小学生妈妈都会说,根本没时间了。我的观点是,这就是优先级排序。如果真的足够重视,那肯定能找到时间。像小D学校的课外班,我首选的就是运动班,一个好的体能可以促进学习,也能调节情绪,而学校的运动班又让她有机会和同龄人体会对抗和合作。周末,我们会上体操课和轮滑课,体操是学龄前各种尝试后坚持下来的,轮滑课是新的兴趣。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要让孩子看到,体育不是负担,不是父母逼着做的事,而是父母也在享受其中的事情。我的运动坚持,你们也都知道的👇4我的心态最后,再来说说,我抓女儿体育这七年的心态吧。1、和自己的过去比报了班,就不可避免有“别人家的孩子”,肯定会出现没跟上被“嘲笑”了,落后哭了,或者是兴趣班老师提出,我们拉下进度了等等。我是一直提醒自己,心态放平和,毕竟我抓小D运动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我只是希望她可以打造一个好体质,建立真正的体育精神和输赢观。小D之前因为早产的原因,大运动有所延误,现在在运动方面就会有一些“笨拙”。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于这些项目的兴趣,而这正是我想从小培养她的,有个体育爱好,不为了加分,不为了比赛,就是“热爱”本身。在我们家,体育精神就是“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比”,这件事我花了7年时间帮助小D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当然也是帮助自己建立。每次焦虑时,想想自己的初心,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做这件事,就会好很多。2、不过早参加运动竞赛我第一次面临选择,就是小D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为了让怯场的女儿自信表达,日常生活里我用了不少“心机”

最常见的就直接从《我的一天》进行演变,像当时小D幼儿园的老师就会让孩子们互相采访,然后来分享其他孩子的一天是怎样的(仍然会遵循先笼统再具体的原则)。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尝试了十几个兴趣班,坚持下来的才三个,我后悔吗?

前不久的文章下,有一位朋友的提问,大家点赞很多。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选择。我之前和大家聊过我的理念,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打开更多可能性。所以,学龄前,我给小D尝试了很多兴趣班。如今她上小学了,时间没有之前那么多了。那问题就来了,学龄前“放出去”了,学龄后我们怎么“收回来”了?1我眼里的“兴趣班”分类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学龄前我们是“尝试体验派”,小D上过很多各种各样的运动、音乐和思维相关的课程。目前我们保留下来的是,轮滑、戏剧、架子鼓,各种学科类相关的课程我们停了,之前还有的钢琴、游泳和体操课都舍弃了。开头先放一张各种兴趣班的年龄规划参考表格,大家注意最后那行加红的字体。但我对于兴趣班的分类,并不是根据年龄划分的。我自己会分成这样三大类:1、技能导向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画风怪,知识难,没有字?我是怎么带女儿读这些“难读”的书

如果11月15日下午4点(本周日)你恰巧有空,欢迎您来哦~不过由于疫情期间场地要求,活动只限50人,对谈大概1个半小时,孩子可能会坐不住,建议父母自行前往哦。
2020年11月12日
其他

引发微博上10000句对骂的“郭敬明式”不公平,每个孩子都将面对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11月9日
其他

教育就是"拼家庭"?我一个普通家长拼不起呢……

线下的一节课200-1200不等,一周一两次是最低标准了。课外班也不会只报一门,那么一个月就是3200-19200,赶上甚至超过家里一个人的工资了。
2020年10月15日
其他

开售|一看就停不下来,原来情绪启蒙要这么做才到位

如果get不到这些梗也没关系,你看下面写着:你在这些故事都能找到——《睡美人》《小美人鱼》《灰姑娘》《美女与野兽》《豌豆公主》……家里没这类童话绘本也没关系,找找音频资源听听都是极好的拓展方式。
2020年10月14日
其他

回国后,我第一次把小D吼哭了。。。

我和小D轮流做过生日的那个人,大家用温感泥做蛋糕,用茶具摆下午茶,然后给过生日的那个人唱生日歌,另一个人许愿,假装分蛋糕吃蛋糕。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老师凶我”|老师不能自选,这道“无解”的题目怎么解?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首发 | 学会思考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绝对会爱的自然科普绘本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9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孩子拒绝去幼儿园的头号原因,原来不是分离考虑啊

比如,以前在家想玩啥就玩啥,去了幼儿园还是要“服从”安排的;玩玩具大家要轮流,不能自己总是第一个玩;还有,必须要午睡,而不是不想睡就不睡,等等。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看了王一博专访,终于明白为啥要让孩子体验很多个兴趣班

嘿嘿,我知道你们有一部分人肯定是冲着标题或者题图进来的,但今天这篇还是正儿八经的育儿干货哦。孩子玩玩具、上兴趣班,啥都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这个困扰大家应该都有吧,我也有。以前总觉得那是小D的专注力不够高,但这几年的想法却有了一些改变。1热爱,需要放弃很多后才能找到我最近在追《这就是街舞》,王一博的表现真的可以称得上“惊艳”。那么年轻的他成为了导师,我没看之前,觉得也许就是因为他红吧。但看完后,不得不说,他非常专业,每一次的点评,包括自己的舞蹈秀,连节目里很多街舞老炮都很敬佩。他是少数的流量明星之一,我会感兴趣家庭成长经历的。因为他的眼里我看到了热爱,他的行为里我看到了专注,这是挺难得的。于是就特地去考古了一些他的专访,其中有谈到他关于兴趣选择的经历。“我小时候特别好奇,我什么都学,但就是学几个星期就再见了”,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孩子天然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摸、什么都想尝试,这是他们天然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但心平气和地想想,很少有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就成了“真爱”的。当我们在说孩子“三分钟热度”时,我们是否也该自省,这样的指责太过苛刻了?我去年回国有机会见了一位互联网的大佬,他当时和我说过的一段话,我一直印象很深。他说,我们这代人是为了“生存”而活,做啥事情都是计算“投入产出比”,有时明明不喜欢了,但想想前面父母和自己的投入,咬咬牙就撑下去,然后就是撑了一辈子。有的人很幸运,结果也挺好,但到了四五十岁再回头看,就会觉得有遗憾。我希望我的儿子这代人是为了“热爱”而活,因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可以让他们有了选择自由。注意,这和财富自由无关,更关键的是父母的精神自由。我们需要无条件地去支持他尝试、试错、体验。但有时时代的印记太深刻了,有一些朋友哪怕财富自由了,面对孩子的选择还是走自己的老路。孩子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他们说“这有啥用”;他们替孩子选择了,孩子轻易放弃,他们又说“你怎么三分钟热度”。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是没有体验过“热爱”这件事的,所以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做成”的人,然后就误以为,他们“做成”就是“坚持”的力量。这真的有点高估了人性,真正能“做得杰出”的人,一定是有那份“热爱”加持的。只是咬牙坚持,很难走的长远。王一博就分享过自己有心肌炎,但因为“热爱”跳舞,只要有机会就会奋不顾身地去练习。他自己也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或者信仰的东西,不管做什么,都是做自己,永远在跟自己较劲,跟自己拼搏,让自己更加进步”。可见,热爱才是解决“三分钟热度”的核心。王一博好几次采访都会感谢家人可以无条件支持他做喜欢的事情,而这份无条件的支持背后,我想也包含了,无条件支持他放弃吧。所以,当我们在提“三分钟热度”时,我们先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们掩盖强迫孩子的面具?我们报兴趣班,是要从孩子兴趣出发,而不是我们觉得“学这个蛮好”;我们报完兴趣班,要明白这是提供环境,创造体验,而不是非要强迫孩子接受。哪怕我们一个兴趣班都不报,但如果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而不打扰,这个本身就是在滋养“热爱”。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打开更多可能性。2在不务正业里,塑造性格王一博的爱好,从世俗标准来评价都是“不务正业”。有些父母也许就会提前“扼杀在摇篮里”。看到这里大家别急着摇头,说我孩子如果真的像一博这样热爱,我肯定支持。想想自己是怎么对待孩子爱玩奥特曼、爱打游戏的态度的?👉男孩打打杀杀,女孩爱扮公主,沉迷动画人物,父母需要干预吗?我们这代父母对孩子都是“苛刻”的,即使自己都做不到,骨子里还是希望孩子是永远只热爱“有用”的东西。而所谓的“有用”,无非就是为了今后学习好。但就像王一博这段采访里所说的,真正投入钻研一个爱好,背后有很多是共通的。“努力肯定是共通的,努力背后那种想成功的心态也是共通的,想要不断尝试失败”。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孩子小时候的几个片段吗?为了可以吃到一口泡芙不断尝试;为了可以爬出围栏越挫越勇;为了观察蚂蚁搬家可以蹲着看半天。我现在越发地觉得,这样的“努力”其实是天生的,每个人从小都具有的。但为啥,很多人大了就没了那股劲呢?就是因为我们干预太多了,我们一方面对孩子为自己“热爱”所做的努力不屑一顾;我们另一方面又拼命拽着孩子去为他们“不热爱”的强迫努力。那么,慢慢地,孩子天生的那股劲就被磨掉了。很多人看到这,也许就会问了,那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有很多不那么热爱也是需要去努力的事情啊,这是责任。没错,非常同意。但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需要明白“先来后到”的道理。先去允许孩子体验热爱,在做热爱的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努力、成功、挑战失败。这些品质需要先有,才能迁移到之后漫长人生中的“不那么热爱”的事情上。这股劲是“可迁移”的,但前提是我们先允许孩子去体验自己的热爱。3真正的“富养”我记得第一次看王一博的采访,当时对他并不了解,但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孩子是“富养”长大的,就是下面这句话,哈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就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比较完整的“自我”。今天虽然谈的是专注和热爱,但这背后的核心是“自我”。他成名很早,但身上却有一股特别清醒的劲,站在高处却永远不忘记努力。我相信这也是你们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育儿借鉴的。我们逼着孩子去坚持和热爱,但很多时候外力撤了,孩子也就停顿不前了。我一直很喜欢尼采说过的一句话,只有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才能承受所有“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很多人的“热爱”都是假热爱,因此努力也是假努力。想想我们自己或者周围的孩子,多少人都是达到某个目标后,就停滞不前了,比如钢琴考了10级,比如高考以后。王一博现在算是“顶流”了,但他的努力却从未停止过。我对这点一直很好奇,按照常理来说,他是可以比我们任何人都“混”日子,躺在如今的名气上的。但他并没有,当时他在《天天兄弟》节目里被问道,成名后有啥变化?他的回答就是,仍然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当时听到他这段回答,就再一次确定了,他是真的有个很稳定的内核。一味想着“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人,过早把视线放在了“成功”上面,就不会专注于坚持;一心想着“只要努力,就能解决”的人,太快把目标放在了“解决”上面,就不会专注努力。只有一直把目光专注于“自己”、“热爱”、“感受”的人,才会真正地持续努力、挑战、精进和解决。而其他的一切,反而都是自行到来,恰好有了,并不是追求所得。今天当我们在谈孩子“三分钟热度”时,不妨先想想,他们真的被允许选择一样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不受干预吗?不要因为我们没有“梦想和热爱”就带着害怕对孩子的追求指指点点,不要因为我们的匮乏就去否定孩子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裕。“梦想能够帮我去击碎所有的犹豫,我希望你们也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也许,我们这辈子和“梦想热爱”都很远,那么从现在开始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拥有。至少,我从这个95后的孩子身上看到了,我们孩子的未来,我们想像不到。他们,都未来可期!分享、点赞、在看大全套,送给所有值得被爱的,未来可期的孩子们吧大J叨叨叨昨天发了《测评6个月,英语课程防坑指南及0基础英语启蒙团购课程来了》,大家反馈特别热烈,收到了1000+条留言。很多已经牛津树刷到第五阶的朋友们也和我说要闭眼入,吓得我一定要和你们说,别入!别入!这是我们测评了六个月的英语启蒙AI课,当时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家长英文水平不是很好,想在家英语启蒙却无从开始、无法坚持的朋友们。这个课程适合的是零基础,或者基础很差的低幼孩子起步,而且可以手把手带着家长一起坚持下去的。如果你们家正好有这个需求,现在入手的团价肯定是最低了,月底就会涨价,而且还有我们独家赠品,总体来说是很值了。昨天也有一些已经在用的朋友们的留言:还有很多都是试用完来和我分享的:除此之外,也有很多问题,无法找到试听课的入口?级别怎么选?双胞胎怎么买课?是否可以多个级别一起团?等等。我特地联系了瓜瓜龙派了一位助教给我们公号,公号回复留言肯定不充分,大家可以加助教进一步了解。因为个人微信添加每天有上限,所以就直接建群了,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入群。大家咨询完了就可以退群,更加方便。过程中如果有啥问题,也可以随时找我。我们公号出售的东西,售后我都会负责到底的。觉得文章有帮助
2020年9月11日
其他

男孩打打杀杀,女孩爱扮公主,沉迷动画人物,父母需要干预吗?

我家那个臭小子,现在也不好好交流了,有事没事拿着个奥特曼的腿戳我,这不会脑子出问题吗?那小D还天天都是艾莎公主呢,她每晚睡前都会说,自己害怕。问她为啥害怕,她的回答永远是,听到“啊啊啊啊”的召唤声。可你们喜欢艾莎公主不暴力啊,我家那个天天就是突然跳到我和外婆面前,奥特曼变身,我要赶走你们这些怪兽,然后一个飞腿!这是半年前我和好朋友的对话,孩子沉迷动画片人物无法自拔怎么办?我当时问好朋友,你想到的育儿方法都使用过了吗?(我们当年差不多时间有的孩子,基本上我看的育儿书,她也都看过)。好朋友说,那可不啊,但没用啊。我就神秘兮兮地给她支招,我有个办法,保证有效,但估计要花费半年时间,你愿意试试吗?好朋友立马答应,我就告诉她,你接下来去向你儿子学习,把那些欧布,赛罗,捷德,迪迦,艾克斯,孟比优斯等等不同的奥特曼都分清楚。(我也是从小看奥特曼长大的孩子,哈哈)视频那头好朋友愣了几秒,立马说,我打你哦,你这是糊弄我吧。我说,不啊,真话,你学清楚后了,我们再来聊,看看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1允许播放奥特曼是“犯罪”!!四个月前,好朋友来汇报了。上来就是一顿吐槽,日本人拍摄的这个叫啥啊,真的不能忍。当年动画片资源贫乏,凑合看看也就好了,现在电视台还允许播这些,就是犯罪啊!皮克斯不香吗?我不搭她这个话,只是问,来,和我说说,赛罗奥特曼和泰罗奥特曼的区别是啥?好朋友无语了,问我说,所以你是认真的啊,真的让我去和儿子学奥特曼啊?我说,对啊,不然呢?好朋友说,我以为你是给了缓兵之计,让我先不要干预孩子。我憋着笑说,你想多了,XX同学,请认真执行我给你的建议。(你们看看,疫情期间我们母女的差异,我不是不想美啊,每天可以“活着”,可以耐心地、兴致勃勃地陪着她演三四遍《冰雪奇缘》,这是我最大的自律了)👇2你都不懂我,凭什么要管我?两个月前,好朋友又来找我了,情绪没有之前那么激动了。和我说,那么多奥特曼,真的要分清楚真的不容易的。然后下面这段话我就有点晕头转向了,写文之前让她打给我的,大家感受感受。杰克、葛雷、雷欧奥特曼基本上都是红银配色的,但胸口的纹路不同。迪迦、戴拿、盖亚奥特曼是红银蓝三色,而且力量增强红色会更强,速度增快蓝色会更强。奥特之父和泰罗头上都有犄角,但奥特之父的角更大更尖。大部分奥特曼是使用变身器变身,但赛文奥特曼是戴上眼镜变身,艾斯奥特曼是靠戒指。(下面省略一千字)那天我是全程姨母笑地听着好朋友和我细数奥特曼和奥特曼之间的区别。哦,对了,原来奥特曼英文是Ultraman,不是Outman,哈哈哈。我听完好朋友分享,就问她,向儿子学习奥特曼知识的过程中有啥感悟啊?好朋友也笑了,看起来是懂了我的用意了。和我说,一开始你让我去学习奥特曼,我真的是排斥的。不就是眼睛像个咸鸭蛋,总是在发绝招,打打杀杀的货吗?真的开始像儿子请教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了解了那么多内容,每个奥特曼的性格、擅长的绝招,互相之间的关系。而且你知道吗?我一开始真的搞不懂,总是搞错。我儿子竟然还会对我说,妈妈,没关系的,我知道这个对你很难。我再提醒你一下,你多看几遍,就能和我一样记住了。我当时就好恍惚了,这个看着一直喊打喊杀的臭小子,竟然还会共情,还能看出我的情绪,还学着给我鼓励。就是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粗暴地去评判他做的事情了。我们现在基本上每天晚上总有一段时间,是他教我认识奥特曼。儿子和我的话也越来越多了,不像以前那样,刚刚叫到跟前,拿奥特曼砸我一下,就逃走了。我就趁着“学习”的机会问他,为啥喜欢奥特曼啊。儿子告诉我,奥特曼很厉害,可以拯救人类。我又问他,那奥特曼很暴力啊。儿子很认真地纠正了我,不是的,为了正义不是暴力,暴力是欺负弱小。你别说,他这句话我觉得还真的有道理的。那我又和他说,但你看了奥特曼,总在家用奥特曼模型戳爸爸妈妈外婆的脸,这就是暴力啊。儿子说,我本来把你们当成了破坏地球的坏人,只不过我每次还没发动攻击,你们就已经在教训我了。好朋友和我说,本来总觉得学习育儿快六年了,你说的那些我也都明白,但这次的事情又给我上了一课。我仍然没足够平等地和孩子相处。我和好朋友补充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我告诉她。4-8岁之间的孩子会有个身份认同的阶段,除了确认自己是谁,他们开始向外探寻,去找自己的榜样。小D这个阶段就是很喜欢艾莎公主,你儿子喜欢奥特曼,对他们来说都是在寻找力量的源泉。艾莎公主和风火决斗,听到“啊啊啊”的声音虽然害怕,但自己克服,奥特曼拯救地球,都是孩子在向外寻找一些性格特征,并且吸收内化成自己的。当然,提供孩子更好的榜样,一定是好的。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我们也不能一杆子就打死。我在育儿中经常提醒自己的就是,“你连孩子玩的是啥都不懂,怎么有脸说,这个不好,别玩呢?”所以我当时让你去了解奥特曼,就像我每天去了解艾莎公主一样,当我们可以和孩子同频了,我们的引导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最后,我还和好朋友说,你看看。你区分个奥特曼那么费劲,以后就不要抱怨你家老沈总是分不清你的口红色号了,大家互相理解吧,哈哈。挂之前,我又给好朋友支了一招,让她再去试试看。3我现在和儿子关系不要太好!两周前,好朋友又来汇报了,特别得意地和我说,我现在是全家除了儿子之外,对奥特曼最熟悉的人了。儿子和我关系不要太好。其他人的话,他也许会不听,我们两个沟通完全没障碍了。(插个题外话,好朋友还是职场妈妈,儿子是外婆和奶奶轮流带的。可见,这就是我之前一直说的,做孩子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人)。👉
2020年8月27日
其他

热搜1.9亿人次吐槽老人带娃|做好这3条,不再纠结憋屈吵吵吵

周末刷微博,看到了这样一条热搜:不禁很好奇地点进去看一下到底有哪些,我稍微摘取一些和大家分享:对孩子的吃穿特别上心,但对孩子的心理几乎完全漠视;不停地告诉孩子家里穷,他们有多辛苦;总说“孩子那么小,能听懂什么”,然后拼命给孩子贴标签,“不听话、不乖、胆小、爱哭”;总用旧观念育儿,还特别骄傲地说,你看,你爸就是这么带大的,不挺好;一边希望孩子独立,一边却拼命追着孩子喂饭还有好多好多,我就不一一分享了。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在2015年时发的文章《回国仅仅48小时,吐槽隔代育儿“七宗罪”》,当时真的憋屈的不行,可再看不惯,父母也说不听,于是就写了这么一篇带着情绪的吐槽文。1没人就该按照“我的”标准对孩子虽然我们不和父母同住,但因为每次回国的经历,我一度觉得“隔代育儿”真的是无解的。但最近几年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而这个心结的打开来源于小D在中央公园的一次摔倒。那年小D
2020年8月10日
其他

首发 | 超美!超过瘾!安徒生奖主的宝藏『推理』书&拼图书

book!我儿子也很喜欢!今年圣诞节我们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几个深爱它的人。真的太棒了。我已经词穷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对了,我还要提一下,它也是无字书。--goodreads读者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老师体罚辱骂,孩子自杀频发 | 碰到“坏老师”,我们怎么办?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7月7日
其他

从"浣碧"到"浪姐",拼到赢却被群嘲的她,给每个父母提个醒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7月6日
其他

秦昊妈妈的育儿艺术,比《隐秘的角落》更值得上热搜

你们看了《隐秘的角落》了吗?我利用端午假期刷完了,里面角色各个演技在线,几个小演员,尤其是普普的扮演者,我特别喜欢。当然,张东升的扮演者秦昊,也是非常出彩的。估计不是所有人都对秦昊熟悉,但提到中戏表演系2000级,尤其是提到章子怡、刘烨、袁泉、秦海璐、梅婷等,大家肯定就很熟悉了。秦昊和他们是同班同学,当年是一届的中戏明星班。中国第六代导演里,好几位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而当年,导演娄烨和演员秦昊的电影组合,真的每一部都很经典,比如《推拿》,比如《春风沉醉的夜晚》。(哎呀,打下这段突然好怀念当年每周可以看好几部电影的日子啊~)如果你看过他之前演的这些文艺片,肯定会喜欢上他。而今天,我却想聊聊,秦昊背后的女人,也就是他的妈妈。1孩子的梦想,无条件的支持秦昊的从影道路一直以来都是蛮任性的。他高中的时候非常爱看姜文导演的《北京人在纽约》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从此心里就埋下了想当演员的念头,想要考中戏。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理科转为文科,然后以蛮高的成绩考入了中戏。我当时看到这一点,就很感触。秦昊出生于1978年,别说他当时,就连我小时候,父母都还是秉承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维。从理科转到文科,而且还是毫无表演经验加入中戏,可以如此支持孩子的,这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啊。秦昊加入中戏后,也没着急接戏,而是一头扎进了话剧表演,一直在打磨基本功,成了他们那届当时专业成绩最好的一个。可毕业后第一年的他,却一口气拒绝了8部电影;第二年推掉了3部电影。而与此同时,他的同学章子怡、刘烨、袁泉、秦海璐等,都已经崭露头角了。但秦昊就是完全没妥协,因为他觉得,演好的戏是他的梦想,而妥协就是对梦想的背弃。这里姑且不讨论他的这个观点,我反倒是又一次感叹他的父母。别的不说,没有家长不指望自己孩子好的,而更加无法接受曾经的“别人家孩子”,慢慢变成小透明,被赶超的。为人父母,肯定都会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替孩子着急,催促提醒唠叨。又想想,我们多少人成年后,在“一事无成”的时候,最容易说的那句话就是,都怪你,要不是当年你让我XX,我就不会这样了。我是当了父母后真的明白了,什么叫“爱是成全,而不是控制”。我知道,要做到这点很难,毕竟为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好,希望自己曾经踩过的坑,自己孩子可以少踩一点。我尝试搜了一下秦昊的家庭背景,资料很少,从最近的《婆婆和妈妈》节目来看,秦昊的母亲应该就是普通人家,不算大富大贵的。这样的无条件支持,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了。这也是让我再次提醒自己,别使劲推娃鸡娃,有那个劲不如好好推自己,让自己拥有“托得住”娃的底气。这份底气不需要千万身价,可以就是我爸爸当年对我说的那句,“混不下去了,回来。家里为你增加一个菜是不可能的,但多你一副碗筷,肯定没问题”。也可以是我现在,在为小D做任何一个选择,都会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选择后,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最坏的结果我承受得了吗?为了减少这个最坏结果的发生概率,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我们无法预测,当年的秦昊如果受到家庭压力而没有要求地接片,后面的故事。人生本来就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因为没有被迫,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竭尽全力去完成。人生最可怕的是什么?从来不是后悔,而是“我本可以”。永远别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指望他们飞翔。2孩子的爱人,换位思考秦昊和伊能静的故事,大家了解的肯定足够多了,我也不想评价,婚姻这件事从来都是如人饮水。我倒是在看《婆婆和妈妈》节目时,秦昊妈妈对儿子说的那段话,让我好感动:你还年轻,要是你们以后分手了,你还能找,小静就不能了。所以儿子,你要想清楚,不能害了人家。这里并不想贴任何标签,但“姐弟恋”、“离异有娃”,“槽点很多”,任何一点都是父母们的死穴。可秦昊妈妈关注的是什么?是别耽误别人,儿子你要想想清楚。直到今日,我们还是见过很多,“多年媳妇熬成婆,女人偏要为难女人”的戏码,而秦昊妈妈这一席话,体现的就是深深的共情和明确的界限感。看到这里,我其实也就更加能理解,为啥秦昊大学期间的“任性”会被无限包容和支持。因为他是被妈妈看到的孩子。我们新手父母的第一课都在学习共情,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共情呢?我们多少次是打着“共情”的名义在操纵: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没事的;你很沮丧,但再试试就好了;你很愤怒,但不要这么大声乱叫;妈妈是过来人,你不要和他交往了;和你说别选这个工作,妈妈为了你好。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就是明知道这种感受是不好受,是“被困在”的,我也愿意“爬下来”,坐你旁边,陪你度过。就是可以忍住告诉你答案的冲动,而是愿意陪你坐着,先听你说。将心比心,作为秦昊妈妈,面对儿子交往才3天,就带给他看,而且还比自己儿子大好多岁的女明星,她会不担心吗?但她就是忍住了自己那份担心,而是从儿子角度思考,从伊能静角度思考。居高临下的“教育”,都是把孩子往外推;只有平等的“交流”,才能让我们和孩子发生联结,真正守护孩子。真正的共情是最能体现爱的深度的,但也是最不容易的。3不需要依附任何人,我就是我知道了这位妈妈越多,我就越好奇,真的好想知道,是怎样的经历,会让她有这样“松”的育儿方式。直到最近一期《婆婆和妈妈》,我找到了答案。伊能静问婆婆,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是不是嫁给了秦昊的爸爸,因为两个人过了大半辈子了。秦昊妈妈说,不是嫁给了谁就是最对的,最好的事不是婚姻,而是你这辈子做了自己。多通透啊!我们经常说,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做什么”,而很少有人提醒我们,应该怎么做。秦昊妈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不要依附任何人,自己的先生、孩子,都不要依附,而是做自己。我们太多时候的不快乐,就是把自己存在的意义架构在了他人的身上。但他人不是我们,于是就有了太多的期期艾艾,“我都为了他牺牲了那么多”。我们太多时候的焦虑,就是缺少了做选择时候的核心框架。我们搞不清楚这是“我的”选择,还是“他的”选择,因为我们从未真正探索过“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我们能够真正目光内收,先关注自己,再去处理他人关系,哪怕是我们的亲密关系时。我们就会更明确,什么叫尊重,什么叫界限,什么叫放手。今年开始,我慢慢和你们分享一些我追的剧啊、看的综艺啊,说实话我还蛮喜欢自己慢慢打开,愿意和你们分享自己更多面的状态。之前写《乘风破浪里20多个妈妈
2020年7月1日
其他

成功的育儿必须全家参与?哈佛研究说不用!

这周日起了一个大早,应该说是疫情开始后我的第一次早起了,而且还特地提前和先生打好招呼,自己定了闹钟。就是为了观看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后文简称“中福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家庭互动成长计划的直播。看完直播非常有收获,想着也许你们不一定看了,就第一时间整理一下我的观看心得,分享给你们。1至少一个人“高质量陪伴”,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但就像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说的,大J,你说了那么多,没用啊。愿意看你文章的人肯定明白,但我们家队友不看,老人家不学习,我一个人拽全家,太累了。这次直播中,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李钧雷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至少一个人”。长久以来,我们总觉得,“需要一个村才能养好一个娃”,但其实孩子需要的没有那么多,长期的儿童研究发现,至少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父亲的位置就可以隐身,而是可以让我们很多母亲先调整心态。带娃,本身就不容易;而更耗神的就是,尝试改变他人却无果的沮丧。不知道大家记得吗,我经常说,不要尝试去改变家里其他人,而是让自己成为这个家庭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人。其实这和“至少一个人”概念是不谋而合的。2让“一个人”变成“一股合力”当我们明白了“至少一个人”后,我们内心就会更加踏实,因为我们会坚信,自己现在所学所做,是值得的,我可以成为孩子的“那个人”。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指责和抱怨后,我们其实就有了更多的力量去把家庭形成“合力”。这次直播中,宁夏老师就提到了,在育儿这件事上,提高孩子互动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其他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来源:微博@宁夏是老师
2020年6月30日
其他

首发 | 世界上第一个“科普绘本”期刊品牌,终于引进国内了!

桌游和绘本分别发货请单独拍下文末有个价值1200元的重磅福利,即使今天不买也可以参加,祝大家好运🍀今天推荐的是来自日本的50年经典科普绘本品牌——科学之友。简单介绍下『科学之友』这个品牌,它是“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策划的一套科学绘本月刊,也是福音馆的镇社之宝。如果不喜欢看文字的,可以看这个来了解——科学之友:视频版介绍:50年打造的科普绘本品牌『科学之友』有一句slogan:
2020年6月29日
其他

首发|2岁起就能玩的桌游,比聪明玩具更聪明

桌游和绘本分别发货请单独拍下15年有了这个公号,当时第二篇推文,我就提出了“聪明”玩具这个概念,而且很开心,后来这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朋友认可。我很早就和大家说过,桌游,是比“聪明”玩具更“聪明”。而且桌游绝对是个大坑,但却是我心甘情愿跳下去的。桌游可以综合锻炼很多认知能力,真正让孩子在“玩中学”。我始终觉得,孩子的学习必须是浸润的,很多综合能力不能简单靠刷题就能发展的。但桌游和我们今天第二条的科普绘本一样,适合低幼的,要做得好玩、有趣、有美感的非常少。虽然看上去两款产品长得挺像,但能力发展和玩法完全不同。说实话,我是纠结了蛮久的,自己手上的也在疫情期间全家玩了好几个月。最终决定一起开团了,毕竟低幼桌游可遇不可求。大家可以仔细看团文,选择你们心仪的,我在最后也会提一下,我的选购建议。两款桌游自法国品牌DJECO,下方左边是《冰河历险》合作类桌游,下方右边是《兔子大丰收》竞争类桌游。官方建议玩耍年龄都是2岁半-5岁,我的个人建议是《兔子大丰收》适合2岁-5岁的,而《冰河历险》可以适当放宽,2岁-6岁,具体的差异往下看。1兔子大丰收(竞争类)先介绍《兔子大丰收》,看盒子就知道这是一款很萌的游戏。打开盒子,里面有一本说明书(中文说明书为电子版),2个游戏盘,6只小兔子,一叠22张任务卡片,6“根”胡萝卜和6“颗”豌豆。中文说明书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ZRBLugOmLpQm0gkwJyf9g
2020年6月29日
其他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动不动就把孩子逼上绝路?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6月23日
其他

《乘风破浪》里20多个妈妈 ,却是37岁没娃的她狠狠教了我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现在每个周末的一大期待就是追《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集的内容开始有了一点“内味”,小时候读书时,长大后职场里,都能看到一些缩影:平时不存在,团建后勤时跑前跑后的“小透明”;专业能力超强,但不懂说话,从未有晋升机会的“专业人才”;不热络,不卑不亢,但样样凭实力说话,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大家都服气的“骨干”;还有那个没啥能力,却总爱来事,说话比干活多的“少奶奶”;爱抱团拉小团体,表面和气,暗里欺负老实人的“心机女”;出了问题爱咋呼拿耿直当挡箭牌的“大喇叭”以上请自行对号入座好啦,今天不聊职场,倒是想说说“小透明”这件事。1每一份平凡都不必抱歉从第一集开始,好多姐姐们都是自带光环的。宁静气场强大,张口就是话题点;张雨绮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万茜不争不抢,但就是万众瞩目;郑希怡又唱又跳,实力吊打;蓝盈莹野心(褒义)写在脸上,能力跟得上,又肯吃苦。而今天我却想聊聊吴昕。我是看着《快乐大本营》长大的,年纪小一点的朋友们现在如果去看《快本》估计会猜测,吴昕是靠关系塞进去的吧。并不是这样的,2005年,湖南台搞了一个全国海选主持人的节目《闪亮新主播》,吴昕当时在十几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亚军(杜海涛是冠军)。在《闪亮新主播》总决赛的他们吴昕当时是大连外国语学院法语系高材生,英语法语精通。大学期间就主持了不少活动,谈吐台风端庄,长相也不错,可以说起点很高了,凭实力拿到了亚军。看过这个节目的朋友们应该会和我一样,对她当年的新疆舞印象挺深刻的吧,一气呵成,非常自信。但之后呢?从加入的第一期开始,就恶评不断。记得前几年还有人在网上问,吴昕在《快本》的意义是什么?有个点赞很高的评价是,无意义。当年看吴昕《快本》的主持是真的很尴尬,插不上话,接不住梗,到后来索性也有点自己放弃的意思,总是一脸傻笑地在旁边待着。那时的她很爱哭,节目里三天两头都会哭,凡是做不到、做不好的,就直接哭鼻子。那段时间是我刚从大学毕业踏入职场的日子,正是心气最高的时候。每次看《快本》总会感叹,怎么这么不争气呢?为啥不努力呢?看看,这一手好牌打的。哭有啥用,有时间哭为啥不花时间去提高呢?只是,当年的自己没想到,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是“何炅”,再不济也是“维嘉”或者“杜海涛”,多年后才发现,那么努力的自己,最终还是像极了“吴昕”。后来有一次看她的采访,“从小到大,学习也不错,大家都说你很棒。但来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是最差的那种”。会不甘吗?应该会吧。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吗?我小学成绩很好,是我们石库门里的“别人家孩子”,后来我考出了我们那片学区,进入了上海市老牌市重点,然后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学霸,反正不是我。我高考落榜,大学是二本,大学前两年年年拿奖学金,那时我以为这是接下来努力的全部。大二拿到了一个实习机会,现在看来就是很一般的咨询公司,但在那里我才明白,“优秀”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不只是考试成绩。我是以管理培训生身份加入国际外企,入职第一天,第一次发现,原来在这群人里面,清华北大都是不值一提的,全部都是金光闪闪的海外名校。再后来,外派到了海外轮岗,现在开始了自媒体创业,回头再看看我们当年那批的同龄人,好几个都已经是国内响当当的,有些名字你们应该在报道里也会看到。“谁小时候不觉得自己将是金灿灿的一生呢?但残酷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迎接的将是平凡的一生。”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2成熟的智慧接纳平凡我好久没看综艺了,这次在《乘风破浪里的姐姐》节目里,又一次看到吴昕。十几年过去了,她仍然算是个“小透明”,关于她的镜头很少,也没啥可以谈论的话题点,唱跳也一般。可一样存在感不强,这次我所看到的吴昕和《快本》里的她是不同的。当年《快本》里的她,还是在较劲,在拧巴,估计内心仍然有不甘,想要去做“C位”,所以她在琢磨如何讨观众喜欢。模仿过林志玲,扮演过傻白甜,但那些并不是她自己。我相信,她可能很努力在家练习了一遍又一遍,可是那种硬凹的尴尬,是骗不了观众的。这次再看到她,我发现她没了以往的局促,整个人舒坦了。虽然的确水平有限,就像她自己微博上说的,“倔强青铜选手误闯了王者局,但丝毫不影响她的女团梦”。“享受舞台”的感觉是骗不了人的,这一次,她终于可以不再只求掌声的表演,而是为了自己而尽兴。节目里,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大家争先恐后的时候,她退到后面。遇到她能做贡献的时候,也主动提出。第一集刚开始,姐姐们无法确定出场顺序,她和沈梦辰给出了建议,避免了混乱。当大家都不愿意做最后一个出场时,她主动提出自己来。第二集里分配到了一支个性太强的队伍,她没有硬要担起领导者身份,也没有哭来表示委屈,尽量配合把她自己那部分做好。这样的她,我反而觉得很舒服,很自然,没有了那种“没梗硬找梗,大家来看我”的尴尬了。她放下了“不凡”的执念,反而是她“不凡”的开始。放下,从来不是成长的代价,放下就是成长本身。这么看,我们大部分人是不是很像“吴昕”呢?哪怕可能在成长中某个阶段,我们被认可,被说“很棒,最棒”,可那又如何呢?最终,我们会发现,那些当年所谓的“天赋”,也只不过是考试多了几分,面试正好有个好的故事可以讲,可以更快地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本质是,我和大部分人没什么不同。人生的舞台上,站在聚光灯下的是少数,永远在聚光灯下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大部分的你我,可能就是拼尽全力只为了可以站上舞台,哪怕只是一角,而更多的时候,连那个舞台都上不去。可那又如何?谁说了一定要在“C位”才是幸福?又是谁定义的“C位”才是成功?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从接纳自己的平凡开始。太多人的不幸福,就是错把欲望当成志向,而能力又与欲望不匹配。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接纳平凡不代表不努力,而是可以接纳即使努力了也无法成为主角。不再拼命和平凡抗争,但即使生处尘埃,也能努力从尘埃里开出花,这本身就非常不容易,这也是对生活最大的诚意。3人生下半场接受孩子也普通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人生上半场,无法接受自己普通;人生下半场,无法接受孩子普通。现在很多父母的焦虑,本质就是,我可以平庸,但我的孩子不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错过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打动我们掏钱的补习班,永远是“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案例;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弯道超车”、“抢跑”,这些词总是最大程度地刺激着我们的情绪。这也解释了,为啥我们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内向,不希望他们不争不抢,不希望他们成为跟屁虫。这些所有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家都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都被我们家长自己的焦虑而无限放大了。说到底,我们仍然是不甘心自己普通,但已经明白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我们把这份不甘心放在了孩子身上。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三年前,我开始学习早期儿童教育,当时有一位教授一开口我就圈粉了。他说了这句话,我们现在教育最欠缺的,就是去鼓励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这句话听起来很丧,但恰恰指出了我们教育中很大的缺陷。我们谈失败教育的时候,没有告诉孩子失败是可以的,而是一味强调,“再努力一下就可以了”,这本质不是失败教育,而是“不能失败”教育。我们谈挫折教育时,没有告诉孩子做不到会难过很正常,而是第一时间自我怀疑,我孩子是不是玻璃心,这本质不是挫折教育,而是“不能哭”教育。我们谈鼓励教育时,并不是告诉孩子,已经很棒了,那是你之前努力的结果。而是说,下一次要争取第一名哦,这本质不是鼓励教育,而是“只能第一”教育。我们鼓励孩子第一个举手发言,站在队伍最前面带队,在舞台中央唱歌,却从未告诉过孩子,哪个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舒服。自己舒服了,那里就是你自己的人生C位。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在《快本》陪跑了13年的吴昕,这次让我看到了,承认平凡本身就不凡,那是我们和自己的和解,也是我们成熟后的大智慧。当我们自己拼命向前,带着孩子拼命向前的时候,能不能也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得到”?当我们带着孩子补这补那时,能不能也补上幸福感这一课。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而幸福的感受却是每个人都相似的。幸福感,来源于知足,不然所有的“得到”都是枷锁。大J叨叨叨最近真的沉迷这个综艺不能自拔,真的感觉每集都有好多感想。比如开头让大家自行对号入座的,如果脑补这就是一个办公室的人,你们会怎么办?哈哈,接下来我会尽量控制自己,只看综艺少写推送(捂脸)。蹬蹬蹬蹬,小跑步溜走了~如果喜欢,记得给我点个“在看”,这也是我的幸福感来源之一。哪怕知道每一篇认真写的文章都不会被很多人看到,那也不影响我坚持用心写内容,这也是一种普通人的宣言吧。最近开通了视频号,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找我来玩。接纳普通,幸福的开端这里点“在看”👇
2020年6月22日
其他

接二连三的儿童自杀,这五件事必须尽早让孩子知道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6月17日
其他

征服太空的亿万富翁背后,别人家的妈妈从未让我失望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6月2日
其他

孩子过节,我们都欠自己一句,我干得真好!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2020年6月1日
其他

???

"Discover"
2020年5月30日
其他

国内大火的“自然拼读”,美国老师都不敢这么教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疫情在家,我也开始给小D报网课了,自然就多了一个话题和国内朋友聊。有好几个朋友都和我说,给自己孩子报了英语课,说学会了以后,看字就能读,零基础就能实现自主阅读,是国外孩子学习英语的先进教学法,而且价格还挺高。我以为是啥特别厉害的教学方式,特地去让她给了我一节试听课。我看完后,就笑了,这不就是Phonics吗,哪有广告说的那么神奇啊。然后我一问,才发现原来这个在国内好火的啊。基本上有志于给孩子进行英文启蒙的家长,都会首选自然拼读课,而且2、3岁就报名上的孩子越来越多。那我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透。1自然拼读(Phonics)基本上大部分家长都听说过“自然拼读”,但为了以防还不知道这个概念的朋友们,我就先简单大白话说一下。所谓自然拼读,就是从认识字母发音开始,过渡到CVC(辅音-元音-辅音)的简单单词,再到复杂单词发音的学习方法。举个例子,fish,我们以前学英文的时候还是学音标,需要看到音标后才能拼出这个单词。而自然拼读就跳过了音标,直接从字母发音开始,那fish,就是f-ish,然后就能读出fish。而听到f-ish的发音,他们也能尝试写出来,f-i-sh。2自然拼读不“自然”如果你真的去查字典,phonics的翻译是语音学。我不知道是谁翻译为“自然拼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人的文案能力真的很好。自然拼读,自然而然就能拼读,这个的确很吸引人。但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导。我举个小D的例子,她因为从出生就在纽约,英语更加强势。4岁以后开始学的自然拼读,的确对她的英文水平提高有帮助。比如,她读绘本时,看到nap,本来是不认识的,但学了自然拼读后,就可以根据发音规则读出来了。然后她听到这个发音,就明白了nap的意思。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是的,学习自然拼读是需要大量听说词汇作为基础的。试想如果小D不是出生在纽约的,我在4岁前也未进行任何英语磨耳朵。那么她即使可以读出nap,她仍然要问我,妈妈,这个是什么意思?自然拼读的“自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听说词汇量要大于3000个,最好是5000个。这个数字在欧美国家长大的孩子是非常自然能达到的,但是在国内的孩子,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提供这样的环境。3光会读不是真正的读因为“自然拼读”里面的“读”,也是很吸引大部分家长的。但这里又有一个误区,可以“读出来”,并不是真的“读”。当我们在说“读写能力”时,这个“读”其实是“读懂”的意思,但只是运用自然拼读而“读出来”的“读”,其实没了“懂”这个层面。这也是为什么翻译成“自然拼读”其实蛮误导的,这容易让大家以为,可以“读出来”,就是掌握了。再举个例子,小D幼儿园上的
2020年5月18日
其他

家有黏人精,我却用10分钟换清净一下午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自从我们疫情宅家,我的那些损友们(咳咳,以宝莉为首的)总是时不时来“慰问”我一下:在家边办公边带娃,感觉酸爽吗?大J,你这个那个都还完成哦。我们不催你,但大家都等着。怎么样,育儿博主家的女儿能不能独立玩耍啊?你们说,她们坏不坏?其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娃,真的不分谁家的。1第二周的日常疫情一开始,我们就开了家庭会议,达成共识,每天早上11点到12点和下午1点半到3点,是我们全家每个人“自己的时间”。我还做了一个绘本《我在家也能上学》,利用绘本和小D讲述了我们接下来生活的变化。小D一开始蛮有新鲜感的,而且绝对给了她自主权,强调她也在工作,所以一开始的推进蛮顺利,小D自己玩的挺好的。第二星期开始,小D就“作妖”了。周一,时不时要推门进来,给我看看这个,让我摸摸那个。嗯,真没让我陪着玩,就是来给我看看,看看总行吧。这个下午我就一直被打扰。周二,仍然如此,我就有一点点不耐烦了,开始和她强调,妈妈现在在工作,等我工作完了就和你玩。这句话不说还好,说完你们猜怎么着了?小D索性爬到床上躺着,和我说,那我在这里等你工作完吧。这也行对吧,那我继续工作,小D就在床上开始叽里呱啦,而且非要我回应她。妈妈安娜,你在工作吗?(我们最近在家爱演冰雪奇缘,她是艾莎,我是安娜)。妈妈安娜,你看天空醒了,我们也要起床了,我们需要一起玩耍。我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快2点半了,有点不耐烦了,就和她说,还有半小时,你现在出去自己玩一会,妈妈抓紧把这个写完,就能和你玩了。但你现在一直打扰我,我恐怕3点都无法和你玩了。就这一句,她原地爆炸了,开始大哭,像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似的。陪伴、共情、安抚,等到她情绪发泄完了,她一个人气鼓鼓地走了。我看了一下时间,要做晚饭了。周三,我们全家一大早一起开“晨会”过今天的时间表时,特地强调了“自己时间”的概念。而且还引导小D讨论,在自己时间想干嘛?并且提前把几个她希望玩的玩具拿了出来,把一些画画涂色的纸也准备好了,专门把玩耍区域再次设置好。可是情况并没有好转,小D的戏码照旧。这一天我是有点情绪了,觉得这个孩子是有能力自己玩的,而且都是说好的事情,都那么大了怎么就每天都要这样呢。那天我尽管表达了一样的意思,但对她的语气明显严苛和不耐烦了。这次小D倒是没大哭,掉了几滴眼泪立马自己擦掉,然后和我说,妈妈,这不公平!凭什么你想和我玩的时候,我就需要和你玩?你不想和我玩的时候,我就不能和你玩!喔,这句话就像打在我心里的拳头那样,轰的一声,联结、关注,这两个关键词在我脑海里浮现了。那天,我就索性合上电脑和她说,你猜妈妈现在想干嘛?我们要玩挠痒痒Dorothy游戏了。我们在床上玩小乌龟(我的手指)爬Dorothy高山(她的身体),我边爬边讲故事挠痒痒。之前还愁容满面的小D,立马就咯咯咯大笑了。然后我们去了客厅,演了一段安娜和艾莎在高山上的冰雪宫殿相遇的桥段,之后我们想象客厅就是滑冰场,我们两个手拉手在滑冰。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结束后,小D和我说,安娜妈妈,你去工作吧,我自己玩一会橡皮泥。还特地加了一句,You
2020年5月15日
其他

干货|“找规律”的拓展玩法,天才儿童班的数学启蒙重点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今天分享之前,先来给大家出一个题目。下面两组规律,能否分别写出n序列的代数表达式。估计对大部分朋友来说都不难吧,第一组答案是3n,第二组答案是2n+1。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我们邻居6岁半孩子的题目,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非常惊讶呢?大家应该听说过,纽约曼哈顿有个G&T项目(天才儿童班),这个孩子就考进去了。下面要分享的并不是想引起大家对于“别人家孩子”的焦虑,我女儿小D也无法完成这个题目。当我询问那个小孩,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她的思考过程非常有意义,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可以借鉴的数学启蒙的思路。她当时拿出了一些小积木棍,搭出下面的形状,和我说,“这是找规律,你看下面这些图形就符合数字,我们只要思考这样的图形后面的规律是什么?”我又问她,你是怎么想到用图形来帮助你思考的?她告诉我,这些就是我们平时玩的啊,大家会自己搭一些图形规律,然后同学和老师一起观察,推测规律是什么?规律,如果你已经开始了早期数学启蒙,恐怕不会陌生。这就是数学思维的五大能力之一,👉《0-6岁必备的数学能力,你都准备好了吗?》。数学五大能力,对应的分别是数数、空间、等式、规律和测量。之前,以前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在家启蒙空间能力》。规律看着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不是邻居小女孩的这道题目,我想大家都无法把规律和数学联系在一起的吧。那今天就好好来讲一讲。1什么是规律?规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序列按照一定规则不断重复出现。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就是下面这三个能力。1、理解第一步是根据实物进行,最简单的就是ABAB规律。比如“红黄红黄红黄”。一开始孩子只要认出这是规律就好了。随后是复杂规律,比如AABAAB、ABAABA,类似这样的,同样也可以按照上面的进行。用乐高创造规律👉乐高只会照着图纸搭?那可亏大了!用实物也可以2、预测然后可以预测规律,比如给了“红黄红黄”,可以知道接下来也是“红黄”。3、创造最后就是自己可以创造新序列,比如“葡萄苹果葡萄苹果”。3延展是关键看到这里,肯定很多朋友就急了,这些我孩子都会啊,那怎么可以完成开头这样的解题呢?其实就是这样的“着急”,恰恰到后来拉开了差距。好的数学启蒙,每次引入新的概念时,即使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向前推进的速度也要放慢。这是我今天最想和大家强调的一点,我们经常容易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着急往前赶孩子。结果很多内容,看上去孩子“会”了,其实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死记硬背、表演性质的。开头的这个解题能力,其实就是关于规律的延展能力。我们总觉得这是数学启蒙,就会立马想到延展到数字规律,这反而是拔苗助长了。一般孩子3、4岁的时候引入规律后,就需要跨界延展。不仅仅是颜色,不仅仅是物体,还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最后才是数字。当一个孩子可以自发地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这就说明他们真正掌握了,那么之后的学科知识就是水到渠成。动作规律这是很多音乐早教课经常用的,就是大家接龙进行动作拷贝,完全可以在家做。1、动作接龙和孩子面对面,我们先挥舞左手、挥舞右手、摸摸鼻子,然后孩子模仿我们的动作一遍,轮到我们再重复一遍,这样就是规律在生活中的展示。2、拍手游戏我们小时候玩的“你拍一,我拍一”这类的拍手游戏,其实就是动作规律。大家也能多和孩子玩。文字规律现在很多绘本其实都会包含文字规律,亲子阅读的时候不妨做个有心人。英文绘本里的最经典的就是《Mr
2020年5月11日
其他

相爱相杀,当代母女关系实录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有人问我,当妈六年,是否能更好理解自己妈妈的不容易?我竟然一时语塞。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所有母亲的身上都有圣母与巫婆的成分,只是程度与比例不同而已。我想,所有女儿对母亲的感受都有“爱“与“恨‘的成分,只是程度比例不同而已。1我恨她吗?怎么(bu)会。。。
2020年5月9日
其他

对付挑食要“对症”,别把吃饭变受罚!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两周前,我们公号五周年线上生日会,有一位叫Jojo的朋友和我连线成功,提出了一个育儿小烦恼,自己的孩子非常挑食。那我当时答应她,五一过后就会专门写这个话题,今天希望Jojo可以看到哦。挑食这件事,基本上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过的。对于偶尔挑食或者并不是很严重的孩子,之前分享的那些原则还是适用的,开头先放一下:不强迫非要孩子吃,但继续提供。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尝试二十次左右才能接受新食材。可以通过改变烹调方式来进行“移花接木”,比如大块肉不吃,就剁碎成肉糜,做成肉丸子或者肉糜炖蛋等。坚持全家一起吃饭,让孩子看到父母吃各种各样的菜,而且吃的很香大部分家庭坚持上面三点,尤其是坚持提供20次,改变花样地提供,孩子慢慢都能改善。那今天要谈的就是挑食进阶版“难搞”儿童的应对方式了。挑食的改善需要从原因出发,那我没见过大家的孩子们,所以我就一次把能想得到的类别都总结一下,总有一款适合你。1敏感型有一类孩子是只爱吃白米饭和面条,我们越是觉得好淡没啥味道的,他们吃的越香。那些我们吃的可香的酱汁红烧,对不起,一律不要吃。还有一类孩子对于食物软硬很挑剔,经常就是这个太硬了,咬不动;那个太粘了,不要吃。这两类孩子都是属于感官敏感类型,前者对气味敏感,后者对材质敏感。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这类孩子很“难搞”。尤其是家长任何一方都没这个问题的,就经常会觉得想不通,很香啊,为啥不吃?咬的动啊,为啥不吃?我经常举例我们成人的例子来帮助父母更好理解孩子。比如,我爱吃螺蛳粉,但有的人就非常讨厌。如果你是后者,那么你讨厌的状态就和敏感型孩子差不多。所以啊,不要总觉得自己孩子挑食厌食。成人之所以看起来不挑食,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爱吃的。对于这类孩子,我的第一大建议就是,投其所好,慢慢拓展。可以有意识地先从清淡饮食,从他们“喜爱”的品类入手尝试,然后缓慢进行拓展。比如只爱吃白米饭的,试试看先从只放油清炒米饭开始,如果可以接受,下次拓展到放半个鸡蛋,饭多鸡蛋少的蛋炒饭,一点点拓宽他们对于气味/味觉的接受度。材质问题,可以从烹饪方式上动脑筋。比如不爱吃炒肉的,试试看慢炖肉的做法。但这里要提醒大家,大部分敏感孩子容易是两种敏感的混合型,因此做慢炖肉这些的,一开始不要太浓油赤酱,更加不要放太多葱姜蒜。对于某些及其敏感的孩子,拓展过程中也需要小步慢走。比如,第一天就是闻一下蛋炒饭;第二天可以是用嘴巴碰一下;第三天尝试放在嘴里,类似这样的。大家真的别觉得麻烦,如果你是密集恐惧症等类似的感官敏感,别人就是无法感同身受你的“难受”。而应对这些的唯一方法就是,小剂量慢慢脱敏。另外一个脱敏的好方法是让孩子和你一起参与准备这些食物。你带着他一起准备食材,让他帮忙洗。在大人监督下,陪着一起烹饪,过程中他的感官就能体验到这些食物。看到了、摸到了、闻到了,即使最终仍然不吃,随着接触次数增加,也是很好的“脱敏”方式。这个过程不能心急,父母是需要慢慢尝试,找到孩子“喜爱”和“厌恶”的点,然后逐渐帮助他们拓展“喜爱”的空间,缩小“厌恶”的范畴。那在尝试过程中,很多次都会“失败”,尤其是你还是特定为他做的。即使这样,也不要强迫孩子吃,更加不要上纲上线说教。每个人咀嚼吞咽能力、口腔对材质容忍程度、对气味的接受度都是不同的。我们不是他,不能总是那句“我觉得挺好吃的啊”,这其实是最不讲道理的大人逻辑。2心急型还有一类孩子是这样的,基本上不吃三餐,不管怎么换着花样做,就爱喝牛奶,每天奶的摄入量非常高。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肯定要排除是不是有吞咽困难。如果啥都好好的,那我建议去看看,这个孩子到了饭点是不是特别心急,坐不定的。刚坐下,就说我饱了,然后准备下桌了。这个原因就是很简单了,尤其在2、3岁的孩子之间高发。这个年龄段,刚刚开始能走会蹦,他们满心只有一件事,玩!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咀嚼能力还偏弱,因此吃饭比较慢,对他们来说就是“耽误玩”了。而与其同时,我相信大部分父母是不限制孩子喝奶的,因此奶也能喝饱,那么自然就进入了不吃饭的恶性循环。那我的建议是,首先控制奶的摄入量,不能全天供应。另外建立规则,即使不吃或者吃完了,也需要坐在桌子上和父母一起聊聊天。一开始可以短一点时间开始(买个沙漏),让孩子意识到,提前吃完并没有赢得更多玩耍时间,过一段时间,他就不“挑食”了。还可以搭配玩一点不影响吃饭的游戏,比如词语接龙,比如谈论某个好玩的动画片。这样她的注意力就能从一心想着玩,变成了“吃饭也挺好玩”,养成了坐定吃饭的习惯后,这类的挑食现象就会消失。3情绪型还有一类孩子一到饭点吃东西就会干呕,或者吃了一口嘴巴里就一直含着。排除了病理性的吞咽困难后,大部分都是情绪导致的。这就说明了,吃饭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已经非常有压力了。很多父母也许会说,我也并没有逼迫孩子吃饭啊。饭桌上是很容易对孩子形成无形压力的。比如总是全家注目礼看着孩子吃下每一口,每吃下一口家人都要集体鼓掌表扬,还总会下意识地说,“你再吃一口,再吃一口就是好孩子”。而干呕本身体验非常难受,长期以往,孩子就会把吃饭和“不舒服”建立联系,之后再加上父母们的过分关注,就会压力更大。压力一大,干呕更加明显。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真的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很多父母其实是无法理解“轻松愉快”的真正意思的,那我想提醒的就是,换位思考。想想自己每吃一口,对面四双甚至更多的眼睛都是盯着你嘴巴看,你怎么感受。分享一个小游戏,建议每次全家吃饭,让孩子做“主厨”。帮助大家分菜分饭,让孩子关注其他人吃的好不好,饭菜够不够。这样一方面孩子的压力减少了,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体会到吃饭是开心的这件事。另外一类孩子,吃饭对摆盘有着极致的要求,一点点不对,马上就不吃了。比如不能混炒,必须饭是饭、肉是肉、蔬菜是蔬菜。再比如,必须是完整的,缺了一个角也不行。18个月之前的孩子如果这样表现还是正常的,但如果已经都接触过这些食材,三餐规律吃了仍然这样,那这也是情绪的一种。这说明了孩子需要掌控感。按照孩子的意愿进行摆盘问题不大,但可以试着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掌控感,另一方面,在吃饭的时候打破一点点。比如,和孩子进行分享,妈妈给你吃一点点XX,你给妈妈吃一点点你碗里的XX。如果你给孩子的那一小片肉,她不想吃,也没关系,但必须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单纯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吃饭情绪型的孩子并不少。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成人警示的,关心则乱,不要把吃饭这么一件平常事,变成了“头等大事”。4绘本推荐最后呢,也给大家推荐几本绘本。去年我们推出了中文绘本分级阅读课程,当时设计这个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选对绘本,解决育儿难题。在这个课程里面,关于挑食这个话题,我当时选了几本绘本,今天就一并分享给大家。绘本提供了一些话术和解题思路都是可以帮助我们结合上面的分析,进一步活学活用的。1、《吃饱了,吃饱了》这本书把吃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描述的淋漓尽致,非常适合帮助孩子建立吃饭是愉悦的正面体验。同时,书里面有个高频词“吃饱了吃饱了”,也能帮助孩子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状态,让孩子找回吃饭掌控感。2、《不吃豌豆的豌豆公主》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官方授权,就是专门针对孩子挑食问题的。绘本里的豌豆公主不爱吃豌豆,于是国王就下令全国禁止豌豆。没想到仅存的豌豆发芽了,为了彻底消灭豌豆,豌豆公主吃了一把,没想到意外发现很好吃,不再讨厌豌豆了。这里面的“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充分给予孩子掌控感。3、《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这本书里,妹妹劳拉很挑食,有一长串的“绝对不吃”的食物名单。哥哥查理没有强迫妹妹必须吃,而是选择接纳,“好的,都不吃”。与此同时,哥哥把这些妹妹不爱吃的食物都编成了好玩的故事,不仅分散了对食物“厌恶”的注意力,也让吃饭变得更加有趣了。养育孩子这件事,真的都是凑近看了都是大事,尤其是吃喝拉撒睡,都是父母无法替代孩子做,但总容易“用力过猛”的。今天这篇分享了很多方法,但在实施之前,我仍然想提醒大家两点,先调节自己的心态,再观察自己的孩子。要记得,解决挑食问题,不是为了“赢”孩子,非要听我们的,吃掉我们希望他们吃掉的。解决挑食问题,是为了“赢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你更懂自己的孩子,更能换位思考理解孩子。问题总是不断出现,一旦看待问题的视角改变,也许答案就自然出现了。大J叨叨叨看完这篇文章,大家也许会好奇,我为啥养育可以写的那么详细。小D小时候是个严重的吃饭困难户,今天这三大类,她都出现过,而且还是混合型的。今天分享的也只能说是思路,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希望大家根据我提供的解决思路,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属于你们的方案。吃饭这件事,我们花了差不多三年才养成了一个吃饭习惯良好的小吃货,真的急不来。给大家打打气,但也希望大家可以静下心观察孩子。如果你对于孩子“好好吃饭”特别发愁的,推荐你也花一点时间看下面这个专辑。对了,慢热的小D,前几天主动让我拍照,并且说把这张照片和大家分享。(嗯,我现在发她的照片或者视频,都会征求她意见的,大部分情况都是不想分享的,这次真的很难得)。虽然明天还要上班,但希望你们今天心情美美的。微信改版了想看往期历史推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让更多的人也看到
2020年5月8日
其他

首发 |日本畅销25年的“屎尿屁”绘本,让亲子阅读直达巅峰

有好多朋友年后就来说,好久好久都没团故事绘本了。嗯,这个憋了好久的“宝藏绘本”终于可以祭出来了!看到封面,应该很多老母亲和我一样,都会眼睛一亮吧,因为这是2-8岁孩子最爱探索的“放屁”“打呼噜”“打喷嚏”呀!我让出版社给国内的小伙伴也寄了一套,她说就跟孩子在家读了就一本,孩子已经“癫狂”了~她家女宝3岁,最近就很爱说臭屁这样的话,还会拉着她问,你看我拉的粑粑像什么?像花还是蜗牛她和我说,这几本书太有“心机”了,看似屎尿屁主题,孩子把这几本当宝贝,其实每本都有教育意义,对孩子的影响,比我这个老母亲叨叨管用。出版社朋友家的男宝今年都要上一年级了,对这类的也是超爱:这套书是去年和4月开团的《你好,艺术》一起看上的,当时在编辑那里看的还是日本的版本,日方审核非常严谨,所以半年后这套书才到我的手上。日版《深夜动物园》说起来,这套书也是很有“年代感”了,1998年第一次出版,和《你好,艺术》一样都是在日本畅销了20多年,热度始终不减,江湖地位无人能撼动,这20多年来也一直在不断加印、再版。确实,读完不得不佩服作者,这么好读又好玩的书,真的很难被超越。轻松趣对孩子的屎尿屁阶段昨天预告好多朋友说,屎尿屁绘本永远是娃的心头好!屎尿屁也给一家人带来了好多欢乐。还有读者@水木年华和我留言说,看到这个绘本更是眼前一亮,终于又可以把屎尿屁升一个level了。不过也有一些朋友有些疑惑,到底如何度过娃的这个「屎尿屁」的槛,父母们又该如何引导呢?就像我第一条留言回复说的,大家要明白这是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九个字,平常心、给替代、设界限。平常心,就是不要大惊小怪,平淡处理。给替代,就是提供一些关于“屎尿屁”主题的绘本,让孩子在亲子阅读的时候,说个够读个够(这类题材的存在其实就是这个目的)。最后就是设界限,说开心了说够了,和孩子聊一下,这些词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最好别说,为啥不能说。教育要和理解接纳一起,引导要和疏导一起,这九个字对孩子成长道路上发生的小问题都适用,比如孩子爱扔东西。深夜动物园适应年龄:2岁-8岁价格:88元(3册)爆笑畅销25年没有孩子不爱的屎尿屁故事!先来简单的说说这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动物园里。故事非常精彩就是有点长,大家可以上下滑动查看:园里的动物们最近有点反常,大白天都在睡觉,还都特别能吃。能吃能睡自然好,但如此反常必有妖,表面的祥和也瞒不了最懂它们的管理员阿原。白天啥也看不出来,阿原决定晚上再观察一下。午夜的钟声敲响,阿原一个激灵爬起来,蹑手蹑脚来到广场。这一看,阿原惊呆了。白天昏昏大睡的动物们此刻都精神振奋地聚集在广场上,热闹得不得了。突然,“噗——”“噗噗——”此起彼伏的屁声让阿原目瞪口呆!大象、黑猩猩、斑马……个个铆足了劲放屁。原来,动物们白天睡觉,是因为晚上要举办放屁大赛!吃的多也是为了放出更大更特别的屁。看大家没事,阿原也就放心了。就躲在角落捂着鼻子看得满心欢喜,还一边默默为动物们加油!放屁大赛每晚如期举行,动物们个个都想争冠军。尝到了深夜比赛的甜头,动物们再也不消停了,打喷嚏大赛、打呼噜大赛一个接一个地办了起来……上下滑动即可看故事梗概所以大家看出来了,今天推荐的这套就是一个个充满了声音、气味和动作的体验式故事。嗯,今天这里就是孩子乐此不疲的屎尿屁“专题”了,希望大小朋友们也能在故事中声音、气味的欢乐中探索身体的奥秘,过足屎尿屁的瘾,一起大笑吧!建议年龄这套书我建议家有2-8岁的娃收,2-6岁可以亲子阅读;之所以到8岁,是因为这也是一套非常好的桥梁书,一二年级的孩子自主阅读是没问题的。故事主题虽然是屎尿屁类的故事绘本,但是每个故事的主题我还都蛮喜欢的:●健康饮食、保护自己●照顾自己、体谅他人●索求与付出、爱与被爱现在,重点来了,在介绍绘本前,我必须先重点给大家好好说说这个书的作者。“我真的太爱他了!”这句话,去年编辑和我说过。今年我看完中文版本,也要用这句话表达了我的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一定会爱上的,这世间只此一个的荒井良二1来自国际公认大家-荒井良二爆笑畅销25年的故事记得上一次单独介绍作者还是18年底我们推荐的《遇见大师系列》的比利时帅大叔里奥·提莫斯。今天,你们也一定不会失望的,这又是一位宝藏艺术家、国际绘本大家——荒井良二。已经60多岁的荒井良二大叔谁是荒井良二
2020年5月7日
其他

看清这几点,报不报思维训练课你都不后悔!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现在思维网课越来越多了,不少朋友给我留言,想听听我怎么选。这里先实话实说,我没给小D报过,她现在幼儿园的网课我们都是选择性上的,实在没精力再去报其他网课了。但为了交这份作业,我自己买了一些,走马观花地去听了一下。所以今天的这篇更多地分享的是我的分析思路,不对任何品牌的网课进行截图和评测。但希望这个思路对大家做决定有启发。1思维训练和思维课的区别我买东西的一个主张一向是,先要弄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思维训练这个词本身就很虚的,所以更加需要大家先问问自己。大部分思维网课其实都是数学思维为主题的,关于数学思维包含哪些,我上周的文章就专门写过《0-6岁必备的数学能力,你都准备好了吗?》,这里就不展开了。既然谈的是思维训练,那么在数学能力之上,我觉得很关键的需要加上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当然,这些能力其实是贯穿于数学五大能力启蒙之间的,并不会脱离存在。为啥一开始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和大家谈定义概念呢?因为这是选择课程最关键的标准之一。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怎么解决问题,而上课的目标就是解了多少题目。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强调,可以学会做多少类型的题目时,我们是需要注意的。看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疑惑,学会怎么解题最终的目的不也是解了多少题目啊?举个例子哈,应该大部分家庭都遇到过的,下面这种小熊,不管是实物还是电子版的,经常会被用作引导孩子学习数数的工具。大家很自然的关注点就是,孩子可以一个一个对应着数,然后可以知道一共有几个。做到这一步已经比让孩子死记硬背从1数到100,强很多了。但如果真的要细究,思维培养,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会把小熊全部朝左,然后让孩子继续数一遍,肯定答案还是一样的。但这里我会留意,孩子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还是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我会追问她,第四个小熊是哪个?为什么这个是第四个小熊?有的孩子表达还不行,但可以隐隐地告诉我们,红色小熊对着这里,它是第一个,那么从它开始,蓝色的就是最后一个。有的孩子也许被这么一问就疑惑了,嗯,好像红色可以是第四个,蓝色也可以是第四个。这种疑惑也是特别好的,思维训练就是从不满足于只是知道答案开始的。看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感受得到,如果是“数学课”,我们看重的是孩子数正确了吗,也就是解题能力;但如果是“思维训练”,我们看重的是“怎么完成”的思考路径。把时间轴拉长,放到未来5年或者10年,我们的孩子都能做这些连线题、简单加减法、知道归类和排序,但是“怎么完成”的思考路径,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掌握的。而这才是我认为的思维训练最核心的内容。👉学龄前这个能力好,今后数学成绩也会好2合适永远最关键看到这里,不少朋友也许更懵圈了,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不懂啊,怎么办?我刚刚分享的这些真的并不是所有父母都需要掌握的,那的确属于专业老师范畴了。但报班前,定义自己需求就很关键了。先不要被那么多广告噱头唬住了,沉下心想想自己为啥要报班。我给大家总结了三种情况。1、自己真的啥都不懂,害怕耽误了孩子啥都不懂的是最容易被“忽悠”的,除非这笔报班费花了,没啥效果也不心疼。不然的话,我会建议你先花点小钱,买一些思维练习册。这种一次投入也就几百,可以先带着孩子做一下,那么至少你有个概念说,所谓“思维训练”那么虚的东西,落实到操作层面到底是什么。这个我之前也推荐过,今天就不提了,大家网上去搜,选择也很多的。其实任何思维的培养,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不能指望一周一两节网课就能达成目的。即使之后你给孩子选择报课,那么之前的这些做功课,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在日常运用。真正的思维模式掌握,就是可以举一反三,这一点,家庭教育环境非常重要。2、平时上班没时间管娃,老人带娃就是看电视那如果是基于这个目的,我们首先自己要目标明确。人,很容易“什么都想要”。一开始可能只是想着解放老人,也能让孩子少看电视。但因为报名投入了,慢慢开始预期变化了,开始觉得,怎么一年花了钱不少,没见有啥提高呢?如果你真的是基于这样目的的,我倒是觉得,不要局限在思维训练网课,而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孩子有兴趣的地方,我们提供一些环境,那么就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自己去钻研挖掘。孩子一旦可以有内驱力,这个能量是很强大的,就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盯着推着,他自己就想学,还会自己提要求。所以在决定报班之前,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的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恐龙类的?娃娃类的?你的孩子能力中比较强的是什么?动手能力?语言表达?现在在线学习课程那么多,根据对孩子的判断,选择一个“投其所好”的,反而更好。👉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可谁没曾追剧到深夜呢,答案我们其实都知道3、我就是想让孩子刷题,准备幼小衔接虽然这个目的我个人不怎么认可,但也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考察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就很关键了。课程大纲参考的是什么体系决定了能否完成你的目标。同时,不要只看自己孩子所在这个阶段的课程大纲,要看上一阶和下一阶,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判断,学完这个课程后的孩子发展趋势。这个过程中,父母还是需要有挺大的责任,就是需要去监测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不能只是满足于学习成果,老师说的会了多少题目。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阶段性看看孩子达成的学习目标,抽取其中一个概念,让孩子当老师教我们家里人。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装不懂”提问,来检验孩子是否掌握。比如,就是最简单的图形归类,可以问为啥这几个要放一起呢?那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以教带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思维模式的打造。👉避免将来陪写作业到“心梗”,幼小衔接现在这么做👉做好幼小衔接,我从这三件事入手3试听课注意事项目前大家报网课都会考虑试听来考察孩子是否喜欢,课程是否足够好。那试听也是有一些门道的,这个比较主观了,但也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和销售聊,看看他们卖点里面强调的是什么?不少销售爱打的卖点是,上完我们的课,轻松刷完多少题,实现XX水平;或者是我们这个是XX明星代言的。这类过于注重“快速、结果”的,并且主推IP的课程,我个人是持非常谨慎观望态度的。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产业,如果把教育包装成了“流水线作业”,即使这是营销行为,也会让我对于创始人动机存疑,所以需要额外多考察。年纪越低龄的孩子,越需要真人教学,因为低幼孩子的学习模式是通过“与人互动”习得的。因此要警惕那些,通过动画片教学的模式,虽然粗看孩子会很感兴趣,但也许他们只是喜欢“看动画片”,而不是“动脑筋”这件事。因此试听课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视频和真人互动的比例是怎样的。动画片的设置是提高兴趣的“开胃菜”,还是为了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主菜”?这些都需要考察。另外有真人的,要观察老师的互动。面对孩子不敢表达,他们怎么破冰的?面对孩子做错了,又是如何启发式提问的?面对孩子完成了,又是如何表扬的,如何启发进一步思考的?小组一起上的,能否兼顾不同的孩子?对于这类互动,我最简单粗暴的一个评判方式,我会怎么和孩子互动,这个老师是不是比我引导的更好?(退一万步讲,花钱请的老师,总不能比我们家长差吧)4错失恐惧症育儿啊,很容易进入“错失恐惧症”心理。这篇文章要看,这篇也要看,都存着;这本书好,那本书听说也好,先囤着;他家在报这个班,我们不去是不是就比不上了;“错失恐惧症”,谈的就是人们总会觉得,别人在自己不在的时候,经历了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而焦虑,总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因此,但凡有一个概念热门了,我们基本上不会去思考,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不是需要,而是先想的,我要不要去拥有,因为别人已经拥有了。(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买包的感觉哈,一旦销售说,这是最后一个了,这是限量的了,立马准备刷卡了,哈哈)我就是个特别容易冲动消费的人,今天分析的这些都是我后天训练形成的理性,但并不意味着我就不再冲动消费了。但这么多年买单经验让我学会的一点就是,如果是冲动消费的,那么买完了不要后悔;如果犹豫不决的,也别总患得患失折磨自己,利用理性列出利弊再做决定。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绝对不是靠一两个班就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已经报了班的,好好利用,选择性地把效果最大化;还在犹豫报班的,定义清楚自己需求,一旦买单,就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最后,尝试有勇气去体验一两次的“错失”,当你真的体验过了,有可能“错失恐惧症”,就变成了“错失快乐症”。你会发现,真的错失也没啥大不了,一个时期做好一件事,更轻松也更有效果。不怕“舍”了,才有更多的“得”,这个道理放哪里都一样。大J叨叨叨这周迎来了公号五周年,今年因为疫情,没办法回国跟大家聚聚了,所以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这次毫不夸张,真的特别多。总共有500多本绘本和玩具,之前好多人跟我说抢不到的儿童无线蓝牙耳机也在礼品单中,我还特意精选了13本英文原版绘本组合成了大礼包。结果被宝莉吐槽我假公济私,借送礼物的名义,满足自己的购物欲。忿忿不平的我,为了证明我是真心在给大家挑礼物,又额外增加了一个“心想事成”奖。只要大家告诉我你们今年的梦想或者目标,我就从中抽10位,为你们的梦想挑选一份合适的礼物。抽奖活动就在明天的推文文末发起,我也会跟大家分享这五年来我未曾说过的心里话。记得要来哦!最近因为微信功能测试,导致很多朋友说经常找不到我的推送,经常被其他文章挤到下面去了。建议大家先把我加【星标关注】,这样就不会失联了,也不会错过明天的抽奖了。具体加星标的操作方法看下图明天记得都来哦,五年了,感谢你们都还在!微信改版了想看往期历史推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让更多的人也看到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小D爸爸的逆袭之路,我看到了英语启蒙的捷径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的一个热帖。郑强教授认为,我们过度重视英语,但学习效率不高,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时间。大家看看这个投票参与度就可以看出来,英语学习真的很受关注啊。我也很好奇地看了一部分的留言,点赞最高的留言非常一针见血。英语是一种工具,而非是一种知识。但我们的教育,把英语知识化了,导致学这玩意特别消耗时间。英语最重要的功能,不就是跟人交流吗?但口语在英语教学里几乎是最差的。英语更高一步要求,不是应该阅读和写作吗?但我们钻研语法的时间,超过读写的训练几十倍……
2020年4月22日
其他

我是小D爸爸|以下是我带娃比妈妈厉害的地方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大家好,我是小D爸爸。今天是Jessica找我的约稿,我15年写了三篇后其实就封笔了。她来和我说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晚上的剧不好看,还是夜宵不好吃呢。但当她提出,我可以白天写稿,写稿的时间段,可以她和女儿玩耍。我顿时又精神了。我以前工作很忙,几乎每周都需要出差。最近因为疫情关系,我们全家很难得地朝夕相处了六周了,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那今天就来分享我的带娃心得吧,爸爸带娃可以玩什么,咳咳~~,还有我带娃比妈妈厉害的地方。1拼体力我从来不觉得妈妈和爸爸带娃需要一样的,相反就是不同,才有趣啊。所以我不去刻意学Jessica的带娃方法,当然这几年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不少。带小D的时候,我经常遵循的第一大原则就是,先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小D是个永动机,Jessica看上去体力很好,但她胆子小啊。那带小D时候大胆的事情都我来,而且还都挺好玩。像下面这样的翻身(免责条款,大家轻易别模仿)还有运动的时候,除了要求小D加入,还可以让自己成为人肉靶子,让小D拿球打我。(悄悄和你们说,Jessica连这个都怕的,球过来了第一反应是抱头)。Jessica可以说出很多关于运动好处的理论,我就单纯觉得,和孩子疯玩这件事的门槛是最低的。拼体力和胆量这件事,我还是可以的。而且这几年发现,孩子的笑是很有能量的,每次很累的时候,听到小D没心没肺的傻笑疯笑,其实对我来说也是充电。而这种充电,就是从动起来开始。2拼兴趣我以前觉得陪玩这件事累心累神,我做不到像Jessica那样去学习那么多理论知识。大概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像她那么变态,看一眼孩子就能说出哪些方面突出,看一眼玩具就能知道锻炼什么能力。当然啦,她自己乐在其中就好了(狗头保命)。这点大家都别装,我是替大家说出了大实话。比如绘本我是能读,但我是真心不喜欢读啊。没兴趣的事情,永远都是无法长久的,所以自然就会出现待在家总是在上厕所的情况。转机是从Jessica买回来的那套滚珠玩具说起了,这张微博你们应该都看过。那天我和小D一起玩,设置不同关卡,尝试不同的轨道,还能不断自我挑战,发现不同的走向,或者看看怎样可以让弹珠冲的更高。当时我自己玩的很感兴趣,那天一抬眼竟然发现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了,这是我以前陪娃从未有过的情况,套用一个时髦词,我和小D都进入了“心流”时间。那一次我是真正觉得,陪娃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是第一次觉得,原来陪娃不只是自己付出,让女儿开心,其实自己也很开心。有一点理解Jessica说的,不该叫“陪玩”了,而是“一起玩”,和女儿一起重新做回小孩。之后,也不知道是女儿年龄到了,还是Jessica的心机,我们家的玩具中,我感兴趣的越来越多了。像下面这个编程机器人,和女儿一起规划如何指挥机器人,教小D编程语言的含义。这些不是吹,我真的可以比Jessica说的更加生动有趣,然后人嘛,就有了“自我膨胀”的成就感了。管理学理论,被肯定的就会被重复,至此,我就不那么排斥带娃了。也让我意识到,其实带娃这件事,完全就可以从父母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的3拼创意有时实在太累不想动脑动身体,带娃怎么办?动画片肯定是好选择,我们家这点蛮好,并不把动画片看作“洪水猛兽”。可是呢,小D是个“磨人的小妖精”,并不是每次动画片就能满足她的。这时不是抱怨孩子,而是比拼自己创意啦。我和小D说,“你肯定踢不走我”,于是就有了免费“泰式按摩”,真的推荐你们试试看,谁试谁知道。小D有个自己的Ipad,为了网络学习准备的。我经常让她回自己房间和我进行视频通话。最近又发掘了一个facetime加表情的游戏,她现在一个人对着Ipad就能玩好久。是不是挺好玩的,这就是爸爸带娃的优势吧,Jessica就完全不知道还能这么玩,于是我和小D讨论决定把她变成了这个。4拼责任最近小D在家网课了,Jessica第一时间就和我们开了家庭会议,谈了分工。我也是需要每天带小D上一些网课的。好像她和你们分享过,我们家疫情期间的家规(是的哦👉纽约网课第一周,我的大型翻车现场)。这点我觉得蛮好的,不是给我们开脱,有时候我们真的没“眼力劲”。提前说清楚期望,那么我就能知道“努力”的方向。=====大J搬运工=====针对我和先生的大原则:1、选择性上网课,敢于对部分网课说不;2、和老师们保持沟通,不要只是展示结果,而是让他们更多地看到我们的过程;3、每天网课时间进行排班轮值;4、谁轮值了,谁说了算,另一方不评价和插嘴;5、轮值那位需要负责完成作业和打卡,如果没做,负责和老师沟通解释(详见第二条)针对全家的原则:1、保证规律作息;2、每天早晨分享大家的作息安排,“我的时间”、“小D和爸爸时间”和“小D和妈妈时间”;3、家务劳动大家一起做;4、“我的时间”里,大家互不打扰;5、自己物品用完都要归位,坚决杜绝乱放袜子或者杯子的情况我就是经常带着小D偷懒逃课的,但有一点我蛮佩服Jessica的,就是我带小D的时候不管怎样,她一句话都不干涉。因为她不说,反倒激发了我内心的责任感(咳咳~毕竟也是混企业带团队的),所以时不时内心也会受到自责,然后觉得需要带着小D认真上课,要带着他好好完成作业。那篇网课推文里面,有个我带着小D上科学课的视频,就是我展示认真的那一面。我知道Jessica和我约稿,就是希望从当事人角度来看看,男人带娃到底怎么想的。那我的想法很简单,首先观念上要明确带娃是双方的责任,尤其像我们这样的没有老人在身边帮忙的,肯定需要双方合作的。Happy
2020年4月21日
其他

孩子被打要还手吗?80%父母没看到背后的育儿盲区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起一个投票。孩子被打,要不要鼓励打回去,差不多80%的朋友都是选择让孩子打回去的。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时我的小助手可儿看到了微博的结果,就在我们工作群说,啊,为什么都是鼓励自己孩子打回去啊?结果,我们小团队剩下的几位成员都在说,当然打回去啊,不然呢?就像我今天想写这篇,她们几个都在说,不用写啊,我根本不需要看,答案不是很清楚吗?!育儿很个人,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需要强求统一。我今天之所以还想继续写写,就是当我们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下面这三个问题。1温顺性格的就是不还手怎么办?不光是孩子,我们想想自己和周围朋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被欺负了,一定以牙还牙”。我们需要认可并且允许有一部分孩子就是天生性格善良温顺的。我就是这样的,小时候外婆带的比较多,石库门孩子一起玩,打闹时我总是那个“吃亏”的孩子。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在意,但是外婆却很在意。每次看到我被谁推了,她就会拿着扫帚出来赶走那些孩子。然后把我带回家后,就一个劲地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啊,被人欺负了,都不知道还手吗?以后谁敢推你,打你,你就打回去。一直到大学,我只要遇到社交冲突,压力就很大。后来回想发现,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害怕冲突,而是害怕自己“软弱无能”形象的出现。如今回想,才意识到这就是成人对于事情的反馈,转嫁到了我的身上,让我有“受害者心理”。被盖棺定论地认为,我是好欺负的。而成人的评价来源只是因为我被推了没还手。现实中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少的,我见过不少父母着急要求孩子打回去,看上去是在自卫,给孩子撑腰。但当这个孩子就是做不到时,他反而感受到自己的无力感,这份无力已经不仅仅是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而是父母长辈的这个沉重的标签。2打回去后被打的更严重了怎么办?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了,然后被打的更严重了怎么办?我不知道大家观察过低幼孩子之间的打闹吧,一般来说,打人的孩子都是对事,而不是对人。我想玩你的玩具,上手打一下;我想先玩滑滑梯,上手打一下。打完后,那个孩子就该干嘛干嘛去了。那如果我们让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大概率其实就是把“对事”转移到了“对人”。那么接下来不可避免的是,结果孩子被打的更加厉害了怎么办呢?很多人也许会说,那这怪对方没家教啊,对方父母不负责啊。是的,可以怪,但对于养育孩子来说,我最关心的是自己孩子的状态。房子失火了,是先怪放火的人,还是先自己逃出屋子?这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如果我们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初衷是让他们可以保护好自己,那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孩子建立的联系是什么?他们会困惑,也会害怕,因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无法保护自己。社交不是割裂的,每一段的体验都会影响到孩子对接下来的社交的心态。3结果也爱打人了怎么办?最后一个情况,就很显而易见了。孩子长期以往,也养成了爱打人的习惯,只要不顺他心意的,一言不合就上手,反正这是家人告诉他的方法。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多虑了,只要和孩子讲清楚情况就好了,告诉孩子哪些情况可以还手,哪些情况不能打人。理论上来说这挺对的,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学龄前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不具备“情景解读”的能力的。所谓规则内化,就是时刻保持规则的一致性。4不好欺负不代表张牙舞爪我是从小被认为胆子小的孩子,高中时最要好的闺蜜是个蛮“泼辣”的女孩。我记得很清楚,那时还跟着她学习怎么“吵架”,可是真的做不到。这件事其实一直很困扰我自己的,总有不少人会说我善良,但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我总不觉得善良是个褒义,直到我大学出国留学后才得到改变。当时我的一个教授对我说,善良不只是善待他人,也要自己做个友善的人。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你的感受是什么。(Kindness
2020年4月20日
其他

30岁成央视名嘴,40岁高龄产女,她最厉害的身份是妈妈!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周二晚上,我在抖音进行了第一次直播,这次的形式很特别,和王小骞老师进行了连麦对谈,谢谢当时来捧场的朋友们。我也习惯性地做了复盘,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了。抖音的直播是没有回放的,当时看到不少朋友在留言互相提醒,赶紧抓紧做笔记,错过了不能回看。哈哈,每次真的就会很骄傲,你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成长型父母啊这次连麦交流的是王小骞老师,大家应该和我一样很熟悉,前央视非常著名的主持人,当年她主持的《交换空间》是我每期必看的。她在央视工作了23年,因为女儿早早的到来,而投身到了亲子教育事业。我们这次的对谈,谈的就是关于父母成长这个话题。我很喜欢也特别认同,当时观看的一位读者所说的,“希望大J多进行这样的对谈交流,做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帮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那天其实是我第一次和小骞老师聊天,刚刚连麦后,大家应该感受得到,我们彼此都有一点点尴尬。但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们,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趁着热乎,记录一下,也分享给你们。1如何做选择?我第一个问题,也是特别好奇的就是,小骞老师是怎么可以下定决心放弃央视主持人的身份,转换到了全新领域的?说实话这是我面对每个有故事的人都喜欢问的问题,因为选择和纠结,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话题。所以我总会好奇,别人的选择逻辑是怎样,这也能帮助我梳理自己的。小骞老师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她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内核,那就是自己,然后围绕着自己,我们有不同的身份:女儿、妻子、妈妈、职业,等等。所以做选择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外面这些不同身份来进行取舍选择,关键还是要回归到“内核”。小骞老师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女儿的到来,让我成为了闹钟。我唤醒了自己的觉知(内心的召唤),如今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唤醒更多父母的觉知,帮助他们让爱流动起来“。这是我非常认同的,而且我觉得选择后不要患得患失也很关键。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的就是,做人不能贪,没有人可以什么都得到的。所以选择完了,不要去盯着没选的那个B带来的“损失”,而是去想怎么把选择的A的“好处”最大化。时光倒流六年,我当然还是想继续保持我在外企的高级经理的位置,同时还能照顾好小D。但什么都想要,那么什么都得不到。我当时就遵循了自己内心召唤,选择了“照顾好小D”。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选了,那么就负责,所以我就把这件事做好。而且后来我也发现了,人生是持续性的,每个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比如现在,小D上了小学了,我开始了创业,做了职场妈妈。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阶段性规划人生,每次选一样重点,选了后就全力以赴,下一阶段是可以转换重点。这么想想是不是选择的负担没有那么重了?但选择后的执行就很关键了,因为我们当下如何做,我们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会影响我们下一个阶段。每个人现在的状态其实是过去五年、十年积累的必然性。过好当下,不鸡汤,相反就是最踏实的捷径。👉人生的每一个分岔路,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2如何知道“怎么办”?小骞老师前段时间出了一本书《妈妈知道怎么办》,实体书还没收到,但我第一时间拜读了电子版。最开始的这段聊天就让我想起了她书的最后一章是《角色觉醒:如何成为孩子最强大的支持系统》。一个好的父母,只有当他们的“父母身份”的觉醒,才能真正成为可以养育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角色。这本书里面收集了56个养育学龄前孩子会面对的难题,比如磨蹭、吼孩子、不听管教等等,都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五年来,我们公号留言提问最多的。说实话,如今育儿资讯很多,大家其实关于怎么解决这些痛点,或多或少都看过不少文章了。所以我问了一个有一点点“犀利”的问题,小骞老师是怎么有信心说,自己这本书就能帮助父母做到“知道怎么办”。小骞老师和我说,这和当年自己做生活访谈类节目的经历有关,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提供的是“真服务”还是“假服务”。她举了一个例子,炸东西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说,等油温220度就能下锅,这对她来说就是假服务。尽管听上去理论很对,完全没错,但我们根本无法测量啊!这就是提醒大家,学习育儿知识不能停留在“假服务”层面,就是学的时候频频点头,好有道理。但落实到自己带娃了,好像又无从下手了。她分享,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会在育儿问题的典型场景上进行进一步探索,把问题的本质和真的解决方案提供给了读者。每个章节都是遵循这个大原则,提供一个育儿场景,根据这个场景,给出具体的实操建议,甚至手把手把“怎么说”也提供了例子,最后才是总结提炼要点。她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每个具体的问题,但更加关键的是帮助每个家庭都能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我当时连麦的时候听完,就觉得太同频了。我很早之前和大家分享过一个方法叫ABC记录法。A(Antecedent):这之前发生了什么?B(Behavior):孩子当时在干吗?C(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观察|你每天这么忙碌地看孩子,却从未“看到”孩子这就是把问题场景化,帮助我们更好定义问题。每个家庭养育孩子都是很个人化的,学习育儿去“照抄”作业是没有帮助的。但是从情景化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关联的问题核心。那么接下来的实操解决方案,就能帮助我们对照,我和她做的方式差距在哪里?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微调现在的育儿方法。当然最关键的是,要提炼总结。这也是我一直提醒大家的,不要总是记忆每个招数怎么做,光记忆知识散点,我们肯定记不过来,那么就会越学越累。我自己经常总结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哪些内容是我已知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或者和我以前掌握的有出入的?明天,我马上可以行动的三件事是什么?提炼要点就是帮助我们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掌握多了,通过不断实践内化,那么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是把每本书“越读越薄”的方法,也是提升我们认知思维的方式。👉掏心窝|说了那么多怎么教孩子,也该聊聊父母要掌握什么了👉掏心窝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说多了破坏想象力?学多了破坏创造力?这些坑千万别踩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今天这篇是小助手小丸子的求助,她的女儿快2岁了,她前段时间和我说,她很关注女儿的想象力发展,但看的内容越多,越觉得这届父母太难了。对她不叨叨,影响语言启蒙,但好像叨叨过多,又要破坏想象力;教她认识形状配对,不做影响认知启蒙,做了又变成灌输知识,破坏创造力。哈哈,被她说的,我也觉得好难啊。她给了我一个蛮棘手的题目,那今天就试着把我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国际教科文组织把创新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十大能力之一,这就包含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啥生活中遇到同样棘手的问题,有的人深陷其中,而有的人就能灵机一动?差别就在于创新能力,这个能力的核心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思维灵活性。1利用“已知”,推翻重建不少人会认为,保护想象力,那就不能告诉孩子太多,不然就是束缚了。可是紧随其后的就要求助了,比如,孩子想画画,但不知道画什么,那我就鼓励她啊,随便画什么都可以的。但她仍然不知道。这就是第一个迷思,创新能力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需要知识储备作为土壤的,一句“随便”非旦无法激发创新,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很深的挫败感。那面对孩子的“画不出”可以怎么做呢?可以先去探索孩子的“已知”边界在哪里啊?你想画什么呀?哦,想画箱子。是怎样的箱子啊?长的。哦,你想画个长的箱子,那么是什么颜色的呢?黄色和红色的嗯,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箱子呢?绘本那我们要不要再去看看那个是怎样的?这是最常见的“引发灵感”对话,就是在帮助孩子唤起“已知”。可以先鼓励孩子照着画,然后在“已知”上进行推翻重建。它除了是箱子,还能是什么?如果它不是箱子,还会是什么?假设我们的画笔是魔法棒,我们可以把箱子变成什么?看到这,不少朋友会犯难了,不知道从哪里出发?那不妨就从亲子阅读开始,转换视角讲故事,看看是不是就完全不同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不少父母应该都能张口就来。那想过怎么在这个“已知”上面进行创新力的培养吗?我们去年推出的分级阅读课程中有一个绘本叫《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个绘本转换了讲故事的视角,从“三只小猪”的叙述变成了“老狼”,简单的视角转换,故事就变得大不一样了,是不是很有创意呢?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恰恰需要知识土壤作为基础的。不要害怕教会孩子“知道”,但要鼓励孩子多在已知上进行革新。2看看周围,改变创新另外呢,很多人对创新力是有误解的,总觉得是“高科技”,需要花大价钱去培养,是带着孩子去看各种各样创新的东西开眼界得来的。其实,低幼孩子的创新力培养就该从熟悉的开始,就像第一点提到的那样。那在日常玩耍中,也是随时随地有改变创新的。举个例子,孩子总喜欢盯着某个玩具玩,这是很常见的吧。小D有段时间,每天就是和她的玩偶玩起床做饭照顾它的过家家游戏。这就是她熟悉的习惯了,如果可以打破这个日常,这就是创新啊。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打破不是完全的割裂,比如我试过,给她买了一套医生玩具,希望引导她带着玩偶看病,她完全没兴趣。如果你只是一味和她说,可以不要玩这个了,玩点别的,那么更是在空谈了。我后来的做法是,把那个玩偶经常睡觉的小床藏起来了。第二天,小D起床后惯例地去找她的Mia玩了,没想到走到游戏垫上,她呆住了,Mia睡觉的床不见了,它正躺在游戏垫上睡觉!顿时就看到她撇着嘴,指着玩偶和我说,“床!床!床不见了!”我赶忙过去说,“哎呀,Mia的床怎么不见了呢?”,我这句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她快要哭出来了。这时,我紧接着拿起Mia,对着它说,“Mia,你不要担心,小D妈妈会照顾你的,我们会帮助你准备一张新床”。我的这段话刚落,小D立马“坚强”了(孩子被赋能了,她意识到自己需要照顾他人)。于是,我开始引导小D进行创新,解决问题。床是什么样的?床是长方形的哦,那我们可以搭个长方形的给Mia当床。什么东西可以搭长方形呢?小D没接我话,已经在她一堆“失宠已久”的玩具里翻起来了。她一开始尝试了磁力片,但是竖立着的磁力片不稳定,稍微一碰就倒了。然后她又拿来了很多本绘本,但也不稳定。最后,我稍微给了她一点点提示(用眼神指了指积木),她马上欢呼雀跃地叫起来,“我们用积木搭床!”人的思维都是有惰性的,所以我们要时不时在习以为常的行为中制造一点人为麻烦,这样才能刺激大脑思考创新。而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创新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有“新点子”。3头脑风暴,鼓励可能性头脑风暴,这是我以前职场的时候经常会进行的一个想点子的方法。我是直到公号有了小团队后,才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有些人是无法天马行空先抛点子的,他们就是习惯被告知具体要做什么。这提醒我了,家庭教育要从小融入这一块。仔细反思一下,当孩子开始能对话了,我们对于孩子说出“标准答案”后的反馈是不是总是最兴高采烈的,因为这是我们以为的认知启蒙啊。你问他,这是什么颜色;她说,红色。你马上说,好棒啊,宝宝认识颜色了。这是非常典型而且自然的反应,我也是这样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父母给予孩子肯定的反馈,不该只在他们说出标准答案的时候。我们的反馈真的很重要,因为孩子都是希望父母开心的,我们哪里表现的开心,孩子就会建立联系,觉得这是他们要努力的方向。因此,日常互动中,也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探索多种答案,而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时不时把提问方式从“这是什么”,变成“我们看,谁能想出最多的XXX”。同样看到下面这个图,如果你问“这是什么”,那么答案肯定是长方形。但如果你问,“下面这个可以是什么,看看我们谁能说的最多?”,试试看,孩子是可以给我们很多惊喜的。4写在最后对于创新能力的认知,不该只是局限于孩子是否会玩“假扮游戏”,能不能画画搭建。创新能力其实是不满足于唯一答案的大脑设置模式,是对于现实生活深刻的理解和了解后的改变。所以不要害怕教孩子知识,但要谨记别只满足于孩子”知道“了。创新能力不只是属于艺术家和发明家,我们的孩子需要从小拥有不同视角看问题,通过已知信息来优化,探索多种可能性的能力。这是面向未来的人才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推荐阅读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2020年4月15日
其他

为育儿焦虑,为生活焦虑,90%的焦虑来自这里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我们这一代从小都是生长在“被比较”的阴影下。我小时候做的好的被比较了,父母会说,“那算啥”;做得不好了被比较了,父母就说,“你看看XXX”。从幼儿园愿不愿意叫人唱歌,到后来的学习成绩、工作单位、嫁人,没有一样不是被比较的。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我取得了外人都觉得很棒的成绩,站在“聚光灯”下,我内心的声音还是,“你不够好,你远远不配”。一度我坚定地认为,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肯定不走这个老路。但小D生下来第一年,我就啪啪被打脸了。我们互相比较怎么当妈,我们比较自己的孩子,大家都不自觉地走进了这个当妈的奥运会里,似乎总想有个排名,如果能十项全能就更好了。这件事我当时是不自知的,直到如今当妈快6年了,才发现,比较真的是很多无谓焦虑的源头。因为有了对比,开始觉得自己很“无能”,开始觉得孩子“不行”,然后就会急火攻心,对孩子吼叫。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发火,其实也是来自于自己的无力感。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一路走来,是如何建立关于比较的心理抗体。比较的三大bug说实话,人在这个世界上,要做到完全不比较是不可能的。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只要和人打交道,有意无意我们都会做比较,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就像我管理自己情绪时不会要求自己不能发火一样,我也不会一味地压抑自己,拼命要求自己不去比较。但我会在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退一步来看看,自己习惯做的比较,有哪些bug。我们不是进行“公平”比较,经常都是拿着自己或者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而忘记了每个人都是整体,也许对方的缺点正是我们的优点啊。别人家孩子2岁就能说话很利索了,我家怎么不行。但别忘了,你们家孩子2岁大运动非常超前啊。她看书学习好快啊,总能总结输出到位,我怎么前看后忘。但别忘了,你的厨艺、整理家务的能干,理财能力,这些都是她完全不行的啊!缺少全局意识,就会让我们只记得自己有多少缺点,别人有多少优点。我们的自尊自信就这样被一点点消磨了。其次呢,我们总是倾向于拿自己的100%真实和别人“展示”的那部分进行比较。我是这几年越来越明白这句话,“鞋子舒不舒服,脚知道”,生活舒不舒心,只有自己知道。成年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的,只不过大部分人都学会了展现其中的一部分。最后呢,就是在做比较时,忘记放上了时间的维度。我们经常会说的那句话,“她什么都好”,即使这句话是对的,但这些“什么都好”,也不是一年里面全部做到的,也许是她过去十年的累积而已。可是人的自我植入很可怕,我们就会以为她同时可以完成这么多事,而且样样有成,对比自己那真的是一事无成了。这些就是我当时自己总结的三个bug,它们就像是个暂停键,当我忍不住又因为比较,而备受打击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但bug只是“止损”,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正面”来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自我认知。那我做了什么呢?这三件事。1自我画像这是从一个美国心理学实验里受到的启发,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的视频。老朋友们都知道,我很喜欢记录,记录手账、记录情绪日记,坚持写这个公号,因为写下的文字是梳理自己情绪和思考最好的方式。那我还有个习惯就是定期“自画像”,刚刚当妈妈的头几年,我基本上每大半年就会做,找个舒服不太累的晚上,确保小D睡了,然后对自己做个评价小结:我擅长什么?我喜欢做什么?过去半年,我长进了哪里?朋友评价我哪里很棒?一开始做的比较频繁,而且还会找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注意不要找打压型的人),听听他们的评价建议。非常有意思,最开始,我连自己一个优点都写不出来,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唯一的优点还是找闺蜜聊了以后,自己才写下来的。但后来慢慢地,这个清单就变长了,写起来也流畅了(嗯。。我确定不只是因为脸皮厚了)。很多人也许会问,既然叫“自我画像”,为啥不写自己的缺点呢?因为作为总爱比较的我,当时每天日常里都在提醒自己的缺点,而总是忘记看到自己的优点。“我们平常花了太多时间去企图修正已经很完美的东西,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来欣赏我们真正热爱的事物。你远比你认为的更美丽,更棒”。2带着目标生活打下这个副标题,我自己也吓一跳的。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纯粹的鸡汤,但这句话真的很鸡汤。可这就是我这几年的真实体会,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标是不同的,其实真正对得起自己的幸福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好了。但太多人自己不定义目标,于是只能背负他人目标来生活,这肯定就会活得累。工作中只有老板要求的绩效目标,而没有职场规划的目标;生活中只有养育孩子的目标,却没有个人成长和关爱自己的目标。因为自己没有目标,就只能被其他人的目标带偏,还养成了爱抱怨、不敢为自己负责的坏习惯。那么怎么定义“目标”呢?毕竟大部分人也许会说,我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的。“目标”不需要宏大,我记得当妈第一年我定过的目标有下面这些:起床后把家居服换掉每晚要认真擦完护肤品才睡觉一周读完一章《魔法岁月》,并且可以总结要点每周学习一个带娃技巧都不是雄心壮志,但作为刚刚开始一个人带娃的全职妈妈来说,这就是我生活的蛮重要的目标了。说实话,喜欢比较的人,一般来说都是自我要求比较高的,而因为有了目标,而且也希望可以继续给自己的目标“加码”,我慢慢就把关注点内收了。当然,当时并不自知是在“内收”,只是纯粹地觉得,自己那么多事要完成,真的没那闲工夫每天去研究别人在干啥了而如今我回顾时,我发现这样的“带着目标生活”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停止比较,而是让我发现,自己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那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像第一点的靠别人给予,而是无数无数次的“靠自己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给予的。因此就越来越不会因为担心别人的评价而感到失落。所以啊,不用去比较那个人为啥做了那么多,也许她起点就是从“今天起床不穿睡衣,晚上要洗脸”开始的。3全然接纳这是前不久刚写过的话题《孩子自卑还是自信,根源都是它》,里面谈到了“接纳”。很多人对于“全然接纳”是有误解的,总以为“接纳”就是“不努力”了。并不是这样的。全然接纳意味着,我接受现在的样子,但也接受我想变得更好的愿望。当然,首先要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我也见过很多人,了解自己了,目标也有了,但是就是很懒不想行动。然后过段时间,目标没完成,又陷入了比较他人,全盘否定的恶性循环。说实话哦,我们都有孩子了,也都在这个世上活了几十年了,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自己最清楚。如果你真的蛮懒的(不是贬义词),那么就调低自己的目标,尽可能地接纳目前的状况。人,最怕的就是“又懒又贪”,每一个成功或者改变,都是有“代价”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我很早就意识到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如果你认清自己还是渴望改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怎么可以保持持续成长的动力。我有个小方法,每次真的很想改变但难免犯懒的时候,就会幻想一个“未来的自己”,来说服“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是基于第二点自己所定的目标,说服的过程会罗列自己第一点的优势,帮助“现在的自己”分析,可以怎么做,如何开始第一步。这个方法对我很好用,因为它再次强调了“为什么”做这件事,人一旦清楚了“为什么”,那么“怎么做”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了。当然,这个方法要有效,最关键的前提还是来自于“目标”的定义。如果这件事不是你非常想做的,那么还是回到接纳自己的现状,而不是强求自己改变。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观众,自己舒服才是真的舒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要追求变好,但不要追求比别人更好;要追求幸福,但不要追求比别人更幸福。这个道理我也是这几年才想明白,幸好还不晚,希望你们也是。推荐阅读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202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