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昊爆料汪小菲宠女儿凶儿子: 养育男女的确有别,用对了你就赚了

大J 大J小D 2021-11-03

最近秦昊在节目里模仿汪小菲区别对待儿子和女儿,实在太好笑了。

对女儿:宝贝儿~爸爸抱抱~宝贝儿想我了吗?
对儿子:什么把拔,爸!叫爸!

哈哈哈,我把视频放下面,没看过的可以看看👇


笑过后,今天我们来聊个正经的话题,养男养女到底有区别吗?

写这个话题其实有一点点“吃力不讨好”的,因为每个人都容易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同意或者反对,毕竟我们都是这个话题的“样本量”。

那今天谈论这个话题的依据是《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The Truth About the Male and Female Brain》,作者 Baron-Cohen是一位英国的精神病理学家,他花了二十多年来研究男女大脑的差别。

因此,今天谈论的是“平均值”,而不是某个个体差异,同时我会把自己的解读一起和大家分享。

1

女孩情商更高?

是的。

研究发现,从婴儿期开始,女宝宝就更加擅长“读表情”,她们更喜欢和人脸互动;而男宝宝更加喜欢摇铃,或者对人脸互动没有那么大的需求。

但研究也发现,这个差距随着年龄增长是越来越大的,因此科学家们更加倾向于得出结论是,先天的确有差异,但后天的影响更大。

这也就意味着,在养育男孩和女孩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教会他们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但性别刻板的养育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对女孩的情绪更多的回应,会更有耐心,更愿意聆听和花时间去帮助理解消化。

而总是希望男孩可以自己处理情绪,“别哭,像个男孩,这没啥好哭的”。从而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是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情绪,如何与人共处的。

看看秦昊模仿的例子就知道了,一个家庭对于男孩女孩的情绪回应是多么截然不同。

2

女孩说话更早?

正确。

研究发现,平均来说,女孩比男孩开口说话早一个月。但真正的关键是,早在还没开口说话,18个月左右,女孩接收到的语言数量和质量都要远远大于男孩。

基于这点,语言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孩子输入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占50%以上,而性别造成的差异只有不到3%。

又要提到秦昊的模仿了,就是最简单的回应孩子,父母明显对女儿说的话更多,词汇使用质量也更高。

因此,也要多和男孩沟通互动,允许男孩碎碎念,而不是为了让男孩像“爷们”,而忽略了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3

女孩更加“坐得住”?

正确。

这受到大脑中的睾丸素水平影响,男孩从婴儿期开始就比女孩好动,哪怕只是换片尿布,也会更加困难。

但Baron-Cohen在他的书里提到了一个很棒的洞察,他说因为男孩“读脸”能力弱、语言表达弱,这才是根本导致他们好动的原因。

他们对于父母的期望、社会规则的理解,要比女孩弱,所以就更容易“挑战规则”或者“说不听”。

管教男孩时更加需要避免简单粗暴,而是利用机会帮助他们认识情绪、发展语言:

为啥不能玩这个?因为这个很危险,妈妈会担心(情感的理解)为啥不能玩这个?因为你打扰了他人(换位思考的能力)看到孩子做作业扭个不停,主动问,你是不是累了?要不要休息一下?(语言表达需求)

可见,男孩女孩都需要足够多的“动起来”的时间,而对于“专注”和“规则培养”,需要功夫花在情商和语言上。


4


男生更擅长数学?

正确。

数学有个很关键的能力是“空间能力”,研究发现男孩的确在这方面比女孩更有优势。

从5个月开始,男孩对于方位名词的反应要比女孩更敏感,而且已经可以想象出来某个东西在脑海里翻转的样子(空间转化能力)。这的确是男女大脑构造差异导致的。

👉学龄前空间能力好,今后数学成绩也会好

尽管如此,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才更有意义。

那就是,因为存在早期微小的能力差异,男孩家庭的父母会不自觉地多和孩子谈论数字,购买更多锻炼空间能力的玩具,自然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发展的更好。

所以很多教育学家反而是建议,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他们“不那么擅长”的玩具。

比如女生多带着玩积木等搭建类的玩具;男孩多带着玩角色扮演、情绪表达类的玩具。


说到玩具选择再额外多说一句,曾经有个猴子的实验发现,公猴子只选择车子模型;而母猴子会同时选择车模和毛绒玩具。

这个实验对于人类的解读是,在玩具接受度上,女孩会更加开放。

因此,男孩家长们要接受自己孩子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只喜欢车模和恐龙,不要因此受挫但尽量找契机拓展一下他们的视角;

而女孩家长要克制住自己的刻板印象,多帮助孩子扩大眼界。

5

男孩运动能力更强?

不正确。

婴幼儿体检数据库显示,无论男女,开始走路的时间都是9个月到16个月之间。

但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男孩父母回忆自己孩子多久开始走路的,普遍会提前几个月。而且对于过了1岁还没走路这件事,男孩家长都会比女孩家长更着急。

这反映了,父母对于男孩运动能力的期望值更高。而也正因为期望值的落差,男孩从小得到的体育锻炼机会比女孩多得多。


单从学步期阶段来看,对于蹒跚走路不稳的幼儿,父母对于男孩会更加放手鼓励,甚至面对摔倒的态度也会更加正面积极。

而对于女孩来说,大部分父母会更加保护,更愿意牵着走,面对摔倒后会表现得更加心疼。

因此,养育过程中父母需要带着“觉知”,并不是女孩运动弱,所以少运动。而是男孩女孩都应该鼓励多运动,小时候是多趴,大了后多参与室外活动。

6

男孩更有攻击性?

正确。

这一点也是和睾丸素水平有关,从2岁左右开始,男孩就会显现出比女孩更强的攻击性。

但科学家也特地强调了,女孩也不是天使,女孩的攻击性会更隐蔽,比如语言暴力、忽略、歧视等。

因此,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以为“女孩好带”,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把管教的侧重点放在“规则”的建立上,而不是“女孩要保护自己,男孩要乖不欺负人”。

正是因为长久以来对男孩这点的固有成见,现在慢慢反而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情况,女孩强势小霸王,男孩反而越来越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这一点也需要大家引起注意。

一切从“规则”出发,而不是从“性别吃亏”出发。


另外,也要提醒男孩父母,管教男孩更加需要“循循善诱”,而不是“打一顿就好了”。

前面提到的,他们的情商和语言发展天生弱,而管教过程也是在帮助男孩表达自己的需求,发展他们换位思考能力。

总是被粗暴对待的男孩,加上语言表达的短板,就会把内心无法表达的情绪转化为“暴力行为”,这就是“越打越坏”的恶性循环。

7

了解差别,突破差别

今天分享这些差异,是希望我们更好了解男女差别的天然存在,对于妈妈理解儿子,或者爸爸理解女儿,更有帮助。

但更加关键的是,能让我们学会区分“生理特征特点”(Nature)和“性格思维塑造”(Nurture)。


“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反正男孩就是。。不行”,不要让这样的句式成了我们的心理暗示。

最终孩子验证了我们的想法的,绝对不是性别,而是我们选择相信了性别的力量。

多鼓励混合性别玩耍,最大化扩展孩子们玩耍的种类,男孩有机会去体验一些看似比较“柔”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照顾他人、表达情感、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

而女孩也有机会去体验一些更“野”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竞争、掌控、展现自己力量的一面。

和孩子一起质疑任何的一概而论,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类似“男医生、女护士”的刻板印象,也可以问问孩子,“是不是只有男生才能做医生呢?你见过女医生吗?”

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女的不可以呢?为什么男的不可以呢?”,这就无疑帮助孩子的潜力最大化。

最近看到一个说法,“活到极致的人,都是雌雄同体”,我想这也是我今天分享的主旨吧,承认生理差异,但兼容并蓄性格特点。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大J叨叨叨


纽约慢慢恢复全面复工了,我们也敢戴着口罩外出了。最近的日程之一就是全家去中央公园跑步,到了公园人不多的地方就会把口罩摘了。

小D会和我说,妈妈,我能大口呼吸了。哈哈,真的,自由呼吸的滋味真的好。

我们周末就跑步到河边的餐厅吃了薯条和龙虾卷,这是我们四个月以来第一次外食,真心觉得这些以前忽略的都是小幸福啊!

最近开通了视频号,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找我来玩。
觉得文章有帮助
请您顺手点个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