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岁成央视名嘴,40岁高龄产女,她最厉害的身份是妈妈!

大J 大J小D 2022-04-15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周二晚上,我在抖音进行了第一次直播,这次的形式很特别,和王小骞老师进行了连麦对谈,谢谢当时来捧场的朋友们。我也习惯性地做了复盘,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了。

抖音的直播是没有回放的,当时看到不少朋友在留言互相提醒,赶紧抓紧做笔记,错过了不能回看。哈哈,每次真的就会很骄傲,你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成长型父母啊

这次连麦交流的是王小骞老师,大家应该和我一样很熟悉,前央视非常著名的主持人,当年她主持的《交换空间》是我每期必看的。

她在央视工作了23年,因为女儿早早的到来,而投身到了亲子教育事业。我们这次的对谈,谈的就是关于父母成长这个话题。

我很喜欢也特别认同,当时观看的一位读者所说的,“希望大J多进行这样的对谈交流,做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帮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那天其实是我第一次和小骞老师聊天,刚刚连麦后,大家应该感受得到,我们彼此都有一点点尴尬。

但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们,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趁着热乎,记录一下,也分享给你们。

1

如何做选择?

我第一个问题,也是特别好奇的就是,小骞老师是怎么可以下定决心放弃央视主持人的身份,转换到了全新领域的?

说实话这是我面对每个有故事的人都喜欢问的问题,因为选择和纠结,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话题。所以我总会好奇,别人的选择逻辑是怎样,这也能帮助我梳理自己的。

小骞老师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她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内核,那就是自己,然后围绕着自己,我们有不同的身份:女儿、妻子、妈妈、职业,等等。

所以做选择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外面这些不同身份来进行取舍选择,关键还是要回归到“内核”。

小骞老师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女儿的到来,让我成为了闹钟。我唤醒了自己的觉知(内心的召唤),如今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唤醒更多父母的觉知,帮助他们让爱流动起来“。

这是我非常认同的,而且我觉得选择后不要患得患失也很关键。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的就是,做人不能贪,没有人可以什么都得到的。

所以选择完了,不要去盯着没选的那个B带来的“损失”,而是去想怎么把选择的A的“好处”最大化。


时光倒流六年,我当然还是想继续保持我在外企的高级经理的位置,同时还能照顾好小D。但什么都想要,那么什么都得不到。我当时就遵循了自己内心召唤,选择了“照顾好小D”。

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选了,那么就负责,所以我就把这件事做好。而且后来我也发现了,人生是持续性的,每个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

比如现在,小D上了小学了,我开始了创业,做了职场妈妈。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阶段性规划人生,每次选一样重点,选了后就全力以赴,下一阶段是可以转换重点。

这么想想是不是选择的负担没有那么重了?但选择后的执行就很关键了,因为我们当下如何做,我们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会影响我们下一个阶段。

每个人现在的状态其实是过去五年、十年积累的必然性。过好当下,不鸡汤,相反就是最踏实的捷径。

👉人生的每一个分岔路,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

2

如何知道“怎么办”?

小骞老师前段时间出了一本书《妈妈知道怎么办》,实体书还没收到,但我第一时间拜读了电子版。

最开始的这段聊天就让我想起了她书的最后一章是《角色觉醒:如何成为孩子最强大的支持系统》。

一个好的父母,只有当他们的“父母身份”的觉醒,才能真正成为可以养育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角色。


这本书里面收集了56个养育学龄前孩子会面对的难题,比如磨蹭、吼孩子、不听管教等等,都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五年来,我们公号留言提问最多的。说实话,如今育儿资讯很多,大家其实关于怎么解决这些痛点,或多或少都看过不少文章了。

所以我问了一个有一点点“犀利”的问题,小骞老师是怎么有信心说,自己这本书就能帮助父母做到“知道怎么办”。

小骞老师和我说,这和当年自己做生活访谈类节目的经历有关,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提供的是“真服务”还是“假服务”。

她举了一个例子,炸东西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说,等油温220度就能下锅,这对她来说就是假服务。尽管听上去理论很对,完全没错,但我们根本无法测量啊!

这就是提醒大家,学习育儿知识不能停留在“假服务”层面,就是学的时候频频点头,好有道理。但落实到自己带娃了,好像又无从下手了。

她分享,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会在育儿问题的典型场景上进行进一步探索,把问题的本质和真的解决方案提供给了读者。

每个章节都是遵循这个大原则,提供一个育儿场景,根据这个场景,给出具体的实操建议,甚至手把手把“怎么说”也提供了例子,最后才是总结提炼要点。

她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每个具体的问题,但更加关键的是帮助每个家庭都能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我当时连麦的时候听完,就觉得太同频了。我很早之前和大家分享过一个方法叫ABC记录法。

  • A(Antecedent):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 B(Behavior):孩子当时在干吗?
  • C(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如何观察|你每天这么忙碌地看孩子,却从未“看到”孩子

这就是把问题场景化,帮助我们更好定义问题。

每个家庭养育孩子都是很个人化的,学习育儿去“照抄”作业是没有帮助的。但是从情景化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关联的问题核心。

那么接下来的实操解决方案,就能帮助我们对照,我和她做的方式差距在哪里?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微调现在的育儿方法。

当然最关键的是,要提炼总结。

这也是我一直提醒大家的,不要总是记忆每个招数怎么做,光记忆知识散点,我们肯定记不过来,那么就会越学越累。

我自己经常总结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 哪些内容是我已知的?
  • 哪些是我不知道的,或者和我以前掌握的有出入的?
  • 明天,我马上可以行动的三件事是什么?


提炼要点就是帮助我们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掌握多了,通过不断实践内化,那么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是把每本书“越读越薄”的方法,也是提升我们认知思维的方式。

👉掏心窝|说了那么多怎么教孩子,也该聊聊父母要掌握什么了
👉掏心窝 |学习有没有捷径?其实是有的!

3

怎样才是“成长型父母”?

聊到最后,很自然离不开这个话题,怎样的父母才是成长型的?

骞老师分享了两点,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小骞老师分享说,她是41岁才有了女儿早早,当时女儿早产,她觉得要好好养育她。所以后来去了中科院攻读心理学。

她说,当时去学习是为了孩子,如今回头看是为了自己更好。这句话虽然很鸡汤,但经历过的人都能懂。

是的,我特别能懂这个感受!终身成长也是我的生活信条之一,记得四年前还是全职妈妈的时候我就说过,“人可以不工作,但不能不成长”。

但如今我又多了一层的感悟,那就是需要在自我接纳的前提下进行成长。终身学习,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所以要不断学习;而是因为我们足够好,所以我们值得变得更好。

这是完全不也一样的,不要带着怕去学习,而是带着爱去成长。


小骞老师提到的第二点是,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她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说我们父母总是拿价值观绑架孩子。

早早一两岁的时候玩积木搭不好就乱扔,她当时下意识第一句话就是,不要轻易放弃啊,再试试看。
说多了以后,她就意识到了,看似鼓励,其实是在用价值观绑架孩子啊,潜台词就是,“你不继续尝试,那就是不够坚持不懈”。

想到这点后,她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仿佛能看到几年后,自己的孩子对她的朋友们说,你看我妈,自己脾气急得不得了,还总让我不能发脾气。

哈哈,真的太形象了,小骞说,“当时女儿的积木其实是砸向了自己,让她好好地反思了”。

之后,她就一直提醒自己。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同龄人,设身处地想想,搭不好积木是不是就是很生气?这么小的手握着蜡笔画画是不是就是很累?

而这样的设身处地其实是需要学习作为铺垫的,至少我们要了解孩子发展规律,孩子的认知能力规律。但因为真正的“懂得”,我们就有了无限的学习动力。


真的不能同意更多了,一直到现在会有人不明白我为啥当妈六年了,还在不断学习,有个小习惯是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打破知识的魔咒

我时不时会来做个认知大扫除,放下我懂的内容,拿掉我获得的荣誉,然后问问自己,这个概念让我受益很多,很重要。那我要怎么说,才能让完全不懂的人听得懂?

这样的“大扫除”,可以让我有无限学习的动力,因为我发现,自己学的远远不够。

最后呢,我也补充了一点,那就是关爱自己。我有个原则,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不会强迫学习,我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因为学习让自己“不爱学习”了(对于小D的教育也是这样)。

小骞老师用的是“抱持”心态,我用的是“充盈自己容器”,本质都是一样的,找到自己舒服的空间。自己爽了,才能有能量给孩子爱,才能有气力去撑起一片天。

4

学习、实践、反思、享受


那天和小骞老师聊的非常尽兴,还发现了不少共通点。

我们的女儿都是早产,年龄相仿,生日相差才几天。我们都是因为女儿改变了我们的职场甚至人生的轨迹,而且我们都是带着“使命感”来做育儿这件事。


如果一句话总结,要怎样做妈妈,才能知道怎么办?

学习、实践、反思、享受。

学习、实践、反思,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闭环,但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享受其中。

任何角色是丰富我们人生的内核,如果把每个问题变成成长的机会,把每次探索答案的过程变成磨练思维的机会,那么即使暂时不知道,我们最终总能知道怎么办!

在成为母亲的路上,我很享受用不断写书的方式来探索。我们一起来寻找让生活和亲密关系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探索更美好未来的路上,我们从不孤单。


最后,也来给小骞老师的这本书《妈妈知道怎么办》打call。

这本书针对的是学龄前儿童养育过程中的56个痛点难题,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可实操的解决方案和总结提炼的要点。

她把自己主持人超强的沟通能力变成了可以化解家庭沟通障碍的利器,用沟通作为底层系统,把心理学的知识汇聚在一起,帮助每一位父母成为能解决问题,不怕问题,带有觉知的父母。


大J叨叨叨


周三和大家分享了《说多了破坏想象力?学多了破坏创造力?这些坑千万别踩》,不少留言说,真的是解决了困惑已久的问题。创新能力真的很重要,但希望大家不要陷入迷思。

今天还在和先生感慨,我们在家蹲已经五周了,时间真的好快啊。

小D爸爸真的从未有过那么多时间和女儿朝夕相处的,以前总出差。话说家里总算有人给我们母女俩拍照了,就是这个水平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
让更多的人也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