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三部曲之反思|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我做个好爸爸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公众号未经授权不要随意转载
大J的话
本文首发于父亲节,当时大J邀请小D爸爸写一篇当父亲一周年最大的感悟,看完后大J特别有感触。都说“女人不是天生会做妈”,其实男人更不是天生会做爸。想想我们女人还有十月怀胎的准备期,男人真的是还不明白怎么回事突然就升级了。大J和老公在纽约,双方父母都在国内,孩子就我们两个人自己带。刚开始也有吵吵闹闹的阶段,如今我和老公关于带娃的团队合作越来越默契了。
文:小D爸爸
这是小D出生以后的第二个父亲节。去年小D在28周早产,我就突然感觉到作为父亲的职责。看着还在保温箱里那么小的她,我心里默默承诺,只要她能够出院,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时间和爱来照顾她。每个爸爸第一次看到宝宝一定都会有一样的想法吧。可是后来的一年中,工作、生活、经济的压力,回家后老婆的念叨和小D撕心裂肺的哭,热情慢慢被消磨了,不再看育儿书籍了,也不和老婆讨论小D情况了,每天在家上厕所的时间明显变长了,手机里的新闻从国际看到了八卦,每天去上班变成了最大的奢望,而如果去外地出差那就更如同度假一般。
小D回家后的第3个月,大J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她有一句话说得我无地自容,“你是怎么样的人,小D以后就是怎么样的人。” 她并且给我列出了三条“罪状”,然后给我判了死缓。好吧,我只能从厕所里出来,收起手机,认真地开始检讨和改造。
扪心自问,我真的是一个好爸爸吗?最初的承诺已被日常的琐碎消磨了。那晚,我打开电脑里那个有10MB那么大的文件夹,里面都是小D住院时候的照片,一张一张看,往事历历在目。我告诉自己,我肯定可以比现在做的更好。但是改变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的困难,更何况是改变一个男人30年来养成的或好或坏的习惯。
我记得自己很久以前读过《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下面简称《习惯》),里面有一句说,习惯可以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于是,我重新翻读了这本书,发现很多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我反省-- 如何做一个高效的父母、更好的父母。
罪状一:“每天你一回家还要工作,陪她时候还看手机,一点不用心!!!”
奶爸诡辩:
上班这么累,回家休息下,这有错吗?了解时事新闻,第二天才能和同事在午休时不至于变成哑巴,这有错吗?宝宝一岁前受妈妈影响大,一岁以后受爸爸影响比较大,所以等孩子再懂事点我再好好陪她,这也有错吗?
奶爸反省:
这是为什么很长的时间,我嘴里虽然说会改,但是心里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一书里面有“以终为始”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你希望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现在的行为就应该符合。
我问了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小D在16岁成人的时候,让她用最真实的想法来形容我这个爸爸,我最希望听到她说什么?“我爸爸是家里财务上的支柱,他给我买很多很多玩具,他的工作很重要,他很少和我一起玩。”这是我想要成为的爸爸吗?当然不是!可是我的行为却似乎是这样子的。
那我希望听到什么呢?“我爸爸特别爱我,他每天再忙回家后都会坐下来和我玩,教我说中文,即使出差也会视频和我讲故事。他每个周末都会把我背在前面去超市去公园,陪我画画玩沙子。”想清楚了这些,自然我就会收起手机,趴到小D旁边,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每段时光。当“成为怎么样的爸爸”这个人生目标变得清晰后,自然就会有驱动力去改变自己。
罪状二:“宝宝厌奶了,你说不知道怎么办,听我的;宝宝发烧了,你说不知道怎么办,听我的;什么都听我的,你什么都不管啊!!!”
奶爸诡辩:
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这些问题我怎么会知道答案啊?而且这些生病、厌奶、不肯睡觉、便秘、便便颜色不对、吐奶、不会抬头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这是我能控制的吗?如果在公司里是我下属有问题,我会去了解情况,找出原因,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激励和鼓励,但小D既不会说又听不懂,我又没有办法?
奶爸反省:
我在《习惯》这本书里发现一个叫做"影响圈”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每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控制的就是你的影响圈,而在这个圈子之外的你不能控制的叫做关注圈。如果专注你的影响圈,那么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而如果你一味专注于关注圈,那么你就会觉得很无力,会变得消极悲观。
那问题来了,刚才我提到的如厌奶、哄睡等问题是在我的影响圈还是关注圈呢?之前,我一直觉得这些都是我无法控制,所以一直划在了关注圈。这也就是为什么大J越是问我看法,我越消极面对,最后就变成了甩手掌柜。但如果把它们看成是自己的影响圈之后,会怎么样呢?那我就需要去了解这些知识,询问专家意见,主动积极地去采取行动。
比如“厌奶”这件事,很多父母一边担心宝宝什么都不吃,一边却什么都不做。结果呢,厌奶没有结束,可能耐心就用完了,焦虑就爆棚了。宝宝不能说话,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哭闹和不喝奶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这绝对是在我们做父母的“影响圈”里的啊。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排除喂养困难,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所在并解决。而不是不作为,却期望宝宝自己过了“厌奶期”。(回复“17”看《美国没有“厌奶”这个说法,“厌奶”到底是个什么鬼?》)
我相信育儿道路上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孩子体重比别人轻怎么办,妈妈没有母乳怎么办,宝宝生了肺炎了怎么办,家里老人的理念不一样怎么办。这时,我们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去想想哪些是我的影响圈,积极面对和主动做到我可以做的一切,自然我的影响圈就会变大,那么离我要的结果就更近了。
罪状三: “每天这么多屎尿屁的事情,我忙到连水都没空喝一口,你也不知道帮忙!!!”
奶爸诡辩:
每天回家之后,大J一会让我递个毛巾,一会帮忙换个尿布,一会把高椅擦了,怎么感觉家里有做不完的事情?每次大J都告诉我这个很重要,必须现在马上立刻就去做,真的这么重要吗?而且我们都还没有机会带小D去公园,去上早教班,让她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让她去外面的餐厅吃饭,难道这些就不重要吗?
奶爸反省:
还是回到我们《习惯》书里看看能不能找到"true north"(真理)。果然让发现了,要事第一,就是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先做重要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要事呢?如果我们用两个维度来衡量所有事情,分别是紧急度和重要度。要事其实就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在工作中,就比如是计划,沟通,建立关系,改善流程等等。
育儿这件事上,我们每天做的90%的都是紧急但不重要的,比如小D哭了需要马上喝奶,尿布湿了需要换,辅食没有了赶快需要做。也许你会争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生理需求啊。的确是的,但如果把宝宝的人生维度拉长,我们希望她是怎样的人呢?幼年对于性格养成是有影响的,而这些恰巧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于是我们会找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没时间,太忙了”。
有一天,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被事情推着走的状态了,和大J一起坐下来写下所有的时间安排,看看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哪些是对小D重要的。我们发现只要合理安排,我们可以做的更多的。每周的语言康复,我们会和康复师去公园的草坪上进行;我们一大早去超市买菜并和小D在咖啡馆一起吃早饭;我们会充分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接触小朋友。我们发现,如果抓大放小,其实时间是可以更好地被利用起来的,而且我们反而会更轻松,小D发展得也更快。当每天被屎尿屁这些琐事追着走的时候,人会不自觉地压力增大。我们需要时不时退一步看一看,哪些才是要事。和另一半一起好好计划,要事第一。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很多爸爸们都会说,我们不是不会做,到宝宝懂事了我们就不看手机了;到宝宝说话了我们就多和她交流;到她会走会跑了我们再带她旅游。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如果你现在没有办法养成好的习惯,那么你怎么能保证未来的某一天突然你就可以做到了呢?你想想有多少好的习惯都是在我们小时候就建立的,而又有多少已经养成的坏习惯我们可以很快就改掉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候再来反省,再来养成好的习惯,而是现在,对,就从这个父亲节开始改变,让我们一起来做更好的爸爸。
你正在看的是<奶爸三部曲>第二篇,回复“奶爸”看所有奶爸文章
回复标题前数字,看更多大J小D的文章
58 实战经验 | 爱抱睡,放下就醒怎么破?
53 早产宝宝小月龄时的哄睡心得
17 美国没有“厌奶”的说法,那“厌奶”到底是个什么鬼?
27 还在海淘营养补充剂,听听美国儿医是怎么说的
37 宝宝什么都放嘴里吃,这样好吗?
56 坐不直、抓不好、吞咽不好,宝宝发育问题的根源是这个
66 开口说话晚?语言康复师教我,1岁内语言启蒙这么做
把文章分享给更多需要的父母们,是对大J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