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解读《科创板开市四周年报告》:硬科技成色更足 海内外资金有望持续涌入

张洋洋 科创板日报 2023-07-29

在科创板开市四周年之际,《科创板日报》联合中信建投证券、荣正集团联合发布了《科创板开市四周年报告》。科创板现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超540家、总募资额超8500亿元、总市值近7万亿元的投融资平台,汇聚了一批规模较大、市场认可度较高、科研实力突出、成长性较好的优质科创企业。


记者 | 张洋洋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这一承载着众多期盼的“大船”正式扬帆起航。四年的“乘风破浪”,科创板不负初心与使命,改革成效显著。
截至2023年7月21日收盘,科创板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超540家、总募资额超8500亿元、总市值近7万亿元的投融资平台,汇聚了一批规模较大、市场认可度较高、科研实力突出、成长性较好的优质科创企业。
站在四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科创板日报》联合中信建投证券、荣正集团,星矿数据和智慧芽提供数据支持,联合策划、撰写了《科创板开市四周年报告》(下称“《报告》”),并在7月21日“科创板开市四周年”论坛期间重磅发布。

此次发布的《报告》,制作共历时三个月,成书近4万字,系统地思考和梳理了科创板在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及变化,并从市场表现、科技创新、再融资、社会责任等几大维度关注科创板的最新动态。
《科创板日报》将对《报告》中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看点一:科创板市值提升八倍

整体来看,开市四年以来,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投融资的重要平台。
截至2023年7月21日,科创板公司数量从开市首批的25家已经增加到了546家,增长了二十余倍;板块市值方面,在2019年底,科创板市值仅为0.87万亿,在全部A股中占比1.36%,目前市值已经达到6.96万亿元,4年内提升了8倍左右,在全部A股中占比也提升到了7.46%,逐渐凸显出科创板的重要性。
本次《报告》以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为统计区间,将科创板的指数表现、市值规模和募资金额,与大盘市场和宽基指数、创业板和主板进行了横向对比。统计发现,科创板指数表现跑高大盘市场和宽基指数,总市值呈波动上升态势。
统计期内,科创50指数上涨幅度达14.9%,涨幅高于创业板指(0.2%)、深证成指(2.9%)、上证综指(9.1%),且好于沪深300(0.3%)、中证500(10.9%)等宽基指数。
在市值方面,截至2023年4月30日,科创板总市值达7.33万亿,创业板、主板总市值规模则分别为12.1万亿元、75.9万亿元。相较于2022年4月底,科创板总市值提升幅度高达58.5%,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优秀质地持续得到市场认可,高质量科创企业上市进一步增强板块可投资性。
在IPO数量和募资金额上,《报告》期内,A股共上市新股41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101家、创业板上市122家、主板上市83家,占A股IPO总数的比例分别是33.0%、39.9%、27.1%,仅次于实行注册制的创业板。
从募投总额的角度看,根据报告数据,A股IPO新股共募资4715亿元,其中科创板募资2124亿元、创业板募资1442亿元、主板募资850亿元,占A股IPO募资总额的比例分别是48.1%、32.7%、19.3%。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资深分析师夏凡捷认为,科创板指数和市值涨幅,体现了其比较好的投资价值。

看点二:科创板活跃度非常高

在科创板市场活跃度,相较前一年度而言(2021年5月-2022年4月),《报告》期内,科创板成交额共达14.4万亿元,同比增31.55%。2022年5月至2023年月科创板日均换手率为1.95%,同期A股主板、创业板日均换手率为1.05%、2.53%,显示出科创板成交活跃度虽略低于创业板,但仍高于A股主板市场水平。
高成交额和换手率说明科创板活跃度高于市场整体,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投资人不断涌进科创板,那么科创板吸引着哪些海内外机构的关注呢?
随着科创板运行趋于平稳,以及越来越多的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公募基金对科创板的关注程度及配置比例明显提升。
《报告》统计,国内公募基金配置方面,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对科创板的配置重视度持续提升,重仓股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22年二季度到2023年一季度,每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科创板重仓持股比例分别为5.46%、7.71%、7.98%、9.16%,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流动性环境大幅改善。
海外基金配置方面,配置比例有所提升。截至2023年4月30日海外资金持有A股市值2.5万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主板分别为0.062万亿元、0.396万亿元、2005万亿元,占各板块流通市值比例分别为1.8%、4.6%、3.4%,占外资持股总市值比例分别为2.5%、16.1%、81.4%。与2022年4月底相比,科创板占外资持股总市值比例上升了1.4%。
夏凡捷表示,海内外资金配置比例提升,说明对科创板认可度的提高,对于科创板的信心非常强。

看点三:科创板公司人才向研发倾斜

科创板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方面,《报告》统计,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期间,新上市科创板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62家)、生物产业(15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3家)、新材料产业(8家)和新能源产业(3家)。
科创板各细分领域上市公司的业绩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持续的高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则是检验科技创新企业科创属性的“硬性”指标。
《报告》统计,2022年科创板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平均投入了2.48亿元,两倍于创业板企业。若剔除企业体量因素影响,从板块整体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计算研发投入强度看,2022年科创板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强度高达10.42%,分别比主板、北证、创业板高约8.4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
其中,细分科创板企业六大主要战新赛道中,综合研发投入的规模和强度来看,生物产业是最重视研发投入的赛道。
从投入规模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三大产业的企业研发支出规模最大,2022年企业平均投入均超过3亿元,其中新能源超过5亿元。但从投入强度看,生物产业则远远领先,占比高达23.35%,新一代信息技术次之,达到12.73%,其他四个产业投入强度均在4%-10%之间。
从人员来看,2022年已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中,平均研发人员数为385人,占总员工数量的比重达到30.5%,高于创业板企业的21.2%和主板企业的14.2%。从增长情况看,科创板企业2022年研发人员整体增速高达17.3%,显著高于创业板企业的9.0%、主板企业的-0.4%和北证的-5.8%。
从研发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团队规模最大,平均规模高达838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密集度最高,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全部员工数的比例高达40.1%;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则是研发人才增长最快的领域,2022年产业整体人员增幅高达21.8%,是生物产业的近三倍。
夏凡捷表示,不同行业研发人员的规模和密度及人员增幅,这也预示了未来几年科技产业进步的方向。

看点四:强监管、零容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报告》,新增了一个关于监管的章节。
《报告》期内,A股各板块共有违规案例2120例,其中沪主板公司1267例,深主板公司521例,创业板公司296例,北交所公司29例。具体到科创板,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合计做出68例处罚,涉及上市公司59家,涉及董监高124人,在全A各板块中的占比极小。
《报告》称,总体上看,各板块的违规案例与板块中上市公司总量相关,沪主板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历年违规案例数量最多;而科创板与北交所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历年违规案例数量较少。
由于此前基数较低,科创板违规案例总数近两年增长较快,在本次统计周期同比增速达到466.67%;其余板块波动较为平稳,增速维持在20%附近;从违规案例总数的同比增长率指标来看,基数较低的科创板与北交所的违规案例同比增长率较高,而其余板块波动幅度较小。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处罚案例中,处罚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财务会计工作等方面违规。
《报告》显示,科创板涉及信息披露违规的案例占总案例数量的58.86%,涉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的案例数量与总案例数量的比例中,A股整体为20.07%,科创板为36.71%,在科创板中,夸大公司业绩的情形比其他板块更严重。
根据不同违规类型,处罚对象有所不同。根据《报告》,在涉及信息披露违规的案例中,对公司高管的处罚达到70%以上,是主要的被处罚对象。罚款通常对上市公司不构成严重经济负担,但对董监高个人能造成较大影响。监管机构采取公司与董监高并罚的模式,对董监高进行处罚能有效震慑董监高潜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促使董监高对公司内控制度进行改革治理,从而保障上市公司合法合规。
《报告》认为,违规类型和处罚情况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科创板监管力度的加强,监管部门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相关制度,持续加强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强监管、零容忍已成为监管趋势。

看点五:ESG等非财务信息披露率持续上升

近年来科创板公司成为A股市场ESG信息披露的先锋队,科创板非财务信息披露率上升趋势明显。
《报告》统计显示,以每年4月30日为统计截止时间,2021年至今,科创板独立披露ESG报告(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及其他名称的非财务性报告)的数量占比分别为7%(22家)、22%(94家)、24%(130家),上升趋势明显。
从ESG相关报告的披露趋势看,一方面,科创板上市公司以监管政策为基础持续完善ESG信息披露。另一方面,面对行业生态的转变,科创板上市公司以发布ESG报告为切入点,推进公司内部ESG管理提升的同时,持续深化与促进同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行业生态。
截至2023年4月3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13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内容涵盖公司治理、科研创新、产品服务、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与发展、社会公益等。
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在ESG报告中关注的实质性议题数量皆呈现上升趋势,不同行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层面均有通用议题,同时也有如可持续供应链、绿色产品设计、医疗可及性、合规营销等行业特定议题。
从公司管理来看,在已披露的科创板上市公司里,近一半的企业专门组建了ESG管理架构。
具体数据上,在2022年度已披露的13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共有60家公司搭建了ESG管理架构。其中,搭建ESG管理架构数量最多的前五个行业分别为:半导体产品(9家),基础化工(5家),生物科技(5家),新药(5家),电器部件与设备(4家),电器元件(3家)。
《报告》称,立足于完善的ESG管理架构,科创板上市公司依托ESG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推动公司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监督各项ESG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和落实。
夏凡捷认为,展望未来,科创板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将朝着更加符合行业特性,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他板块的企业指引方向。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