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房地产的冰与火,15年来的几张图

朱罗纪 朱罗纪 2022-09-07

昨天,深圳发布了2020年住房供应计划,我请美联物业提供了一些数据,也做了几张图,综合起来看。

 

按照计划,2020年,深圳市计划入市的住宅及商务公寓项目109个,预计供应房源面积为601.88万平方米,69350套,其中:住宅490.55万平方米,50618套;商务公寓111.33万平方米,18732套。


具体项目,大家可以看下面的详细表格,大家关注的今年的“必打盘”,都在里面,信息还是比较透明的。


首先确认下口径,这个住房+公寓的供应量里面,是否扣除掉了城市更新项目的还迁住宅部分,以及人才住房部分,因为这两部分占的比重还比较大,尤其是前者,经常性占去大头。

 

经我初步比对,这个统计看起来是扣除了还迁住宅(比如晗山悦海可售套数96套,是扣掉了还迁部分的),但没有扣掉人才住房(比如金融街华发融御,统计里说784套住宅,但其实包含了人才住房235套)。

 

这个大家在探讨市场的时候需要注意,说明真实有效的商品住宅供应,可能会比公布的要少。

 

对这个供应量如何看,我们放到历史长周期里来解释。


看这张图。

 


2006-2019年这14年,深圳住宅供应量,大体上看,曲线是下降的,就是说住宅供应是渐次减少的。在金融危机之前,年度供应多数在7万套上下。随后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2015年,批售6.6万套。但是之后一路大幅下滑,最低在2017年供应还不到3.5万套。之后,供应虽然在增加,但一直在5万套以下。2020年批售住宅5万套,相比去年增加8.8%。但放到历史周期里看,还没有回到平均水平——2006-2019年14年,累计住宅供应730578套,年均5.2万套。

 

但大家都知道,深圳过去14年,人口是在持续猛增的——常住人口从2006年的846.43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343.88万人,累计增加接近500万人。



人来了,就需要住房,无论买不买,都会影响到你这座城市的套户比、家庭住房自有率等等重要指标。人口的猛增,对应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持续的增加有效住房供应。但是从长周期曲线看,住宅供应不增反减,这是官民两界都要承认的基本事实。以此,来解释深圳房价涨跌,才是真正的核心逻辑,其它的,指责什么开发商、中介、投资客炒作,原因有,但都不是主因。

 

还要指出一点,上述这个供应水平,还是建立在深圳房价14年狂升数倍的基础上,可想而知,深圳适合的年度住宅供应量应该是多大才够?


再来看商务公寓。以前的深圳,其实是没有把公寓算作住房供应的,因为公寓性质上不是住宅。昨天还有个粉丝问我:为什么我在国外买的公寓都能涨价,在深圳买的不涨价?老天,她是没搞懂国外的“公寓”那其实是“住宅”,国内的“公寓”性质那是“商业”,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今年深圳公寓计划供应18732套,比2019年是减少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它是深圳商务公寓历史供应的第二高峰


看下面这张图。

 


深圳的商务公寓供应,在过去的14年里,可以说是一飞冲天。在2006年,供应量是1667套,到2019年翻了接近12倍。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公寓供应第一次超过万套,到最近2年,逼近2万套。对比2016-2018年同期的住宅供应,只在3-4万套,公寓年度供应量最高已经接近住宅的一半。

 

累计14年里,深圳一共批建了95158套商务公寓,加上2020年的计划供应,15年供应超过11万套

 

我之前一再呼吁,深圳应该尽早停建公寓这类产品(包括现在已批在建的都应该改规划),因为这个产品属于“功能缺失”,无法算作有效的住房供应。按照我们对公寓的正常理解,它应该是针对极少数高端商务人群短期商务活动使用的。在京沪,这样的产品类型都是如此——少量、高端、综合体里面、酒店式管理。故此,深圳在这11万套的公寓总盘子里,真正有市场需要的,绝不会超过1/10。建少量高端公寓实有必要,但深圳绝不应该拿出如此宝贵的土地/住房资源,大面积去批建公寓,不但造成资源错配,还会加剧住宅供应的紧缺,远期还会带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学位配给)。想一想,这10万套的公寓指标拿出来建住房,无论是什么住房,都将会对深圳的供应缺口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在人口猛增的背景之下,深圳一边是住宅供应的曲线减少,另一边却是商务公寓供应的持续猛增,这是长周期供应数据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事实。

 

和公寓相呼应的,是办公楼的供应,再添一根线,对比看一下。

 


过去14年,深圳办公楼的供应基本和深圳走势是一样的,从2006年的2000来套最高增长到2017年的1.28万套,虽不及公寓增幅大,但是供应猛增的曲线一致。而且要注意,这只是可售的办公楼数据,考虑到深圳大部分甲级写字楼是自持不售的。这意味着,10几年来,深圳的写字楼供应也是连年猛增的。这一点,与我们在市场上的切身感知,是一致的。

 

谈到这里,就可以讲一个基本道理。很多人根本不信深圳房价涨,是因为供求规律。但把这三类产品对比一下,可能就懂了。

 

住宅价格不需要多谈,深圳在2006年新房均价大约是9000块,现在是大约5.5万块,均值升了6倍。放到具体区域,10倍的很多见。就是最近5年,翻几倍的也不少见。

 

公寓、办公统一价格不容易找到,但从二手交易市场,大致可以算出。比如同区域的写字楼与住宅,前者价格往往连后者的一半都不到。至于高空置率,我们就都知道了,有疫情的冲击,但就是没有,还是高空置率,背后折射的不就是很简单的供给过剩的道理?公寓也是一样,大家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当初带着恋爱一样的懵懂心去买了公寓的,最终有几个像住宅那样赚了大钱的,具体的案例我就不放了(绝大部分都是通胀品)。

 

结论是:供应不足可以解释深圳住宅价格的疯涨,恰如供应充足可以解释办公楼、公寓价格的滞涨。短期的市场或许受到政策的影响都会很大(比如今天财富城的公寓配了/减了深高的学位,引发的吵闹),但是看长周期,哪个供应过剩了,哪个太缺了,解释起来是不难的。


前几日,深圳规土部门澄清说,深圳在土地供应上没有厚此薄彼——厚产业商办,薄住宅,“网络传言与土地供应实际不相符”。



我个人认为,这个解释是否令人信服,不能看单年数据,看2020年度土地供应数据还真得不出来有偏向。比如2020年的土地供应计划,居住用地占比超过24%,还是可以的。


但如果还是回看长期数据,结论其实和前面的事实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看张图。

 


美联物业根据官方公开出让的土地数据统计,过去14年里,深圳居住、商业、工业三类用地结构的分别占比分别是:17%、10%和53%

 

要注意,这个口径只统计了政府公开出让的土地结构,考虑到深圳的土地来源近年来主要来自城市更新,那么,结构会有不一样。但是,长达14年的数据,还是可以管中窥豹,得出一个“居住用地比重偏低”的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众所周知,国家标准要求居住用地占比下限为25%。而产业用地的占比高达53%,这个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划定的不低于30%的红线,实在是偏高了。

 

以上几张图,其实是从土地供应到房屋供应,14年的长周期,来看深圳的各类土地、物业供应的消长。房屋的来源是土地,土地供应的不同比重会投射到不同类型的房屋上,进而会以各类物业的价格波动来反射出来,最终来提醒我们的政策做出正确的因应调整。

 

事实是怎么样,最重要。但面对事实,具体怎么解释,又怎么行动,就不是我们这些搞分析的所能左右的了。


ps:寻求“商务合作”的同学不要再关注我了,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