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当从香港​防疫里汲取什么?

朱罗纪 朱罗纪 2022-06-08


小区封测第四日。本来昨晚要解封,因为无密接更无阳性,但是发通知又要继续封四天。

 

大概整理了一些信息,我觉得有必要为深圳的疫情防控写点自己的浅见,也许这一波我们要做好长期一些的准备,对于本地经济亦会有一定的利空冲击。

 

网上大量的文章,多在写深圳的防控如何的给力,如何的“拼”,基层是如何的辛劳等等(这是各城都比较多见的思路)。我在自己小区参与了两日核酸检测的组织配合工作,得来的感受要比大家看网文更加切肤,确是无比辛(心)劳。

 

这里跟大家谈几个浅见。

 

第一,深圳的疫情在加重。

 

我这么说,希望大家不要理解我在制造慌乱。可以看下几个例证。

 

首先是数据上,深圳近来新增多在20-30例,广东各市最高。看起来不算什么,和香港相比更是可以忽略。但比起之前,可是显著增加。而且基于我们的防疫政策,这是比较严重的了。

 

其次,最近的一些案例,也在显示这一点。一是,这两日疯传的上沙视频,可能吓坏了很多人,那是个缩影。福田街道昨天也对餐饮场所全面停止堂食,大力压缩办公人员,背后可能都说明了,疫情形势不见减缓。

 

二是,昨晚,南山的很多小区在封测了3天之后,各发出通知继续封测4天。像东角头、文竹园、花果山等等好几个社区,陆陆续续要求再封测四天。

 

三是,深圳是三级防疫——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管控区以下是不封小区只封社区的,这个体现的时下“上海式”的“精准防疫”思路,这是眼下一线城市众望所归的方向。但在实际执行中,我注意到,各区都推出了一个叫“参照管控区管理区”的新手段,意思就是:虽然你小区未有确诊发生,不在管控区,但为了以求完全,还是要参照管控区执行。所以,还是封小区。这个“加码”背后,我认为是显示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在加大,“上海式的精准防疫”难以落地。被封在家的童鞋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然后再对照自己社区的通告,便知区别。

 


四是,因应这样的情况,昨日下午接近5点,深圳地铁发布通告:自3月2日起,须持48时阴性+绿码方可乘车。这更是传递出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峻的明确信号,对个人而言,也是从严做好防护的提醒。(今日下午,又发出了新通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必须按上述操作了)。


 

第二,作为一个深圳人,我认为现在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之所以说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乃在香港。尽管目前似乎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深圳这波的疫情全部来自香港,但是基于简单的事实和逻辑推断,香港在爆发最猛烈的第五波疫情之后,不可能不影响到深圳,何况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又是如此之高。而最近以来,各区域严查“偷渡”,又的确强力解释了这一点。

 

香港的疫情大爆发至今约有三周时间,每一天都令人惊心动魄。今日确诊56827例,再创新高,累计感染人数已经高达337926人。我上次梳理了,香港在2月上旬不过2000例内,2.25破万例,2.27破2万例,2.28破3万例,3.2破5万例。依然处在加速上升的阶段。

 

查阅香港本地观点,多认为有望3个月战胜疫情,那就是要搞到6月去了。而且林郑重申,香港不会选择大规模封城、禁足。那么如果香港不封禁,我想不到深圳可以有什么办法,完全堵住这个口子。

 

即是说,未来的几个月,我想深圳可能就要做好轮船持续撞击冰山的准备。就是说,“动态清零”很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一直处在“动态清不了零”的状态。一方面是这个奥密克戎传染太强,另一方面是香港感染人数太多。

 

所以,务实来讲,深圳今天的局面是“比较严峻”的,这一点也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像接下来没事就禁个足的情况,应该是很常见的事情了。某种情况下,我们要做一些更坏的打算。

 

第三,深圳的“桥头堡”决定只能强守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只是强调深圳现在这个现状。我想现在和未来持续的一个状态是:“深圳防香港,全国防深圳”。

 

上面说了,现在的情况香港是“失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一定能往外跑就往外跑的。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就像当初武汉封城一样造成很多人外跑一样,趋利避害,让自己安全,是人性。假如深圳哪一天封了城,也一样会有很多人想办法出逃(比如这次封小区,都有一些业主翻墙的)。对于人性,我们是不能过于苛责的,所以我不主张在道德上给到港人同胞有很大的指责。它的确会给深圳增加巨大的压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地理。

 

所以,深圳变成了防疫的“桥头堡”。一句目前的政策目标:我想这个“桥头堡”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只能是“守住”,因为一旦失守,那影响太大了

 

这个决定了深圳现时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最为严密的封控策略,拼了老命的实现“动态清零”。所以,有的文章说,深圳这次是拼了,我认为评论是恰当的。从来没有哪一次像这一次这样,深圳要拼刺刀。但有观点说深圳很冤枉,我并不认同,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只能面对,谈不上冤不冤。

 

这样来看,我们大可以理解现在的政策,而且,我认为不排除这个情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继续趋严。我的意思是,我要做好继续封在家里写作的心理准备。

 

第四,深圳需不需要一个Plan B?

 

目前全国的思路都是“动态清零”,这个不会动的,想都不要想。昨天有专家谈到“共存”,大家传得非常热,但顶多可视为一个政策探讨,从政策到实践转变,需要巨大的配套建设,所以,应该还比较远。

 

但今时今日我还是要抛一个话题来:深圳万一防不住咋办?

 

我们今天所有的政策都基于一个计划:就是没有B计划。不惜一切代价,打赢什么什么仗。这个我不能说不对,但要看具体情况。

 

首先我表达一个看法,我对我们一直对立起来的“清零论”VS“共存论”是产生怀疑了的。我的意思是,这个也许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认为全世界的那些科学家们都不傻,他们说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新冠病毒“从肉体上消灭”。那么答案就非常简单了,如果你消灭不了它,那不管到多远的未来,你不还是得和它“共存”嘛。所不同的是,只是你选择在什么时候和它“共存”罢了。所以,逻辑上,这个答案很好推:“清零”的本质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以更小的代价“共存”,对不对?我想如果我们这样来讨论,是不是这个问题会显得不那么具有冲突性?

 

其次,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防住当然是人人所愿,但是未雨绸缪,深圳要不要有一个Plan B?

 

容我打个不那么好听的形容:奥密克戎就像是在攻陷全地球,现在是在攻陷香港,下一站是攻陷内地,深圳可能是第一站

 

深圳和香港有共同点,就是两城都是人口密度极高——2020年数据,香港人口密度7125人/平方公里,而深圳更是达到8780人/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不用我多说了。

 

相比香港,深圳有最大的优胜处,人口结构年轻。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9%,约144万人。深圳好低好低啊!65岁以上人口占比3.22%,565217人,不到香港的一半。老年人口基数少,意味着深圳可以更有条件控制住医疗资源挤兑以及生命的逝去。


但是深圳有一个大短处!医疗资源不足。看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常常是因为医疗资源的挤兑而产生了大量的死亡事件。这方面的数据,对深圳人是常识了。简单说,深圳至2019年的千人床位比、千人医生比、医院数量分别是3.83、3.01、144,四大当然最低,也低过一些三线城市。(如果你用实有2200万人口来计算,那这个数据就更可怖了)


 

这是深圳的优势以及风险,假如大家不允许讨论这个,那就不要说了。但假如出现了万一,深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香港?从第一点上来说,这个代价也是不可承受的,我们实际人口有2000多万人。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深圳人,我建议是时候做一个B计划来了(也许管理部门早就在暗暗做了吧)。

 

第五,三个建议。

 

综合以上,结合着香港暴露出的情况,我提我自己的几个小建议。

 

在今天继续维持大力清零政策的基础上,我认为要有三件事必须要做。

 

其一是,深圳要更加积极鼓励60+长者去打疫苗

 

香港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奥密克戎的致死情况,具体多高多低暂不去争论。现在已经被证明的是,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特别有杀伤力

 

以下是我援引财新报道(3.2)的一段文字:


香港卫生署数据显示,50岁至59岁区间内,未接种两剂的新冠死亡率为已接种人群的7.5倍;60岁至69岁区间内,未接种两剂的新冠死亡率为已接种人群的9.5倍;80岁及以上区间内,未接种两剂的新冠死亡率为已接种人群的16倍。

60岁至69岁老年人的第二针接种率仅有72%,70岁至79岁的老年人仅56%完成两剂接种,80岁以上的两剂接种率低至28%;而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完全接种率为88.8%。……而截至2022年2月7日,新加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接种率约为95%。


下面这份单日报道也显示了同样的论断。



以上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香港长者接种率低,而致死率与此紧密正相关,打和不打疫苗,结果对比可以非常大。而同样,自去年8月份就开始探索“共存”的新加坡,做得明显更好。一正一反,说服力可以说是很强的了。

 

深圳疫苗接种的情况,我只查到去年5月31日的数据:深圳市新冠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人数双双突破千万大关,目标人群接种率达75.25%。截至2021年5月31日20时,全市新冠疫苗累计接种1392.68万剂,累计接种1023.43万人,日接种能力61.97万剂次

 

没有结构性的数字,长者不清楚,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判断。但总归这个教训在前,鼓励继续增加接种,是对的路子。

 

2)提前储备建设大规模隔离区,要有足够的隔离设施。

 

无论是先前的武汉,还是眼下的香港,都充分说明了,大规模隔离设施的重要性。要有更多的应急设施来隔离大规模的人群——可能是多达几十万。香港这一轮也在快速兴建,自己建的、公屋改装的、酒店改造的、以及援建的,合共可提供超过7万个单位或床位。这样还是不够,那么对深圳来说,你要不要打提前量?我看这两日传出的图片,似乎深圳也在建,但是没有权威媒体确认,还不太清楚。

 

3)增加医院床位,增加收治水平,降低致死率。具体做到什么量级,我就不知道了,我这个水平不够,要医学专家去做了。

 

上面那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建议了,疫情搞了2年多,是个成年人都能说出我上面的那几点来。最后一个,我想强调的是,香港给到深圳最大的镜鉴,其实应该是:“防患于未然”。


自香港第五轮疫情爆发以来,我也一直在想,之前香港执行的清零那么好,为什么还是控不住?(这个可以延伸到内地任何一个城市)而爆发之后,披露出来的新闻又显示,香港无论是接种率、医疗设施的储备,应急物资的供应,都远远不够。似乎显示出香港在之前,一直陷于“是不是还要继续清零”的讨论之中,而没有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一个Plan B

 

让我们回头去看香港和新加坡,两地都没有关闭国际交流,但是一上一下。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就是新加坡启动“共存”搞得早,他的配套建设跟得上

 

我自然不是说深圳要学习他们,而是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现在可以继续维持严厉的清零策略,但同时面对香港真实而又接近的重要事实,深圳人是不是可以认真的考虑一下:双管齐下,同时着手启动万一被攻陷的整套方案。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的市民更加的安心,即便是它来了,我们也可以把要付出的代价减少到最低。

 

以我的观察,现在最大的风险在于:我们整个城市的人们现在依然还停留在上面那个可能是伪命题的无效争论上,而完全无视风险正在逼近的事实。我不想陷入这种大而无当的争论里去,我只想面对这样的问题。万一它来了,我们怎么才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怎么才能在每日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城市还能正常运转?

 

我认为这是眼前最大的挑战,而要为之准备,必须提前。


以上只是我作为一个深圳人,出于对深圳的关心、对包括我在内的深圳人生活的关心,发出的一些浅看法,我的目的是希望深圳付出更小的代价,生命的代价、经济的代价,(能为全国的防疫事业做出“示范”那是最好)。如果大家认可我这样的态度,请不要给我扣帽子。


买房入群+信息交流,扫码二维码或加微信号,请备注需求与坐标城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