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主题分享」陈志强:有效慈善公益服务的高质量实践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在这里进行一些交流,一起去探讨什么是有效的公益。
怎样才能够做到真正有效的公益呢?刚才陶教授其实也提到了很多,我们需要思考的点就是“做公益为了什么”?一是用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公益资源是否用对了;二是是否解决了问题,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需要去思考有效公益的落脚点。但无论从哪一点出发,都绕不开一个词,那就是“专业性”。
我们不是把钱拿过来给到另外一方就可以了,而应思考在“拿”和“给”的这个过程中如何体现我们的专业性?我相信项目管理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它会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去找到路径及终点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工具。
今天我想从几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讨论,包括什么是有效公益,我们现在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到底什么是有效公益?
目前国内已经有过很多的探讨,但我们对有效公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共识。
比如说斯坦福慈善与社会创新中心(PACS),提到两个很重要的点:一是问题的解决,二是一定会发生变化。这是国际上对有效公益的一些概念和看法。
那我们国内像资助者圆桌论坛,他们也提出了很明确的观点,即有效公益应该能够解决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必须能解决问题,能够回应需求,最终要实现变化。这种正向变化可能是这个群体,可能是社区,可能是某个问题它的正向变化。
当然,实际上我们有很多行业伙伴如李志艳秘书长也专门提到了有效公益的焦点就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去促进一些改变。不单只是一些质性的东西,还有精神层面、个人层面、个人的发展等等。
所以说,有效公益的基本要素我觉得我们是有共识的,基本上必须是回应问题、解决需求,以目标对象为先。刚刚何老师也有强调,如果我们的项目,我们的服务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那这个项目是不可能有效的,这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必须以成果为导向。
我相信大家其实对有效公益还是有基本的共识,但现实当中怎么样呢?刚才我们总干事也分享了,我们做了一些搜索、一些调查,但现实当中,包括我自己在实践当中也会看到很多的项目成效呈现的是什么?是我们的行动,我们做了什么,探访了多少人,开展了多少服务,做了多少件什么事情,筹集到多少资源……那这些是成效吗?可能它是促进成效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是它没到终点,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或者说,我们有时候会有策略,就把策略当成成效,例如通过五社联动,通过发展很多志愿者,然后把这个策略当成了成效。再打个比方,有很多项目它的成效就是培训了多少人,有多少的产出。这些是目前比较多看到的“成效”。但如果停留在这种行动和策略,或者是产出层面,会很难帮助我们最终有效地走到终点,也难以更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我们更希望最终能够看到:最终的改变是什么,影响是什么,就是我们必须看到结果。
那为什么会难以呈现成效呢?
其实,一个公益项目,面临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多,而且每个相关方对项目的影响和期望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说资方,ta更加关注的什么?——问责。我投入这个资金,是不是能够向相关人员交代,所以他更加关注的是这个钱用对了没有,是不是按照协议约定的做多少个服务,最终做了没有。那这样往往就很难让我们真正去关注到要改变的是什么。
另一方面是执行方。其实ta是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不仅要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还要去回应资方的很多要求。因为资方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执行方很可能更加关注到资方的诉求,反而忽略了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很可能会重点回应具体做了什么,而不能更好地去关注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以及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实际上,服务对象会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需求是什么,但是ta的声音很难发出来。原则上来讲,我们希望执行方能够更好地去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从而设计出有效的项目,获得资方的支持之后来实现这种有效的公益。但现实中,我们在这方面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当它们起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将这个信息有效地传递出来,难以真正体现有效的项目服务。
怎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公益、有效社会服务?
我想,利益相关方的这种相互影响大家已经非常清晰,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首先必须有共识。虽然大家都知道了有效公益应该是什么,但我们包括资方在对执行方做评估时,可否更加关注有效的结果,而不只是关注做了什么。刚才陶老师也有讲到,评估是一个指挥棒,这个指挥棒怎么指,后面就会怎么跟。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执行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轴心”,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资方可能很难深入地做到对问题的分析和需求的了解,从而设计出非常有针对性的项目。这就需要公益机构作为“代行者”去实现,也是我们专业性的体现。
怎么去体现这些专业性呢?
我们说,有效公益、有效社会服务必须做到的基本一定是从问题出发。首先得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就是明确服务对象——我们的目标群体是谁?必须明确要解决谁的问题,然后才能够去找到我们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目标是什么。这也是构成有效公益的基本核心和要素。
那怎么去做?说白了就是要明确服务对象,聚焦问题。当然,刚才说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其实在于如何去探究这个根源,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不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然后,我们要明确方向,就是我们的目标,最终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产生有效的结果。我想这个思路,大家应该是很容易清晰地理解的。
具体要怎么执行呢?项目管理可以给我们很多帮助。
项目管理它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它给了我们很多流程,有一些方法论、一些工具。这些流程和工具能帮助我们——比如说如何去明确服务对象,如何去分析问题。但它并不是固化的工具和标准,不是必须完全按照这些流程和标准去做就能帮助你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项目管理体系里把每一个步骤可以怎么做,有些什么工具,有些什么方法,都能够给到大家一些助力。
但我们认为,做公益服务不是为了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只是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做好服务,这才是核心的点。国际上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公益项目管理体系、工具、流程,这也是我想推荐给大家的。以前,我们在学习项目管理的时候大多是“碎片化”的,比如说逻辑框架、问题树。但如果整个项目要做好,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全面的指引。比如说刚才何老师讲到公益项目和其他企业项目管理一个很重要的差异点,这也是我们公益项目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一定要推动服务对象的参与,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所以,项目管理不是教你条条框框应该怎么做,它会给你一些原则性的指引以及一些工具、流程,帮助你去达成想做到的有效公益。我们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这套管理体系,首先帮助我们去思考怎样明确服务对象。我们都知道,公益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我的服务对象是谁,我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对象是什么?“明确具体问题和对象”的每一步在项目管理中都有着清晰的指引和理论,也包括很多工具和方法。
当然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去呈现具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这个就是有效公益最核心的基础。这就不至于,我们做了很多公益但都没办法呈现效果,看到的都是我做了什么,我投入了多少,或是我影响了多少人而已。所以,如果能运用好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就能帮助我们去找到这些结果,呈现项目的成效。从开始的设计到最后怎样找到这些有效的结果,以及能够更加清晰地去呈现这种量和质的变化,从而最终实现公益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公益真正的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不是终点,而是我们重要的助力。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效公益是公益发展的基础,如果公益不能够产生效果,那最终可能就会走向末路,也很难再发展下去。所以我们说,首先必须确保公益是有效的,而项目管理就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更有效的公益。(完)
往期内容推荐
▽
关于汉达PMD发展 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汉达)于2012年注册成立,是致力于为公益人提供支持的能力建设机构。广州市AAAA级社会组织、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具备广东省政府购买服务职能转移资格。
汉达业务涵盖专业项目评估、社会组织及项目管理咨询、行业能力建设(发展领域项目管理培训及认证考试PMD、各类项目管理知识培训、社会组织战略规划)、项目服务研究(行业发展研究、政府政策研究)四个板块。核心服务覆盖范围在广东省各地,近年来通过研究成果及线上服务逐步覆盖全国,至今已服务覆盖近千个社会服务项目,万余名公益服务从业人员。曾出版《用项目管理释放社工的力量——一本给社工的项目管理工具书》,并印发《关于高效项目管理实践80问》、《财务的力量——关于非营利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108问》等书。
2020年11月,汉达正式成为PM4NGOs课程训练的合作伙伴,引入PMD(国际公益项目管理)的系统培训和认证考试。以PMD发展为平台,开展国内地区Project DPro(又称PMD Pro,发展领域项目管理专业)培训和认证考试。PMD发展使命:致力于推广全面、专业的公益项目管理体系,促进本土化应用与发展,实现公益效能最大化。PMD发展理念:让项目管理有据可循 让公益成效明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