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俄乌战争下的欧盟低碳能源转型及我国的机遇
导读 · 2022.5.25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使欧盟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能源危机。由于将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转型的主要过渡能源,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形成了高度的进口依赖。俄乌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盟不得不正视其能源安全的问题,进而对欧盟的低碳能源转型战略和路径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受到俄乌危机的影响,欧盟低碳能源转型战略正面临很大冲击,能源政策的重点从减碳变为能源安全,天然气进口正在寻求去俄罗斯化,一部分高碳排放的电力产能也被重新启用;从长期来看,俄乌危机的爆发将促使欧盟去重新规划其低碳能源转型的路径和时间表,包括推进更加激进的新能源发展战略。欧盟能源战略的短期转向,很可能导致欧盟难以完成今年的碳减排目标,这将为我国创造一个全球气候政治的窗口期,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确立关键位置。
俄乌战争与欧洲能源危机
自2月22日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局势的不明朗、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全面对抗,尤其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扰乱了全球能源市场供应链,导致了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急剧波动。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三个月,虽然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看似已经恢复了平静,但是不确定性和风险仍然非常高,俄乌战争、俄欧关系和俄美关系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对石油和天然气产生巨大影响。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图源:塔斯社)
就在半个世纪以前,1973年的石油危机曾造成欧美国家陷入二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物价飞涨、失业率上升。此次能源危机,俄罗斯在能源市场上虽远不如当时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垄断地位,但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其影响也不容小觑。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12%,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17%。长期以来,尤其是欧洲开始推动低碳能源转型以来,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当前欧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比高达59%,油气对外依存度度高达90%以上,其中,约40%的天然气和约30%的原油依赖自俄罗斯进口。
可以说,欧盟对俄罗斯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油气进口依赖,尤其体现在天然气上。一方面,天然气在欧洲的能源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图一所示天然气占欧洲各国能源消耗的比重。除开已经脱欧的英国,对天然气依赖较大的国家是荷兰(38%)、匈牙利(32%)、意大利(31%)、比利时(29%)和德国(27%)。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和供暖。从电力结构来看,整个欧盟22%的电力来自天然气。具体到国家,意大利、爱尔兰和荷兰超过一半的电力来源于天然气,而西班牙、匈牙利是30%左右,德国是将近20%。从居民天然气的使用量来看,2020年的数据显示德国最高,达到了253太瓦时;意大利和法国两个国家都超过了100太瓦时;其次是荷兰、波兰和西班牙。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非常高。根据2021年数据,奥地利、芬兰、立陶宛三个国家进口的天然气100%来自于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在70%左右,德国超过50%,意大利约为40%(见图二)。
图一:2020年天然气占欧洲能源消费的比重(%)[1]
图二:2021年欧洲主要国家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比重(%)[2]
长期以来,欧洲数百万家庭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来提供电力和取暖。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企业被迫暂时关闭,更高的燃气费和电费也进一步导致能源贫困等社会民生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能源转型,欧盟曾于2020年批准通过了“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这个庞大的项目包括一揽子措施,旨在供欧盟各成员国通过而成为本国法律。该协议涵盖能源使用的主要领域,最终目标是实现欧盟国家能源的低碳化和无碳化,并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然而,欧盟的这份绿色协议并未将区域发生严重冲突的情境考虑在内。此次俄乌危机,使得欧盟各国不得不直面能源安全的问题。这一冲突也必然会对欧盟未来的低碳能源转型战略和路径产生深远的影响。
俄乌危机对欧盟低碳能源转型的影响
此次俄乌危机对欧盟低碳能源转型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方面去看。
从短期来看,此次危机将使得欧盟的能源政策重点从减碳变为能源安全。随着冲突的持续发酵,西方国家与俄罗斯这一能源大国的对抗将欧盟能源供给系统的脆弱暴露无遗。而欧盟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至少在未来一两年之内,将是保障能源安全。
首先,开发新的天然气供应已经成为过去几个月欧盟的政策重点,包括增加从美国、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等供应商进口液化天然气。然而,这一方案意味着需要在欧洲大陆建造更多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如德国就计划建造两个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以增加供应,一些专家担心这可能会增加欧洲国家对化石燃料的长期依赖。
其次,由于资源储量低、采耗时长,欧洲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恢复天然气生产,而在能源安全的压力下,欧洲各国可能会适当增加非天然气发电,让煤炭和核能成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优先事项以实现能源安全。据媒体报道[3],德国正在考虑暂停关闭部分燃煤电站并延长部分核电站的发电时限,而意大利也在考虑暂时重新开放燃煤发电。事实上,由于天然气价格高企,2021年欧洲的燃煤发电量已经比上年增长了18%,中断了自2012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22年1月份欧盟煤炭进口量更是比上年增长了56%以上。可见,由于俄乌危机的发展态势尚不明朗,欧盟在能源上的短期政策转向会持续多久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欧盟各国把能源安全作为核心的关切并做好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恶化的准备,这极有可能导致欧洲能源系统碳排放的显著增加、阻碍欧洲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
从长期来看,目前对于低碳能源转型的远期规划,欧盟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是将此次欧洲能源危机归因为欧洲激进的碳减排战略,导致欧盟各国一方面减少本国化石燃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又普遍将天然气作为一种较为低碳的过渡能源而增加进口。增长的需求不仅推高了天然气价格,也间接导致了近十年来欧盟国家越来越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给。如匈牙利总理就谴责欧洲的气候目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他认为不断上涨的天然气价格与欧洲的减碳政策密切相关。而波兰,作为主要的煤炭生产国,也提出需要对欧盟之前通过的减碳行动方案作出一些必要的改变或推迟。
另一种声音,也是目前更为主流的声音,认为欧洲应更加激进地推进低碳能源转型,以更快地在能源领域实现多元化、去俄罗斯化。如德国政府宣布了要加速发展可再生电力的计划,目标是在 2035 年之前可再生能源满足德国 100% 的电力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国宣布对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实施进口禁令之后,欧盟公布了一项调整欧洲大陆能源结构的战略[4]。这一战略的短期目标是2022年将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减少三分之二,长期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使欧洲从俄罗斯化石燃料中完全独立出来。要达成欧盟的战略目标,主要的措施是加快太阳能、可再生氢能和能源效率的部署。可见,此次俄乌危机让欧洲更深刻地认识到其对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严重依赖,从而加速全球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的过渡。
图源:网络
总体上,从短期来看,受到俄乌危机的影响,欧盟低碳能源转型战略将面临很大冲击。短期内,其天然气供应可能转向美国和非洲,而且一些欧洲国家可能需要在未来几个月使用更多的煤炭,这些都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在此形势下,欧盟将很难实现其设定的到2030年将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55%的目标。而从长期来看,俄乌危机的爆发,欧盟不得不重新去规划其低碳能源转型的路径和时间表。要完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盟需要反思其一直以来依赖天然气作为低碳转型的单一过渡能源的转型路径,转而以更加激进和多元的方案去发展可再生能源。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将是一个长期且波折的过程。从经济的逻辑出发,欧盟的能源市场本质上是个自由市场,未来俄乌危机可能的缓和、对俄罗斯制裁的放松、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回落等都将一定程度上减弱欧盟低碳能源转型的政治和经济动力。此外,我们应注意到,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欧盟内部各个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导致欧盟在低碳转型的一些关键议题(如减排目标、减排时间表、减排路径等)上难以达成共识。
中国的机遇
基于以上背景,确立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地位,抢占全球气候政治的话语权就成为中国需要在这场变局中抓住的机遇。
今年11月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将在埃及召开。这场大会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谈判和各国实质性的气候行动。由于埃及为主办国,COP27将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非洲的影响以及对非洲国家的气候援助。俄乌危机之下,为了应对能源短缺,欧盟今年很大可能会恢复一些已经或计划关停的煤炭发电项目,特别是受本次能源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例如德国。欧盟能源战略的短期转向,很可能导致欧盟难以完成今年的碳减排目标,并将很大程度上削弱其在今年的气候谈判和相关议题上的主导权。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今年正值美国中期选举,最近的民调显示拜登的支持率已经跌至历史最低水平,而共和党国会候选人目前在中期选举投票偏好中保持较大的领先优势,但共和党在气候问题上并不积极。何况美国今年还受通货膨胀和经济问题困扰,这将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核心议题,而气候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和美国都没有太多推动今年气候谈判的政治动力,这也为我国在今年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气候治理和谈判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应借此转变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从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转变为参与领导全球气候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兴国家身份。
COP27 Logo
(图源:网络)
党的二十大马上召开,外部环境越发不稳定,国内经济形势也越发严峻,而且这很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新常态。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我国今后应对各种可能的国际冲突,也将为今年党的二十大的召开营造积极的氛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党的二十大将成为凝聚党内和国内共识和力量的重要事件。考虑到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将持续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将是凝聚国内力量的重要抓手。
气候问题将成为今后中美合作的关键领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政治窗口期,积极主持一些国际气候谈判、参与气候议题的设定。过去两年,中美在贸易、科技和地缘政治几乎处于全方位的冲突和对抗阶段,唯一能够进行对话和合作的领域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就在去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美出人意料地发表了“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面对中美关系中为数不多的合作空间,我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和领导全球气候治理工作。这个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当下、更体现在未来。因为低碳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群体中,已被确立为一种主流价值观,与“民主”、“自由”等概念一样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这是我国对接西方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机会,也从根本上符合我国低碳绿色转型的战略需要。
参考文献
[1] Preparing for the first winter without Russian gas | Bruegel
[2] https://www.bruegel.org/2022/02/preparing-for-the-first-winter-without-russian-gas/
[3]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germany-step-up-plans-cut-dependence-russia-gas-2022-02-27/
[4]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1511
作者黄平
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访问学者。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