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永年:深港融合要进入规则对接新阶段

GBA Review 大湾区评论 2022-07-19

导读 · 2022.07.01

汇入伶仃洋的深圳河,如同一条脐带连接着深圳与香港,见证彼此繁荣发展。“未来,深圳发展的最大优势仍然是香港。”“深港两地是高度互补关系。”“大湾区不同城市间须建立统一的规则。”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就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深港合作、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北部都会区建设等问题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深港融合可优势互补


深圳最大的地理优势是毗邻香港,过去是,未来依然还是。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香港和深圳是两个唇齿相依的城市。


在郑永年看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厥功至伟。“对深圳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桶金、第一桶资本,主要来源于香港,香港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这么说,过去深圳的发展依靠香港,没有香港,深圳发展不起来。未来,深圳发展的最大优势仍然是香港。”


近年来,深港两地经济融合度日益提高。深圳的实体经济不断壮大,香港的金融地位更加凸显。从长远来看,深港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郑永年认为,“两地不仅是互补关系,而且是高度互补关系。”深港融合发展,两座城市才能共赢。“香港有的东西深圳不一定有;深圳有的东西,香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比如我们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新能源产业等,香港不可能一下子能搭建起来。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核心竞争力是包括国际金融业在内的高度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实行的是被国际所接受的规则和标准。同时,在金融、教育、医疗、国际仲裁、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都是非常国际化、非常先进的,我们一定要清晰认识到香港的这些优势。”


郑永年表示,深港在科技创新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创新需要三个条件:科创能力,即科学基础研究能力;一大批能把科研转化成经济活动的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风投体系。郑永年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具备科研转化能力的企业也汇聚于此,但因体制制约,风投没有完全发展起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取代,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风投体系,但金融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服务对象,香港产业的空心化导致香港极易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如果深港融合,便可优势互补。而如何互补,是双方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国际化问题上深圳要有危机感


金融是衡量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数。深圳实体经济不断壮大,2021年深圳GDP首度跨越三万亿大关。这座城市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正不断增强。


郑永年表示,深圳经济规模已超过香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量”,更要着眼“质”,要特别防止产生骄傲情绪。深圳在现阶段更需要的是认清差距,要有危机感。


以金融业为例,深圳作为金融中心在全球排名快速攀升,但其主要表现在“量”的提升,与香港金融业实则差距极大。香港作为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具有完备的优势,它以国际规则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对接香港的金融规则,既能满足国际化又能维护金融安全,深圳应当利用好香港的经验,充分发挥优势。


在国际化程度上,郑永年认为,深圳不能仅满足于跟国内城市做对比,更要向国际先进城市看齐。“深圳是一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但对比外国人在香港地区的比例,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旧金山、纽约有近40%的人口是外国人。深圳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但在美国硅谷,外国人占比60%,世界性的人才都在那里从事科研创新。所以,美国是在用全世界的人才跟中国竞争。不解放思想,不加大开放力度,就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因此,在国际化问题上,深圳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郑永年说。


引进现代服务业不能再用招商引资的概念


深圳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在如何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的问题上,郑永年认为,深圳绝不能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招商引资的概念上,零星建设园区的方式和思维已大大落后。


前海的完整称谓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现代服务业究其根本是“规则”。郑永年表示,“引进现代服务业不能再用招商引资的概念,需要真正解放思想。对接香港规则,就是对接国际规则,也是自身规则的国际化。”郑永年表示,“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什么来吸引优质资本、优质技术、高端人才?不仅仅只有资金,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系统性的国际化规则。”


专访中,郑永年提到了苏州工业园区。他认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重要项目,该园区之所以能频出成果,主要得益于规则的通用。“苏州工业园区不是以单纯‘项目经济’为指导,而是真正实现规则对接。对深圳来说,任何以项目经济为主的做法都已不合时宜。今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出的‘20+8’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先进性三大亮点,可在更大范围刺激市场活力与发展潜力,彰显科学预判未来产业发展的能力。如果深港真正融合起来,那么深圳在规则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会提高一大截。”


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间须建立统一的规则


深圳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显著特点,制度、法规、规则、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郑永年认为,不应该夸大差异带来的问题。“不应该将此当作消极因素来看待,而应该多发现其中的机会。”他认为,同一制度下不同因素的互动只能产生物理反应,而不同制度下不同因素的互动就会产生化学反应,所谓的制度创新更有可能来自不同制度的互动。“从制度融合与创新的角度来看,大湾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区域大平台,更是一个制度现代化的样本。”粤港澳大湾区应在推动制度创新上有更大作为,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路探路。


郑永年特别指出,物理意义上互联互通没有问题,关键是规则制度层面的开放。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要打造一个“内部的欧盟版”。“欧盟为什么发展得好,因为它的规则是统一的。人家欧盟二十几个主权国家之间都能互联互通,我们一国里面的三个地方为什么不能互联互通?大湾区不同城市间须建立统一的规则。”他认为,规则必须具有普遍性,否则容易导致恶性竞争。


郑永年坦言,欧盟各个国家之间能很好地对接规则,原因在于良好的劳动分工体系,每一个经济体都明白共赢的意义。二十几个国家之间来往只需要一个申根电子签系统就搞定了。“这些是需要我们研究借鉴、解放思想、大胆突破的方向。”“在区域融合发展上,我们既要借鉴欧盟的国际经验,也要借鉴长三角等地各大城市在劳动分工协作体系上的成功经验。”郑永年说。


北部都会区规划是深港共同的机会


一直以来,香港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维港两岸,整个新界地区特别是与深圳接壤的新界北地区则有待开发。未来,香港的北部地区将重点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并形成一个能够容纳250万人居住的北部都会区。郑永年对此十分关注。他认为,这是一个宏大构想。


“李家超先生也已明确表态,坚决支持这一构想。”郑永年表示,“北部都会区300平方公里,对香港来说是,开发建设此处能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是产业转型问题。其二是就业问题。香港好大学众多,但如果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就会形成过度教育,继而产生严重的社会甚至是政治问题,而有了产业便可以解决就业。其三是住房不足的问题。如果这三项都解决了,那么香港主要的民生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在他看来,大手笔整合优势资源,做好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的对接,对深圳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香港有700多万人口。相同人口数的城市我们有太多了,真正需要的是更多城市‘变成’香港。期待深圳是最先‘变成’香港的内地城市。”


(本文摘自深圳特区报,记者 米鹏民、尹传刚、焦子宇。)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