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A译文第18期】新时代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导读 · 2022.08.16
1964年,中国在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宣布核武器的“不首先使用”原则。《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公开了中国的核战略,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立场。可以说,“不首先使用”至今仍是中国核政策的核心承诺。而俄乌战争再一次将核扩散问题提上日程。本文作者为美国有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吴本立(Brantly Womack),他在文中探讨了中国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必要性。由大湾区学术编辑组进行组织编译,供读者参考。
1964年成为拥核国家后,中国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至今仍是中国核政策的核心承诺,该政策同时敦促其他拥核国家做出类似承诺。在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自身“不首先使用”的承诺更为重要,但由于中国肩负着引领全球的责任,该政策的内涵是时候要拓宽了。乌克兰目前的冲突增加了其紧迫性。为此,建议采取三项措施。第一,中国应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第二,中国不赞成任何国家使用核武器,并将针对任何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采取适当措施。第三,中国应公开或私下向俄罗斯表明,如果其首先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将招致中国的批评,同时中国也将支持对俄罗斯实施集体制裁。
虽然自1945年美国使用原子弹摧毁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以来,核武器一直没有被使用,但核武器的危险性却在急剧增加。早在1961年,苏联就已经试验了一枚炸弹,其当量超过了二战期间所消耗的所有弹药。当今世上类似这种当量的核武器已有数千个,而且拥核国家数量不断增多。随着核武器的杀伤力不断增强,战术核武器的发展大大增加了首次对非核对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尽管所有核大国都声称只会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但目前只有中国和印度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引爆战术核武器的风险也进一步升级。尽管核升级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全球范围内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限制会减弱,而核扩散的趋势也会被激励。层叠多元的世界秩序提高了国际互动的复杂性,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使用核武器都将大大增加全球不安全性。在这个全球进入不确定性的新时代,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切尔诺贝利地区的核标志
(图源:网络)
虽然中国不是全球霸权大国,但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树立了良好榜样,但中国应该采取进一步措施明确劝阻其他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毕竟中国自身也会因为他国率先使用核武器而受到负面影响,因此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新的份量赋予了中国新的责任,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阻止有损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行为。全球利益与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应明确表示,任何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都会对该国与中国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反对“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明确立场将受到欢迎,即使在拥核国家和北约(NATO)等联盟中也将得到赞同,而无核国家对此将更加表示赞赏。
当前的乌克兰战争使中国重申和延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具有特殊的紧迫性。俄罗斯、美国和北约都没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他们在乌克兰这个无核国家却陷入了长久斗争。俄罗斯未能实现以常规方式击败乌克兰的目标,虽然俄罗斯本身实力强大,无法被赶出其占领的领土,但北约间接且积极的干涉使得这场战争各方快速妥协的可能性变小。冷战期间,北约拒绝采取“不首先使用”政策的理由是,可能需要核武器来对抗苏联常规部队的压倒性的实力。现在形势已经逆转,面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的无限量的先进常规武器供应,俄罗斯可能会试图通过核武器来反击,这样的打击可以被说成是对国家紧急情况的回应。无论北约对俄罗斯的核打击做出何种军事反应,其行动都将证实俄罗斯与欧洲之间存在尖锐且持久的敌意。欧洲的新冷战将对全球化和中国都造成严重挫折。中国应该向俄罗斯强调(中方)会谴责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行为,并支持适当的集体制裁。俄罗斯应该知道首先动用核武将导致其被孤立(的后果),而不是促成一个以俄罗斯利益为主导的新“阵营”。中俄虽然被视为是“无上限的伙伴关系”,但并不是针对欧洲的联盟。如果俄罗斯不尊重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利益,那么中国就没有义务阻止俄罗斯被孤立。中国应尽一切可能阻止俄罗斯首先使用核武器。
后霸权国际关系的新时代增强了所有国家的主权意识,促进了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世上已经没有霸权国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霸权国出现,所以全球秩序的确定性较低。所有国家,尤其是大国,都有责任为自己的行动作出保证,同时也有责任支持和加强所有国家安全的规则。中国在1964年之前是一个受到核国家威胁的无核国家,因此深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重要性。现在中国应该重新强调其长期以来的承诺,并补充说明希望其它拥核国家也能适当行动。中国自2017年起参与联合国制裁朝鲜发展核武器(的行动)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现在需要朝着同一方向采取更多措施。
(本文由大湾区学术编辑组编译,译者:黄紫蓝、高逸超)
本文作者
吴本立(Brantly Womack): 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波音公司国际关系客座主席,著作《非对称与国际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