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VB「最惨小生」独居现状曝光:单身未婚,却把日子过成了人人羡慕的模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麦子熟了 Author 怪怪

作者怪怪  

公众号麦子熟了(ID: maizi8090

 
最近,51岁的马浚伟微博晒出了香港政府的委任状——正式成为一名公职人员。
 
 
他的主要职务是担任演艺专责委员会管辖下的戏剧类委员,就演艺节目的策略、计划、资源分配等向文化事务署提供意见。
 
前两年,刚读完北大EMBA,随后又考入香港浸会中医学院攻读,如今又成为「公务员」。
 
马浚伟不愧是「娱乐圈真学霸」,实在太能卷!
  
但他自己曾多次澄清:「我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北大的研究生。」
 
因为没上过大学,所以他在毕业答辩后只能拿到北大的结业证书,而非学历证书;公职人员,也并非我们熟知的公务员,而相当是香港政府委派的义工(无薪酬)。
 
 
在年逾50的马浚伟看来:
 
学习,并非为了学历;
 
公职,更不是为了权利声名。
 
旁人眼中的「卷王」、「时间管理大师」,于他而言其实是非常自然的人生选择。
 
至今未婚的他,只是在全意全意地满足着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一切想做的事。
 
娱乐圈未能改变的贫民区少年
 
提起马浚伟的经典角色,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陈小春版《鹿鼎记》中的小玄子,气质温润、丰神俊朗。
 
 
尽管前有刘德华版本的珠玉在前,马浚伟这版却毫不逊色,甚至被金庸盛赞「最神似的一版康熙」。

在荧幕上,马浚伟饰演的角色大多雍容优雅、才气逼人。

《洛神》中少年意气、眉目如画的曹植:


《帝女花》里机敏聪慧、重情重义的周世显:


但现实生活中的马浚伟,从不是什么富贵人家的翩翩少爷,也不是什么高学历的学霸。

他从小在贫民区长大,一家七口靠开公交车的爸爸养活,母亲有时在制衣厂打工贴补家用。

 
读的学校是香港基层的子弟学校——厂商会中学,念完中学五年级,原本可以保送进香港理工美术系的马浚伟,因为交不起学费,选择辍学谋生。
 
不仅经济上十分拮据,马浚伟的母亲在他年少时便患上癌症,他自懂事后一直陷入会失去妈妈的恐惧中。
 
可以说,马浚伟是在经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成长的。他很难天真,很难快乐,也不被允许犯错——因为这个家,给不起他试错的机会。

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能减轻家里的压力。

读中学时,他要求自己五点前就做完功课,六点赶到尖沙咀卖冰淇淋,一直打工到深夜12点,第二天继续早起上学。这样的作息,他整整持续了三年。

 
勤奋二字,对马浚伟来说是刻入骨髓的生存之道。即使到了今天,他也随时做好了离开演艺圈,踏踏实实打一份工的心理准备。
 
就在香港浸会大学的学生证上,他放弃了用了近30年的艺名,改回了自己的原名:马志伟。
 
在采访中他表示:
 
娱乐圈从未改变我,我是在地上努力生存和生活的普通人马浚伟。
 
他从未忘记基层求生的艰难与忧患,从未忘记那个拥挤破败、连厕所都没有的公屋,更从未忘记自己错失的大学梦。

但,为何直到47岁那一年,他才决定圆梦?

又为何年过50,他还在拼了命的自我增值?
 
这就不得不提起马浚伟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年逾半百还在“作”,只因活明白了
 
很少有人知道,马浚伟是歌手出道。在经历了43次歌唱比赛的淘汰之后,21岁的他终于在1993年拿下了冠军,成功签约华纳唱片。
 
可惜的是,唱片公司的营销套路激起了群众的反感。马浚伟第一张专辑的宣传语这样写道:「他不是学友,他不是克勤,他不是黎明」,一经推出,就遭到了三家粉丝的集体抗议。
 
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就敢「碰瓷」当时的三位顶流?在阵阵嘘声中,马浚伟的歌手梦刚刚开启,就不得不黯然收场。

于是,他转而开始演戏,在一部部剧里跑龙套。好不容易熬到了1998年《鹿鼎记》的爆红,马浚伟的人生第一次看见了成功的曙光。

可就在第二年,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面对母亲病情的突然恶化,马浚伟劝她进行手术,但母亲坚持保守治疗。但最终,在儿子的眼泪下,母亲妥协了。

手术过程很顺利,但马浚伟的母亲没能扛过术后的并发症,猝然离开了。

这对马浚伟的打击是致命的,此后六七年,他一直将母亲的死归咎于自己,并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和惊恐症。

 
在本该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30岁+,伴随着马浚伟的,是毫无预兆的手抖、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甚至在手脚麻痹后突然晕倒。

尽管期间他一直坚持拍戏,但自杀的念头从未彻底消失。他不止一次的站在阳台上,又因想到父亲还需要人照顾,走了下来。

后来,马浚伟靠着宗教和运动慢慢走了出来。经此绝望中淌过一遭,磨掉了几层皮,马浚伟比常人更加深刻明白生命的意义。

从深渊里出发,重新开始活着。
 
他一度离开TVB,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推出了个人的音乐专辑;

47岁,他从2000多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北大光华学院EMBA的学生。每个月飞北京一次,每次呆一个礼拜,考试成绩几乎门门80分以上。

背上双肩包、骑着单车,和同学们一起吃饭、打球,马浚伟仿佛重回到20岁,如风般自由。

▲身着北大EMBA班服的马浚伟 
 
这些年,马浚伟除了读书,还开了个人的演唱会。与此同时,一直在创作舞台剧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坚持原创,从不改编:
 
 
当导演拍电影,每次都选用新人,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机遇,获得了不少奖项:‍‍‍‍
 
 
在香港电台做DJ,关注民生、教育等相关社会话题:
 
 
学做咖啡师,并策划主持相关专业性的栏目:
 
 
每一项,都不是玩票性质的浅尝辄止,而是付出了一百分的认真与投入。
 
连朋友都说,「他发了神经,三头六臂做那么多东西。」
 
但马浚伟身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坚定。51岁还这么「作」,无非因为六个字:
 
学,然后知不足。
 
他曾坦言:学的越多,就觉得自己学得太少。见的越多,越觉得自己见的太少。
 
有生之年多学点,认识多点,多输入、多输出,是他丰富生命的方式,也是他与黑暗彻底划清界限的武器。 
 
人生的可能性远不止结婚生子
 
作为潮汕家庭的独子,马浚伟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随着父亲的老去,他渐渐成为家里的话事人,姐妹结婚前,父亲都会要求她们先将男友带去见马浚伟。
 
马浚伟看过之后,父亲再看。
 
在这样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熏陶下,马浚伟本该早早地结婚生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但他至今未婚,也并不认为结婚生小孩才是圆满的人生。
 
尽管曾传出多段绯闻,也承认有关系很好的红颜知己,马浚伟还是选择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自我增值和回馈社会。
 
 
在成为香港公职人员的消息传到北大同学那里后,不少人都恭喜马浚伟捧上了铁饭碗。但他笑称:
 
我不可能是公务员的,旗下还有七家公司呢。

没错,如今的马浚伟早已不是当年的打工仔。也正因为明白基层的不易,当了老板后,他坚决反对压榨员工。

每晚七点后,所有工作相关的信息、邮件,他一概不回:
 
第二天早上七点我一定回你。

他也并不爱听员工说什么「公司就是我的家」,而是告诉他们「有归属感就行,你有你自己的家。」
 
尽管旗下有多家企业,马浚伟并非是一个追求利益和金钱的商人,而是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在公共事业上:
 
他开设演艺培训学校,与邵氏签约合作协议,让那些学习不好但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能有更多样的出路。在马浚伟看来:学科和术科是两回事,学历比不上别人,可以在其他地方填充;
 
他负责策划、构思和主持的《同理·继续走》电视节目,将目光对准社会基层、弱势群体,旨在传递人文关怀;
 
 
2021年,他担任TVB艺员培训班的校长,每周一到周六上午教书,相信演艺圈的新人是有前途的,但前提是要经过充分的训练再面对观众
 
 
他在电台担任主持人,访问全香港的大中小学、不同类型的学校校长。全程无删减,无引导,分享每一个校长的教育理念。
 
 
马浚伟想为香港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着眼于那些光明和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直追问:香港为什么不好、我们不开心?
 
有些事不需要深挖,我们要容许它愈合。
 
在北大读书的经历,让他在港媒的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呼吁香港的年轻人、中年人都亲自来大陆看一看,理解、观察之后,再发言,而不是被偏见捆绑。
 
如今的马浚伟,扪心自问,已无所畏惧。
 
他穷过、被唾弃过、绝望过,所以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有限的生命。

当人们赞叹他的活力与自律时,他真诚地向每个人提议:
 
你们经常高估困难,矮化自己的能力,或是截然相反:高估自己的能力,矮化困难。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

抱最美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不期待一定能获得什么,而是全力去做、去感受。当你行动的那一刻,广阔的生命图卷,已经徐徐展开。
 
这就是马浚伟的「秘诀」。‍‍‍
 
普通人马浚伟、51岁的马浚伟,仍在用尽全力地过好这一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麦子熟了」(ID:maizi8090):聚焦国内新中产、新青年、新女性,坚持优质内容创新,分享传递美好生活。
 

关注「瑞敏儿童」

点击查看以下热文


《给你送布洛芬的人,正在被逼下跪》《“新冠转阴并不等于已康复!”提醒大家务必小心新冠长期症状》《官宣:从此再无新冠肺炎!这意味着疫情结束?大意你就完了!》《2岁出道年入百万,因长相甜美被“禁止整容”,如今13岁的她过得好吗?》《钟南山吴尊友接连发声,“易现新毒株”,各地高峰预测:今年春节还能回家吗?》《德国没打新冠疫苗的孩子,感染了会严重吗?为什么德国父母对新冠疫苗不积极?》《疫情最关键时期,即将到来!当下,这些问题你必须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