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纪念碑:让思考持续下去

思考中的 CITY来不
2024-09-07


自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新冠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病以来,我们经历了失去、恐惧和混乱的三年,在此期间,全世界有许多人在设计公共的纪念场所。
已完成的纪念碑大多是临时性质的,比如用旗子或其他标记物来代表逝去的生命,而由公共资金资助的永久性纪念碑,因被证明更具挑战性而很难走出设计阶段。几乎所有的纪念设施,都是社区主导立项,并由集体应对疫情的后果并启动愈合过程的需要所促成。
“如果没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事件或者纪念那些逝者的纪念场景,我们往往会来不及准备就继续前进了,”费城艺术工作室兼非营利组织纪念碑实验室(Monument Lab)的负责人保罗⋅法伯(Paul Farber)说。该组织的主要业务是研究纪念碑的影响。“我们有哀悼传统是有原因的,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公开场合哀悼。”
以下是世界各地社区填补这个空白的一些做法。

位于华盛顿特国家广场的“在美国:铭记”公共艺术装置,摄于2021年9月。摄影:Kent Nishimura/Los Angeles Times via Getty Images
为了纪念美国在新冠疫情中的逝者,艺术家苏珊娜⋅布伦南⋅弗斯滕伯格(Suzanne Brennan Firstenberg)和一批志愿者历尽艰辛,创作了她的展览“在美国:铭记”(In America: Remember)。国家广场上,20英亩(8.09公顷)的范围内,飘扬着60余万面旗子。


布拉格老城广场,地面上画着数千个十字架,摄于2021年3月22日。摄影:Michal Cizek/AFP via Getty Images
在捷克共和国的布拉格,老城广场地面上装饰着数千个白色十字架。它们是在2021年3月,捷克报告首个新冠死亡病例一周年时画上去的。


2022年3月29日,伦敦新冠纪念墙建立一周年,一名女子在新冠疫情逝者的照片下面留言。摄影:Leon Neal/Getty Images

在伦敦,艺术家和当地社区没有提出申请,他们自己动手创建了国家新冠纪念墙。这是圣托马斯医院旁边的一幅壁画,共有15万颗粉红色和红色的心,每颗心代表一位新冠逝者。


2020年4月,一名武汉居民为新冠逝者默哀献花。摄影:Photographer: Getty Images/Getty Images AsiaPac
在武汉,表示哀悼的居民在临时的纪念场所向疫情中的逝者表达纪念和敬意。


Ilu Oba de Min打击乐队在位于圣保罗富兰克林罗斯福广场的纪念场所表演。摄影:NELSON ALMEIDA/AFP
在巴西圣保罗,社区用纸风车建起了一处纪念场所,为逝者的朋友和家人提供了哀悼的空间。


万隆,工作人员在Gasibu纪念碑上铭刻因新冠去世的卫生工作者的名字。摄影:Algi Febri Sugita/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印尼西爪哇省政府在万隆为新冠疫情逝者建起了Gasibu纪念碑。碑上刻有300名因新冠去世的一线工作者的名字。


2021年10月,约翰内斯堡圣詹姆斯长老会教堂,一名母亲和孩子在触摸系在围栏上的丝带。摄影:Denis Farrell/AP Photo
2020年初,约翰内斯堡郊外圣詹姆斯长老会教堂附近社区的居民和管理人员开始在围栏上系白色丝带。每条丝带代表一个逝者。到2020年底时,围栏上已经有2万余条丝带。


人们在沃里克郡贝德沃斯矿工福利公园的“避难所”参观并留言,这是英国的一个新冠逝者纪念碑。摄影:Jacob King/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雕塑家大卫⋅贝斯特(David Best)在沃里克郡贝德沃斯的矿工福利公园建造了一座名为“避难所”的65英尺(19.8米)高建筑,这里也被称为“永不遗忘的小镇”。它由近1000个桦木和松木材质的雕刻拱门构成,上面装饰着社区成员手写的给他们失去亲人的便条。然后,这个纪念装置被付之一炬。这种仪式性的焚烧是为了帮助悲伤的人们释放自疫情开始以来就承受的痛苦。


位于意大利贝加莫的“记忆林”,这里是欧洲最早暴发疫情的地方。摄影:Luca Bruno/AP Photo
在意大利贝加莫的特拉卡公园(Parco della Trucca),对于每一个在新冠疫情中丧生的人,这里都会栽下一片树苗。意大利是欧洲最早暴发疫情的地方,“记忆林”(Wood of Memory)作为艺术品或雕塑的替代物,是官方为纪念10万余名新冠逝者而建造的一座活的纪念碑。

更多的项目即将到来——在世界范围内,倡导者和当地艺术家正就如何在更大范围内纪念逝者集思广益。基层非营利组织Marked By Covid等团体一直在积极运作,争取设立一个联邦假日来纪念美国的逝者,并与全国各地的城市合作建造实体纪念碑。不过,仍然可以从目前仍在矗立的由社区牵头建起的纪念设施中吸取教训。
“无论我们在纪念碑中是否承认,痛苦、创伤和困难都仍然伴随着我们,”纪念碑实验室的法伯说,“最重要的是思考,思考那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我们接受斯人已逝的场所,以及思考我们对自己和文化的了解程度。”





欢迎转发,如欲转载、合作等

请联系∶hewenxia@modernmedia.com.cn授权



更多「疫情」的内容请点击:


回顾:香港那些醒目的文化标签


马路牙,被疫情滋养的「天然摇钱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ITY来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