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言︱对话沈同生】:韧性城市应像竹子一样,具有自我复原能力

Roca Gallery Roca Gallery乐家艺术廊 2022-12-15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全新子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沈同生是AECOM中国区建筑及人居环境副总裁、中国区韧性城市负责人,具有十年以上的在中国大陆及北美洲的工作经验。沈同生带领AECOM近二百人的景观规划设计团队,发展整合环境设计、区域规划、生态理论及工程技术的跨专业工作方法,提出创新的设计解决方案:成功将工程技术、艺术创意与景观设计结合并运用在大型城市开放空间、河川改造、水岸再生以及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斩获数个国际性的设计奖项。他主持领导的项目包括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南京河西中央生态公园、山西大同文瀛湖等。


▲ 南京河西中央生态公园



01
当前城市的状态 是超负荷状态


现在的城市生态早已超出了环境能承载的上限,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稠密,还有经济活动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因素影响。不管是从气候、经济活动、传染病、社会压力等角度来看,城市面对未来有太多不可预期的变化。


城市的兴起脱不开经济活动,中国大部分城市起源于商业活动,后期也有不少城市因为工业化,整个制造业开始有全新的变革,大量的人口聚集到城市。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也因为这些,才让这个城市变得有趣。


▲ 深圳大沙河生态廊道

城市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有时候并不适合按照规划走,因为其中有太多不可预期的东西。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城市自然就会逐渐产生多元性和包容性。这种多元、包容、不可预期,给了大家对城市的期待。


众多的不可预期中也包含着自然灾害。以近期的郑州水灾来看,有人说,每座城市都应为暴雨等极端天气做出充足准备。我认为,城市是可以“被淹”的,但前提是我们要知道城市哪里可以淹,从而进行管理、预警、复原。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其实用的也是疏导的方式


疏导包括了两个概念,一是指疏导水离开受灾的城市,二是指水疏导至一个可暂时集中的区域。在之前举办的“AECOM城市沙龙上海站 暨‘韧性城市’微网站发布”的活动中,有一位水务专家提出了非常好的概念:首先,要清楚的认识到,水聚集在哪里会产生危险,其次,水能够暂时被集中在什么区域。危险的区域需要被重新规划和设计,而人们需要离开危险的区域,待在在更安全的地方,从而来避灾。未来的城市肯定要跟很多的危险和灾难并存。


▲ AECOM城市沙龙上海站暨‘韧性城市’微网站发布现场


1000年以前的村庄里,人们都知道房子应该怎么盖才不会被水淹,他们也了解自然天气,在收割庄稼、粮食、谷物之后,等待洪水来袭,给土地带来更多肥沃的养分,让人们明年还可以种植。当我们跟这些负面的状况共存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规律和谐共存,可以带来有利的一面。我们对未来应该是要有更多积极的态度,而不是单纯的惧怕。当我们学会跟负面状况和谐共存的时候,可以给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02
韧性城市体现的价值诉求


对于城市的治理者、研究者来说,都希望这个城市是具有韧性的。从一个基本的含义来看,韧性代表的是一种可复原的能力。所以思考韧性城市时多与负面的灾难相挂钩。


但大部分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要避灾。而从韧性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减灾和复原。不管是社会的、经济的、卫生的、自然的问题,城市未来一定会有一些状况发生,但我们很难预防未来极端气候之下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能提前制定出1000年、2000年的基础设施防范标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城市管理,与灾难共存。当灾难来临时候,该如何利用管理的机制,把受灾人民的生命财产,包括城市的经济活动损失降到最低。


▲ 山西大同文瀛湖

全世界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认同,人类未来将会与新冠疫情共存,我们该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管理机制、公共卫生的体制,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城市出现问题的时候,硬件能够承受多少,超过极限的部分,如何通过管理的方式和复原的能力,让所有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是振兴城市最核心的概念。除了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贫富差距也会带来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城市不会突然消失,消失的过程是有迹可循的,可能是城市一直承受着慢性压力,再受到急性压力冲击,无法再负荷。以吴哥窟的消失为例,在经过10多年的研究后,最后得出了一个复合型压力的结论。吴哥窟位于在柬埔寨离湖大概10公里左右的地方,聚集了60万人口。这里的百姓饮水问题依靠一个非常精密的水利基础设施解决,它包括排水系统、取水系统、储水系统,很像我们现在的海绵城市。但是人口多了之后,土地能够负荷的能力达到了上限。保障大家生存的系统,则需要一个更精密的管理措施。一座好的城市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城市一旦出现管理能力出问题,就会崩溃。今年8月,在墨西哥湾登陆的飓风“艾达”也是复合型的灾难。雨水灾引发了能源问题,油价大涨也影响了美国股市,形成经济上的问题。




03
韧性城市的生态建构



在进行韧性城市设计或规划的过程,还需要不同专业共同协作。比如在进行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时,也要结合交通设计,由此来保障未来不会出现孤岛。因此,面对城市复杂多变的状态,应该采用整合型的策略。


▲ 江苏南通生态通廊

让城市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最基础的肯定是实现生态文明。如何利用硬件设施来打造未来城市是打造生态文明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件事情。人类对大自然的侵蚀太久了,我们要开始珍惜城市的土地。生态文明加上科技文明,两种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城市才可能迈向更长久的存在。


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其核心就是一个共生的概念。城市与自然达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在城市里创造更多的包容性,可以包含不同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这样才会让这个城市能够承受外界的打击。前几个月时,我参观了深圳湾的一个红树林公园,采用的都是深圳原生植物,不同颜色质感高低的植物,多元性让它们能够互相支持,达到一种生物状态的平衡。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能够通过包容多元的人或事,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花园,也会具有足够的韧性。


▲ 沈同生带领团队深入自然



04
韧性和变化的捆绑状态


韧性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急性压力的能力,另一种则是面对慢性的压力。每个城市都存在着慢性的压力,有些可能已经累积了好多年。在慢性压力的基础上,如果突然出现急性的压力,就会出大问题。因此,城市工作者,不管是设计师、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定期会进行调控和政策干预,减少城市的慢性压力,构建好的城市基底。随后再利用更新的设计或者是规划,让急性的压力也降低。


韧性城市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人类无法预测到下一个灾害会是自然性还是经济性的,也无法预测灾害会不会再带来一连串的复合型灾害。韧性城市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是隐藏在城市某个角落里的一些问题,包括现在经常提到更新的状态。因此,韧性和变化是捆绑在一起的概念,提升城市韧性就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也是塑造一种新的可能。对于韧性城市应该要有更多积极、正面的态度。




05
不同城市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我在台北出生,后来在美国留学7年,然后回到北京,在深圳也待过,在香港也待过。在辗转于不同城市的过程之中,我发现每一座城市都有差异性,给我也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这些城市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拥有自己的气质跟个性,这是由不同的文化积累和不同的人所共同塑造出来的。


▲ 沈同生在美国时期

纽约特别多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为纽约过去这几百年来就是个移民城市,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里,文化、人种越发多元化。不管是流浪汉、打工仔,或者是华尔街里年薪百万的人,他们都会乘坐地铁。在城市里,会在某个空间看到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同一个场所用同一个设施。每一个在纽约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地、生活方式和朋友圈。


▲ 沈同生在美国时期

纽约的气场是多元的,北京的气场让我可以抬头挺胸,是归属感也是自信。我在北京待到2012年离开的时候,觉得北京有一点迷失。奥运的进程让北京的变化太快了,这会让城市可能不知道未来怎么走。奥运虽然让北京的国际化程度更高了,但是在那个过程中让北京有一点点失去了自信和个性,因为它太想去追求跟其它国际化都市的共同点。尤其是从国贸到东五环,很难再看到从前的痕迹。城市痕迹消失的时候,也是多元性丧失的时候,这也影响着城市的自信。


但是即使这样,还是可以看到北京有一定程度的趣味性。比如三里屯的北区跟南区中间有一条被称为“脏街”的三里屯西街,可以看到城市更本质的东西,不光只有太古里,还有城市的印记在那里。


▲ 北京大望京中央公园


深圳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深圳跟香港几乎只隔了一条深圳河和几座山,还有一个海湾,但是实际上它们完全不一样。深圳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5年以前去问深圳的人:“你是哪里人?”他会跟你说是“四川人、湖北人、广东本地人、香港人。”这几年再去问,他会说“我是深圳人”。当人群开始出现了“我是深圳人”的思想之后,我觉得这个城市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原来的深圳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竞技打拼,要讲速度。现在,城市里的人逐渐有了文化认同感,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之中,人们会觉得我要为深圳打拼,我要为深圳做贡献。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我要在深圳生活”的观念改变,这也让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慢下来。


所以深圳现在的一些项目,都会让人觉得项目不全是为外来游客设计,而是为深圳本地人设计的。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在深圳设计了一条大沙河生态廊道,给到了深圳人一个“慢下来”的地方。


▲ 深圳大沙河生态廊道

项目大概在19年完工,在南山区。它是连接北边羊台山和南边深圳湾的一条河道,当时我们给它的定位就是安静和生态感。我们没有对河流做一些分析性很强,或者是很花里胡哨的、逻辑形式感极强的定义,我们只是希望创造一个很安静的空间,适合亲子家庭,也适合平时工作压力很大需要放松的人群。深圳开发了这么多年之后,人慢慢需要安静下来,并且渴望在这个城市里过得安逸。人们可以去享受自然,在河的边上看看鸟,看看旁边昆虫飞。


▲ 深圳大沙河生态廊道

我认为文化认同非常重要。就像北京的气场,纽约极强的包容感和强烈的外化表现,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气场和脾气。当我们选择一座城市,其实我们已经认同了它的文化,或者说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共鸣点,城市给了我们身体或灵魂的一个空间。人要待在和自己的性格、气场可以吻合的一个城市,这样才会待的更加自在。


▲ 江苏南通生态通廊

不管是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或者人与自然之间,都会慢慢以一种自适应力的状态存在,城市的社会韧性也因此逐渐形成。


在谈及城市社会韧性的时候,我们更希望关注城市的自信心和城市的市民。如果市民对这个城市是有认同感的,那么就有一定的自信待在这个城市里,产生的社会压力也会降低。而且如果人们对城市有责任心,就会把所处的环境打造成一个更加舒适、宜居的状态。所以当城市、人与自然,三者都能相互适应,这个城市就具有了强大的社会韧性,也会带来稳固的经济韧性。



建言思想汇之沈同生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DIALOGUE


更多「建言」系列






除特别注明外,
资料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oca Gallery编辑。

欢迎设计师和建筑师
线下体验 Roca Gallery
感受创意空间的美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