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世界“第二辑:第一讲 | 任晓教授畅谈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学
12
北语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月,同时承担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相关职能。我们以推动全国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为己任,汇聚全国各方力量,促进学术交流合作,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国际交流提供平台。本院编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简报》每月为读者提供国际新闻动态和观点,并特邀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热点问题撰写时评。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任晓教授进行进行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主持,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莅临现场,众多学者老师齐聚线上线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聆听了任教授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讲座伊始,罗林教授对任晓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大家隆重的介绍了任晓教授。任晓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主任、亚太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政治处一等秘书。对于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任教授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任教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别区域研究经历的三波发展,第一波发展中的代表性事件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校于1964年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在地域研究对象上形成了初步的分工:北京大学侧重亚非,设立了亚非研究所;复旦大学侧重欧美,设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则侧重苏联东欧,设立了苏联东欧研究所。同年,复旦大学还设立了拉丁美洲研究室。此外,厦门大学在1956年成立了南洋研究所,暨南大学在1960年成立了东南亚研究所(后停办又于1978年恢复),辽宁大学在1964年成立了日本研究所,地区国别研究机构一时蔚为大观。
第二波发展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8个国际问题研究所,除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是综合性机构之外,其他7个均为地区国别研究机构,包括: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现为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和美国研究所。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宦乡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中,苏联东欧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是在1980年由中联部成建制地划归转隶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包括当时已有的科研和行政人员350人、经中央批准的编制名额500人以及科研设施、图书资料等。8个国际问题研究所很快就成为国内各自领域首屈一指的地区国别研究机构,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也大多成为相关领域最有影响的期刊。
第三波发展出现于21世纪以来,主要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驱动的。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后,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环境也相应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加大投入的资金条件。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自 1999年始,教育部在力量相对较强、条件相对较好的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了15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院所)。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设立了9个这样的基地,包括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基础上设立了东南亚研究基地、在吉林大学设立了东北亚研究基地,它们各有各的地域关联和地域优势。在上海,复旦大学成立了美国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俄罗斯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中东研究基地。其他基地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以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
如果说第三波发展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有重点地扶植若干在某一方面基础较好的大学进行地区国别研究建设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发展的特点就是范围上的“全覆盖”了,即在对象上覆盖全世界所有的地区国别。2011年,教育部推出“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项目,并于2015年印发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在教育部于2012年设立的12个国别研究培育基地的带动下,中国多所大学都加大了对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视程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2017年年初教育部又下发有关通知,称国别与区域研究对于服务国家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8年6月,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共37个,其中区域研究基地23个,国别研究基地14个。 最终目标是全面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任教授指出,就21世纪中国区域国别研究而言,可与之进行比较的合适对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区域国别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也是美国地区研究的分水岭。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培养了一批从事地区分析的研究者,人文社会科学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任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国别区域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目前的国别区域研究学风比较浮躁,二是国别和区域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脱节的,两者之间没有一种良性的结合。针对这两个问题,任教授对我们个人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作为研究者,首先要对研究对象国的语言有良好的把握;其次要有在对象国家生活的经历,沉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最后要有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训练。在目前国别和区域研究整个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无论是一所大学,还是研究者个人来说,都要扎扎实实的搞研究。
任晓教授为同学们解答问题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线上及线下的同学及老师们积极发言,结合时事,针对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一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诸如作为学语言出生的纯文科生,做区域国别研究最大的优势和弱势分别是什么呢?中国的区域研究有什么通用的或特色的研究方式?等等,任教授都一一做了深入的剖析解答。最后,寿慧生老师对任老师为我们贡献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讲座在线上线下观众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纵横世界”系列讲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如何适时的调整对外政策?中国在国际社会将会扮演何种角色?敬请关注由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主办的“纵横世界”系列讲座第二辑。
排版 | 谢童
供稿 | 谢童
更多阅读:
“纵横世界”系列讲座 | 第十场:章百家分析中共对美交往的历史与经验
“纵横世界”第九场成功举办,田文林教授阐述《阿拉伯世界当前困境及其地区影响》
“纵横世界”系列讲座 | 第八场:孙海潮:新冠疫情和世界乱象“双常态化”趋势分析
“纵横世界”系列讲座 | 第七场:江时学教授阐述百年大变局中的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
“纵横世界”系列讲座 | 第六场:邢广程教授分析新世纪初俄罗斯的外交布局
北京语言大学
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Tel: 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