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这份记述,写给我们的老朋友们、以及素未谋面的新朋友们。它关于一个决定,也是兑现七年前的初心。
陈德政先生写过一本同名的书——《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为什么要把他的书作为本文标题?我给自己找了两个借口。
一是应景。陈先生的书是回台湾后写的,用十三万字记录了他在纽约五年时光里看见的风景、听过的音乐、遇到过的人。Dean Wareham评价说,这是一本“纽约摇滚日记”,但是读完后觉得,它更像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信。既是告别,又是自我认知的起点。
就像去年办了不少聚会的我们,今天来到的路口。
另一个理由,是个人情结。相信每个到过纽约的人,都有各自回忆这座城市的方式。于陈先生而言,显然是摇滚乐。而他说起诺福克街上早已停业的Tonic、或是翠贝卡的Knitting Factory,一定和我说起东村那间逼仄的公寓、以及楼下每天午市9块钱自助的印度餐厅时一样眉飞色舞。
七年前,我就在这间小公寓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1/ 立志做贸易顺差,回国却当了买办
当时,对于在美国求学的普通中国学生而言,边读书边创业,能做的方向并不多:要么开发外卖APP、要么做留学申请机构。我和搭档两人既非技术出身、又不是吃货,基本和前者无缘;而至于后者,虽然可行性大,但留学机构是“赚着中国人的钱,给美国人送钱”——我俩一个学经济、一个学政治,一心想干个能赚“贸易顺差”的事儿,把中国的东西卖给美国人。终于有一天,我们在学校Commons边吃左宗棠鸡,边琢磨出一件基本符合理念的事——“出口”劳动力。不久后,我们在纽约成立了一家培训公司,帮中国学生在美国找实习和工作,名字就叫做Odyssey。
漫画里,樱木花道在对阵山王的比赛中,对安西教练说,“老头,你最光荣的是什么时候?而我,就是现在了。”为了某种高于当下的信念而战斗的感受是很特别的,此后的我也从未有过——好像自己是一张广阔画面里一块小小的、又有意义的拼图,它让内心变得踏实。在随后的两年,我们曾带着各种肤色的老师通宵备课、为招生合法化而四处打点、也慢慢地有了越来越多不同学校的分舵加入。随着毕业来临,我们最终没能解决工作签证问题,关闭了这家公司。这次顺差之路,到这里告一段落。
回国后,我做起了进口电商,又以野路子的方式闯入广告行业,从电商业务的客户起步,服务于各种外资品牌。再到后来,正式加入国际4A大厂“接受改造”,做到数家顶尖公司的Director位置。专业上越来越拿手的同时,也离当年”做顺差“的初心渐行渐远。
这或许也代表了许多海归的真实经历。因为英语、文化视野上的相对优势,我们中大多数人回国后,便趋之若鹜地进入各种外资名企。若有若无保持着国外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帮助外企营利的一颗螺丝钉。
有几次出门,特意绕道中山东一路,听一听海关大楼上响彻整个外滩的整点钟声。历史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而我们这些留学生,除了在外企当一名“买办”,或许还有别的路可走。
2/ 中国品牌的困境,世界格局的缺位
因为工作上的机会,最近和阿里的跨境业务团队有较多交流,我本人也担任了阿里商学院的DTC出海品牌导师,开始认真思考关于中国品牌、以及我所在的中国营销行业的一些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市场不缺营销上的投资。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预测,2021年中国企业在营销及广告上的投入将达到9000亿,即将成为世界营销行业TOP 3的头部市场之一。
然而,巨额投入却尚未砸出与之相称的世界级品牌。在2020年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43个品牌入选,而在这43个品牌中,足有26个是深度绑定国内民生的通讯、电网、石油、银行等国有背景企业。在对利润率起到关键作用的BVA指数(品牌附加值)排行中,中国品牌上榜极少。换言之,我们虽然有依靠巨大规模上榜的“驰名商标”,却罕见高利润、高忠诚、实现了符号化的“超级品牌”。
而纵观全球,最强大的跨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持有“超级品牌”。
这并不是最堪忧的。前段时间,阿里跨境团队做了一次全球调研,结果发现中国大部分品牌在全球市场仍然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而这些品牌的消费者也是收入不高的人群。这给我非常大的触动——即便我们今天自豪于中国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声音也风行多年,但必须承认,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品牌目前的困境,既有品牌主自身的原因,也是国内营销机构的集体失能。而鉴于前者9000亿真金白银的投入,我确信后者的责任更大一些。
首先,相较于西方,中国企业主的品牌意识还普遍比较落后。一方面,是认知上的匮乏。一位中国老板往往会认为投广告比做品牌更重要,因为前者带来转化,却对品牌资产的内容和战略意义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即便认知到品牌的作用,中国企业对品牌资产也一直缺乏一套明确、一致的评估标准,导致投资结果无法量化、成功与否没有可参考的坐标系。
然而,这套围绕品牌资产的认知、创造和评估系统,却早已在各类外企中发展、运用得非常成熟。这一认知系统的差距,造成了今天中国营销行业中,外资4A机构大多服务外资品牌、本土营销机构服务本土品牌的割据局面。是什么原因,让这种认知落差在有众多机构操盘的情况下,多年来仍得以为继?
以下三个事实,大部分本土营销机构符合至少一条:
1)依赖创意,逻辑欠缺
在中国,很多品牌战略层面的决策是在会议室里拍脑袋决定的,或基于一场创意提案、或基于品牌主的个人趣味,而忽视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和严谨的田野调查。中国需要更多注重逻辑和事实的工程师、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来从事品牌战略,而不只是注重感觉、创意的艺术先锋们。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品牌投资的回报效率,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豪赌。
2)洞察不够,常识来凑
好的消费者洞察是成功的一半,但很多营销人做的“洞察”,往往是你知我知的常识,并没有打开新的认知。如何捕捉人们的非理性动机?如何发现消费者内心的冲突?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浪潮中找到恰当的行动路线?这些都需要可靠的挖掘、分析方法。
3)缺少普世格局和审美
目前比较知名的中国本土营销机构中,大多数的创办者不具备多元文化背景,难以把握全球的文化气候、政经格局、价值审美。因而导致其所建立的品牌资产在国内被诟病不够大气、在海外难以吸引消费者。正如4A之于西方企业、电通之于日本企业,中国企业也需要既对中国品牌胸怀激情、又理解普世价值的营销机构担当桥头堡,为品牌创造更大的格局。
中国营销界,需要更多拥有全球视野、并能够系统、科学地实施品牌研发和管理的机构,让营销回归商业工具本身。这样,才能带领中国品牌脱离“薄利多销”的困境、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品牌。
甘地说,“Be the change”。做了多年“买办”的我,也有了一个契机,回归七年前第一次创业的初心。
3/ Corvus的使命与两个承诺
“让每一个品牌都拥有信徒。”
作为一家品牌咨询公司,Corvus将会为更多初创公司孵化侵略性品牌,也会帮助更多中国品牌找到普世性意义。在2021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向Corvus的老朋友们和新朋友们做出两个承诺。
首先是老朋友们关心的——Corvus的俱乐部未来将以“品牌研习”为主要活动目的,为品牌主理人们普及品牌资产的认知、创造、评估方面的知识经验。同时,保留去年广受好评的论坛、私董会、社交酒会等形式,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创业精神永远是Corvus的底色,而通过聚焦品牌研习,我们将得以借助专业,帮助更多中国品牌主提升认知、快速成长。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一个DTC出海品牌电商运营团队,帮助在国内表现优异的品牌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目标市场调查、跨境物流、电商运营、线上营销等一站式运营。对了,这个团队的另一位主创,正是我第一次创业时的搭档,他这些年一直在做跨境电商。
七年了,终于回到当初的“顺差”梦想继续前进。希望能成为中国品牌崛起的见证者、建设者。吾辈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