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善松 张蕙杰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变化:问题与对策||《世界农业》2021年第1期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变化:问题与对策
作者:顾善松1 张蕙杰2 赵 将3 陈天金4 翟 琳4
作者单位: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3.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4.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原文刊发:顾善松,张蕙杰,赵将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变化:问题与对策[J].世界农业,2021(01):11-19+37.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疫情已由单一的公共卫生事件波及粮食安全,危机表现出全面性与深刻性的显著特征,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贸易的影响无所不及,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在非常态事件出现和蔓延的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初期产生于需求端,进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经营领域。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叠加全球农业不稳定预期,部分国家恐慌性、阶段性限制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出口引发了新的全球性恐慌,造成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成为必然。
农业是深度全球化的产业,农产品贸易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一直没有摆脱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不足和过剩、饥荒及饱腹的不均衡问题。截至2018年,全球尚有81个国家缺乏粮食完全自给自足的能力,8.2亿左右的人口处在营养不良的状态。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考量,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同时兼具农业比较优势,是国际粮食市场的主要供给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及最不发达国家是国际粮食市场的购买者,需要全球粮食贸易以保障粮食安全。自21世纪以来,农产品贸易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信息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可得性的提高,实现了快速的提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0-2018年,全球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从5500亿美元增加到1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6.8%。2005-2017年,世界处在营养不良状态的人口比例由14.5%下降到10.9%。事实表明,国际粮食贸易潜力巨大,贸易发展不仅满足了新兴经济体的消费需求,同时在保护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方式。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以及气候变化风险加大,粮食安全的挑战十分严峻。作为应对局部粮食不足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国际贸易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改变现有全球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全球优势农业产区和出口国将集中到更少的国家,若农产品贸易受到限制,农产品价格将大幅上涨;如果实现自由的农产品贸易,气候变化带来的福利损失将减小2/3,大大减少饥荒发生的概率。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由于多国的贸易管制,伴随着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飞涨,受此影响,主要粮食进口国,如埃及、菲律宾、孟加拉国、伊朗以及大多数西非国家出现了粮食价格高涨、通货膨胀及其引起的社会暴乱。因此,只有国际社会共同建立自由的贸易环境,才能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实现良性发展。
2 新冠肺炎疫情前的全球农产品贸易
全球农业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全球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形成一个国家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而经济发达程度带来的科技进步和农业政策支持则是强化一个国家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支撑。从全球耕地资源分布来看,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国家的耕地资源丰富,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较高;亚洲耕地面积虽然最大,但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最低。
从主要农产品生产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9年,全球80%以上的玉米生产集中在美国(33.1%)、中国(22.2%)、巴西(9.1%)、欧盟(5.8%)、阿根廷(4.3%)、乌克兰(3.4%)、墨西哥(2.4%)7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稻谷生产集中在中国(29.4%)、印度(23.6%)、孟加拉国(7.3%)、印度尼西亚(7.0%)、越南(5.4%)、泰国(4.0%)、缅甸(2.6%)、菲律宾(2.2%)8个国家;80%以上的小麦生产集中在中国(17.8%)、欧盟(17.7%)、印度(14%)、俄罗斯(10.2%)、美国(6.5%)、加拿大(4.4%)、乌克兰(3.5%)、澳大利亚(3.4%)和巴基斯坦(3.4%)9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大豆生产集中在巴西(35.4%)、美国(32.5%)和阿根廷(14.4%)3个国家。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WTO统计,美国2018财年农产品出口1714.13亿美元。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统计,2019年,美国玉米、高粱和棉花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分别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6.62%、83.74%和 38.23%;大豆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7.28%;小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82%。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2019年大豆出口总量约9350万t,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6.79%。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2019年小麦出口总量约3424万t,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8%。
从进口市场来看,自2000年以来,世界新兴经济体在促进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在全球占比从2000年的2.3% 增长到2016年的8.2%,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欧盟和美国。除中国外,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3个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进口额占比从2000年的3.4% 增加到2016年的5.2%。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的进口国,但是其进口额占比持续下降。最不发达国家 (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 LDCs ) 农产品进口额大幅增长,从2000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328亿美元,占全球农产品进口额的2.5%。
从出口市场来看,欧盟和美国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但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产品出口份额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4个新兴经济体农产品出口额占比从2000年的8.5%增加到2016年的14.5%。其中,巴西农产品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3.2%增加到2016年的5.7%;中国已成为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出口额占比从2000年的3.0%增加到2016年的4.2%。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4个发达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额占比,2000年68.5%下降到2016年58%。最不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势头减弱,只占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总额的1.4%。
全球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①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相对稳定,具备农业比较优势,占据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要份额。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②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参与日益深化,其在进口市场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二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以中国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0-2019年,中国人均GDP 从7942元增加到70892元。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2002年的31.9%下降到2019年的0.6%。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得到了巨大的释放。此外,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出口能力不断提高。③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包括咖啡、茶叶、棉花、香蕉等。随着进口大幅增加,贸易逆差不断增大。根据FAO 统计,截至2015年,最不发达国家贸易逆差达150亿美元。最不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差异较大,其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主要在于人口增长 (人口年均增长率24%),不在于人均收入的提高.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进步缓慢,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粮食产需缺口越来越大。
WTO 《农业协定》为2000年以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前,欧洲共同体和美国不仅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生产资料补贴和进口限制等方式维持本地区或本国的农业生产,还通过出口补贴等方式刺激农产品出口,过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也造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加之国内农业支持保护,美国农业生产供给长期过剩。从1961年开始,美国农产品出口迅速增加,政府出台多个出口支持项目,促进农产品出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样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欧洲共同体农产品生产出现过剩,从农产品进口地区转变为出口地区。由于美国和欧洲共同体都采用了境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式的农业保护,双方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摩擦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由农业保护带来的财政负担不断增大,双方同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和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乌拉圭在回合谈判中,多个国家围绕农业议题,为实现自由、公平、多边的国际贸易关系达成了国际性协议。在此之后,各国调整农业政策,其中欧洲共同体大幅减少了扭曲贸易的政策,包括价格支持和其他与产出及生产资料挂钩的补贴等。截至2014年,欧盟对农业支持的68%均为脱钩补贴,比2000年增加了33%。
相反,近年来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开始盛行,农产品贸易受到不利影响。自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施行以 “美国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征关税、高筑贸易壁垒等方式解决国内社会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挑起贸易摩擦。美国 “重商主义”贸易保护扭转了自由、低关税的世界贸易体系。这种贸易保护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引发中国等贸易伙伴反制,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大豆、玉米、小麦和猪肉等价格大幅下滑。不仅美国农民失去了传统的出口市场,收入下降。进口国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也逐渐增加。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及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统计,截至2020年9月10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已致27849367人感染,901598人死亡,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秘鲁成为确诊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在国内方面,中国新增确诊病例自2020年2月中旬开始下降,3月19日本土新增病例首次清零,虽然北京、大连、新疆等地出现区域性疫情反复,但很快被扑灭,举国抗疫成效显著。进入3月之后,国外疫情快速蔓延。3月11日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欧美主要经济体成为疫情重灾区。基于此,可以把疫情的影响分为3个阶段加以讨论:一是疫情发生初期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其外溢效应;二是疫情在国外蔓延导致对国外经济的外震效应;三是国外疫情和经济形势的消极变化导致各国之间的互动作用。
第一阶段,截至2020年2月底,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及其外溢效应。为控制疫情蔓延,中国实施了严格的隔离措施,严禁集体性聚餐、限制人口流动、实行交通管制、延长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复工时间等。1月21日,武汉加强进出人员管控,随后国内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突发的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巨大,其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受影响最大,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和娱乐行业受损失严重。根据交通运输部预计,1月24~30日,全国出行人数为152亿人次,相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除夕到大年初六)421亿人次的出行人数,下降约64%。境外旅游预计出行700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未能成行。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提高到53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拉动达到578%,对经济贡献占主导地位。经济下滑,尤其是第三产业遭受的冲击产生外溢影响,导致农产品需求的下降。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研究,新冠病毒疫情对包括餐饮旅游在内的服务业的影响,传导至农产品消费,造成部分农产品在黄金销售期滞销:奶类销量陡降,肉类和水产类消费明显下降,鲜花等产品消费下滑严重。从供给端来看,由于政府的交通等管制使得畜禽养殖业的生产供给受到影响,这些影响进一步传递到玉米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大豆压榨企业等,进而降低对粮油原料的需求。疫情还导致了一些海外农产品订单被取消,包括从澳洲进口的牛肉、从新西兰进口的水产品 (龙虾、扇贝等)等,原定于2月中旬实施的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也受到严峻的疫情影响。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 Larry Kudlow 在2月4日表示:“中美贸易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下美国产品的大幅出口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冠肺炎疫情所影响”。特朗普政府的一些官员认为中国可能以疫情作为借口,推迟履行其在协定中的承诺,借此影响特朗普总统竞选。面对外界的普遍担忧,2020年2月6日,中国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这对中美贸易关系缓和、中国扩大进口等方面释放了利好。尤其是在国内经济面临疫情冲击以及特朗普弹劾案被参议院否决的时间点,更具指标意义,有利于履行第一阶段协议进口承诺,对冲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减轻中国完成第一阶段协议要求的压力。
总之,从第一阶段来看,疫情首先冲击了中国经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301亿美元,其中进口1510亿美元、出口791亿美元。随着中国对食品及农产品制成品需求的下降,加之全球大宗农产品处于下行周期,全球食品需求进一步萎缩。
第二阶段是疫情在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内的很多国家快速蔓延并带来外震效应。不同于埃博拉或 SARS 的疫情传播,在第一阶段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加快扩散,诱发其他国家金融和经济波动的第二阶段作用很快显现。
在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中,因行政管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供应链受阻。美国3月13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部分地区实施限制措施,要求居民不得随意外出。巴西3月20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部分地区实施了暂停州际客运交通、餐厅和酒吧等实体店经营等防控政策,然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呼吁为了经济,要停止极端防疫措施。阿根廷从3月20日开始实行“全民隔离”措施,但之后陆续放开对农业、矿业及其他出口相关行业的管制。亚洲国家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严重。斯里兰卡政府3月中旬关闭了所有港口,斯里兰卡大多数沿海的渔业活动停止,并停止出口海产品。自3月27日起,印度75个城市封城,包括新德里、孟买、清奈等众多港口城市。全国范围封锁导致物流中断和劳动力短缺,甚至阻止现有合同履行,印度大米贸易商停止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多国基于粮食安全以及维持国家通货膨胀水平的考虑,出台了出口限制等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后来陆续取消,但短期内市场紧张情绪加重。哈萨克斯坦农业部3月22日颁布命令,要求在国家紧急状态期间暂停部分农产品出口,以确保国家食品储备充足;越南海关总局要求各省市海关局自3月24日0时起,暂时停止出口大米注册、通关;埃及贸易和工业部宣布,3月28日起的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柬埔寨总理宣布从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将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4月1日,欧亚经济委员会宣布将开始限制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 (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出口部分农产品,包括洋葱、大蒜、芜菁、黑麦、大米、荞麦、小米、谷类、粗磨面粉、荞麦制成品、大豆产品及葵花籽等,限制持续到6月30日;4月12日,黑海地区主要产粮国罗马尼亚出台紧急法案,禁止向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出口谷物和油籽,其中包括大麦、燕麦、玉米、大米、面粉、油籽以及白糖。
新冠肺炎疫情在发展初期冲击了需求端,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下跌。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食品价格指数显示,世界食品价格3月均价出现下跌,3月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95.1点,比2月下降4.3%。但在疫情影响的第二阶段,随着全球疫情大流行,导致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各国严格的防疫措施导致了不同程度上的供应链受阻,部分国家出台的阶段性贸易限令导致出口预期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的情绪,从3月中旬开始,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多呈现大幅上涨,特别是谷物、油籽类品种涨幅较为明显(图1~图5)。为此,国际组织发布预警信息,呼吁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2020年3月30日,FAO呼吁“维持全球农食链稳定运营至关重要”2020年3月31日,FAO、WHO、WTO 联合声明减轻2019冠状病毒病对粮食贸易和市场的影响。4月21日,二十国集团 (G20)农业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召开会议,围绕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供应链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展开讨论,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特别会议声明》。
第三阶段,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扩张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其将长期导致农产品需求萎缩。在价格出现阶段性反弹之后,出口国后来逐渐取消出口管制,其中,越南于4月底决定全面恢复大米出口;5月中旬,柬埔寨决定取消出口限制;哈萨克斯坦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因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出口实施的所有限制措施;罗马尼亚出口限制仅持续一周左右。此外,为控制疫情实施的严格管制措施导致的供应链受阻的影响也比预期小。在南美部分地区,卡车运量有所减少,内陆物流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总体来看,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港口作业基本正常。因此,市场重新回到基本面,疫情引起的需求端萎缩超过了农产品供给端所受到的影响,市场价格震荡下降。根据世界银行6月8日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体经济将下滑5.2%,其中,发达经济体将收缩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下滑2.5%。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6月10日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7.2%。根据FAO的统计,2020年4月和5月,FAO食品价格指数进一步下降,分别为92.4和91.0。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防控疫情实施的封锁等措施逐步解除,经济逐步复苏。尤其是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产复工复商复市加快推进,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呈恢复性增长。随着中国及全球经济逐渐恢复,市场需求逐渐提升。根据 FAO 统计,从6月开始,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持续增长,8月的食品价格指数恢复至95.8。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需求端。一方面,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全球经济萎缩,加之各国实行了严格的疫情管控,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首当其冲,食物消费骤降;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家带疫复工,冷链环节受污染的风险加大。进口国加强管理,影响进口需求。7月1日,中国为此加强了对进口冷链食品源头的管控,要求向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全部105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督促输华食品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做好预防措施,保证输华食品安全。针对有关国家肉类、水产品企业发生聚集性感染疫情,暂停了德国、美国、巴西、英国等23家境外肉类生产企业产品的进口。
需求萎缩沿着供应链传导,对参与农产品贸易的市场主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进出口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更高、更大。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业生产者也受到了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由国际需求下降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下跌,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价格萎靡不振,美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农场经营受到严重挑战。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农民经历了多年的全球商品市场熊市和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价格低迷,这场疫情无疑是雪上加霜。5月20日,美国实施了预算高达190亿美元的新冠肺炎疫情食物援助计划 (Corona-virus Food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 CFAP )。中国出口企业也感受到了国外市场需求下降的冲击,中国有优势的蔬菜、茶叶、养殖型水产品贸易渠道受阻,出口贸易主体经营困难。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2020年1~7月,中国农产品出口4189亿美元,同比减少3.3%。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部分国家供应链受阻,出现了阶段性供应减量。在国内方面,各国的疫情防控导致消费终端、加工及港口等重要环节的运营效率下降,甚至暂停运行,如卡车司机人数短缺,港口运营效率下降;工厂因出现疫情被迫关闭生产等,这都将减速及减少农产品供应。在进出口方面,部分国家出台恐慌性、阶段性的出口限制,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供应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不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长期来看,疫情对农产品需求的冲击大于对供给的影响。根据 OECD 和 FAO 联合发布的2020-2029年农业展望报告,2020年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会导致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但是短期内,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3月以来,部分农产品出口国供应链受阻以及出台恐慌性、阶段性的出口限制,导致了市场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主体经营风险加大。
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了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信心。在此次疫情期间,部分国家出台限制出口措施,虽然短期内陆续取消,但其显著增加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进口国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信心打击巨大,威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使最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美国农业部分析了76个中低收入国家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在疫情发生之前,这些国家中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为761亿人,占总人口比,198%由于疫情冲击导致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增加,人均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下降,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会增加8400万人,增长2.2%。其中,亚洲和非洲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大。
第一,建立稳定通畅的国际农产品供应链至关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变化表明,建立稳定畅通的国际农产品供应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农粮企业要积极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加大贸易投资合作,持续开展跨国经营,与全球粮食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强化自身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加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第二,坚定国际农产品贸易信心,持续深化农业贸易和投资国际合作。自由、公平的贸易政策是实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发生的供应链受阻、主要出口国阶段性的出口管制措施,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各国依赖国际贸易保障粮食安全的信心。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国更应该加强贸易合作,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框架下,增强行动一致性和协调性,共建共享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全球粮食合作新机制,促进全球粮食供应链实现高水平协作,避免出现出口限制等非理性的政策冲击。
第三,在危机中育新机,加强市场行情研判,把握市场主动权,利用低成本资源保障中国农产品供给。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和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样伴随着潜在的贸易机会。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萎缩和全球经济下滑,叠加全球农产品市场下行周期,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一度处于历史低位,在价格低位区加大采购力度,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保障农产品供给。虽然全球农产品价格已经脱离低价区,但未来出现类似的突发事件冲击时,依然会为中国创造利用低成本资源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机会,因此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把握市场主动权。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购书可复制此码
→7 hi:/£5xPXcv3c5jW《←
到淘宝App 购书享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