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 刘爱军||减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世界农业》2021年第3期
减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作者:李若冰1 刘爱军1
作者单位:
1.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李若冰,刘爱军.减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21(03):100-107.
1 引言
食物浪费是全球性问题,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及居民健康生活产生系列负面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和膳食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外就餐频率增多,各国餐饮服务部门的食物浪费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相关成本在食物供应链上不断地累积,位于食物供应链末端(消费端)的食物浪费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不仅直接带来可供食用的粮食浪费,还致使生产加工食物所使用的农用资源、水资源和人力、物力等白白损失。同时造成食品服务部门的经营成本和全社会垃圾处理成本提升,大量食物垃圾还会引发食品安全等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因此,消费者在外就餐导致食物浪费已具有普遍性和紧迫性,在世界人口倍增带来日益增多的粮食需求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与生物灾害频发及农业科技边际产出持续下降使粮食生产受到阻碍的突出矛盾背景下,对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行为进行干预愈加刻不容缓。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物浪费问题关注较早,已有研究对国外食物浪费治理经验做出归纳分析。如由宗会来通过介绍欧盟国家食物浪费治理的主要做法,提出社会各方应重视食物浪费问题,并建议对食物浪费量进行系统评估、开展广泛干预活动以降低可避免的食物浪费;沈立萍阐述了德国联邦食品与农业部和联邦政府为缓解食物浪费问题做出的努力,强调餐饮食物浪费治理空间大,合适的干预措施可以使餐饮领域食物浪费减少30%~50%。但以上文章的归纳总结并未提出针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具体干预措施。此外,国内关于消费者食物浪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浪费的量化和驱动因素分析等方面,如张盼盼等通过数据揭示消费端食物浪费的现状和危害,指出食物浪费是消费者不负责行为的结果,落实到消费者个人的干预措施是缓解餐饮食物浪费问题的关键。高利伟等也强调需要更多干预对策制止和改变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减少消费者食物浪费的行动模式研究较少且干预效果评定缺乏,仍需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填补中国消费者食物浪费干预研究的不足。鉴于此,本文分析国内外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现状,梳理国外有关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干预的代表性研究和行动,从先行干预、结果干预和食物环境干预等方面介绍食物浪费行为研究的干预对策、效果和启示,并结合中国现有餐饮食物浪费治理现状提出未来行动方向,以期为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行为的干预提供更多依据和参照。
2.1 食物浪费概念界定
食物损失和食物浪费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由于生产者、食品服务部门、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当行为,食物损失或浪费会出现在食物供应链上的任意一个环节。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食物损失通常发生在食物供应链的前端,是指在粮食的生产、收获、包装、搬运或存储等过程产生的食物数量降低、质量或外观受损,导致最初提供给人类食用的食物被损坏、消耗、污染、变质或丢失;而食物浪费通常发生在食物供应链后端的分配或消费阶段。本文研究的食物浪费问题特指消费者在外用餐所产生的 “餐盘食物浪费”,也即由于个人主观或用餐情境等因素,丢弃餐盘中质量完好的、能继续食用的食物的行为,如因食物分量过大而产生食物剩余或丢弃。
2.2 食物浪费现状和影响
据FAO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3亿t食物损失或浪费,严重影响各国粮食安全。伴随食物浪费,约250km3的水资源、14亿hm2的农业用地和占比23%的农用肥料等生产资料无效消耗,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的CO2产生。现今,随着餐饮业和旅宿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已经成为全球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是最主要的食物垃圾生产者,40%以上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和消费者层面,每年人均食物浪费有95~115kg。相较于发达国家,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及转型经济体国家的消费者食物浪费问题被低估。经测算,中国一年约1.2亿t食物被浪费,远超过国家每年的粮食增量,仅城市餐饮食物浪费量就有1700万~1800万t,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一年的口粮;并且,每人每餐食物浪费约为93g,与西方国家相应数据相差不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国粮食安全意识增强,餐饮食物浪费问题与全球粮食不足矛盾突出,亟须得到重视和缓解。
3 食物浪费行为干预对策和效果评估
通过梳理相关文章,将有关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行为干预对策归纳为3种类型——先行干预(Antecedent interventions)、结果干预(Consequence interventions)和食物环境干预(Food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s)。其中,先行干预和结果干预的干预效果参照Osbaldiston和Schott针对可持续消费行为干预实验荟萃分析的Hedge′s g值。Hedge′s g值描述了荟萃分析同类别实验得到的某种干预方式的综合干预效果。Hedge′s g值越接近于1,代表干预效应量越大,干预效果就越好;Hedge′s g值越接近于0,代表干预效应量越小,干预效果也就相对较差;此外,食物环境干预措施效果依据同类别实验的具体研究结果进行评估。
3.1 先行干预
先行干预是指行为结果发生前采取的系列措施。参照Osbaldiston和Schott对可持续消费行为干预方式的分类,结合中国国情、文化和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特点,可将与食物浪费行为相关的先行干预对策归纳为信息性干预(Informational interventions)、提示干预(Prompts interventions)和示范干预(Modeling interventions)。
3.1.1 信息性干预
信息性干预是说服性干预策略,旨在通过普及知识或技能以增强消费者食物浪费后果意识、节约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常采用线上社交媒体、网站宣传或线下书刊、倡议运动及技能培训等集体活动方式传播相关知识或技能。信息性干预活动因受众广、操作简易而被广泛采纳,如德国在实施减少食物浪费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各媒介向全德国宣传食物浪费危害以提高消费节约意识;英国通过网络宣传和线下培训等方式开展“Love Food Hate Waste”行动,旨在呼吁全英国公众节约食物、减少浪费。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餐饮消费的食物浪费问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减少食物浪费。然而,尽管信息性干预活动具备诸多优势,但考虑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触沟通媒介以及媒介是否能够清晰传达复杂信息,并非所有信息干预都有用。如在英国开展的通过零售商杂志普及食物浪费知识的干预措施效果并不显著,而通过Facebook等电子通信媒介进行宣传的干预活动能够使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降低。因此,在采用社会媒体进行信息性干预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信息传播媒介,最大限度地引起消费者对食物浪费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实现干预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在针对信息性干预对策的效应量评估中,Osbaldiston和Schott指出采用信息宣传方式进行干预的Hedge′s g值为0.31,证明单独采用信息性干预的效果较一般,通常需要与其他干预措施结合使用才更有效。
3.1.2 提示干预
提示是指消费者用餐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提醒,常以书面文字、视频或口头形式呈现。与信息性干预类似,提示传递的相关信息能够起到提醒和规范作用,进而促使个体浪费行为改变。提示干预方式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荟萃分析得出的提示干预措施Hedge′s g值达到0.62,证明提示干预是较为有效的干预对策。提示干预是餐馆、酒店或食堂等食品服务部门常用的干预措施之一。Elliso等通过在食堂开展节约食物倡议运动,指出引起消费者关注是提示干预活动起效的前提,提示性的信息刺激能够改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的态度,进而影响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Kallbekken和Salen、Lorenz-Walther等都借助海报呈现提示信息,得出提示干预形成的规范性暗示可以有效改变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结论。Lorenz-Walther等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干预实验存在信息“接收度”问题,看到干预信息并愿意做出行为改变的消费者,其食物浪费量明显降低。此外,由于信息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的提示干预方案均起作用。Qi和Roe向消费者随机提供带有不同食物垃圾处理方式(填埋和堆肥)的干预信息,收到带有“堆肥”信息的人将被告知“采用堆肥方式处理食物垃圾能够减少甲烷排放,堆肥提供的肥料能够进一步减轻环境压力”。结果显示,与被告知食物垃圾将被填埋的消费者相比,收到食物垃圾被堆肥信息的消费者浪费了更多的食物。这表明干预措施产生了信息反弹效应(Rebound effects),抵消了干预对策的初衷及干预活动的预期影响效果。因此,如何呈现信息才能提升消费者的信息接收度,采用何种信息内容能够保证干预活动有效都是提示干预实施需重点考虑的重要问题。
3.1.3 示范干预
示范也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干预类型(Hedge′s g=0.63),指采用视频、文字信息或口头提醒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与行动有关的信息,如通过“打餐前请先衡量自己的饥饿程度”“少量多次取餐”等示范信息让消费者了解能够减少食物浪费的具体措施。Neubig等指出与行动有关的信息可以起到行为示范作用,降低消费者对减少食物浪费行动的感知困难程度,促进个体积极采纳信息提及的行动建议以避免食物浪费。尽管该研究旨在揭示与行动有关的信息对消费者在家食物浪费的影响,但对餐饮企业采用示范信息降低餐盘食物浪费同样具有重要参照意义。此外,社会规范的示范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干预研究中。社会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实施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在外就餐时,消费者习惯性通过遵守社会规范来做好印象管理。若消费者认为减少浪费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会更愿意采取行动节约食物。但由于文化差异,并非所有的社会规范都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产生。如Hamerman等指出有些消费者将“打包”行为认定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进而产生羞耻、尴尬和被他人排斥的情绪阻碍消费者主动减少食物浪费的行动。但若餐饮服务人员主动提示消费者打包或用餐结束时主动提供打包袋,不仅能够抵消不良社会规范给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消费者积极“打包”剩余的食物以减少可避免的食物浪费,还能够提高消费者感知服务满意度、增加再次光顾的意愿。此外,在纠正消费者不恰当的社会规范方面,Stockli等更进一步地指出餐饮服务部门可以借助包含“规范性因素”的信息提示方式引导消费者产生正确的社会规范意识,如在信息中明确指出“我们店内大多数客人期望减少食物浪费,许多客人要求服务员把剩下的食物打包好以便带走,从而避免浪费食物”,该信息暗示了“打包”行为是被社会和他人所提倡和认可的,消费者因“打包”行为产生的尴尬情绪降低,参与“打包”活动的意愿进一步提升,餐饮企业的食物垃圾量也将随之减少。因此,干预活动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示范干预能够引导消费者纠正错误的社会规范,形成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规范认知。
总的来说,先行干预能够通过信息传递、提示或示范等方式让正在用餐的消费者产生节约意识,减少可避免的食物浪费。先行干预作为简单、经济且高效的干预方式被广泛使用,但并非所有先行干预措施都有效,成功实施先行干预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内容会影响干预活动实施的效果,信息传递的媒介则决定了消费者信息接收度。如何构建合适的干预信息、通过何种媒介或渠道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更有效是在实施先行干预活动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二,由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特征不一样,实施相同干预对策的干预效果将存在差异。譬如,某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会认为“打包”是一种令人尴尬或羞耻的行为,这种不恰当的社会规范会导致顾客将剩余食物打包的积极性降低。而中国在“光盘行动”的倡导下,“打包”行为被广泛提倡,在用餐过程中餐馆主动提示打包或给予打包袋是否能够显著降低食物浪费需要进行验证。第三,信息性干预、提示和示范干预等先行干预对策相互依存并非独立,社会宣传干预结合餐饮业“面对面”的干预活动才会更加有效。第四,任何先行干预措施需搭配针对性的评估机制,通过效果评估和参与者意见反馈及时做好干预措施优化,才能实现干预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2 结果干预
结果干预是指依据对消费者最终行为好坏的判断,采取相关措施来抑制个体再次产生消极行为或激励其继续产生积极行为的干预对策。根据中国餐饮实际经营需求,可将消费者浪费行为的结果干预方式分为惩罚(Penalties)和奖励(Rewards)。
3.2.1 惩罚
惩罚是指对违背目标行为的个体进行口头的、实际物质或非物质惩戒的抑制性措施,旨在通过外在约束力提升个体自我规范意识和行为控制能力。有关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惩罚措施分为具体到餐饮部门的针对性惩罚措施和社会法律法规惩戒。在餐饮业,惩罚措施能够通过提升个体规范意识约束不良行为。一方面,在用餐过程中违反内化的道德或规范标准会使消费者产生内疚等消极情绪,进而促进亲社会情感产生并激励个体实施弥补行为;另一方面,惩罚起到警示作用,消费者将在用餐过程避免产生大量食物浪费以防御个体受到惩罚。因此,惩罚措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措施,效应量Hedge′s g值为0.46。在现实生活中,食品服务部门的经营与发展依赖于顾客满意度的提升,鉴于采取惩罚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用餐体验,餐饮企业的惩罚措施通常仅起到警示作用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因此,餐饮企业惩罚措施的落实存在困难,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有效约束还需社会法律法规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各国对食物浪费问题重视程度增加,如何科学立法制止餐饮浪费成为焦点问题。从国外针对餐饮食物浪费立法经验来看,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从控制和惩戒超市、餐饮企业等食品供应部门的食物浪费着手,如法国反对食物浪费的法案明确提出“加大对餐饮企业丢弃未过期的食物的处罚力度”,要求将未及时出售的、质量完好的食物通过慈善机构捐献给贫困人口,否则将受到金钱处罚。该项立法监管机制明确、惩罚措施具体,受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推崇,取得良好效果。针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法律旨在制止和改变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和错误的食物浪费行为,亦须明确食物浪费行为的违法确立标准和具体惩罚措施,既要避免矫枉过正,又要确保惩罚措施有约束力。
3.2.2 奖励
奖励是对实现目标行为消费者进行口头的、实际的物质或非物质奖励的激励性措施,旨在鼓励人们继续保持或者增加积极的目标行为的实施频率。Dolnicar等通过集邮奖励的方式开展浪费行为干预研究,发现该活动引起了较高的参与度,最终光顾酒店自助餐的家庭餐盘浪费减少了约13g的食物浪费,证实了奖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Reimann等以“玩偶”等作为奖励,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人们面对奖励时的大脑反应,探究奖励对消费者改变食物浪费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奖励激活了个体大脑中有关欲望和动机的区域,渴望获得奖励的心理将促使个体保持兴奋和满足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激励消费者实施能够获得奖励的节约行为。在采用奖励方式进行行为激励时,消费者并非对奖励的东西本身感兴趣才减少浪费,而是渴望获得奖励的心理激发了节约行为的产生。
尽管关于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的荟萃分析认为奖励与惩罚的行为干预效应量值一样(Hedge′s g值为0.46),但相较于具有抑制属性的惩罚措施,给予奖励是对个体节约行为的肯定和认可的正向激励过程,参与奖励活动的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奖励活动不仅不会降低用餐满意度,还可能会提高对餐饮消费的评价和再次光顾意愿。在现实生活中,学者多建议通过科学立法建立惩罚机制以规范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但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选择恰当的奖励措施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成本,却能在未降低消费者用餐体验的前提下,实现餐饮食物节约,是更值得采纳的、经济的又有效的多赢策略。
3.3 食物环境干预
食物环境被定义为食品服务部门向消费者提供食物的方式,如采用不同尺寸的餐盘盛放食物或提供给消费者不同分量的食物等。餐盘尺寸大小或食物分量大小会影响消费者取餐以及用餐过程中的感知行为控制,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
3.3.1 餐盘尺寸
食品服务部门提供的餐盘尺寸增大会导致消费者食物消耗量和食物浪费量的增多,因此,适当缩减餐盘尺寸能够降低消费者在外用餐的餐盘食物浪费。Hansen等通过选择实验对比消费者自助餐用餐过程使用常规尺寸餐盘(直径27cm)和缩小尺寸的餐盘(直径24cm)的餐盘食物剩余情况,对食物浪费量称重后发现,相较常规尺寸餐盘,较小的餐盘使消费者食物浪费量降低约26%;Kallbekken和Salen开展类似实验发现将常规餐盘尺寸从直径24cm缩小到直径21cm后,酒店消费者的食物浪费降低了约19.5%,与Hansen等的研究类似,该项研究结果也表明缩减餐盘尺寸能够明显降低食物浪费,同时更进一步验证了缩减餐盘的干预措施并没有影响顾客用餐满意度。那么,餐盘尺寸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用餐和餐盘浪费的呢?Wansink和Van Ittersum开展实验探讨了餐盘大小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视觉规范是使用不同尺寸餐盘的消费者产生食物浪费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自助餐餐厅使用的餐盘是圆形的,根据德勃夫错觉原理(Dolboef illusion),当一个小圆被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包围时,人们看到的小圆的大小将不同。其中,同心圆代表圆形餐盘,小圆则代表消费者在取餐时的食物填充水平。消费者通常以餐盘为“视觉锚点”来衡量自己拿取食物量的大小,形成固定的视觉规范和餐盘填充率规范,并习惯性地认为把食物分量固定填充到一定比例最恰当(如把食物填充到占餐盘面积70%的水平)。餐盘大小影响了消费者感知行为控制,同样的食物放进不同尺寸的餐盘中,消费者感知的食物分量大小不一样,使用较大的餐盘导致消费者每次拿取的食物数量被低估,最终拿取超过个人食物量的食物进而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因此,餐盘尺寸大小是影响消费者食物浪费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提供自助餐的食堂、餐馆或酒店餐厅内,顾客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意选择食物的种类和分量,进而带来更多的食物浪费,所以缩减餐盘的尺寸对降低自助餐食物浪费显著有效。
3.3.2 食物分量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提供给消费者的食物种类和平均食物分量也在增加。食物分量的普遍增加让部分消费者形成“大分量的食物”才是“合适的、物有所值的”规范意识,进而夸大了对符合个体饭量的食物分量的期望,导致拿取食物量超过个人实际需求而产生不必要的食物浪费。为探讨较小的食物分量对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Freedman和Brochado以薯条为实验物,发现降低每份小纸袋薯条的数量可以减少消费者总体消耗量和浪费量。具体而言,每份小纸袋减少50%的薯条分量可使消费者的整体薯条消费量减少30%、浪费量减少31%。Lorenz-Walther等进一步研究了食物分量大小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指出食物分量给消费者带来可能的食物消费量和预期食物剩余量的启发性或视觉层面的暗示,这种暗示会影响消费者取餐时的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带来更多食物浪费。因此,缩减食物分量能够成为降低食物浪费的有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服务部门需要通过提供优质的食品和服务来吸引更多客源,任何干预对策的实施需要以不降低消费者满意度为前提。在学校、医院或者监狱食堂等单位食品服务部门,顾客通常把食物作为必需品,在减小分量的操纵过程中,部分消费者能够明显觉察食物分量的减少。为避免顾客满意度降低,可以明确公示不同分量的菜肴规格,让其自由选择符合个人饭量的食物分量以避免更多食物浪费。Ge等更进一步探讨减少食物分量如何影响消费者对食物的感知价格和感知价值,发现食物分量大小对消费者对餐厅食品的感知价值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食物的感知质量及其购买意愿。当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较低或认为食物质量较低时,分量的减少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食物的感知价值和感知价格;但当感知质量或购买意愿很高时,相对缩减的分量提升了食物单价,消费者对食物的感知价值反而增加。因此,恰当缩小食物分量能够在不降低消费者用餐满意度的基础上减少浪费,是值得推广的干预方式。
总的来说,缩减餐盘的尺寸和食物的分量可节约企业经营成本和食物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消费者的食物浪费量,是反对消费者食物浪费的双赢对策。但现有研究聚焦缩减餐盘尺寸和食物分量是否对消费者食物浪费减少有效,尚未对不同用餐场景下采取何种规格的餐盘或提供多少大小分量的食物更恰当给出建议。同时,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于餐盘大小或食物分量的偏好不一致,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特征的研究案例需要开展,以期为餐饮企业通过缩减餐盘尺寸或食物分量的干预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2015年,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目标12.3指出“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层面的人均全球食物浪费减少一半”。中国消费者食物浪费问题日益严峻,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减少消费者在外就餐时的食物浪费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和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受限于有关减少消费者食物浪费的行动模式研究缺乏,国内有关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行为干预活动难以有效落实。本文基于发达国家经验,梳理先行干预、结果干预和食物环境干预的代表性研究并做出不同干预对策效果评估,对中国缓解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浪费问题提出以下启示与建议。
第一,国外针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干预经验为中国餐饮食物浪费治理提供方向,但干预活动的实施会受诸多因素影响,每种干预方式的优化与设计仍需大量实践经验和学术证据证明。对于先行干预,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信息传递媒介及提供不同信息内容都会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结果干预,实施不同的惩罚措施或奖励措施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抑制或食物节约行为的激励作用存在差异;对于食物环境干预,缩减餐盘尺寸和食物分量能够有效地降低食物浪费,但将餐盘或食物分量大小缩减到何种程度最为合适尚需探讨。并且,由于干预方式通常不会单独使用,如何组合设计干预对策仍需进一步评估。
第二,餐饮食物浪费是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结果,而在不降低用餐满意度的基础上提高顾客参与是减少浪费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深入了解干预对策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探究干预活动是否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信念或相关情绪来影响消费者的浪费行为,将有助于评估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析干预对策的实施是否会影响顾客用餐体验,譬如惩罚等抑制性措施、减少餐盘尺寸和食物分量是否会引起消费者反感等,将有助于保证消费者用餐满意的前提下降低浪费。
第三,有效的干预对策依赖于政策制定和社会行动支持。食物可持续消费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最基本的领域,也是餐饮企业实现绿色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应当立足实际,依据餐饮浪费具体情况和本土消费者特点,从问题识别、政策制定、科学立法、宣传引导、技术支持和监测评估等方面着手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推崇俭以养德的生活理念,倡导节约粮食、合理消费,促进消费者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到减少食物浪费的行动中,推动食物浪费干预对策的落实和推广。
第四,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差异,现有发达国家有关餐饮食物浪费的干预经验不能直接引用,需深入探索更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食物浪费干预方式,建立针对性评估机制并提供有效的行为干预对策,促进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决策和相关行动实施,推动全球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助力世界范围内食物浪费减缓和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