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振 杨春||中国粮食安全再认识:饲料粮的供需状况、自给水平与保障策略||《世界农业》2021年第8期
中国粮食安全再认识:饲料粮的供需状况、
自给水平与保障策略
作者:熊学振1 杨春1
作者单位: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文章刊发:熊学振,杨春. 中国粮食安全再认识:饲料粮的供需状况、自给水平与保障策略[J].世界农业,2021(08):4-12+32.
1 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与保障。近年来,有两方面原因提醒我们深化粮食安全认知、转变粮食安全思维,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这种认识,一方面缘于国际形势变化,中美贸易摩擦与全球性疫情蔓延均在不同程度冲击国际粮食市场秩序,区域性粮食危机叠加潜在不确定性因素致使粮食安全风险升高;另一方面缘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居民膳食消费结构升级,粮食安全的内涵从口粮安全层次上升到整个食物系统安全与营养安全的新高度,以饲料粮为代表的粮食结构安全问题引发广泛思考。在口粮绝对安全背景下,如何提升谷物自给率、保障饲料粮供给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问题。在重新认知粮食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有效化解饲料粮供需矛盾、筑牢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肉蛋奶与水产品的稳产保供是“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焦点与核心,是推动国内粮食安全认知转型食物系统安全认知的必要基础。畜产品消费需求扩大将助推饲料粮资源需求刚性增长,我们应当立足粮食安全之需,牢牢抓住饲料粮供需这一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饲料粮需求方面,测算方法主要有基于畜产品产量的需求法与基于粮食总产量的供给法(或平衡表法)两种。需求法往往是通过畜产品产量、饲料粮转化率等参数计算需求量。黄季焜采用中国农业政策分析模型对食物供需特征进行模拟,认为模拟期间中国对肉类和其他副食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将刺激饲料粮需求增长,2010年饲料粮(仅包括粮食)需求为18100万吨,2020年饲料粮比例达到42%左右;李国祥估算了饲料粮消耗系数与畜产品产量,预计2020年全国消耗饲料粮34700万~37800万吨。此外,程国强等、陈永福、韩昕儒等、谢高地等在研究中都使用了需求法进行饲料粮需求预测,模型结构、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参数设计都对测算结果影响较大。供给法的原理是在粮食总供给中减掉饲料粮以外的粮食需求来得到饲料粮需求,饲料粮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因此供给法亦可用于饲料粮供给测算。中国的饲料粮供给量是多少?一种测算方法是基于各种原粮及副产品的产量确定用作饲料粮的比例,然后加总得到饲料粮供给量,如程国强等、胡向东和王济民;另一种测算方法是上述供给法对非饲料粮逐一核减得到,如冉娟。此外,也有学者直接确定饲料粮的大体比例或者用玉米、高粱、大豆等谷物、豆类产量衡量饲料粮供给量,如谢高地等用玉米、豆类、薯类的生产量表示饲料粮生产能力。已有研究对于把握中国饲料粮供需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但很少把饲料粮单独提出放在整个粮食安全的高度开展专门研究,且不同测算结果差异明显。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饲料粮的供需状况与自给水平。值得注意的内容有:一是在测算饲料粮生产规模时采用了分品种投入法、总产量核减法、直接系数法三种方法;二是对饲料粮转化率的测算考虑了仔畜与母畜耗粮计算全生产综合转化率;三是对饲料粮需求的测算采用需求法、供给法分别得到理论需求量和实际消费量;四是把进口畜产品折算为饲料粮的间接需求,全面计算饲料粮总需求;五是从需求、消费两个维度测算自给水平并进行综合分析。此外,本文从五个角度提出以饲料粮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建议,对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饲料粮生产规模测算
狭义饲料粮概念仅包括可用作饲料的粮食,广义饲料粮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粕类、糠麸、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等粮食加工副产品。本文选择广义饲料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分品种投入法、总产量核减法、直接系数法计算饲料粮的生产规模。
(1)分品种投入法
饲料粮涉及种类繁多,但玉米、豆粕、薯类、糠麸占有绝对比例,尤其是玉米作为最重要的饲料原料,有“饲料之王”之称。因此,以可饲用的玉米、薯类及豆粕、糠麸产量衡量饲料粮产量具有实际意义。
(2)总产量核减法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粮食利用途径多样,但最常见的用途包括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总产量核减法拟用全部粮食产量扣除口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以得到饲料粮的可供给量。
(3)直接系数法
直接系数法是通过确定饲料粮可供给量占粮食产量的大体比例,然后以此估算饲料粮供给量的一种方法。众多机构与学者基于模型等其他方法估算了粮食饲用消费比例。其中,美国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所估算2001年中国粮食饲用消费比例为46.81%,此后有一定波动;程国强等测算出中国粮食饲用消费比例由1980年的18.53%增长至1994年的30.16%,且预计到2000年达到35%左右;黄季焜也发现饲料粮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14%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27%,并且到2010年、2020年分别增长至38%、42%。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肉类产量变动情况,认为中国粮食饲用比例由2001年的35%增长至2019年的41.3%。
2.1.2 饲料粮需求规模测算
(1)饲料粮转化率
饲料粮转化率是计算饲料粮需求规模的关键参数,本文结合不同品种的生长特征和饲养特征,确定各品种的饲料粮转化率计算公式。其中,生猪的饲料粮转化率考虑了不同养殖阶段的差异性并引入仔猪和母猪的饲料粮消耗量,计算生猪全生产综合转化率;肉牛、肉羊则考虑不同生长阶段饲喂结构的差异,在分别测算仔畜期和育肥期转化率的基础上加权计算。水产品的转化率参照已有研究确定为0.4,由于天然捕捞类水产品不消耗饲料粮,故仅统计人工养殖水产品的饲料粮消耗量。
(2)饲料粮的需求量与消费量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计算饲料粮需求规模,将其划分为理论需求和实际消费两种情况:一种是采用需求法以饲料粮转化率和畜牧渔业产品产量计算饲料粮的理论需求量,另一种是采用供给法以饲料粮供给量表示实际需求量,也可以称作消费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畜禽及水产品的养殖过程并不完全按照理论饲料粮需求量饲喂,特别是散养模式下作物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都是重要的饲喂原料,直接压低了饲料粮的实际需求量,因此第二种方法更能说明饲料粮的实际消费水平,而前一种方法则侧重分析饲料粮的理论需求规模。
此外,对于饲料粮需求量和消费量的计算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分别计算饲料粮的直接需求(消费)和间接需求(消费)。其中,间接需求(消费)是把畜产品净进口量折算为饲料粮的间接需求(消费)量,进口畜产品相当于间接进口饲料粮。由于禽蛋、水产品的进口比重很低,这里仅考虑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及奶类净进口量的饲料粮需求(消费)量。饲料粮的总需求(消费)为直接需求(消费)与间接需求(消费)之和,直接消费包括饲料粮产量和净进口量。
2.1.3 饲料粮自给水平测算
如何衡量饲料粮自给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饲料粮自给率的概念认知和方法选择的差异都会对测算结果造成重要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以饲料粮产量占需求量和消费量的比重计算自给率。
(1)需求自给
需求自给是以饲料粮产量占需求量的比重计算自给率的方法。这里延续前文思路,分别考虑直接需求和总需求两种情况。
(2)消费自给
消费自给是以饲料粮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计算自给率的方法。这里在考虑直接消费自给的基础上,同样引入间接消费计算总消费自给。这一方法充分考虑了饲料粮的进出口状况,更能够说明饲料粮的对外依赖情况和国内自给水平。
2.2 数据来源
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消费量、啤酒产量、畜产品与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白酒、酒精、味精产量数据来自《中国轻工业年鉴》,饲料粮转化率由《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耗粮数量、仔畜重、主产品产量等数据计算得到,畜产品及各类饲料粮等贸易数据来自FAO。
3 中国饲料粮供需状况与自给水平分析
3.1 饲料粮生产规模
基于分品种投入法、总产量核减法、直接系数法分别测得的饲料粮生产规模均呈增长态势,并且在近几年总体产量相对稳定(图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走势基本一致,饲料粮供给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分品种投入法和直接系数法计算出的饲料粮产量十分接近,且后者的计算结果要略高于前者;分品种投入法与另外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变化轨迹呈“X”状,经历了由差距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2001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先后迈向50000万吨、60000万吨两个台阶,2004—2015年实现“十二连增”,特别是2019年玉米产量已达到2011年的2.29倍,为饲料粮生产供给规模扩大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口粮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也在助推饲料粮占比增加,2011年玉米产量超过稻谷、小麦,成为三大主粮之首,这些因素都在助推和保障饲料粮生产供给增加。
三种方法测算得到的饲料粮产量各具意义,但为便于后文分析,这里在综合考虑各方法特征的基础上,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认为直接系数法同时考虑了粮食产量和畜牧渔业产品产量变动,故采用直接系数法的测算结果作为饲料粮产量代表值。根据这一测算方法,中国饲料粮产量由2001年的15842.2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7416.72万吨。
3.2 饲料粮需求规模
饲料粮的市场需求受养殖规模、畜种结构、饲喂模式、技术进步等多方因素共同影响。基于畜牧业渔业产品产量和饲料粮转化率测算发现,随着畜牧渔业生产规模扩大和饲料粮转化率升高,饲料粮直接需求大幅增长,与此同时,畜产品进口增加直接推动饲料粮间接需求同步攀升。
3.2.1 畜牧渔业生产变化
畜牧渔业生产规模扩大是饲料粮需求增长的先决条件。2001年以来,中国畜牧渔业在产能增长、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畜产品的供给水平已经彻底扭转改革开放初期严重供给不足的状态,从“全面供给不足”发展为“总量供给充足,但存在区域性、阶段性、品种性供给过剩或短缺”的局面。其中,肉类生产规模由2001年的6333.90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8624.60万吨,2019年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猪肉产能明显下降;奶类在21世纪初的5年快速增长,但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长期不振;人工养殖类水产品一直呈现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且总体增速较快;禽蛋同样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在2004年产能就已达到272370万吨,到2019年继续增长至330900万吨(图2)。总体来看,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均取得了明显增长,在有力解决中国居民动物蛋白营养需求的同时拉动饲料粮需求大幅增长。
3.2.2 饲料粮转化率测算结果
养殖方式和生产技术是影响饲料粮转化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改变了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促使饲料粮投入增加;另一方面,生产技术进步也可以通过提高饲料报酬在一定程度降低单位产出的饲料粮投入。但总体来看,2001—2019年的饲料粮转化率呈动态提升态势(表1)。
3.2.3 饲料粮的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
从直接需求来看,养殖规模扩大、单位产出的饲料粮投入增加驱动饲料粮需求增长,2018年饲料粮需求量增长至33018.76万吨,2019年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饲料粮需求回落至30915.98万吨;从间接需求来看,畜产品进口规模激增造成饲料粮间接需求快速增长,猪、牛、羊、禽肉的净进口量由2001年的14.10万吨扩大至2019年的559.84万吨,奶类净进口量从2001年的15.29万吨扩大至2019年的259.17万吨,由此直接带动饲料粮间接进口量由2001年的38.13万吨扩大至2019年的1594.37万吨。综合两方面来看,2019年中国饲料粮总需求已较2001年扩大1.56倍,达到32510.35万吨,占当年国内粮食总产量的48.97%,在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已有众多学者对饲料粮需求量进行了丰富的测算或预测研究,多数学者认为2020年中国饲料粮需求量处在26000万~30000万吨,本文测算的直接需求结果与之比较接近,在叠加间接需求的情况下,测算结果处在现有研究中相对偏高的水平(表2)。
3.3 饲料粮自给水平
当前,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品种是大豆、玉米等饲料粮,在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是饲料粮的自给水平和保障能力。此处沿袭前文思路,从饲料粮产量占需求量与消费量的比重两方面分析自给率问题,兼论考虑饲料粮间接需求时的自给率变化。
3.3.1 产能增长驱动需求自给能力提升
需求自给能力是饲料粮产量对饲料粮理论需求量的保障能力。从图3可以看出,饲料粮需求自给率在2001—2015年波动上升至80%以上,说明这一时期饲料粮产量增长促使饲料粮理论需求量的满足水平上升,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标准化养殖发生重大转变,畜牧业由多元的农业废弃物饲喂结构向依赖饲料粮生产投入转型,国内饲料粮产量已经可以在80%的程度上满足现行畜牧渔业生产规模的饲料粮需求;2015年后的需求自给能力变化处停滞状态,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玉米产量增长不振,饲料粮生产供给能力处于发展瓶颈期,而2019年的陡然上涨则主要是受非洲猪瘟疫情抑制饲料粮需求所致。在考虑进口畜产品转化的饲料粮间接需求后,饲料粮总需求自给率较直接需求自给率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也在加大,到2019年总需求自给率要低于直接需求自给率4.3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伴随饲料粮产量增长,饲料粮自给能力大幅提升,国内饲料粮生产规模日益接近理论状态的饲料粮需求规模。
3.3.2 进口增加促使消费自给水平下降
消费自给水平反映的是饲料粮产量对实际消费量的支持水平,也可以说明饲料粮的对外依存程度。尽管饲料粮产量增长为满足饲料粮需求提供了更多保障,但从饲料粮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饲料粮净进口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明显升高。随着大豆、玉米及其他替代品净进口增长,2001—2015年饲料粮消费自给水平出现大幅下降,说明这一时期国内饲料粮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上升;2015年许多饲料粮进口量突破峰值,当年饲料粮消费自给水平降至历史低点,但在此后多数饲料粮品种进口回落促使消费自给率反弹。可见,饲料粮消费自给率在研究期内下降约20个百分点,较高的饲料粮对外依赖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威胁。不仅如此,叠加间接消费的总消费自给率较直接消费自给率的差距也在持续拉大,2019年的总消费自给率已不足70%。分析认为,消费自给下降的主要因素在于饲料粮进口增加,进口饲料粮占国内饲料粮的供给比重大幅提高。
3.3.3 饲料粮自给水平的综合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自给与消费自给呈反方向走势,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饲料粮的自给率问题?第一,需求自给强调相比理想需求状态的饲料粮供给缺口问题,这个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由农作物废弃物和进口弥补,消费自给则强调现行饲料粮实际消费水平上的饲料粮缺口问题,这个缺口可以直接等于进口量,两者差异的根源在于对饲料粮需求或者消费的概念认知、计算方法有所差异。第二,需求自给与消费自给总体呈“X”状走势,当需求自给低于消费自给时,饲料粮总供给量(国内产量与净进口量)低于直接需求量,说明总供给无法满足总需求,这一阶段的畜牧渔业在一定程度还需要依赖饲料粮以外的农作物废弃物等满足饲用需要,而当需求自给高于消费自给时,饲料粮总供给量已经超过直接需求量,出现了饲料粮总供给过剩的局面,这也恰好符合国内玉米等粮食作物“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问题。
基于两个自给率的综合分析可以认为,中国饲料粮产能增长和进口增加基本解决了供给不足的问题,饲料粮生产和需求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的改进促使饲料粮投入大幅增加;然而,在饲料粮总供给中,进口饲料粮比重快速扩大,特别是不易观察的间接进口增速提高,中国饲料粮总供给规模已超过理想状态的需求规模,饲料粮已经从供给不足变为“高位供给、高位进口”并存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饲料粮存在生产结构不合理和市场竞争力乏弱等问题。
4 以饲料粮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将进一步扩大动物蛋白消费需求,中国畜牧业生产扩张和规模调整势必对饲料粮数量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在口粮供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需要特别注重以饲料粮安全保障粮食安全。
4.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饲料粮安全问题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彻底转变粮食安全的认知观念,廓清“唯口粮安全论”的思想迷雾,真正认识“谷物基本自给”的深刻含义。过去,居民食品消费完全以口粮为主,保障粮食安全就是保障口粮安全,但现阶段的居民食品消费已日趋多元、营养、健康,各类畜产品、水产品已成为居民“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必然向整个食物系统的大粮食安全观转型。非洲猪瘟疫情引发的猪肉供给波动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这充分说明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意义。饲料粮安全是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础条件,实现“猪粮安天下”的目标需要以饲料粮安全为前提。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1130万吨,同比2019年增长135.91%,刺激国内再度绷紧粮食安全之弦,而这实质正是饲料粮安全问题。
4.2 权衡进口结构,协调进口饲料粮与畜产品的关系
当前,中国正面临畜产品需求增长与饲料粮生产比较优势下降的矛盾,饲料粮供给能力难以满足畜产品增长所引发的饲料粮需求增长,饲料粮与畜产品都占据重要的进口比重。中国的饲料粮和畜产品生产规模都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发展畜牧业以保障畜产品基本自给和提升主要饲料粮自给率是两个难以同时实现的目标,中国面临扩大饲料粮进口以替代畜产品进口、扩大畜产品进口以替代饲料粮进口的关系问题。因此,在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背景下,中国需要特别协调进口饲料粮和进口畜产品的数量、结构关系,充分核算两者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科学评价现有进口结构的利弊关系,有效保障饲料粮安全和畜产品稳产保供目标。
4.3 调整畜种结构,发展优质牧草产业
中国在畜牧业生产结构上存在“一猪独大”,在饲料粮生产上存在玉米“一粮独大”,在蛋白饲料供给上存在大豆“一豆独大”,畜牧业和饲料粮仍处一元发展格局,既抬高了供应风险,也不适应“多元特色”的消费需要。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走多元化的畜产品、饲料粮供给道路,积极调控生猪产业平稳有序长效发展,切实扩大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生产规模,实施“稳猪扩牛羊”和优质高产现代牧草生产体系建设行动。在畜种结构方面,既要保护生猪基础产能,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充分调动牛羊养殖积极性,提高牛羊肉在肉类生产供应中的比重;在饲草饲料方面,扭转蛋白饲料高度依赖大豆的局面,积极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牧草产业,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农区高标准基本草田,鼓励发展粮草轮作、农牧结合,提高优质牧草的供给能力。
4.4 拓展进口渠道,创新国外资源利用方式
多元化的进口途径和渠道是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有效方式。不进口不等于安全,粮食安全不能够用自给率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适度利用国外资源保障国内供给也是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应当积极拓展进口渠道,创新对国外资源的利用方式:一是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农业国际分工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合作主动权与参与话语权;二是坚持进口多元化,积极拓展更广的进口渠道与更丰富的产品替代类别;三是积极创新进口模式,通过发展海外耕地投资、拓展海外农业合作等方式创新对国外资源的利用方式。
4.5 强化市场监管,建立现代新型饲料粮储备体系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是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国作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人口大国,对饲料粮资源需求体量大且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但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成为国家饲料粮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具备系统性、科学性与高度准确性的市场监管与预警机制,及时洞察饲料粮生产状况与市场供需态势,能够为市场参与主体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此外,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但聚焦饲料粮储备方面的建设仍有不足,存在储备成本高、储备管理难、储备技术弱等问题,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仓储虚报、空库无粮等现象较多,有必要适度引入饲料粮储备市场化与竞争化原则,建立现代新型饲料粮储备制度体系,以新型、先进、现代的饲料粮储备体系进一步巩固国家饲料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