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荣高| 基岩山区特殊条件下预测、监测与管理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致力于土壤、地下水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技术传播与推广。关注我们,带你领略埋藏深处的风景,邂逅水与土的羁绊。
——地下水环境网(groundwater_Z)
近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公开征求意见稿,因工作需要,较为关注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导则修订稿对特殊类型的项目给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要求,以下简要分析,以飨读者
一、加强了包气带预测要求
二、简化监测更加务实
三、一些实际案例
如下图1所示,某建设项目位于志留系相对隔水层中,而该区域地层走向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向北西,且岩层为缓倾,含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分布(见剖面图1),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监测井设置(钻孔岩心照片如下图3所示),而该监测井终孔深度为127m,钻孔揭穿项目所在页岩隔水层(S2mb)时,岩心完整,只有当钻孔揭穿下伏岩溶含水层(S2ma)时才有水。也就是包气带厚度超过了100m,且根据岩心照片可以看出,拟建项目场地本身位于缓倾的志留系页岩隔水层中。
结合以上实例可以解读新增的12.3.3这条,从这个项目区域水文地质图可以看出,该区的岩溶含水层的岩溶裂隙及管道主要是沿着顺层裂隙发育(图2),从图2中暗河泉点出口处的红砖房可以看出,泉点出口为缓倾灰岩层间裂隙,根据对暗河泉点出口处上游的监测井和泉点监测井水质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泉点的水质与上游污染源之间的水质相关性更为明显,该区在泉点与污染源之间布设了监测井,但监测井监测到的污染源信息并没有泉点明显。即污染源正下方的监测井监测到的特征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低于泉点监测到的特征污染物,由此表明,污染源泄漏后顺着岩溶裂隙管道径流直接在暗河出口的泉点排泄,而位于污染源与泉点之间的监测井监测到的是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并未能及时监测到特征污染物扩散。由此表明,在此类岩溶裂隙发育分布区,将地下水集中排泄泉点作为跟踪监测点更具代表性。
图1 某项目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图2 项目区岩溶发育分布示意照片
图3 项目区场地水文地质钻孔岩心照片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
END
————
往期推荐
🔗
解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新旧变化情况对比
曹广祝 | 新时期地下水环境管理建议
商务合作/投稿请添加客服微信:水土不服(groundwater_w)
扫描二维码
添加客服微信
水土不服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