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故事|“失声”的尘肺病人,束手无策的社会

董知函 中南屋 2023-03-25


我叫董知函,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剑桥国际高中。首次接触到中南屋时,我就对“尘肺病”项目充满好奇,于是兴致冲冲地找了我们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


但是,或许是担心我的一时兴起,升学指导老师向我“质问”到:“这个社会问题真的存在吗你为什么感兴趣你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不要只是为了最后的文章,你想清楚了再去参加吧。”


的确,当时的我并不足够了解尘肺病。不过,在我看了纪录片、读了文献资料、一个月的案头调研后,我参加尘肺病项目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怀着升学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我来到了江西萍乡。




不止疾病,尘肺病更是个社会问题



“尘肺病是一个只有穷人才会得的病,得了会越来越穷。”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他们缺钱,所以“卖命”,所以患病。而他们的子女,则又因为没有接受好教育的钱,所以做苦力……恶性循环似乎无休无止,在家庭中轮回。


轮回的悲剧,“共谋”的雪藏。尘肺病病人的数量庞大,要知道非常容易,却没人愿意去收拾这个“烂摊子”。而尘肺病人,生活虽然窘迫,却容易满足。因此最后,没有人戳破窗户纸,刺激暗淡的希望。


很长时间里,我都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这次调研的经历告诉我: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因为现实的真相社会底层的好好活着已经不易比如,在我们走访的一个尘肺家庭中,丈夫身患尘肺病,失去劳动力;妻子眼睛不好,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儿子得了癌症,后因车祸去世,却没有任何补偿;儿媳妇也因此离家,留下了两个孩子。天灾人祸面前,这一家仅能靠低保生活。对于这户家庭,该怎么“授人以渔”?给钱,虽然无奈,却可能是短期内最实际的。


▲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入户尘肺家庭|图源:任老师


因此,Nancy老师会说:“公益是一件专业的事情”。哪怕是“授人以渔”,也不能“放之四海皆准”,深入、专业的调研不可或缺。


▲和当地尘肺病患者共同在听村长的讲话|图源:任老师




在他们的伤口中寻找答案



在采访的时候,大多尘肺病人的妻子都含着泪光,她们强装的坚强,与她们的无助一体两面。可能有时候,她们也不是不想配合我们,也并非拒斥帮助,而是要揭开伤口,太不容易。


项目第五天,我们去了自闭症儿童活动中心。在这个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装了将近20个人。进入房间后,我们与他们,面面相觑,沉默无言。


我尝试与其中的一个小男孩对话,他看看我,又看了看房间的另一个角落,转开了头。对话以沉默开始,又以沉默结束。面对不愿多说一句话的自闭症孩子,谁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来“暖场”。


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在外上班,孩子长期缺乏陪伴,只因为独自留家很危险,他们“被迫”送到了活动中心。在那一层楼里,楼梯用一扇门隔开,门上安了锁链,铁质窗户隔绝了窗外的一切。顿时,一股无力感涌向我心头:自闭症孩子的未来,好像就被“锁”在这个封闭的教室里。


▲生活在六楼的自闭症儿童|图源:董知函


在我看来,自闭症儿童和尘肺病人很像,他们都是弱势群体的缩影:他们都需要帮助,但都“失去了声音”。这正如大小老师所说:“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得到自己该得到的权利那是一个集体失声的时代”


然而,和“失声”一样残酷的,是帮助他们的力量,大多不了了之。


我总希望可以帮助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但因为种种阻力,调研的过程可能充满了痛苦发现伤口却只能任其恶化。而束手无策的感觉真的不太好。因此,调研的过程中,我好几次想到了曾在中南屋的一篇人物故事中看到的一段对话:


“每做一次相关调研,我就觉得这个世界又糟了那么一点儿。”

“你要相信你现在做的事,正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改变的意义,并非“一劳永逸”。也许我不能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尝试着让这个世界一点点地变得更好。一个微笑、一块西瓜、一条项链、一次拥抱,都弥足珍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同行的一个男生叫张弛,他参加该项目的原因,更多是帮助尘肺病患者,而不仅仅是发表文章。文章固然好,固然重要,固然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是他也不想止步于此。他说:他希望可以有一个类似于除草机的机器,帮助杀菌等等,最后运用到尘肺病人自己经营的农场,以此来帮助到他们(我不学工科也不太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可能说的不对 ,谅解一下)。他的话不禁让我思考: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我想我们从学校中走出来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社会


在一次入户采访的时候,我们的对象是一位大学生,她是尘肺病人的女儿。她爸爸妈妈把她保护得很好,她很坚强,也很善良。她说她想当一名老师,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去帮助别的有需要帮助的人。我和她年龄相仿,但“区别”太多、经历太不同。那天,我不禁感叹我所得到的一切——我是多么幸福!


在和她聊天时,我戴了一条项链,她很多次都看向我的项链,我想也许是她很喜欢。于是,趁着采访结束后拿资料的机会,我把这条项链送给了她。当时,我说不清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也不知道这样会不会给她压力。但是,少年的我总少不了热血沸腾的时刻。我想,那条项链是一把“钥匙”,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的话,就是希望她可以用这把“钥匙”打开世界的大门,永远热爱生活,永远被爱包围。


▲和女孩的采访|图源:任老师


在回杭州的高铁上,我想起中南屋常常提及的一句话:“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是一群人可以。”


这一切从中南屋开始,以中南屋带给我的一切结束。


▲最后一次开花果山会议(就尘肺病问题的深刻讨论会)❤️|图源:叶芯彤



-END-



作者 | 董知函

中南屋暑期尘肺病项目学员




更多调研故事:

人类是反派,而大象是受害者,对吗?

去新疆调研性教育,是种怎样的体验?

16岁,踏上南京“治水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