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故事|在新疆做实地调研,我都经历了什么?
2021年的7月,骄阳似火,同样火热的是怀着好奇和忐忑之心的我,西行五千多公里远赴新疆喀什,参加中南屋组织的“新疆喀什公益调研项目”。如今调研结束,我想用4个“mang”字,记录下这次调研的点滴。
两眼一抹黑
在去之前,我对新疆喀什的了解非常有限,或者说我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十分有限。
其实,虽然只有15岁,但我也去过了不少国家。我看到过美国的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的毛利人的生活,国内也去过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但这些更多是旅游度假,和目的地不过只有浮光掠影般的接触。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到底如何,我并不了解。
除了对项目地本身的“盲”,很快,另一个“mang”接踵而至——对项目的“茫”然。
茫然不知所措
这种“茫然”令我惴惴不安:项目开始前,我对我要去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开始调研,怎么形成有用的成果等等一系列问题懵懂不知。
之所以报名参加这个项目,完全是因为我告诉我的升学顾问——我对社会学有兴趣,而他从专业角度向我推荐了中南屋项目以及项目创始人黄泓翔导师。
这种知识能力上的无助感一度让我很是崩溃。所幸的是,中南屋的项目在实地考察前就组织我们进行了几轮线上学习,从理论角度教了很多方法,同时又组织我们查询阅读了相关资料,模拟练习了采访。
随后,我加入了一个课题组,带着我们小组几番讨论出来的初步选题(当时觉得心里稍微有了点底),就“勇敢”地出发了。
▲第一次见到当地助教
在现实面前,是横冲直撞,还是迂回前进?
事实证明,我“天真“了。
正如黄老师课上讲得那样,实地调研的特点就是真实、直接,不能预设结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调研方向。
因此,当我真真切切地站在喀什街头,耳边听到维族儿童用标准普通话讲话、唱歌的时候;当我走在街头巷尾,看着那些大城市里也有的、耳熟能详的品牌商店的时候;当我可以快速切换、使用网络或者移动通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之前在五千公里以外的空调房间里讨论出来的种种调研方向和课题,实在是太想当然了。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黄老师之前强调的“大量”阅读(100篇以上)是为“价值维度”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实地调研则是“可行性维度”的落实和延展。两大维度的结合,通过反复选择,尝试和推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项目目标。
随后的几天,我和我的小组成员们陷入了到底做什么的“恐慌”中,每天不停地开展大量讨论。而正是这种压力,反而让我们一定程度上学习了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观察、去发现的能力。
终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次与助教与维族青年闲聊中,我们发现有维族文盲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存在。他们是上世纪某次文字改革失败的“见证者”,处于不认识目前社会通用的维语和国语的尴尬境地。他们所面临的最现实直接的困难之一,就是无法去医院看病看处方看药品说明书。
刚发现有这个情况存在的时候,我们整组都很兴奋,摩拳擦掌地在喀什大巴扎附近进行了街访。然而,我们却几乎没找到什么有用的素材。这让我们开始怀疑——这个群体,真的普遍存在吗?
随后,在和深喀工作站老师的讨论中,我们很快意识到,在喀什城区或者贸易市场这些市场化进程比较好的地方,文盲老人的确可能比较少。于是我们很快做出决定,转向更为贫困落后的地区调研。
果然,在喀什下面的伯乡,乡领导韩老师告诉我们,当地有七八成老人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年纪已在五、六十岁,重新学习不太可能,而日常生活因为看不懂文字也带了很多不便。
随后发生的事情更让我印象深刻。在驴宝贝项目捐赠仪式的时候,我们亲眼看到一位文盲老人要靠志愿者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翻译捐赠表格上的文字。那时,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助,也看到了我们选做这个调研课题的意义所在。
▲在大巴扎街访
蜕变过程中的打磨历练
确定了课题方向后,真正的“魔鬼训练”开始了。以严格著称的黄老师往往会用云淡风轻的口吻,把大家对想法批驳得一无是处——而我们又对此心服口服。几位助教更是尽心尽责,陪着我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每天晚餐以后,我们小组聚在一起,分享当天的采访收获,讨论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动笔、修改、重写……周而复始,似乎没有穷尽。
“你先去打个盹,我写完了叫你”、“晚上十一点集合开会哦”……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对话。那段日子,我见过凌晨四点的喀什,也见过累到倒头就睡的我自己;我见识了学术要求的高标准,也发掘了自己潜能的可能性。
从“盲目”到“忙碌”
在整个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做公益调研项目,并不是一场隔着屏幕的作秀;很多现实的现象和问题,是要靠我们在实地,通过一次次握手、交谈、思考来获得的。
这个选题还让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既然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存在,但是在做案头调研的时候,为什么几乎找不到相关的内容?
调研过程中,我渐渐找到了答案。在我看来,有不少社会问题或现象,在身边的人会熟视无睹,而外界若没有足够的深入了解,又不可能得知。所以,也许这正好也解释了有人质疑“不在自己小区捡垃圾,而要去非洲做环保”的公益理念。
我想,做公益——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不管何地何事,开始即好!”身边的公益也好,去陌生的地方开展公益项目也好,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开始行动!
我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当我在分享这个课题的时候,一个远在国外的亲戚问道:这个弱势群体,年龄大,人数少,不能产生大的生产力,为什么要选择帮助他们呢?
这个想法或许代表了很多带着功利目的做公益的人的想法,即用价值去衡量意义。而回应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中南屋青少年公益活动指导手册里的一句话:“公益没有特定的优先级,并没有哪个地方比其他地方更重要,也没有哪个问题比其他问题更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只有调动更多的人去关心、去实践,问题才有可能逐步解决;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公益话题,一个人才能长期坚持并得到成果。
喀什调研项目让我有了很大变化。从盲目的开始,到有思考的忙碌,中间可能只缺少一个契机,缺少一个点拨。而中南屋刚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激发了我的蜕变。
在喀什,中南屋给每个成员发了一件T恤,正面是“中南屋 CHINA HOUSE”,背面是“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我很喜欢这件衣服,更喜欢它“心怀中国,肩负世界”的理念。
中南屋为我指引了成为世界公民的道路。我正从我的舒适区里走出来,脚踏实地地前进!
-END-
作者 | 陈芯颖
中南屋暑期新疆项目学员
更多调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