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综述 | 皮层内外,无线自由——无线神经记录系统是脑机接口重要爆发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Author SCIS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常洪龙教授团队的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吉博文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刘景全教授团队,联合撰文从系统层面剖析了植入皮层表面和深脑的无线神经记录系统现状,指明了脑机接口器件发展趋势和关键挑战。综述文章发表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文章全面总结了皮层外和皮层内无线脑电信号记录系统的最新进展,贯穿了高密度神经采集电极、低功耗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无线数据传输方式、供电方式和高可靠系统封装的全技术链条。其中,采集电极主要阐述了皮层电极、犹他电极/类犹他电极阵列和密西根探针三类典型代表,在植入区位上由皮层外向皮层内逐步递进;集成电路部分包括信号处理单元、控制器和其他必要的基础电路,根据系统集成度可分为模块化分布式、折叠式、专用集成电路式和超紧凑式等结构方案;无线通讯方案包括射频、红外、超声等,而数据传输速率与脑电信号采样率和通道数直接相关;供电方案包括普通电池、无线充电电池、无线供电等,具体采用何种供电方式,需要综合考虑系统功耗,通道数,信号质量,传输方式和设备体积等因素;系统封装不可忽略,需通过防水性和气密性测试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外壳需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以保证植入安全性。
皮层内外无线神经记录系统的组成、趋势和应用。图片来源及版权:《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及论文作者。
由于人脑有超过800亿的神经元,现有系统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细胞数量还远远不够,因此无线植入式神经记录系统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作者总结了六大关键性挑战:
(1)高密度电极与电路如何稳固连接,高通量神经信号如何高保真放大滤波、模数转换和进行算法处理;
(2)高通量数据无线传输存在巨大挑战,常用射频技术往往受到功耗和发热的限制;
(3)信号处理和无线传输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同时上万通道无线神经记录系统的安全无线充电功率还远远不够;
(4)高通量无线传输和高功率供电导致发热问题严重;
(5)高密度无线神经记录系统还需要在结构和系统组件集成化方面进一步发展以实现小型化;
(6)无线神经记录系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期植入人体缺乏可靠性验证。
植入式无线神经记录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强,多学科融合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涉及微纳制造、微电子、通信、能源、生物医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系统级无线神经记录工具正朝着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有望在医疗健康、人机交互、教育娱乐、军事应用等领域大有作为,必将成为下一代脑机接口重要爆发点。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西北工业大学吉博文副教授和研究生梁泽凯;西北工业大学常洪龙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刘景全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吉博文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
包括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器件,可穿戴柔性传感与人机交互。
论文信息:
Ji, B., Liang, Z., Yuan, X. et al. Recent advancesin wireless epicortical and intracortical neuronal recording systems. Sci.China Inf. Sci. 65, 140401 (2022).
DOI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11432-021-3373-1
仅用于学术交流,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管理员即时删侵!
更多阅读
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创新企业诺尔医疗NeuroEchos获得亿元融资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社区交流群,
探讨脑机接口领域话题,实时跟踪脑机接口前沿。
加微信群:
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加QQ群:913607986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助力脑机接口发展
点个在看祝你开心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