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克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起源——施宏俊的4月书单

施宏俊 芒格书院 2023-08-30


乌克兰作为一个地域、国家与民族,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如何界定乌克兰的地域构成,乌克兰作为一个民族是怎么形成的,乌克兰国家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大多不甚了了。关于这块土地上的曾经的族群(斯基泰人、斯拉夫人、维京人、哥萨克人……),它曾经的统治者(立陶宛-波兰、蒙古、俄罗斯……),包括曾经的城市、河川与征战,它们都有着怎样的故事?

时至今日,这段历史依然有着非常多值得今天的我们阅读、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在4月的书单中,我们将探寻乌克兰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起源,从历史中来找到对当下问题的启示。



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一度成为杀戮的战场。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欧洲之门》


乌克兰的起源故事

01 | 公元前5世纪到7世纪:从斯基泰人到斯拉夫人

今天我们所谓的“乌克兰”这块土地,大致而言就是黑海以北,第聂伯河两岸,从海岸、稀树草原到森林的广袤土地。这是一块东西连接欧亚大陆、向北直至当年的黑暗森林的土地,被称为“欧洲之门”。作为希腊文明时代的蛮荒地带,关于这块土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而最早的城市奥尔比亚就是希腊的殖民城市。公元前5-前4世纪,当地的居民是斯基泰人——一个起源于伊朗人的多族群的部落混合体。

公元前770-前100年的希腊人定居点

(来源:《欧洲之门》)

取代斯基泰人统治这块土地的,是萨尔马提亚人。公元4世纪开始,来自亚欧大陆和东欧地区的部族大规模流向欧洲中部和西部,被称为“迁徙时期”。包括日耳曼血统的哥特人、来自蒙古草原的匈人在内的入侵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同时也终结了乌克兰这块土地上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等对黑海大草原的控制。

6世纪初,斯拉夫人出现在拜占庭帝国北部边界,并迁入巴尔干地区。斯拉夫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到前3000年就进入了欧洲,他们主要的家园就是黑海大草原以北的森林地带。当时,喀尔巴阡山脉以西有12个斯拉夫部落,定居点最北到拉多加湖(临近圣彼得堡),东至伏尔加河上游和奥卡河,南到德涅斯特河下游和第聂伯河中游地区。这些斯拉夫人是今天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其中的西斯拉夫人是今天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斯拉夫人是今天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前南斯拉夫人的祖先。12个斯拉夫部落中,有7个生活在今天的乌克兰境内。

与此同时,7世纪初,来自北方里海草原的阿瓦尔人入侵乌克兰地区,从阿瓦尔人手中接过黑海大草原统治地位的是保加尔人,之后是哈扎尔人。哈扎尔人控制了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在7世纪末建立了相对的和平。基辅建立于6世纪前,后来成为哈扎尔人地区最西部的前哨。关于基辅的一个传说是,这个城市是由哈扎尔人的统治者建立的。

02 | 8世纪末-11世纪下半叶:维京时代

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开始入侵今天的乌克兰土地。维京人来自今天的瑞典、挪威和丹麦。当时的文明世界将维京人称为罗斯人。“罗斯”一词有斯堪的纳维亚根源。随着时间流逝,“罗斯”先是成为维京王公部属的统称,后又成为乌克兰土地所有子民的统称,最后成为国土的名字。事实上,“罗斯”和“斯拉夫”在10-11世纪期间指的是同一个族群混合体。

882年,维京人群体爆发对基辅的争夺,被史书称为“奥列赫”的赫尔吉夺取了基辅,被视为基辅的第一位大公。972年,“最后的维京人”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勇者”)战死在第聂伯河险滩,乌克兰维京时代终结。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980-1015年在世)是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儿子,被冠以“大帝”称号。989年,弗拉基米尔进攻克里米亚,后又进攻拜占庭,其目的是要求得到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与拜占庭联姻。在军事压力下,拜占庭满足了联姻要求,弗拉基米尔则保证改宗基督教。从此,基辅公国不再与拜占庭开战,并向来自地中海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敞开了大门。

《弗拉基米尔大公受洗》,维克托·瓦斯涅佐夫 绘

弗拉基米尔的儿子就是“智者”雅罗斯拉夫(1019-1054在位),他也被称为“立法者”和“建造者”。雅罗斯拉夫除了修建教堂和支持基督教外,还扶持教育和学术。他“专于阅读,焚膏继晷”。

03 | 1054年-13世纪:“智者”之后的基辅公国

“基辅罗斯”一词是由19世纪的学者创造的,意为10-13世纪以基辅为中心的政治体。

1054年,雅罗斯拉夫去世,这是基辅罗斯历史上统一国家时代的终结,是又一个纷乱征战时代的开始,并由此催生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今天,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声称雅罗斯拉夫是他们国家的开创者,他的头像也同时出现在两国的纸币上。

乌克兰纸币上的雅罗斯拉夫

俄罗斯纸币上的雅罗斯拉夫

雅罗斯拉夫把国土分封给儿子们,长子继承基辅大公,其他儿子则治理各自的公国。基辅大公和统治切尔尼戈夫和佩列亚斯拉夫的王公组成了三头政治。波洛茨克王公位于今天的白俄罗斯境内。

第五个王公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于1155年在自己的出生地苏兹达尔(今俄罗斯境内)建立了政权,将府邸迁到了弗拉基米尔。1169年,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派兵夺取了基辅,并把公国的都城定在自己的地盘——弗拉基米尔。安德烈努力把弗拉基米尔建成自己的“基辅”。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是早期近代莫斯科大公国的雏形,进而成为近代俄罗斯的前身。

04 | 13-14世纪:蒙古时代

1238年,蒙古拔都可汗占领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1240年,基辅沦陷。

拔都可汗于1255年去世,5年后蒙古军队再次征服加利西亚-沃里尼亚公国。

1359年,立陶宛大公格季米纳斯的儿子率领立陶宛和罗斯军队击败了蒙古金帐汗国在黑海大草原上的诺盖鞑靼人部落,从此,立陶宛成为基辅罗斯的继承者和大部分乌克兰土地的统治者。

05 | 14-16世纪:近代乌克兰版图形成

立陶宛与波兰通过一系列协议在14-15世纪重新构造了乌克兰的边界。

卡列瓦联合——1385年,立陶宛大公约盖拉为了得到波兰国王的王位,在今白俄罗斯的卡列瓦签署一条敕令,与12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签署婚前协议,皈依罗马天主教(拉丁基督教,而非罗斯的东正教),推动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从此,罗斯在王国的地位式微。

1470年,立陶宛和波兰废除了基辅公国。10年后,基辅王公谋杀波兰国王的计划失败。

卢布林联合——1568年底,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在波兰东部城市卢布林召集各自的议会,商谈建立新联盟。1569年,双方签署协议,由此诞生波兰-立陶宛联邦,两国重新划定边界,大部分乌克兰土地归波兰,白俄罗斯留给立陶宛。卢布林联合将原乌克兰土地一分为二,即今天的乌克兰与白俄罗斯。

《卢布林联合》,扬·马泰伊科 绘

06 | 16-17世纪:哥萨克人

“哥萨克”来源于突厥语,可以指一名护卫、一名自由人或一名强盗。它最初来自北方立陶宛公国境内的定居地区,哥萨克中的绝大多数是乌克兰人。1570年代,它出现在册哥萨克,开始建立哥萨克部队。

在1601-1602年波兰与瑞典的战争、1611-1612年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1621年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哥萨克军队为波兰取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632年,哥萨克希望进入联邦议会参加国王推选的诉求被拒绝。1632年后的波兰-立陶宛王国政策把哥萨克人维持在一支小规模的边疆护卫队。1643年后,王国不给登记的哥萨克人支付报酬。他们被动作战,利益受损。1648年,哥萨克人酋长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领导了哥萨克人起义(“大叛乱”)。

哥萨克首任酋长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

赫梅尔尼茨基是17世纪乌克兰最重要的人物。大叛乱成功后,1648年12月,赫梅尔尼茨基在基辅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成为罗斯新领袖。哥萨克国由基辅、布拉茨拉夫和切尔尼戈夫组成。这个哥萨克国正好位于早年波兰和法国制图师称为“乌克兰”的草原地区。因此,哥萨克国被称作“乌克兰”。哥萨克分为20个团区,建立将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集于一体的体系。当然,此时的哥萨克酋长国还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员。

1654年,赫梅尔尼茨基与莫斯科沙皇订立《佩列亚斯拉夫条约》,1月8日,赫梅尔尼茨基在佩列亚斯拉夫向莫斯科沙皇宣誓效忠。

1658年9月,哥萨克国酋长维霍夫斯基(1657-1659年在位)在乌克兰小城哈佳奇召集了一次哥萨克会议。会议讨论了哥萨克国回归波兰国王治下的条件,由此达成的波兰-哥萨克条约被称为“哈佳奇联合”。由于各种原因,1659年,哈佳奇联盟失败,这标志着王国黄金时代的终结。从此,乌克兰被莫斯科、波兰和奥斯曼帝国所争夺。

07 | 17世纪后:莫斯科大公国

15世纪中,东方的莫斯科大公国强大起来。1476年,第一位自称沙皇的莫斯科统治者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从金帐汗国独立。沙皇发起了统一罗斯国土运动,吞并了若干公国,并向罗斯国土提出领土要求,其中包括了今天的乌克兰。

15世纪晚期,沙皇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就基辅罗斯的传承进行了争夺,莫斯科处于进攻一方。

16世纪初,立陶宛承认沙皇对原属立陶宛的斯模棱斯克和切尔尼戈夫的统治。这是莫斯科第一次在今天乌克兰的部分领土上获得统治权。

哈佳奇联盟失败后,波兰-立陶宛王国与莫斯科公国根据安得所沃条约将乌克兰沿第聂伯河一分为二。

18世纪开始,俄罗斯走上了成为欧洲超级大国的道路。俄罗斯帝国首席大臣亚历山大·别兹博罗德科曾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欧洲每发炮弹的发射都需要征得俄国的同意。

1721年,大北方战争以俄国的胜利结束后,彼得沙皇将莫斯科沙皇国改名为“俄罗斯帝国”,并自称为俄罗斯帝国第一代皇帝。

1768年右岸乌克兰发生叛乱,导致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

1772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夺取了波兰-立陶宛的一部分,普鲁士分得但泽,俄国得到东白俄罗斯,奥地利分得加利西亚。

1783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1793年,俄军渡过第聂伯河,占领东波多里亚,以及沃里尼亚的一部分,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和斯卢茨克。

1794年,白俄罗斯人在克拉科夫发动起义,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彻底毁灭了波兰,瓜分了波兰所有土地。

08 | 19世纪后的乌克兰

18世纪,乌克兰被圣彼得堡、维也纳、华沙和伊斯坦布尔轮流统治。到了19世纪,乌克兰的统治者就剩下了前两个。20世纪上半叶,莫斯科成为大部分乌克兰土地上唯一的最高统治者。(《欧洲之门》)

1807年,拿破仑击败普鲁士,建立华沙公国。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后败退。

1814-1815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波兰王国。

1917年12月24日,在哈尔基夫召开的苏维埃大会宣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18年1月25日,乌克兰独立。1922年,苏维埃乌克兰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决定乌克兰命运的两个历史时刻

01 | 公元989年:对基督教的皈

“大帝”维京人弗拉基米尔在公元980年登基后,其军事实力十分强盛,击败了哈扎尔人、保加利亚人等,不断开疆拓土。989年,弗拉基米尔发兵入侵克里米亚,围攻拜占庭城市克森尼索斯。“大帝”此举不是为了南侵拜占庭,而是要与拜占庭联姻。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大帝皈依基督教。

当时的弗拉基米尔是面临各种选择的。据基辅编年史作者记载,保加利亚穆斯林、信犹太教的哈扎尔人、信基督教并代表罗马教廷的日耳曼人,为拜占庭基督教代言的下学者,都对大帝游说,但最终他选择了拜占庭基督教,这是当时这个地区最强大国家的宗教。

弗拉基米尔的受洗开启了基辅罗斯基督教化的过程,基督传教士开始为所有基辅人施洗。事实上,维京统治者一直把南方的拜占庭作为自己的精神目标,希望在第聂伯河上复制君士坦丁堡。

维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皈依,使基辅罗斯能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意识形态结盟,并通过拜占庭,与欧洲建立精神连接。事实上,被称为“欧洲的岳父”的“智者”雅罗斯拉夫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们嫁给了欧洲各国统治者:

他儿子弗谢沃洛德娶了君士坦丁九世莫洛马科斯的女儿,他自己娶了瑞典国王奥拉夫·埃里克松的女儿,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嫁给挪威国王哈拉尔·哈德拉达,另一个儿子伊贾斯拉夫娶了波兰国王卡齐米日的妹妹,卡齐米日本人是雅罗斯拉夫一个妹妹的丈夫,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匈牙利国王“白色的安德烈”,还有一个女儿安娜成为法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妻子。

02 |  公元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条约》

1954年,苏联曾举办盛大的仪式,庆祝俄罗斯和乌克兰“重新合并”300周年,也是在这一年,在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将克里米亚划给了乌克兰。当时庆祝的,就是1654年哥萨克与俄罗斯订立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

事实上,1654年哥萨克酋长赫梅尔尼茨基与莫斯科沙皇订立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导致了哥萨克国走向衰亡。但是,哥萨克当时还是有各种选择的。赫梅尔尼茨基在签订条约前的哥萨克军官会议上说:

我们可以有机会在四位君主中自由选择一位。第一位是土耳其沙皇(苏丹),第二位是克里米亚可汗,第三位是波兰国王,第四位是信仰东正教的大罗斯君主、沙皇。现在,按你们的意愿,作出选择吧!

《扎热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列宾 绘

在与俄罗斯的谈判过程中,哥萨克人已经领教了俄国与之前归属的波兰王国的不同之处。俄罗斯使节当时告诉哥萨克人:沙皇将给予他们超过波兰国王能提供的待遇,但拒绝谈判;波兰国王只是一个选举产生的君主,地位不能与继承制的俄罗斯相比;拒绝就他向哥萨克人作出的承诺起誓,理由是沙皇从来不想臣民宣誓。

而赫梅尔尼茨基当时需要莫斯科人的军队投入战斗,最终在无法得到对方誓言的条件下同意向沙皇宣誓效忠。

在沙皇眼中:哥萨克只是一群新的臣民;而基辅、切尔尼戈夫、佩列亚斯拉夫是他的祖传遗产。因此,哥萨克人在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在不同的政体、宗教与文明之间的选择。他们对帝国化的俄罗斯的选择,对于共和、联邦政体波兰王国的抛弃,决定了哥萨克和乌克兰未来的不幸命运。


对乌克兰历史的几点思考

01 | 从历史同时空看乌克兰历史

对于乌克兰这块土地的理解,需要在时间轴上与东西方历史做一个同时空的关照。作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心地带,这种关照需要一些关键时间点作为坐标。

以1492年为界,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化模式,但是,1492年前有另外一套全球交通方式。1492年前是大陆全球化,之后则是海洋全球化。在大陆全球化时代,乌克兰土地处于各个文化与文明的要冲与边疆地带。

02 | 从文明与价值观认同看乌克兰历史

领土问题固然重要,但比征服土地更重要的是文明对人心的征服,或者说,要在价值认同上让人信服。边疆“硬隔离”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占领人的心智才是长期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领土的物理边界的意义显得越来越有限了。一方面,相比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国土资源,思想、科学、信息、社会与经济组织等软资源越来越重要了。另一方面,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差与信息税在不同人群、不同阶层间越来越趋于零。

只有看清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与代表未来的主流文明结盟,成为主流文明的一部分,才是一个族群的出路。

03 | 从宗教、语言问题看乌克兰历史

在乌克兰土地上,为什么历史上会有那么多征战,又有那么多的妥协、臣服,宗教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基督教与蛮族的区分,东正教与天主教导致的征战,天主教内部的臣服与妥协。

近代欧洲君主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与民众的宗教冲突和政治忠诚。信仰路德宗或天主教的君主分裂了德国;法国发生胡格诺教徒屠杀事件;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向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进献礼物;西班牙遭遇荷兰的挑战,宗教法庭的审讯削弱了前者的实力。《民族的重建》

关于语言问题,确实也是族群融合与妥协的重要工具。17世纪时,波兰王国与哥萨克的协商不需要翻译。哥萨克军官和波兰贵族会说一种至三种语言:拉丁语、波兰语和乌克兰语。但是,哥萨克人和俄国人协商时,需要翻译。这种语言沟通上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是族群、文化和文明融合的重要议题。


我的4月书单

这是一部了解乌克兰历史的最好的入门书。我的以上读书笔记主要来自此书。


乌克兰与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之间,无论是在土地边界、族群传承、宗教问题、统治传统,还是冲突与战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与连接。作者选取了很好的角度和时间点对这些问题做了梳理和阐述。

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时,蒙古帝国分裂为四个汗国:察合台汗国(帖木儿1330年代出生于该国)、伊尔汗国(位于伊朗)、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在今南俄罗斯)、元朝。

1405年帖木儿之死,标志着全球历史上一个漫长阶段的结束:(1)整个欧亚世界分成远西诸国、伊斯兰中央欧亚、东亚三大势力;(2)权力由游牧帝国转回定居文明国家;(3)欧亚世界的权力重心转移到远东和远西,中央欧亚成为牺牲品;(4)长途贸易模式和东西贸易路线发生变化,航海开始塑造新的帝国形态与地缘政治。

本书作者是帝国史研究专家。


这部书的作者是伊朗裔德国人纳韦德·凯尔曼尼。2016-2017年,他从德国科隆出发,一直往东到波罗的海国家,再往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的故乡伊斯法罕。在历时54天的旅程中,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讲述这些被遗忘的地区,以及那里的人们正在创造的历史。

从切尔诺贝利封锁区,到基辅、第聂伯河,再到顿巴斯、马里乌波尔、黑海海岸、敖德萨,作者途径乌克兰的这些地区,如今由于当地的战火而让我们耳熟能详。

作者以纪行体的叙事方式,把这块土地上人的复杂性、民族的复杂性、历史与情感的复杂性,一一表达了出来。比如,作者和他的受访人都认为,乌克兰的民族实在太多元了,在乌克兰根本不可能有族裔上的民族主义。在基辅,作者所接触的各色人等,几乎都是身份混杂的:

政治咨询顾问康斯坦丁,是出生于顿涅茨克的犹太人,血管里没有一滴乌克兰血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

乌克兰国会议员穆斯塔法·纳杰姆——2013年底呼吁基辅人上街的阿富汗人。作者与纳杰姆在基辅的一家意大利餐馆的狭窄露台上见面。

一个已经做了乌克兰人的阿富汗人在离广场百米远的地方向一个已做了德国人的伊朗人发表了支持强大欧洲的言论——用的是波斯语。

作者还去顿巴斯前线访问了亚速营军团,对这个外界传说中的“纳粹”团体,给出了第一手的访问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译者李双志在“补记”指出,德文原著书名为Entlang den Gräben,其中的Gräben是“战壕”之意,译者在翻译时误译作“坟墓”(坟墓德文为Gräbern)了。从《沿战壕而行》到《沿坟墓而行》,这样的误译是不是也有了某种情绪与寓意的传达与关联呢?


本书与《欧洲之门》的作者同为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浦洛基。《大国的崩溃》讲述的是1991年8-12月这5个月间苏联解体的故事。作者重点记述了左右这一历史时刻的4个人——美国总统老布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以及他们背后的权力博弈。这是一部可以当做小说看的精彩传记。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苏东集团的瓦解,在1991年,苏联政体与苏共的坍塌已是必然。当时,苏联与苏共政客们竭力想保持旧体制的稳定,却又慵懒、贪婪、胆小、不承担个人责任且不敢面对人民。保守派在8月发动了幽禁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后者在克里米亚拒绝合作。政变者当天回到莫斯科后,不是当机立断决策下一步的行动,而是纷纷回避担当责任,甚至躲进办公室一起酗起酒来。作为苏联体制的最高代表,戈尔巴乔夫也无法摆脱旧体制的死循环,他们犹豫、内部争斗,根本没有想过去广场用自己的演讲和魅力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叶利钦是苏联解体的激进推动者,作者称他为“掠食者”。在国家遇到危机时,这样的“掠食者”既是革新的推动者,善于利用民心做事,同时又可能是把自己的私利包裹进所谓的“民族利益”的可怕政客。

一个伟大的国家与民族,需要伟大的有智慧的政治家群体使之度过可能的危机时刻。

本期公众号的封面图:《卢布林联合》,扬·马泰伊科 绘,1859年

编辑:陈佳雯

视觉:肖晋兴


添加书院小助手微信munger0101

加入芒格部落交流群,与更多同道交流探讨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院小助手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