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心智的内核,是婴儿的心智
近期,UM心理相继在深耕计划学员里选拔实习咨询师,并面向社会招募正式咨询师。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候选人与一位真实来访者做一次30分钟的咨询访谈。
在观摩大家咨询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工作往往停留在对情感、情绪的共情上。咨询师回应了自己的共情之后,如何在自己的无意识层面加工来访者给予的材料,进一步理解情感背后的需要和冲突?这是有难度的。
比如,一位来访者谈到领导对她的要求让她倍感压力,她宁愿公司少给她发一些工资,也不想要领导给她一个她觉得完成不了的任务。因为30分钟的时间较短,来访者大多会很配合地去梳理自己的过去。来访者随后谈到妈妈对她的严苛,因为弟弟小她2岁,所以从她记事时开始,她就要照顾弟弟,每当家里农忙的时候,5岁的她就要站在凳子上,在灶台旁拿着很重的锅铲,每天给弟弟做饭。
咨询师能够感受到过度承担带给来访者的委屈和无助,也能够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理解来访者对领导的愤怒是来自于早年她对妈妈的愤怒。这样的理解准确,但还不够有深度。
有深度的标准是:能否去到来访者的婴儿时期。
当来访者说到这些的时候,早年或内在的那个“婴儿的她”没有说出来的是什么?在咨询师的脑海里,有没有一些画面浮现出来?
这个画面可以是:一个被放在床上哭闹不休的女婴,她饿了,尿了,没有人管,好不容易妈妈来了,把她抱起来喂奶,妈妈一边喂奶一边还埋怨着:“怎么这么不乖,刚刚不是才吃过吗?”妈妈把乳头放到婴儿的嘴里,婴儿不吃吐了出来,妈妈不耐烦地催促着:“快吃,现在不吃一会儿就不给了。”婴儿似乎听懂了妈妈的话,开始含着乳头大口地吸吮。
如果咨询师能够看见这个绝望、焦虑、愤怒的婴儿,咨询师或许就能够理解婴儿对自我生存与满足的强烈需要,以及在自我满足的同时夹杂着自我被迫害的恐惧,这是一对很深的冲突。
咨询师理解到这个程度,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理解在这个时候需要被表达,因为回应的层面需要看关系和时机。显然,一次短暂的30分钟访谈,咨询师不需要回应到这个深度。但是,咨询师若能理解到这个程度,那“容器”的功能便能从咨询师跟来访者在一起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此时咨询师的心智便是“容器”,它无需言说。
付丽娟老师在一次考核结束后谈到,咨询师跟来访者在一起工作,就像是两个人一起攀岩,攀岩需要绳索,如果咨询师手里没有绳索,那咨询师要用怎样的工具和来访者一起登顶呢?对婴儿心智的理解,便是咨询师手里必须的一个工具。还有,在UM心理咨询师内部督导中,克莱因流派精神分析飞利浦老师常常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请各位想象一下婴儿的内在世界,通过刚刚这段材料,我们可以怎么理解来访者?”在这样反复地被询问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沉入婴儿的心智,便是一把理解成人心智的钥匙。
所以,在心理学领域,众多的国内外学者针对婴儿的心智发展做了大量研究,衍生出很多经典的文献。如何在这些理论和概念里识别出精髓,寻到精髓后如何消化、吸收,如何把过去的研究经验转化成当下的我们个人的经验,这是需要有人引路才能完成的事情。
↓ ↓ ↓ 课表如下 ↓ ↓ ↓
▷ Part 1:心理健康阅读研讨会
在【心理健康阅读研讨会】中,老师推荐14篇经典文献,针对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跟大家讨论。我们会将已翻译成中文的文献提前发给大家阅读。在研讨会开始之前,我们会把大家分到15个人的小组,由UM心理的咨询师或培训师带领,辅助大家阅读文献。
▷ Part 2:婴儿观察报告研讨会
我们会邀请10位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入一个有新生儿的家庭,观察这个婴儿跟主要抚养者的互动,每人一次,一次1个小时,观察结束之后,这10位学员须将观察的过程写成报告,在会上宣读,此时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理解每份报告背后的婴儿的心智。
当然,这不是一门仅针对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我们也非常欢迎跟母婴工作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课程中,帮助更多的家庭、父母有能力理解孩子的心智,帮助尽可能多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 ☆ 课 程 推 荐 ☆ —————
↓ ↓ ↓
NOTICE
精彩预告
↓↓↓ 立刻一键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