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国家大力推崇的政策,近几年很多乡村慢综艺破圈传播,以温馨治愈的方式唤醒我们对农村的向往。在极度内卷的时代,大家都希望可以逃离喧嚣的城市,向往静谧自由、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今天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一位在美丽的吴房村办公的朋友,乡村运营到底在做哪些事儿?乡村从业者的人群画像是什么样的?做乡村运营到底赚不赚钱?在入驻乡村时候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
董浩楠
本期嘉宾是董浩楠,他是思尔腾集团产业服务部兼思尔腾乡村振兴学院的负责人。思尔腾是上海国盛集团旗下集国有资本、政府和社会专业化力量为一体的乡村振兴运营服务平台。
Q1:是什么样的契机接触到的乡村运营?又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毕业后留在了乡村?
经朋友介绍,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吴房村工作了3-5个月,从零开始摸索,发现每天在高信息密度的环境中得到了很多锻炼,觉得乡村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就留了下来。
跟现在很多在城市工作后返回乡村创业的从业者不一样,我是在没有工作经历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乡村振兴运营工作的。
我是学物理的,但是考虑到自己未来就业只能做教学或者研究的工作,想给自己人生多一些尝试的机会。2017年的时候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没有具体的案例和标准,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
02 工作内容
除了常规的招商、营销活动,我们还需要做村民融合、不同性质的资产管理等工作。
乡村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和发掘,城市传统地产的运营需要通过营销、活动去吸引人流和业态入驻。乡村比较特殊的是还有村民,如何把我们一直在城市里做的传统商业逻辑带到乡村,并和乡村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重要的。比如每个月十号我们会和村民一块过生日。通过每月的固定活动,在给村民带去福利的同时,激发他们在乡村就业和创业的热情,逐渐把商业行为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块。Q3:产业策划、乡村规划和业态运营三者是什么关系?
产业引领,产业是插座,配套业态和规划像各色各样的插件。
随着农村“三块地”改革(农用地、宅基地、集建地),乡村和村民的很多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是,现在在乡村里面布置业态还是很难,会与规划的用地红线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乡村前置规划思考不到位导致的。比如松江项目,一块露营基地草坪被航拍拍到,说土地性质是耕地要求退耕,督查组检查的时候发现连马路旁的绿化带也属于耕地,要求退耕种植水稻。乡村前置规划不仅是建立在各土地使用性质做的规划,而且是要根据后续产业入驻、乡村运营和使用功能去做的规划。因此我们现在帮政府提供的第一步服务就是产业规划,要把每一块土地的关系性质思考清楚,也要把未来落在土地上的产业和业态思考清楚。它也会决定我们组织资产和前期投入成本,把插座想好再去配套插件,就可以尽量避免出现落地与上位规划不协调的情况,所以逻辑上一定要产业引领。 03 工作难点
我觉得始终保持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做业态和活动的创新,吸引不同人群的消费是最困难的。
现有的很多乡村运营都在尝试做农耕教育、亲子研学,业态类型很像,但是很多项目都只能爆火一阵子,很快就凋零了。不是每个乡村都有很好的文旅资源和条件的,所以不同地方需要开发不同的玩法,坚持创新很重要也很困难。我觉得在还没建立高信任度的项目初期,从村民手里租借宅基地或者把他们做集中安置是比价困难的,因为会触碰他们的利益。
我们每个项目初期都需要盘活当地存量资产(比如宅基地),就需要把村民做集中安置,腾挪出新的土地指标和区域,才能进行新的开发建设。一方面村民对你没有很高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要从村民手里租借宅基地是触碰到他们直接利益的。
第一,乡村的土地不像城市,他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房价。朝向、层高和位置都会导致价格不同,不同户人家价格不同,沟通就会很困难。第二,是否有意愿出租。松江项目有一块挨着3A景区的沿路村民居住点,光跑其中一户人家就跑了17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由搪塞,甚至上午答应下午又不答应了。第三,特殊原因导致施工成本提高。比如隔壁两户人家,一家发现房子比另一家矮了一点,就说风水不好要求整体抬高,最后只能花钱完成这个事儿。每个村子总会遇到一两个比较难打交道的村民,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刚刚入驻乡村的时候。但是,随着后续我们推出村民融合、村民做股东、帮他们谋福利等工作后,他们意识到我们做的事情对他们本身也有好处的时候,关系就会扭转。时间不会很久,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实现。主要包括乡村原住民,外地来的新村民,还有事业有成、自带资源和影响力、反哺乡村建设的乡贤。我觉得他们是一个稳定的三角,缺一不可。
新乡人会多一点,吴房村从管理层到基层基本都是新村民;乡贤相对较少,每个村可能就一个甚至没有。吴房村不是旅游村,周边没山没水,最初定位是产业社区,核心功能就是支持适合在乡村里办公的创业者、初创小微企业在乡村里面创作和办公,比如文化类、设计类、化妆品牌相关的公司。同时,会有吃喝玩住相关的基础配套,比如餐厅、民宿、团建活动等,适合周末家庭亲子出游。乡村运营的从业者大多数都是跨行业,比如说吴房村里的雨木花园咖啡厅,老板娘之前是景观设计师,老板是上市公司运营老总,强强联合创造了乡村美学体验新空间,既是乡村的配套设施,也是他们的样板店、接业务的窗口,不仅会对外做运营输出,也会接类似的设计项目。我们有新项目需要做相似的业态时,会聘请他们作为顾问。也有很多设计行业从业者从城市来到乡村,比如目前在云南怒江项目驻场的设计师,天天都很有干劲主动选择加班。因为乡村提供了多元场景给设计师去施展,目前还是人才短缺,个人作品呈现和落地对于设计师而言非常有成就感。只要带着运营思考和理念去呈现设计作品,结果都不会差的。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吴房村的年轻人大概有117个,占了2/3,当时人民网还给我们拍了个小短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因为他们觉得村里有这么多年轻人是一个蛮神奇的事情。Q8:乡村为什么会吸引年轻人?最吸引他们点是什么呢?
第一是节约成本,相比于城市的开支,在乡村还是可以节约很多;第二是拓展新业务,因为乡村资源还是相对匮乏,只有在乡村能给你带来很好的助力的情况下,大家才愿意来,比如吴房村有一个音乐工作室,他们来乡村以后业务量增长很多。Q9:乡村运营赚钱吗?怎么处理与村民的关系,带动村庄“富”起来?
做生意肯定不能单纯用情怀买单,所以乡村运营肯定还是赚钱的。我们主要是通过构建“租金+股金+薪金+公积金+现金”五金收益模式,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1.租金:主要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村民的宅基地,每年会给他们固定的租金;
2.股金:我们会搭建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村内业态的投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资产、宅基入股,年底也会有分红;
3.薪金:引导入驻企业为村民提供基础服务岗位,比如保安、保洁等工作;
4.公积金:这个也是属于基础收益的一部分;
5.现金:通过帮助村民提升基础农业给他们带来额外收益,比如吴房村依托国盛集团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进行黄桃品种改良,辅以品牌化营销策略,提升黄桃的单价,这部分额外附加值提升就是现金。
Q10:其他的乡村是如何站在“吴房村的肩膀”上因地制宜进行开发的?
我们带出去的是吴房村的打法,没有哪个村子是可以完全复制成功的模式的,都需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但是曾经踩过的坑可以成为前车之鉴。
吴房村的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在上海做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基于大都市背景和较好的财政情况,花费了很大财力和精力在基建投资上。所以我们带出去的是在吴房村或者说是在上海地区摸索出来的乡村建设的逻辑和打法,也有很多试错的经验,比如说产业先行、规划引领、运营前置,计算好投入产出比,用更多的社会资本力量和金融机构的钱进行投资。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