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动态】王立胜 ▏在“新中国伦理学研究70年暨当代社会伦理前沿问题研究论坛”上的致辞

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 2022-09-09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北京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新中国伦理学研究70年暨当代社会伦理前沿问题研究论坛”!我谨代表哲学所的同仁们欢迎北京伦理学会各位的到来!

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反思和哲学理论。伦理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关涉到自觉的伦理精神、自信的伦理研究和自强的伦理文明,关系到对法理的论证、对公民价值观念以及国家法律的塑造、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事业的推动以及国家形象的确立。没有道德哲学的思想高度,没有理论思维的穿透力和说服力,人们就很难赢得道德启蒙和掌握伦理智慧,也就很难触达道德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伦理学既是哲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属于当今哲学学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门显学。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拥有着极其深厚的伦理思想底蕴。但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真正出现学理化、系统化的伦理学学科,严格说来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中国伦理学的曲折发展时期。文革结束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伦理学经历了一个由复苏到初步发展再到繁荣兴旺的过程。1979年,成立于1961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重新恢复。1982年罗国杰主编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世。从此,中国的伦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大批涉及到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实践中作为西方应用伦理学产生动因的伦理冲突、道德悖论在我国也不断出现,也就导致了应用伦理学在中国的兴起,并成为新时期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伦理学的这几大学科格局基本定型,同时也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伦理学会的建立以及《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的创刊,为开展伦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一大批伦理学教研机构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人注目。总之,我们已经建构起了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道德文明相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而为走向更加辉煌的前景奠立了基础。

北京伦理学会在市社科联和市社团办的直接领导下, 紧密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特别是首都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建设的中心任务,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政策宣讲、专刊编辑、实际调研、师德培训、咨询服务、承办委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首都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积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伦理学学科是中国大陆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基地。本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伦理学会即挂靠于此。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创建于1980年。过去三十几年来,本学科基于“抢抓机遇、研创精品、占领制高点”的总体战略,依托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两个学术建设和发展平台,在伦理学基本理论、伦理思想史、特别是应用伦理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全国性应用伦理学研讨会和出版《应用伦理研究》杂志,逐渐形成了一支在中国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面对科技与社会深度融合的趋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与社会生活最为密切的应用伦理学,从而为解决实践难题, 特别是迎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伦理挑战,提供价值引导与学理支撑,同时也为深化理论伦理学累积精神营养和观念启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伦理学从初步探索到稳健推进,经历了一个学科边界不断清晰、致思路径不断明确,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也是伦理学从当初的小学科逐渐占据着时代宠儿之地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深度融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发展洪流的过程。伦理学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特色道德国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民族精神血脉的坚定承接,对国际伦理文明优秀成果的充分吸纳,对人类道德生活进化规律的全面把握,对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原则的不懈坚守,对原创性意义的伦理理论体系的积极建构。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我们需要以尊重事实、包容差异的原则为基础,在涉及到国际重大利益关切的问题上凝聚全球性道德共识,通过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系统化的伦理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塑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起强大的精神价值基础。

本次研讨会对于建国以来伦理学发展历史的总结以及当代伦理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意义深远。我们哲学研究所很高兴承办这次会议,我们将在这一天为各位专家做好服务工作。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大家研讨愉快!

谢谢大家!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