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绘本里那些相聚与离别
-- Tips:点击上方蓝字 【家有小怪物】查看往期内容 --
今天推荐的三本书六六和我都很喜欢。这些绘本里,相聚都是短暂的,离别却是常态,像极了我们平凡的人生。
<1>《我的爸爸叫焦尼》
这本书镜头感很强,就像一个电影。主人公叫狄姆,是个孩子。他父母离婚,父亲在异地,要坐火车才能来探望他。而父子相聚的这一天,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一起街边吃热狗,一起电影院看卡通片,一起餐厅吃披萨,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晚上火车到来之前再一起去咖啡厅喝杯水。
在每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场景下,狄姆逢人就要宣称: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他热切地告诉卖热狗的小贩、电影院检票员、餐厅服务员、图书管理员以及咖啡厅的客人们:我的爸爸叫焦尼。那欢快的表情和骄傲的语气叫人读来隐隐心疼。
焦尼的形象正像是大多数平凡而略带木讷的父亲,他会在街上用大手拉住儿子,在咖啡店的橱窗前抱起儿子,在图书馆的长椅上用臂弯揽住儿子,在电影院的黑暗中偷偷斜眼睛看看儿子。狄姆的活泼热情更衬出焦尼的少言寡语,而这个少言寡语的焦尼,在最后分别之前,忍不住把狄姆抱上火车,向不认识的众乘客宣布:“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终于火车开动,焦尼扒着车窗向外看,而狄姆对着车窗挥手。火车消失在视野,狄姆挥动的手仍然没有停下,而且他继续以热切的语气告诉车站的路人,“我在冲爸爸挥手,我在送爸爸呢!我的爸爸叫焦尼。”读到这里简直要替焦尼感动了,怎么有个这么乐观可爱且以他为傲的儿子!也许,是因为狄姆有很好的爸爸妈妈吧,虽然家庭并不完整,但小小的心里仍然盛满了爱。
给六六读书的时候,我把主人公名字换成了六六,然后每次说到“我的爸爸叫——”我就停顿下来,他就大声地叫出爸爸的名字,同样欢快而骄傲。六六还不能深刻地体会聚散,他眼中的离别无非是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愉快地挥手拜拜,晚上更愉快地迎接归来。突然想到,大概狄姆也是意识到火车还会再来,所以并不感到悲伤吧。
故事的最后一页,妈妈终于出现了。穿红大衣的妈妈眼神很温柔。狄姆依偎在妈妈怀里,站台再无他人,只有空空的铁轨伸向远方。
<2>《饺子》
特意选了春节时间和六六一起读这本《饺子》。翻过封面,环衬的图片展现了一个万家灯火的夜晚,冰冷的蓝色中闪着暖暖的黄光,连纸面也透出些烟火气,叫人想到一扇扇门里,一盏盏灯下,守候的温度。
小白是个小姑娘,她喜欢一切白色的东西,白狗、白熊、白鸽,爷爷的白胡子,奶奶的白头发……只因为妈妈是医生,整天穿着白大褂。从画面看,妈妈是去民族地区支边的妇产科医生,只有过年才能回家。
春节对中国老百姓的意义不同寻常,对那些长期分离只等这一刻团聚的人来说,则近乎神圣。这本书从孩子的视角,写满了浓浓的具象的思念,这思念在春节前夕被包进了饺子,也许每一个褶子都满含期待。然而饺子包好了,妈妈却没回来。小白执意饿着肚子等妈妈,直到在沙发上睡着了,梦到白鸽为她传信,白熊带她去找妈妈。
她找到了吗?最终,摇醒她的不是白鸽或白熊,眼前出现的也不是爷爷的白胡子或奶奶的白头发,而是日思夜想的妈妈。妈妈笑眼弯弯,全家人围坐一桌,一幅最熟悉的年夜饭场景,而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饺子。
<3>《团圆》
这本书我们是年后读的,读了多遍,昨天还刚读过。六六记住了小主人公的名字毛毛,还有她好朋友的名字大春。三本当中,我自己最喜欢这本。文字是朴素的白描,没有任何修饰;画面细腻又家常,真实得就像发生在身边。如果喜欢看《妈妈买绿豆》,那么大概率也会喜欢这本《团圆》。
故事从扉页开始娓娓道来。“爸爸在外面盖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过年。今天,妈妈和我都起得特别早,因为——爸爸回家了。”画面选取得很巧,母女俩早起在干嘛呢?一个梳妆台前的背影完美展现了妈妈的“小女儿心态”。甚至作为读者,都开始入戏地替她期盼团聚了。
下一页是爸爸回家的情景。妈妈去接他,两人快走到家门口了,爸爸蓬乱的头发和胡子,带有风尘仆仆的味道,两人拖着行李边走边聊,眼神里的暖意快要溢出纸面,“我”在门口带着好奇和期待不停地张望,连家里的小猫都跑到门口迎接。头顶红彤彤的灯笼,路边游泳的鸭子,船上运货的老人,渲染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新年图景。
后面内容熟悉得毫无悬念:一年没见的爸爸吓哭了女儿,打开箱子掏出给女儿的新帽子和给妈妈的新衣服,剪头、包汤圆、放好运硬币、女儿吃到硬币、出门拜年、修补房子换灯泡、屋顶看龙灯、下雪堆雪人、硬币失而复得……每一帧画面都细致到可以讲一个亲切琐碎的故事。过年的日子就在这无数亲切琐碎的细节中度过了,感觉像短短几天做了一年要做的事。“我”终于在团圆中重温了父女亲情,爸爸从一个会吓哭“我”的陌生面孔变回了那个给家里遮风挡雨给女儿快乐温情的亲人。然而,团圆的时光结束了。
“我”把爸爸带回的好运硬币又送还给他,并叮嘱他下次再带回,这一刻,期待中饱含了和解、依恋和守望。
最后一页是“我”和妈妈望着长途车远去的背影,很像《我的爸爸叫焦尼》的末页,只不过《焦尼》是妈妈看着孩子,孩子望向无限延申的铁轨,《团圆》是母女一起望着爸爸远去的方向。两个插画家都处理得细腻和恰切。异曲同工的故事,讲述着聚散交替中,恒久的盼望和等待,以及人生之路中,必经的温暖和孤独。
最初读这三个故事,很是心疼故事里的孩子。后来想了想,叹口气,几乎人人都是如此啊。六六每天何尝不是在漫长的等待中盼望爸爸妈妈回家,却只能盼来睡前的短暂相聚。我们每周、每月、每年,与老板与客户呆在一起的时间是多少,与亲人与爱人呆在一起的时间又是多少?而与孩子呢,即便最初最亲密的几年,也并不能朝夕相处,等他长大,便更会越走越远。我现在年纪大了些更理解了老人对春节的执念,无非是借助一个有仪式感的契机,保障至少一年一次宝贵的团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