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手作的风靡,是食品界的返璞归真,还是网络时代的流量游戏?
打开小红书,搜索「手作面包」,可以看到超过 6 万篇笔记。外卖软件上,「手打柠檬茶」「手打荞麦面」都是热门。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就有超过 1000 家手打柠檬茶,以及超过 700 家手打荞麦面。翻看淘宝,打着「手作」旗号的美食店铺更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从中式桂花糕到欧包、蛋糕一应俱全。更别提视频网站上,从头部到腰部的 Up 主,以一己之力将竹升面、炸猪皮乃至酱油在内的食物都「手作」了一遍。
手作是新的潮流,也是全新的营销密码。比起几年前 10 元就能拥有的「整颗柠檬茶」,「手打」两个字让一杯饮料的身价涨了近 10 元。当然,如果要把「手冲咖啡」也算进来,那又是另一片消费场域。在年轻人抱怨着工作内容越内卷、个人时间越少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手作」甜品。手作的风靡,究竟是食品界的返璞归真,还是网络时代的流量游戏?
这股风在葡萄酒圈吹了许久。越来越多的小规模独立酒农在欧洲出现,他们采用有机或生物动力法管理庄园。摒弃机器的过程从耕种开始,用最原始的牛和马耕地,纯手工采摘葡萄,然后以不额外添加二氧化硫的方式进行酿造。追捧者觉得这是一种对自然友好的方式,也制造出更自然、更回归本质的葡萄酒。不屑者则认为这是「玄学酿酒」—— 生物动力法的英文「Bio-dynamic」确实有「听天由命」的意思。但无论喜欢与否,大家都不否认的一点是,用这种方式酿造出的酒,离标准化更远,离不可控更近。
在 20 世纪初的短暂风靡之后,手冲咖啡随着第三次咖啡浪潮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果将 2003 年视为美国精品咖啡元年,手冲咖啡的这段流行史也已有近 20 年。比咖啡师更稳定的「手冲机」早已诞生,包括美国精品咖啡学会(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在内的权威机构也认证了这种机器的出品品质。然而无论是咖啡店还是家中,选择使用「手冲机」的人都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手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咖啡的风味,更关乎手冲这件事本身。花上数分钟磨豆,让水匀速缓慢注入,这一过程与酒吧中的酒保摇动调酒器、寿司店师父在板前捏好寿司一样,已经成为手冲咖啡这个完整体验的一部分。
日本的影视剧里,像这样将食物做出了极致、做出了人生况味的例子并不少,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匠人精神在日本文化中备受推崇;而另一方面,源自人们内在对于个体特性的追求。经历过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物质足够丰盛的环境下,人们天然地更看重食物被附加的情感价值。
无论是《小森林》还是《澄沙之味》,与吉百利的巧克力工厂一样,它们都用食物为人们搭造了一个梦境。只不过在世界高速发展的时代,梦境是绚烂的大型游乐场,而到了当下,梦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厨房 —— 揉面和馅、手冲一杯咖啡,如果能在网络上涨一点粉,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