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鸣枪开赛:开放的上海VS内秀的北京
一直以来,上海和北京都被认为是国内最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的两座城市,因为它们的经济实力、人口体量和消费水平,都位居国内最高水平。
上个月,上海和北京先后印发了《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和《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至此,国内最有国际消费中心相的两座城市,都有了路线图。
它们究竟打算怎么干?搜狐城市带你梳理一下。
上海外引首店: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
北京内育品牌:孵化百个新消费品牌
既然是国际消费中心,首先要聚焦的就是“国际”。按照商务部的说法,就是要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同时加快培育本土品牌,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
在这方面,上海和北京都提出要外引知名首店、内育本地品牌,但相对来讲各有侧重。
上海更侧重外引。上海提出,未来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吸引高能级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入驻,每年新增各类品牌首店800家以上,同时支持国际品牌来沪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
要聚焦全球品牌和商品、打造全球首发,首店经济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作为首店经济的首提地,上海的首店经济一直领跑全国。在2018年,上海便引进品牌首店835家,其中国际品牌首店300余家,国际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城市第二位。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共引进各类首店数量2408家,是排名第二的北京的1.8倍。
当然,上海外引知名首店、打造新品首发是有其独特优势的,那就是进博会。自2018年起,进博会已连续在上海举办了三届。以疫情前的第二届进博会为例,它撬动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当时有超过1000家境外企业是首次亮相。
相对来讲,北京虽然也聚焦首店经济,却略逊一筹。北京制定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将本市打造成为全球首发中心。五年新增3000家,相当于每年增加600家,略逊上海一筹。
但北京在内育本地品牌方面,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目标。北京提出,到2023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在美妆、食品、服饰定制、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消费品牌企业。到2025年,力争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其中亿级规模品牌20个以上,千万级规模品牌80个以上。
此外,在内育本地品牌方面,上海和北京都注重老字号的发展。上海支持老字号在进博会宣传推广,进免税店、上跨境电商平台;北京将在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等区域打造10个左右老字号聚集区,重塑城市商业名片。
实际上,从上海和北京的不同侧重,也可以看出两大城市的气质差异。上海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大都市,时尚、开放、包容几乎已刻进血液,国际品牌首入内地,基本上都会选择上海。而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文化中心,培育地方“老字号”,以及打造有城市特色的新消费品牌,能够更好地彰显其文化底蕴。
北京线下补短板:打造千亿级商圈
上海线上猛发力:建设直播电商基地
国际消费中心要聚焦的自然还有“消费”,就是要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潮流风尚,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
商圈建设是上海和北京共同聚焦的重点赛道。比如北京明确提出,要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和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上海也将依托示范步行街,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
千亿级国际化商圈是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配,目前国内尚无城市形成这种体量的商圈,这与城市本身的经济总量、社零总额和历史积淀有关。未来,北京将依托华贸购物中心、国贸商城、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形成千亿级国际化商圈。
上海在世界级商圈的建设上,则更注重业态和功能上的多元。它要提升的六大世界级商圈——南京路、小陆家嘴、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徐家汇和北外滩商圈,既有综合性商圈,也有突出上海的海派特色商圈,以及发挥民俗特色的商圈,充分挖掘了上海的独特元素。
在引领消费潮流、拉动消费升级方面,上海和北京共同聚焦了美食、文旅、体育、康养、会展等多个赛道,同时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等新生态。比如在美食方面,上海和北京都剑指国际美食之都,北京更是明确提出到2025年引进5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试图摘掉“美食荒漠”的标签。
再比如旅游方面,上海和北京都拥有了国际大型主题公园,“南迪北环”的竞争格局初现。相比于已运营了5年迪士尼的上海,刚开张的北京对于环球影城热情满满。北京提出将高标准运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并制定了“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的目标。以环球影城的高知名度和稀缺属性,必将成为北京吸引国内外年轻消费者的重要抓手。
但在引领消费潮流、培育新生态方面,两地也有一些不同措施,比如北京培育优质买手团队,上海则发力直播电商。
北京提出,将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境外采购经验、全球议价能力、熟悉首都消费市场特点的优质买手团队。过去十年,中国买手店发展迅猛,其顾客群体更加小众化,集中于京沪等大城市的中产阶层。买手店和买手团队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消费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上海则在直播电商方面制定了详尽目标,比如建设30家左右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电商基地;培养一批精通外语、了解产品和消费习惯的跨境电商主播;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服务等等。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全国新零售的桥头堡,电商经济发展领先全国——2019年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3万亿元,居全国领先;全国前十的直播电商平台和MCN机构,上海均有3家上榜;上海淘宝直播的用户观看数以及各类品牌参与规模,均为全国第一。如此优势之下,上海发力直播电商显得顺其自然且方向明确。
上海放眼世界: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
北京带动区域:打造京津冀消费联合体
国际消费中心,必然还要聚焦“中心”,即强化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和区域联动发展的中心。
在这方面,上海的“野心”更大,剑指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上海提出,要开展虹桥和外高桥国家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集消费品进口、分拨配送、零售推广等于一体的服务链。
对于国际消费中心来说,拥有全球性的集散作用格外重要。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国际消费中心,本地消费体量实际上并不大,更多来自于开放型经济下对人流、物流的集聚。上海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优势明显,它不仅拥有进博会这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还有空港和海港的双重驱动。
以疫情之前的2019年数据为例,上海两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都位居全国前十,总吞吐量超过1.2亿人,高居全国城市榜首;货邮吞吐量超过400万吨,同样位居全国榜首。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货物吞吐量在全国也仅次于合并后的宁波-舟山港。超强的空港和海港,将为上海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北京则要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并在交通和旅游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交通方面,将研究开行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轨道上的京津冀”进一步提升。旅游方面,将整合京津冀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短途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环京2小时旅游消费圈。
而在全球消费品集散方面,北京只能从空港发力。北京提出,未来五年争取扩大货运航空业务权,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放,力争到2025年,货邮吞吐量达到300万吨,货量、航线、品质和区域贡献大幅提升。
从“中心”这一属性来看,上海明显要优于北京。对外,上海拥有进博会以及空港、海港双枢纽;对内,上海地处铁路密度最高的长三角,对全球和区域的辐射度都很高。仅看这一属性,北京要补的还有很多。
对于上海、北京这样的龙头城市来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不仅关乎自身城市命运,也将对全国城市起到探索、示范和带动作用。而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对城市能级的综合考验。
参考资料:
[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
[2] 上海“两条腿”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21世纪经济报道
[3] “首店经济”大比拼!北京、上海、成都发展趋势大不同!中购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