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失良机发展滞后 开启“友企”加速度的海南早该急了
近日,海南针对民营企业家“能不捕的不捕”的政策引发热议甚至争论。
或许因为舆论汹涌,不久之后,官方表述(琼府办〔2023〕12号文件)中删除了相关说法,改成了“坚持依法平等保护”。但是“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从轻、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依然保留。
事实上,此政策出处,海南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称《措施》)中除了那几句颇为吸睛的表述外,文件从六大方面26条举措给民营企业信心,内容相当扎实。
几天后,海南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海南再次引起全民关注。
从一把手更换,到政策密集发布,一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海南的经济发展开启了倍速模式。但熟悉海南的人都知道,在其它地区忙着追回“失去三年”的时候,海南要想达到计划中的高度,需要补的“课”更多。
企业规模欠缺
对于“能不捕的不捕”政策的争议,主要来自于其可能破坏市场法治的担忧。值得玩味的是,起初这条政策恰恰出自“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部分。且据考证,类似提法之前并非没有出现过。
去年3月份的最高检工作报告中,以及包头市人民政府网今年2月份发布的《包头市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实措施》中,有着相同的表述。
除了法治环境外,海南还在社会氛围、沟通协商机制、政商关系、市场环境、人力资源供给等方面对民企的发展给予支持。在“真金白银”的补贴上,更是毫不吝啬。
海南的《措施》中,省级财政对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获评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和服务业100强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
另外,2025年12月31日前,企业上市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受理的,给予100万元奖励;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或注册,并在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的企业,给予500万元奖励;对于其它挂牌上市的企业,还有70万、40万、30万和20万不等的奖励等级。
虽然以上针对民营企业的举措均非海南首创,但如此力度的政策高密度叠加出台,海南显然有些“坐不住”了。
根据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2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海南无一家企业入围。
民营企业方面,海南排名第一的民企南逸盛石化,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168亿元,不及《2022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446亿元营业额的四成。距离《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264亿元还差近百亿元。
但琼企并非一直和“500强”无缘,其排名第一的本土企业海南航空,在2003年即进入中国500强,且连续入围超过十年。另外2015年,海航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连续三年排名上升,风头一时无两。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上市企业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南省的A股上市企业共计29家,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大陆省级行政区中倒数第五,总市值共计3766.35亿元。当地市值最高的企业为海航控股,总市值为803.81亿元。海南省暂无千亿市值企业。
分城市来看,海口上市企业数为25家,总市值为3499.29亿元,总市值占全省比重为92.91%,省内一骑绝尘。其后的三亚上市企业数为2家,澄迈县1家,昌江黎族自治县1家。
“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截至去年,海南累计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为21家,高于青海和西藏,居全国倒数第三。
其中海口18家居海南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中第114名。
更宏观来看,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2021年该省企业单位数166717家,不及其GDP临近省份吉林的229557家,甘肃的217732家,和公认的最具市场活力的浙江2310212家更是不能等量齐观。
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方面,海南的73.2%(2022)处于全国第二梯队,表现差强人意,但是距第一梯队的浙江82.34%、上海83.44%、北京85.20%等仍有差距。
很显然,在包括民企在内的企业实力和市场活力方面,海南整体靠后,且其领头的城市也并不突出。在这方面,海南其实早该着急了。
而海南民企面临的窘境,只是海南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
经济发展错失良机
说起海南,一般人谁不感慨一句“本应该更好”呢。
1988年,海南独立建省,成为全国最大且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但是大家没等到它复刻深圳的奇迹,等来的却是晃眼的房地产泡沫。1992年,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南岛上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泡沫是1993年下半年开始刺破的,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工作是2006年才基本结束的,可它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2019年1月12日,时任海南省省长的沈晓明指出制约海南长远发展的“三大痛点”,其中一个就是“房地产一业独大”。
2010年1月4日,国家发布文件,决定将海南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的发展再次迎来转机,但是结果怎样呢?
三亚的确成为了“网红”旅游城市,但它的多次出圈总是伴随着“宰客”恶名。能以“宰客门”前冠以城市名登上某百科词条的,三亚也算开了先例了。
据搜狐城市统计,近几年,三亚的旅游总收入排不进全国前50。《界面新闻》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中,三亚勉强挤进前50,排名49位。名气的提升并没有给三亚带来真金白银的同步转化。
三亚最近一次的“热搜之旅”就在不久前的2月底,话题仍关乎“宰客”。“黑红”的三亚洗白之路和整个海南岛旅游消费和营商环境改善仍旧任重道远。
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孱弱,让海南的经济起伏不定,表现在GDP排名上就是常年接近垫底大陆省份,总量不及江苏盐城一个城市(2022)。
2018年,海南再次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海南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推进建设自贸港。
2020年,中央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3年3月30日,博鳌亚洲论坛传来“海南已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消息。
文章开头提到的引发巨大舆论热议的政策便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且首条措施便是“支持民营企业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建设自贸港的目标确定后,海南有了新的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即所谓的“三区一中心”。
产业定位上,海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客观来讲,经过调整,海南近些年的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疫情控制比较好的年份,表现尤为突出。
2021年,海南GDP增长11.2%,增速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区第二;两年平均增长7.3%,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开年,海南“两会”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为9.5%左右,居全国第一。
更微观的经营主体方面,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海南营商环境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较上一年上升4个位次。全省经营主体增速连续36个月位居全国第一。
但即便如此,海南依旧前路漫漫。首先对于其自身来讲,未经过完整工业化历程的海南要想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难度不亚于电动车选手在F1赛车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
更重要的是,如今开启“企业友好”模式的海南,面对的是全国改善营商环境、争抢优质企业的巨大浪潮。横向竞争要比纵向提升更加有难度。
面临全国“友企”浪潮
前文说到,海南并非“能不捕的不捕”政策首创,包头文件里有相同的提法。除了此提法外,包头更进一步:对作出社会贡献、符合立功或重大立功条件的,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