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第十二期 封面、目录、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01

目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七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专题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七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何鸣鸿

·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综述……郑泉

自然哲学

· 生命宇宙论的生态文明观……迟学芳,叶平

· “自然”概念的认知失衡及其辨正……赵泽林,宁孜

· 中世纪自然解释中的“实体形式”理论及其消亡杨文

科学哲学

· 思想实验“论证说”的困境及其重构李德新,王书宇

· 模态可靠论能够跨越“必然性之桥”吗?……孙蕾

· 康德论动物认知……南星

技术哲学

· 论专长研究的四种进路…彭家锋,刘永谋

· 西方知识民主的马克思主义审度……田喜腾,田甲乐


科技与社会

· 基于获得感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优化新探利龑,张体勤

· 异化劳动理论下“工程活动共同体”工作倦怠研究梁军,高婧

· 基于人工智能应对老龄化的伦理疑难及反思韩振秋


科技思想史

· 论塔斯基语义真理论的哲学影响

  ——纪念《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出版90周年……韦雷雷,孙萌萌

· 巴拿赫—塔斯基佯谬的接受历程与哲学意义探析单芃舒

· 居里夫人的科学家形象辨……刘元慧

· 晚清西学汇编与天文知识的本土书写……叶璐


学科与教育

· 从身体感知到机器感知: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学习变革的关键视角……苏慧丽

· 科学史教育全方位育人及模式建构研究……回亮澔,伍玉林,虎佳琦

· 如何用昆虫解决自然与教育问题?

  ——基于日本昆虫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康健秋,禹娜

· 博物学与当代教育的辩证法…………李润虎


学术动态与信息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年总目录



02

摘要

·自然哲学 ·

 生命宇宙论的生态文明观

迟学芳1,叶平1,2

(1.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264209;

2.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01)

摘要:推动生态文明与生命文明双向建构,需要生命宇宙论的生态文明观。对人与生命关系视域中人与病毒微观世界的讨论,存在“病毒中心主义”且有抹杀地球宇观世界中人类世存在的客观性之嫌。为改变这种认识上的两极对立,使其内在生命和外在生态达成辩证统一,对近代产生的人类中心论的文明观、现代世界环境运动催生的生态中心论的文明观,以及当代两者整合的生命宇宙论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梳理和概括,揭示出生命宇宙论的生态文明观的五大特征。

关键词:生命宇宙论;生态文明观;生命文明观;生态哲学

 “自然”概念的认知失衡及其辨正

赵泽林1,2,宁孜1

(1.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学院,武汉 430074;

2.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治理研究院,武汉 430074)

摘要:西方社会对“自然”概念的基本理解在经过了将自然视为人之外的认知对象、是为人类带来某种效用的对象、能够无限带来经济利益的对象三个基本阶段之后,人们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就逐渐失去了“自然”概念应该包含的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在自然界应有的自然平衡之意,进而导致今天人们熟知的“自然”概念内涵更多的是强调自然万物相对于人类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利益。从根本上缓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不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需要重构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在“自然”概念内涵中应有的认知平衡,推进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自然;概念;认知

中世纪自然解释中的“实体形式”

理论及其消亡

杨文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

摘要:十二世纪之后,拉丁西方逐渐将自然哲学建立在了亚里士多德体系之上,诸如大阿尔伯特、阿奎那、苏亚雷斯等经院哲学家纷纷在自然解释中采纳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质形说,并将“形式”细化为“实体形式”与“偶性形式”。“实体形式”决定了一个存在者“是”什么,它被依照种属关系分配到每一个存在者之上,以此来解释自然物的各种特性。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们系统地驳斥了这一理论。在他们看来,为了说明X之为X而特设一种非物质性的“X形式”并不构成任何解释。与近代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相呼应,完全着眼于可被人类所清晰表象的广延性物质及其排列结构的机械论才是自然解释的最佳原则。

关键词:自然哲学;质形说;实体形式;机械论

 

· 科学哲学 ·

 思想实验“论证说”的困境及其重构

李德新,王书宇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太原 030006)

摘要:思想实验是一种借助思维运作的理性活动,这一封闭的运行模式使其认知机制饱受争议。诺顿认为所有思想实验都可重构为逻辑论证而无认识论上的损失,布朗主张用柏拉图式直觉解读部分思想实验,这一先验立场显然是对经验事实的越界,诺顿对经验内容与非理性因素的忽视也使其理论招致不少批评。具体而言,思想实验“论证说”面临三大困境:①难以解释非理性的认知过程;②理论内部缺乏完备性;③过分强调逻辑论证会导致思想实验僵化。模拟与理想化是对于经验内容的归纳与抽象,它能将经验过程与逻辑形式、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紧密结合。基于模拟与理想化对思想实验“论证说”的重构力图摆脱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调解思想实验“论证说”引发的争论。

关键词:思想实验;思想实验“论证说”;柏拉图式思想实验;模拟;理想化

 模态可靠论能够跨越“必然性之桥”吗?

孙蕾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乔治·毕勒称之为证据/概念论证的先验论证策略包括两个层面:直观作为知识基本证据来源有效,当且仅当模态可靠论成立。模态可靠主义理论给出了“直观作为知识基本证据来源”这一先验判断的具体说明。借由此模态认识论机制层面的说明,可以反驳斯特劳德针对先验论证中先验主张之合理性的怀疑论立场,即是“必然性之桥”问题。此外,必然性之桥问题可被看作融合难题的怀疑论版本。基于以下三方面论述:其一,“必然性之桥”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其二,模态可靠论的反怀疑论倾向;其三,必然性之桥作为融合难题的怀疑论版本,最终作出结论:模态可靠论能够跨越“必然性之桥”。

关键词:模态可靠论;先验论证;“必然性之桥”;融合难题

 康德论动物认知

南星

(北京大学 外国哲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要:康德关于动物认知的思想和康德解释中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之争有密切关联。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考察,可以确定康德一方面反对笛卡尔式立场,认为动物不是纯然的机器,另一方面又反对迈尔的立场,否认动物具有任何意义上的理性。但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若干可能的立场,康德的文本不足以确定他究竟采取哪一种。康德在动物认知问题上表现出模棱两可,其根源在于他缺乏恰当的概念工具,以便将来自不同方面的考虑协调起来。一旦我们将康德的直观解读为吉布森的“动缘”,就可望同时容纳概念论与非概念论双方的核心洞见。

关键词:康德;动物认知;概念论;直观;动缘

 

· 技术哲学 ·

 论专长研究的四种进路

彭家锋,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近年来,随着专家作用的凸显和专家身份的复杂化,专长研究已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迅速崛起,但其发展仍不成熟。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专长研究,可以大致将其定位为四种各具特色的研究进路。它们分别是基于真理的认识论进路,基于涉身性的现象学进路,基于卓越表现的心理学进路,以及基于社会化的社会学进路。以上四种进路已经产生了大量积极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专长本质的理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各进路的局部批评意见之外,学科之间还缺乏富有成效的对话与合作。对此,可以尝试进行更多跨学科对话与合作,以跨学科方式整合资源,共同推进专长研究。

关键词:专长;专家;跨学科;涉身性

 西方知识民主的马克思主义审度

田喜腾1,田甲乐2

(1.新乡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乡 453003;

2.河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新乡 453007)

摘要:通过分析知识民主的理论渊源、研究路径和价值预设,用马克思主义审度发现,西方知识民主试图通过让公众参与知识生产来避免知识负面性的出现。他们分析了知识生产主体背后的文化、利益、权力等社会因素,但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是一种脱离社会实践和生产关系的抽象分析。其次,西方学者从竞争角度看待知识生产,希望通过引入公众参与,保证科学知识的公共性和客观性。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知识的异化,西方学者所倡导的知识民主实践,并没有实现公众知识对知识生产和决策的真正参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审度,有助于建立与中国政治文化相符合的知识民主体系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知识民主;马克思主义;审度

 

· 科技与社会 ·

 基于获得感的科技创新人才

激励优化新探

利龑,张体勤

(山东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我国正处于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方面持续用力,对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获得感是科技创新人才基于客观获得形成的主观感受,对人才潜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产权理论研究了科技创新人才获得感的理论分维及测度,阐释及实证了科技创新人才获得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下,人才激励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机理。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活力的深层次激励提供可操作的优化思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激励;获得感;创新绩效;链式中介

 异化劳动理论下“工程活动共同体”

工作倦怠研究

梁军,高婧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8)

摘要:工作倦怠是“工程活动共同体”从业人员常见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现象,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倦怠行为分析表明,从“工程活动共同体”从业人员家庭结构这一现实的社会因素出发考虑其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以马斯洛需求层次为中介变量,以重大工程项目背景下的建筑工程从业人员为对象,探究不同家庭结构对于“工程活动共同体”从业人员工作倦怠的影响,理论上拓展了工程伦理问题的视域,现实上为工程活动高质量发展中“工程活动共同体”从业人员的主体性权利主张提供了根据。

关键词:异化劳动;工程活动共同体;重大工程项目;工作倦怠;家庭结构

 基于人工智能应对老龄化的

伦理疑难及反思

韩振秋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老年福祉学院,北京 102600)

摘要:人工智能与人口老龄化是数字时代两大社会发展主题。人工智能是国家的重要科技支撑,已成当今和未来很多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但是,人工智能应对老龄化也引发了很多伦理疑难,主要包括: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还是加速二者的分野?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还是侵害?是有助于公共价值、公平正义的实现,还是加速失衡?是有助于增进,还是弱化了孝爱情感?针对伦理疑难需要积极应对,实施“五个加强”:加强智能产品涉老理论与应用研究,促进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整合;加强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导入,确保主客体关系清晰;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和尊严;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爱,促进公共价值、公平正义的实现;加强孝爱伦理、社会环境建设,增进智能化时代孝爱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人工智能;老龄化;伦理疑难;积极应对

 

· 科技思想史 ·

 论塔斯基语义真理论的哲学影响

——纪念《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

出版90周年

韦雷雷,孙萌萌

(中国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岛 266100)

摘要:在《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中,塔斯基首次表述了其语义真理论。塔斯基语义真理论对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哲学和逻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关于塔斯基语义真理论的哲学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值此出版90周年之际,通过揭示理论定位、突出哲学贡献与回应哲学争议来反思塔斯基语义真理论的哲学影响。理论定位方面,塔斯基语义真理论既是形式理论,也是哲学学说;哲学贡献方面,塔斯基语义真理论推动了“语义学革命”,开启了“塔斯基转向”;哲学争议方面,塔斯基语义真理论不是哲学上贫乏的,而是哲学上合理的。随着围绕“真”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塔斯基语义真理论的哲学影响会日益凸显。

关键词:塔斯基;语义真理论;真;哲学

 巴拿赫—塔斯基佯谬的接受历程

哲学意义探析

单芃舒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数学的视野扩大到纯数学的发展历程暗藏了认识或价值倾向变化。巴拿赫-塔斯基佯谬断言,我们在数学上能将一个球体拆成有穷片,再重组为两个原球完全一样的球体。该命题及其相关命题起初因“反直观性”而被视为悖论;后又被接受为定理;至今又已启发了有穷可加测度和顺从群方面的成果。这些成果巩固了巴-塔佯谬的合法地位,也可授信于推演它所需的公理。这一事实不仅可影响到数学哲学中“公理辩护”的探讨,也为思考价值如何影响认知,这一更具一般性的主题,贡献了一则似乎更先天的例子。

关键词:巴拿赫-塔斯基佯谬;公理辩护;应用数学-纯数学;数学哲学;价值倾向

 居里夫人的科学家形象辨

刘元慧

(清华大学 科学史系,北京 100084)

摘要:居里夫人的科学家形象在科学传播和科学史界有明显区别。科学传播领域的英雄版本源于居里夫人本人忠诚宣扬纯粹科学的需要,经久再塑,成为了单向度的科学精神楷模。科学史领域对居里夫人形象的挖掘重在突出她作为缔造机构的科学管理者,有着非凡的科学组织能力和全面而前瞻的科学视野。如果整体地看待居里夫人的科学实践,居里夫人是大科学蓝图的规划者,她的规划以及践行其规划的实际经验都不过时,她的科学家形象应当革新以发挥她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居里夫人;科学家形象;镭工业;科学规划者

 晚清西学汇编与天文知识的本土书写

叶璐

(上海交通大学 校史研究室,上海 200240)

摘要:晚清科举改制,多种西学汇编丛书应运而生。其中天文知识的书写,体现了本土学者对西学的接引和再创造,是检验西方近代天文学在本土传播与接受程度的有力例证。文章通过研究晚清汇编丛书,尤其是“重新组织问题、编排文本”中的天文知识,对本土学者如何编纂西学知识、如何安置天文学科形成一定理解:此类书籍摘录著名西译天文书籍,普及西方近代天文常识,逐步形成天文学科意识,但受制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思维,天文知识是“中体西用”观念下的重新解构,天文学科亦是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笼统分类。汇编丛书作为士子科举场中应答论证的参考书,虽然推动了天文学进入晚清读书人的知识谱系,但仅是基于“经世之学”的思辨论述,并未真正促进近代科学的产生。

关键词:西学汇编;经世文编;策论;天文;本土书写

 

· 学科与教育 ·

 从身体感知到机器感知: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学习变革的关键视角

苏慧丽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习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范畴经历了从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到智能化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智能化阶段,基于“它异关系”的教育技术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从身体感知走向了机器感知,认识对象从现实世界延伸到数据构造的虚拟世界,这一认识论转向决定了未来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样态变革。在数字化时代,学习主体呈现出数据外溢的“外主体”与现实世界内在主体的互构形态,基于教育元宇宙构建的学习环境呈现虚实交融的特征,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方式强调身体感知与机器感知的共同作用。为实现学习的数字化转型,应培养学习者适应机器感知的学习素养、创设激发“外主体”潜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构身体感知与机器感知互构的智能学习系统,以推进技术充分赋能学习的数字化变革。

关键词:身体感知;机器感知;教育数字化转型;学习变革

 科学史教育全方位育人及模式建构研究

回亮澔,伍玉林,虎佳琦

(哈尔滨理工大学 STS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80)

摘要:科学史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培养对科学和技术的整体认知和哲学层面的人类的终极关怀的反思。学生通过科学史的科学理念和哲学方法的学习形成综合科学素质。科学史教育的价值意义则是通过培养科学精神和对科技发展与多元社会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以此树立正确的科学认知,培养对科学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与取舍,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道德观念、科学精神等。与此同时,科学史教育设置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当下新工科、新文科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围绕多学科要素协同进行科学史教育教学设计研究,把当下课程思政等新理念应用于科学史教育教学中,塑造多学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等交叉融合推进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科学史课程的通识教育教学中的科学与人文相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健全人格的目标理念。

关键词:科学史教育;科学与人文融合;全方位育人

 如何用昆虫解决自然与教育问题?

——基于日本昆虫教育研究的文献

计量分析

康健秋,禹娜

(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自然与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要议题,其解决需要从物的自然出发,渗入与繁盛生命的接触,而昆虫是最佳的生物类群。选取昆虫教育实践历史悠久、研究成果突出的日本为对象,使用KH Coder 3计量140篇相关学术文献的年份、刊物、作者和标题数据,发现其时间序列经历朴素发展、初创发展和全面发展阶段,重要期刊和核心作者已经形成且达到稳定状态,标题网络覆盖教材开发、教师教育和学情调查主题。我国研究者未来需在完善政策落地的基教课程和师培体系、拓宽教育研究的学科视野和传播平台以及引入与活体昆虫接触的教育活动形式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早日解决本国自然与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环境教育;昆虫教育;KH Coder 3

 博物学与当代教育的辩证法

李润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技史综合研究室,北京 100190)

摘要:当下的教育是课程目的先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一切为了分数,家长、老师机械性的教,孩子机械性的学,人沦为了教育的工具,学习成为了流水化的作业。与此不同,传统的博物教育虽在知识传授和获得的速率上弱于当下的教育模式,但在培育人的天性和自性方面,却是富有诗性的、情感的,具有想象和创造的教育,远非今天的教育所能及。中西方文明自轴心时代以来,在人类的认知和能力系统中,博物和数理两种传统便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辩证式发展中。基于博物论的新博物教育注重生命自身的成长,站在传统的博物教育和当下数理教育的“肩膀上”,以全新的人学视野和文明观为人类的未来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因此,推动新博物教育是对传统博物教育和当下数理教育的辩证发展,是对现行的知识观、文明观和人的发展观的有益突破,新博物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对有机的、自然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最好准备。

关键词:博物学;新博物教育;数理教育;辩证发展

点个 在看 持续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