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12月17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主题为“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应成为时代化中国化思想指引。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引领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发展,推进相关问题的跨学科、多维度研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本次年会分为上午主会场和下午分会场报告两部分。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理事、会员等三百余人参加会议。主会场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大庆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党委书记何鸣鸿致辞。何鸣鸿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应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注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坚持从自然辩证法和系统观念角度推动解决包括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在内的现实问题,积极推动自然辩证法领域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刘合教授作了题为《工程管理伦理研究进展与实践》的主旨报告。刘院士从政策、制度、文化等宏观层面和组织管理流程、个体行为决策等微观层面分析了工程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并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活动为线索构建了工程管理伦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提出工程管理伦理研究者应基于“实践-理论-实践”的整体进路,立足于中国实践,关注工程管理伦理问题的动态性发展。最后,刘院士以长庆油田页岩油开发建设为例进行了案例剖析,提出管理者需要在全生命周期角度综合考量工艺技术革新带来的经济利益、道德价值与环境保护、社会利益等其他方面之间的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院长胡志坚研究员作了题为《科学自信——一般进化论视角看科学》的主旨报告。胡院长的报告围绕科学发展、科学自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报告从进化是资源分配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科学的发展,通过分析近代科学革命过程和欧洲的技术演化历史,指出科学进化是生物进化的继续,科学进化可能会带来地球生态系统巨变的风险,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是在诸多种精神中被自然选择出来的。本次学术年会以“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面向学界征文,经专家评审,有二百二十余篇论文收录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午的分会场报告阶段,设有八个分会场。研究会相关分支机构负责人王克迪、王健、肖显静、王前、王大洲、杨怀中、徐治立、徐保军分别担任分会场主席。来自不同院校、科研机构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分会场报告,一百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做报告交流。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兴科技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伦理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自然辩证法学科教育与教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第一分会场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由刘晓青主持。与会学者从历史逻辑、文本分析、政策讨论等方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进行了专题报告。大家通过讨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集普遍性与特殊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物质与意识、整体与部分等四个辩证关系于一体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从辩证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第二分会场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由文成伟和贾璐萌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持。与会学者聚焦本次年会主题,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现实表征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大家讨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创新,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了实现现代化绝非只有西方模式这一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为其它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鉴和选择。第三分会场以“新兴科技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陆群峰和毕丞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持。与会学者就新兴科技、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以及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制定等问题,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新兴科技发展、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大家通过对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理论和案例分析,认为需要及时反思以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路径,通过反思更好地促进社会正义,同时应坚持自主创新,保障科学技术创新能够以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实现,通过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四分会场聚焦于“科技伦理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由张卫和滕菲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持。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结合自身研究,从量子认知、气候治理、大数据伦理、科技伦理审查、人工智能治理、工程技术伦理、深度伪造技术的风险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科技伦理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大家讨论认为,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科技伦理治理至关重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技伦理治理来规范科技活动,才能实现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第五分会场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樊阳程和邬晓燕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持。会议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伦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工程生态的哲学审视等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讨论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在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基础上,要超越系统思维,走向生态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打破了“生态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实现了共同价值升华,它有力地证明了“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判断,为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六分会场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由杨怀中担任主持。大家围绕儒学、中医、传统文化自然观等探讨了如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大家讨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前进动力。同时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地走向世界各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精神,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第七分会场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和“自然辩证法学科教育与教学”为主题。由许忠明、周忠坚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会议的主持。会议围绕上述三个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主要观点认为,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强国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为了保证科技强国建设的“中国式”特性,必须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鲜活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指导作用,谋划好实践路径,发挥好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实践价值。二是新时代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和产业发展的精神源泉。把握二者之间融合交织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三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坚持强化理论学习与注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科化建设与融合式发展的有机结合,从三个方面着手来加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八分会场报告内容涉及大数据、实在论、中外科技思想交流、科学传播、技术的实践应用等多个方向。上下半场的报告分别由邵艳梅和徐保军主持。上半场报告议题涵盖大数据、实在论、科技思想价值等领域,下半场报告主要从人的实践活动与技术应用的方向出发,结合多个视角进行交流。无论是被当成人类优秀实践成果的公共政策或规制决策还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反思与思考,都体现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随着数次科技、工业革命的演进,技术在日常生活、产业实践等情境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大数据、实在论、价值设计、知觉知识、技术与职业、技术时代生存状态等内容的分析,引发与会学者的进一步思考。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发挥好自然辩证法学科交叉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次学术年会报告紧扣主题,深入探讨了自然辩证法在新时代的创新途径,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联。这些讨论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还为推动这一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展现了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