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期封面、目录、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目录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
重大问题研究(十):
苏联(俄罗斯)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
· 明斯克方法论学派与后苏联科学哲学的转向……万长松
· 重建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俄苏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独特贡献……孙玉忠
· 论科学编史学的“苏(俄)学派”…刘程岩
自然哲学:
西方自然哲学史专题
· “运动方向”的普遍化——从亚里士多德主义到伽利略和笛卡尔的运动学……刘鹏
· 从赫尔墨斯“视角”到世界制图“视点”——古希腊罗马时期天文学对地理学的塑造……鲁博林
科学哲学:“人工智能:
解释、信任与问题发现”专题
· 隐喻语句的预设及其动态语义…洪峥怡,黄华新
· 论人类和人工智能信任关系的三种研究路径……刘光明
· 问题与算法——从发现的逻辑看人工智能的局限……王耀德,查唐龙
技术哲学
· 自然和人工感知概念的界定与反思…………孔佳仪,魏屹东
· 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崔中良
· 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争议:“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及其关系………马文武,周文杰
科技与社会
· 脑机接口能动性的伦理挑战——基于道德运气的视角……张志领,王高峰
· 创造人工人是否合乎道德?……刘振
科技思想史:
数学思想史专题
· 《周髀算经》的“公理系统”是如何建立的?……孙小淳,杨柳
· 从定位法看中国传统乘除运算的变迁……王思琛, 萨日娜
· 作为数学革命的形式化证明……杨帆
学科与教育:自然辩证法
学科发展报告专题(二)
· 自然辩证法原理发展(2018—2023):现状与展望……易显飞,杨景钦
· 新时代中国科技与社会(STS)学科发展报告……陈佳,陈凡,王健
· 科技文化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科技文化研究发展专题报告……杨怀中
摘要
·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十):苏联(俄罗斯)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 ·
【主持人语】本专题选取的三篇文章秉承学派、学人和学说“三位一体”的叙事传统,内容具有代表性。“明斯克学派”是俄罗斯科学院斯焦宾院士创建的科学哲学学派,代表着20世纪70—80年代苏联科学哲学的最高水平。与西方科学哲学对前提性知识的分析不同,该学派特别重视对这种知识的结构分析,提出了与库恩“范式”不同的元理论概念——科学研究的理想和规范。量子力学哲学是苏(俄)科学哲学研究的强项,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成员福克曾详细而深入地研究了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主要疑难,认为波函数的客观意义就在于,它是对微观客体和仪器相互作用的、不依赖于观察者的客观的潜在可能性所做的描述。以普里希为代表的当代俄罗斯学者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重新确立起波函数与量子实在的关联,重建了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相对于科技哲学而言,苏(俄)科技史研究的国际认可度更高,研究成果的争议性更小。凯德洛夫和米库林斯基等继承和发展了“外史论”传统,对科学进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综合研究,从而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科学编史学的“苏(俄)学派”。“苏(俄)学派”已经成为科学编史学的另一种范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俄罗斯)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三篇文章集中呈现出苏(俄)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的“他山之石”,对国内自然辩证法学界有“可以攻玉”的学术信息和思想价值。(万长松)
明斯克方法论学派与
后苏联科学哲学的转向
万长松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明斯克方法论学派”是苏联(俄罗斯)科学院斯焦宾院士创建的科学哲学学派,代表着20世纪70—80年代苏联科学哲学的最高水平。明斯克方法论学派诞生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自然科学,即高水平的数理科学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构成当时白俄罗斯社会文化的主要景观。通过考察作为特定社会认知现象的明斯克方法论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史,阐明了斯焦宾院士在第一代研究团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发挥的领军作用;重点分析了科学的社会文化决定及其解释问题,这些问题首先在明斯克方法论学派的研究中得到说明。明斯克方法论学派对后苏联科学哲学仍具有广泛影响,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背景下,研究重心从逻辑-认识论转向社会-文化论,重新反思科学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明斯克方法论学派;B.C.斯焦宾;科学的社会文化决定;俄罗斯科学哲学
重建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
——俄苏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孙玉忠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正统解释将测量中的波函数坍缩视为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无解”导致其走向了工具主义,认为波函数仅仅是有关未来实验可能结果的全部知识。消解波函数物理解释的结果带来了量子力学本体论承诺的问题。遵循正统解释的关系量子力学并不拒绝波函数的本体论承诺,但仍坚持波函数工具主义的解释路线,延续了正统解释的本体论问题。21世纪20年代前后,俄苏学者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认为测量不是导致微观物理系统状态变化的交互作用,而是在语境中对物理实在的识别。语境实在论恢复了波函数的物理解释,重新定义了测量概念,确立起波函数与量子实在的关联,重建了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在正统解释的自身框架内解决了正统解释的本体论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量子力学;本体论承诺;语境实在论
论科学编史学的“苏(俄)学派”
刘程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20世纪出现的科学编史学“内史论”与“外史论”之争,虽然各自能一定程度上解释科学的发展现象,但过于极端的做法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科学发展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而依托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三位代表人物形成的“综合论”学派,具有辩证且立体的学派理念、目标方向、特征表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眼界。对于学术界更全面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果、科学活动、科学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编史学;苏(俄)学派;综合论
· 自然哲学:西方自然哲学史专题 ·
“运动方向”的普遍化
——从亚里士多德主义到伽利略和
笛卡尔的运动学
刘鹏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大小与方向是衡量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传统科学史研究多关注运动大小,而忽视运动方向观念的演变。在近代早期的运动学中,运动方向经历了普遍化过程,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伽利略与笛卡尔。若以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为线索,可发现:运动方向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中是特殊的,竖直方向对应着月下区诸单纯物质的自然运动,水平运动未被关注;伽利略开始了运动学的数学化,但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仍具有特殊性,分别与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下落运动绑定在一起;笛卡尔的抽象运动学真正实现了运动方向的普遍化,他还以抽象运动学解释了现实运动的竖直与水平方向。至此,运动学中,运动方向的普遍化完成。
关键词:运动方向;运动学;亚里士多德主义;笛卡尔;伽利略
从赫尔墨斯“视角”到世界制图“视点”
——古希腊罗马时期天文学
对地理学的塑造
鲁博林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 100084)
摘要:在科学思想史研究中,古希腊罗马的地理学(γεωγραφíα)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地理学有所不同,属于数学科学的一支。与此相应,对地理学塑造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同为数学科学的天文学。该影响脉络始于“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通过新的语汇创造,他首先提出了天文视角下对居住世界的几何描绘方式。其后,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对前者柏拉图式的几何还原加以批判,引出了天文测地纲领这一更激进的方法论变革。受此影响,托勒密从天文研究出发,系统地构造了古代地理学的科学动机、数据测量与计算框架、绘制地图的几何视点及整套制图法则。对这一影响史的回溯,既是对学科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有助于今人更好地把握现代地理图景的古代起源。
关键词:埃拉托色尼;希帕克斯;托勒密;地理学;视角
· 科学哲学:“人工智能:解释、信任与问题发现”专题 ·
【编者按】本专题围绕人工智能从解释、信任和问题发现角度进行论证。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语言、逻辑与计算的学科交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较于字面表达,隐喻的语义扩展性和语境依赖性更强,在机器识别和理解上更为困难,基于深度学习的隐喻检测方法也存在可解释性方面的缺陷。隐喻认知的逻辑研究旨在搭建人类日常语言使用和机器自然语言处理之间的桥梁,帮助解决当前信息处理中遇到的隐喻释义问题,从而提高智能搜索、机器翻译和语篇理解的效果,为和谐人机互动环境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学界对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否存在信任关系未达成共识。正反方的说明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信任的实质内容,因而未能反映信任的全貌。事实上,人智信任关系应结合它所处的具体社会情境展开分析,当它被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时,它展现出对所属广泛系统信任关系的“从属”特征,这为人智信任关系的确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人类认识发展的关键不是已经形成的理论知识,而是引起理论发展的“问题”。在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的认知的关系研究中,我们不能单纯考察理论或知识的结构,而更要分析引发知识发展的“问题”及其作用。
隐喻语句的预设及其动态语义
洪峥怡,黄华新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杭州 310058)
摘要:隐喻语句在进行非字面义表达时,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信息,这些前提信息和字面表达的预设没有本质区别。但相较于字面表达的预设,隐喻的预设更为复杂,即使是最简形式的隐喻语句,也存在不同类型的预设;且隐喻的预设介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间,它既有相对确定的形式,又高度依赖于语境,具有动态性。通过将一个隐喻语句所使用的预设区分为隐喻概念预设和源域性质预设两类,说明两者在层级上的差异,可以解释隐喻预设和一般预设在投射性和可取消性上的区别。继而遵循动态语义学传统,可以提供一种贯通表层语句结构和深层认知结构的方式,在同一框架下刻画两类预设投射的不同情形,揭示动态语境中的隐喻语义。
关键词:隐喻;预设;动态语义;语境转化潜力
论人类和人工智能信任关系的
三种研究路径
刘光明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杭州 310018)
摘要: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专业能力使人类对其展现出信任态度。虽然人智之间不能按照人际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但人工智能具有的自主能力表明它有可能回应人类的信任态度,因此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将人工智能拒斥在信任关系之外的思路并不可取。“简化路径”虽然强调人智可以建立信任关系,但它涉及对信任构成要素的简化,因而会掩盖信任的本质特征。若将人智活动置于更广泛的交互背景中考察,人智之间可能建立间接信任关系并表现出对直接信任的“从属特征”,这为人智信任分析提供了可行路径。
关键词:人智交互;信任关系;从属路径;人类中心主义化
问题与算法
——从发现的逻辑看人工智能的局限
王耀德,查唐龙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昌 330013)
摘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的认知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去探究两者在“提问”和问题应对方面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探讨“问题”与“算法”的联系。从科学问题的形成、应对直到形成理论的过程等来看,AI难以提出创造性的科学问题,而科学问题也难以单纯用算法解决。主要依据是:一些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存在假设“先于”观察的现象,以及问题形成和认知跃迁往往是非归纳、非算法的过程等等。因此,在科学发现的能力方面,基于算法的AI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
关键词:科学问题;算法;人工智能;AI科学家
· 技术哲学 ·
自然和人工感知概念的界定与反思
孔佳仪,魏屹东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太原 030006)
摘要: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感知;自然类;人工感知;人工制品;脑机接口
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
崔中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44)
摘要:为了达到自然交互状态,情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分析情感生成的具身、认知和感知三个层级,探讨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在现象层,指出当前情感计算研究的认知预设仍然是功能层面的个体加工模式,因此无法摆脱对人类情感模拟的方法论和情感相似性的评价标准。将人工情感进行主体间性和外部构成性视角转换,可以在逻辑层面摆脱情感模拟和因果律的制约。在内生性层面,人工情感的生成依赖于人机之间的具身交融、本体感受和共感的基础。由此,人工情感研究进入到情感交互和情感共享的维度。
关键词:人机交互;人工情感;情感共享;具身情感;生成基础
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争议:
“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及其关系
马文武,周文杰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大连 116024)
摘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实体论;关系论;机器人伦理
· 科技与社会 ·
脑机接口能动性的伦理挑战
——基于道德运气的视角
张志领,王高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
合肥 230026)
摘要:脑机接口介导的行为可以被视为超越身体的非具身性质的感知行动过程,该过程因其能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而与普通人相比似乎承担更多的责备与惩罚,而这仅仅出于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因而据此引入道德运气理论。研究发现,已有关于脑机接口和道德运气问题的研究更侧重意向性的探讨,忽视了可控性视角下技术隐含的内在出错机制,而控制与意向性作为能动性的双重视角,对于考察脑机接口加持下的“人工身体”所附有的独特道德运气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脑机接口;道德运气;人工身体;责任
创造人工人是否合乎道德?
刘振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南京 210023)
摘要:谁有资格按下创造人工人的按钮?这不仅关涉到人工人是否有资格获得道德主体身份,也关涉到人类赋予人工人某些目的或需求是否道德。事关道德主体,托伦斯和布赖森主张伦理身份的有机体观点,机器人本质上是人工物,不可能成为道德主体。彼德森针锋相对地反驳,人工人完全有资格成为道德主体,尤其是人工人i。人类为具有道德主体身份的人工人设计基础欲望和生存目的,沃克认为这是新型的奴隶制,彼德森则认为并不存在奴役。意欲辩明创造人工人是否合乎道德,首先要分析人工人具有道德主体身份的可能性,然后厘定人工人奴役与否的核心要件——自主性。最后,人工人有尊严存活于未来世界的图景将被清晰揭示:设计人工人i的行为应该被禁止,因为设计与尊重其自主性不能兼容;金属橡胶机器人获得道德主体身份的可能性,皆依赖于其心灵觉醒;对机器人而言,其存活于世的尊严注定摇摆于被设计与另寻之间。
关键词:人工人;道德主体;奴役论证;心灵觉醒;设计与另寻
· 科技思想史:数学思想史专题 ·
《周髀算经》的“公理系统”是
如何建立的?
孙小淳,杨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49)
摘要:《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盖天说的重要模型。本文对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观测、推论和对天文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分析,说明该模型的“公理化”构造是极不完备的,充满了各种特设性假设。对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来源提出了新的猜测,认为是基于管窥太阳的观测,并不涉及两地圭表影长的实际测量。对《周髀》盖天说模型的天文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它造成了中国古代宇宙论与天文观测、天文历法推算的严重脱节,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周髀算经》;盖天说;公理化模型;千里差一寸
从定位法看中国传统乘除运算的变迁
王思琛,萨日娜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
研究院,上海 200240)
摘要:乘除定位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中积或商每一位的数量级和单位的方法,目前发现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南宋杨辉的《算法通变本末》。时至明代,筹算逐渐为珠算更替,吴敬、王文素和程大位等学者进一步将定位法归纳为完整的珠算定位系统。欧洲笔算传入后,中算家结合东西方传统定位法,发展出中西合璧的笔算定位法。通过梳理乘除定位法的发展变迁史,从算理视角分析可知,不同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式导致了定位法的不同表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乘除运算及数本身的不同认知。同时,以定位法之变迁窥见乘除算法在不同运算工具体系下的演变过程,说明筹算向珠算的转变模式并非只是计算工具的简单改变,而是伴随着数学规则和范式的一种内在转变。
关键词:定位法;杨辉;王文素;珠算;位值制
作为数学革命的形式化证明
杨帆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
学院,大连 116026)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数学家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对数学定理的证明与验证,由此形成了形式化证明的相关领域。在形式化证明的助力下,诸多数学难题得以攻破,这无疑改变了传统数学实践的范式。然而,学界对于形式化证明所引发的认识论转向的论述尚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缺乏对形式化证明的本体论考察,其二是对数学革命的定义存在分歧。对形式化证明中人脑证明和机器证明进行区分,同时厘清两种不同的革命定义,可以为形式化证明作为数学革命的观点提供辩护。
关键词:形式化证明;机器定理证明;数学革命
· 学科与教育: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报告专题(二) ·
自然辩证法原理发展(2018—2023):
现状与展望
易显飞1,2,杨景钦3
(1.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2.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 410081;
3.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 730000)
摘要:近年来国内对于自然辩证法原理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驳斥国外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的质疑,论证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自然辩证法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发掘自然辩证法新的维度,进而深化和拓展自然辩证法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化自然辩证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阐释蕴含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并以此应对生态危机;阐释蕴含在自然辩证法中的政治社会学思想以及哲学思想,回应社会矛盾。通过上述,大致可推断未来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发展趋势: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研究会更加注重问题导向、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研究将会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加速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原理;恩格斯;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中国化
新时代中国科技与社会(STS)学科
发展报告
陈佳,陈凡,王健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沈阳 110169)
摘要: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社会(STS)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并成为自然辩证法领域内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STS的学术繁荣与学科发展,首先梳理了我国STS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了我国STS学科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STS学科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我国STS学科的建构原则,以期为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社会(STS)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科技与社会(STS);中国语境
科技文化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科技文化研究发展专题报告
杨怀中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在综述近年来科技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能够对科技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科技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探索。
关键词:科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科技强国建设
往期文章推荐
点个「在看」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