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第一期目录及论文摘要

本刊编辑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3-03-1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1期 总第1期  

 2021年1月25日出版 

 季刊 2021年创刊


本期目录

01


特稿


王伟光 | 恩格斯最大的理论贡献:与马克思共同创立并捍卫和丰富了唯物史观 


0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逄锦聚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丰子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当代彰显


陈曙光 李娟仙 | 世界秩序重建的中国话语


欧阳康 |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与重大问题


03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陈晏清 |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


陈立新 | 真切把握和弘扬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肖   祥 | 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历史方法”及其中国实践


04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顾海良 |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韩庆祥 | 中国新发展与哲学大逻辑


05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英] 肖恩·塞耶斯/文 田书为/译 李义天/校 |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方法 ——对G.A.科恩的批判


06


思政课创新论坛


骆郁廷 李俊贤 | 思政课何以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王新生 张欣然 | 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仰海峰 | 思政课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王   易 | 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佘双好 | 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办好思政课


庞立生 | 以大思政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李   冉 |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刘凤义 | 在把握规律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



特  稿

恩格斯最大的理论贡献:

与马克思共同创立并捍卫和丰富了唯物史观

王伟光

摘要: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最杰出的经典作家,其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坚持、捍卫、宣传、充实、发展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并赋予这一新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明确称谓和科学定义,为唯物史观更系统、更全面、更完备作出独特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恩格斯已经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提法,列宁则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把它们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战斗任务。

关键词恩格斯;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简介: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逄锦聚

摘要: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反映21世纪实践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回答了一系列当代中国的特殊问题,同时也回答了21世纪新时代新形势下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共性的重大问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新征程,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聆听时代的声音,直面时代重大课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践上大胆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境界;思政课

作者简介:逄锦聚,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当代彰显

丰子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总是通过对时代主题的回应和解答来体现的,其实现是一个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生动体现,是对这一主题的当代彰显。尤其是近年来在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和具体实施上,不仅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还深化了这一主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时代主题;彰显与深化

作者简介:丰子义,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世界秩序重建的中国话语

陈曙光 李娟仙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西方文明为底色的美国方案主导了全球议题的讨论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安全秩序、文明格局的标识性话语无一例外烙上了美国印迹。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面对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文化殖民、制度霸权等共同难题,西方理念、美国方案虽不无其可取之处,却捉襟见肘。中方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的中国方案、治理的中国方案、信任的中国方案、文明的中国方案、和平的中国方案、制度的中国方案,超越了梯度进化的发展理性、历史终结的制度理性、西方中心的文明理性、普世主义的价值理性、利己主义的经济理性、几方共治的治理理性、价值划界的交往理性、自我至上的安全理性、中心—边缘的关系理性、大国博弈的权力理性,为世界秩序重构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秩序;中国方案;中国话语

作者简介: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娟仙,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与重大问题

欧阳康

摘要: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自觉有效地推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要言之,应当深度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增强思想力和行动力;应当深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增强时代自觉;应当深刻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的长远影响,拓展视域,把握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当前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站在新的时代高度重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疫后世界各国可能产生的安全底线与繁荣取向的复杂价值交织问题,特别关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激烈博弈,增强战略定力,应对世界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共卫生安全;多边主义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

陈晏清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要区分形式整体性和实质整体性。实质整体性是理论内容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在内容上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所形成的观念上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整体产生的,也是作为整体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理论体系。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已经形成严整系统的理论学说的部分外,马克思恩格斯在人文、社会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在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精彩深刻的论述。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经典作家在各个方面的理论论述,还要准备遵循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基本方法,创造适应现时代需要的新的理论来充实、丰富这个整体。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内在要求,整体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种客观的规律性。适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要求,理论工作者要改造自己的学习,包括改造理论知识结构,改造理论活动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形式整体性;实质整体性

作者简介:陈晏清,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真切把握和弘扬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陈立新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人为制造的所谓“恩格斯问题”,实质是炮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用历史细节阉割历史的历史观为之提供认识论依据。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物质生产或经济发展决定社会生活的基础,恩格斯坚定不移地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运用的路径。

关键词“恩格斯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动因;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陈立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历史方法” 及其中国实践

肖   祥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作“历史主义论证”的缺陷在于将历史规律简化为因果律,犯了机械决定论的舛误;对马克思主义作“道德论证”的缺陷在于夸大了伦理道德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理论上无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历史性,在实践上容易滑入伦理改良主义。建立于“历史主义论证”批判和“道德论证”批判之上的“道德的历史方法”,不仅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叙事的伦理价值,更重要的是确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历史科学性。“道德的历史方法”的运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学科建设实践、理论批判实践、道德建设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

关键词道德的历史方法;“历史主义论证”批判;“道德论证”批判

作者简介:肖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顾海良

摘要:习近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前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上的系列讲话、在五中全会对《建议》的“说明”,以及《建议》阐释的重要思想,写就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社会主要矛盾的枢纽作用,昭彰了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挈领和思想精粹: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处理和解决好这一矛盾的根本要求;催生科技创新的新发展动能、激发深化改革的新发展活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处理和解决好这一矛盾的根本条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是处理和解决好这一矛盾的根本基础。习近平从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地位、新发展理念的主导作用上,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作出新的概括,对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作出新的阐释,升华了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智慧和学理依循。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作者简介:顾海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新发展与哲学大逻辑

韩庆祥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关于新发展阶段中国新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关于中国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统一的第一个文献。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蕴含的哲学逻辑,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的思想逻辑,“定位—定标—定法”的框架逻辑,“总框架—牛鼻子—路线图”的方略逻辑,“动力—平衡—治理”的治理逻辑,“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的实践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三者统一”的力量逻辑。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哲学逻辑

作者简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方法——对G.A.科恩的批判

[英] 肖恩·塞耶斯/文 田书为/译 李义天/校

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与他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种互动性的关联对于事物来说是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性的。然而,G.A.科恩接受了一种碎片化和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割裂了人类历史中具体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遮蔽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关系意义,忽视了人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得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各项要素之间的联系变成了外在的和偶然的东西。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辩证的方法要比分析的方法更加适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分析方法;G.A.科恩

作者简介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译者田书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校对者李义天,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思政课创新论坛

思政课何以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骆郁廷 李俊贤

摘要: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主要缘于思政课是强基固本、铸魂育人、反渗防变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首要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作者简介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俊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王新生 张欣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为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科学系统完整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此,需要深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思政课程的属性功能、各类课程的协同共促以及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三个层面上深刻把握思政课主渠道建设的内在逻辑,通过“一条主线、两种方式、三个着力点”深化拓展课程建设实践路径,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思政课;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王新生,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张欣然,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思政课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仰海峰

摘要: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视角,讨论思政课内容设置与领导权建构的关系,思政课教师无疑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思政课不仅要在狭义上形成意识形态领导权,更要在广义上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意志,从而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政课;意识形态;领导权;共同意志

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王   易

摘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以三个“关键”为基本遵循,通过坚持品质为先、讲求精实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要求,在建设教学资源、助力教师成长、提升教研方法等方面凝心聚力,真正打造出“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高端品质;精实工作;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作者简介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办好思政课

佘双好

摘要: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解决信心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且深刻分析了办好思政课的有利条件,对思政课教师给予信任和鼓励,对思政课应遵循的教学规律进行了论述,对办好思政课的政策举措提出了要求,传递了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底气和坚定信心。一年多来,思政课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办好思政课的条件和资源更加充分,对办好思政课教学规律认识更加深刻,办好思政课的政策保障更加充足,办好思政课的信心更加坚定。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规律;政策保障

作者简介: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以大思政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庞立生

摘要:新时代思政课改革需要树立大思政理念,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求之间契合不足、思政课作为主渠道与日常思政工作主阵地之间结合不足、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学科研究整合不足、 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不足、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合不足等问题,努力实现合力育人、协同育人。在顶层设计上,推动构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搭建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点面结合,创新思政课程体系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大思政理念;思政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庞立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李   冉

摘要: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思政课建设的根本要义,具有重要的全局和战略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对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发力和整体谋划,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而这一领导力量巩固和实现于思政课领导体系、思政课支撑体系、思政课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建设过程之中。

关键词:思政课;“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

在把握规律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刘凤义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为新时代把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规律,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概括言之,一是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二是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三是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积极探索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四是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育人;教师队伍;大中小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凤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投稿邮箱:mkszylljxyyj@126.com


编辑排版 | 杨芊

审校签发 | 刘凤义 刘明明 付婷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编辑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