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偏爱体制内?

红莲观潮 2022-03-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产先生 Author 你们的中产先生


不只是年轻人,在不确定的年代,所有人都在追求确定性。


- 1 -


这几天,统计局有数据出来了: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这是高校毕业生首次破千万,调查显示在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纷纷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


于是,人们开始问了: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偏爱体制内?


自信一点,不只是这一届,早几届就开始偏爱体制内了。


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去向背后显示了行业冷暖,而其中更以清北毕业生为风向标。


我们选了2019和2021年做对比:


2019北大毕业去向


2019清华毕业去向


总的来说,北大比清华进体制的多,貌似一直都是七成,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北大爱银行,清华爱IT,总体来说去金融和IT的最多。


2021年情况如何呢?


这些天,网上也有热搜就是清北七成毕业生进入体制内。


2021清华毕业去向


有人说是媒体带节奏,我当初看的时候感觉有疑问,特别查了一下是清华签三方就业的七成去了体制内,大概还有1000人是灵活就业。


其实没必要纠结数字,签三方还是灵活就业,单纯对比签三方的数据,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北大毕业生基本没变,变得是清华毕业生去向,去体制内的增加了。


这背后不只是体制内外的差别,背后是原因更深刻,民营互联网大厂式微,国有科技企业成了新选择,这似乎也符合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


- 2 -


人才金字塔如此,其他高校毕业生也不用说了。


看考公的数据:


2022年度的国考报名正式结束了,报名人数突破202万,比去年报名的人数,整整多了45万,创下历年新高。


这还是国考,等几个月的省考和市考,估计人数也不会少。


比起清北的选调生,普通高校毕业生进体制就很难了,有个形象比喻叫:


上岸。


有点哭笑不得,当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结果独木桥走过了,发现自己反而掉水里了。


但进体制就是上岸了吗?


有人说是的,毕竟体制内在收入、看病、住房、教育、生育、养老,这几大民生领域,全方位碾压绝大多数体制外的工作,而且没有35岁失业风险。


想想体制外的工作,收入高的大厂996容易猝死,收入低的小公司朝不保夕,即便是最火的行业,一纸公文说没了也就没了,还真是水深火热。


但是也有体制内的人现身说法,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工作早就不是喝茶看报,基层忙成狗,动不动就加班熬夜,待遇也不高的,公务员就那点工资,国企近些年减员降薪,年终奖对半砍都是少的,也就五险一金能赢了。


总之,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体制内的优势也在减少


- 3 -

结语


怎么看年轻人偏爱体制内?


几点看法:

1、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趋于保守,机会减少了。


2、不管是经济周期的影响,还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体制外的风险都变大了。


3、各种不确定,不只是经济上的,所以人们都想寻求确定性,哪怕收益差一点,何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体制内的收益并不差。


但是,做生意的人会告诉你,当人人都知道这个生意赚钱的时候,这个生意就不值得做了


如果未来待遇降低,又荒废了技能,这算不算体制内的风险呢?


值得好好思考一下。


往期精彩


一群尸位素餐的官僚,一伙肆意作恶的蛆虫,一位悲痛欲绝的父亲

恶意返乡、就地过年又一年,那2023年我们可以回家过年了吗?
抓谣言却被骂上热搜,警方快速道歉:这次网上“交锋”谁赢了?

刑讯逼供:“烤全羊”不起诉,踢断肋骨不起诉,那什么才是可以起诉的?

有没有人想过,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人口?

闹市区爆发,上海20平米疫区里程碑意义:为何每次都能避免群体扩散?

上海突发!一个全世界最小的疫区

西安这波操作,真心让人看不懂!

上海成为疫情中唯一的超一流城市,不是偶然的

西安某网友求锤得锤,原来你丫也有今天?
卧槽,奥密克戎,还是来了
无耻之极!西安流产孕妇孩子已经没了,有人还想要她的命!

西安孕妇流产事件背后,谁是罪魁祸首?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请关注红莲观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