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汉卡芯片和CPU有什么不同?大概是自行车和特斯拉的差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老的榕树 Author 不老的榕树
这篇短文我写得特别认真,相信值得您读得慢一些,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个故事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一个人,一个企业。这也是我有兴趣告诉大家有关真相的道理。
第一代联想汉卡大概就是上图这样(靠在电脑边的那个插卡),用于这样的早期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还没有WINDOWS这个东西,很多的屏幕甚至不能支持图像,后来支持的分辨率也很低。那时的计算机是为英文字符设计的,那毕竟简单:26个字母大小写、10个数字,加上你现在看看电脑键盘上有的那些符号,能显示出来就齐活了。
出不了汉字。
显示器通过显卡与主机连接,这个常识下面要用到。
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和磁盘都非常小,也存不下浩大的汉字点阵字库。
倪光南当时想了一个办法:设计了一个后来叫汉卡的东西,把汉字的点阵、汉字的输入法和汉字独有的联想词功能,都存在插卡上,同时把原来显卡的东西也做在这个插卡一起。这样,拔掉原来的显卡,插上这个,原来只能显示英文的电脑,就可以显示中文了。
拿现在的标准,那真的很难看。不过能出中文,大家已经高兴坏了。
手头找不到最早的界面了,看看后来已经采用了彩色和较高分辨率显示器后的一套经典中文系统的效果:求伯君的金山系统,如上图。对了,当时这系统也得用汉卡,叫金山汉卡,原理同上。
这个技术在当时算比较先进的了,不过做的人也不少,长城汉卡、金山汉卡、巨人汉卡...都有不错的市场份额。
联想后来做了很重要的一步。他们想到了将图1那个汉卡上的很多集成电路,再集成到一起,做成一个大号的芯片。
把芯片规整到一块儿去之后的大号芯片,就叫ASIC芯片,就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门定制的芯片。当时那些芯片都是几百纳米,能够制作的工厂很多,好像在香港就可以搞定。这样,联想汉卡变得小巧,也更稳定、更快,受到热烈欢迎。
用了ASIC芯片的联想汉卡如图。这也是它最后的样子。注意其中的大号芯片。
ASIC芯片很常见,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家电里面都有。
这和CPU长得很像,但是仅仅长得很像。简单说,它其实就是把几个已有的集成电路做到了一起而已,而且并没有CPU的功能。
这时,联想汉卡销路极好,大家皆大欢喜。
但是,到了1994年左右,电脑和操作系统已经大致上跟你现在用的电脑一样,不再需要汉卡:汉字支持成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又经过几年飞速的发展,WINDOWS开始成为大家的习惯,汉卡的市场走到了尽头。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抛弃这个词,倪院士实际上是被时代抛弃的。
这时候,倪总提出,开发CPU芯片。
但那时,电脑江湖已经是windows软件+英特尔CPU的天下,人称wintel联盟。
此前很多人做过CPU,上图的企业很多都试过。比如,有几种当时很有名,也许你有说耳闻:6502处理器,苹果I型电脑的CPU;6800CPU,大名鼎鼎的摩托罗拉的产品;Z-80;Cyrix...
但是都死掉或者等于死掉了。
把几个已经有的芯片做到一起,和从头设计一个此前不存在的芯片,完全不是一回事。
更何况,那么多人试过都失败了,你又无法证明自己比6502、6800或者Z-80的开发者更厉害,也没有他们那样的产业链支持,为什么要用整个企业的性命去赌这个没有胜算的事情、跟这些企业一样在同样的地方再死一次?
而且,已经没有时间让你十年磨一剑。
WINTEL联盟有著名的摩尔定律:CPU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基本不动。
如果更早一些,也许有机会。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MOS集成电路是1967年诞生,第一个通用CPU,4004,是大约1974年面世。而那时,在中华大地上,大家在做什么呢?
后来也有人至少推翻了英特尔在手机领域的地位,叫ARM公司。它成立于1991年。这家以剑桥大学为基地设立的机构,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成为现在95%以上手机的CPU的架构提供者。不过它的诞生,有两个前提:
1,集合了2000、而不是一二个,天才;
2,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依托了当时世界各国最先进的各种技术和产业链。
而不是关起门靠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行业。
往期精彩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请关注红莲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