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从何来?
来源:毛有话说
恨从何来?
巴以冲突、印巴冲突、俄乌冲突……世界笼罩在仇恨中。至于简中自媒体,更是敌视和仇恨一切境外势力,以及看不顺眼的港台同胞、海外华人。
各个国家,各个族群,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这种莫名的群体性偏执和仇恨从何而来?来自日复一日的仇恨教育,仇恨教育使人长期处于一种激烈的情绪化状态中,从而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Dozier的《仇恨的本质》,分析仇恨型人格的养成,总结出初级思维的七个特点,对照一下:
1)表面联想式思维。
这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读先秦诸子的寓言说理文章,你会发现和西方哲学比,没有缜密的逻辑推理,也没有周延的事实归纳,所谓说理就是讲故事,打比方,从物突然就跳跃到人,表面上好像言之成理,气势磅礴,实则漏洞百出。中医的“吃啥补啥”,就是这种典型的表面联想式的思维。
2)简单草率的概括。
同上,罗列一些例子,然后就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其实这是不完全归纳,选择样本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
3)极化思维。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我即敌。宗教化、革命化思维的特点,二元对立,非友即敌,非正即邪,汉贼不两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4)个体化、主观化、情绪化思维。
对每件事的判断,都与个人的情感、利益、愿望紧紧相连,不能跳出自我做客观、公正、第三人式的思考。
5)狭隘经验式思维。
固执于现在和过去的有限经历当中,以偏概全,坐井观天,既不能对过去进行反思,又不能运用想像力预测未来。
6)选择性记忆。
只记得和“仇恨”有关的痛苦、黑暗的事物和场景,一叶障目,忘记其它成分。例如一提美帝,马上就条件反射的联想到八国联军、韩战越战,亡我之心不死;赴美留学、退还庚子赔款、飞虎队、驼峰航线、清华大学、协和医院、改革开放,都好像没有发生过,偶尔需要时才提及。
7)刻板反应。
被归入“敌人”类的一切人和事,永远会本能的引发强烈仇恨,逢美必反,为反对而反对,丧失了真实认知的能力和灵活对待的余地。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往期精彩
↓↓阅读原文 支持本号